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71)
2023(6460)
2022(5598)
2021(5462)
2020(4396)
2019(10273)
2018(9876)
2017(18365)
2016(9825)
2015(11132)
2014(10575)
2013(10667)
2012(10251)
2011(9601)
2010(9306)
2009(8561)
2008(8314)
2007(6957)
2006(6172)
2005(5895)
作者
(27250)
(23032)
(22644)
(22058)
(14604)
(10894)
(10390)
(9203)
(8899)
(8048)
(7939)
(7727)
(7384)
(7366)
(7186)
(7170)
(6760)
(6743)
(6556)
(6292)
(5751)
(5448)
(5396)
(5231)
(5147)
(5114)
(4964)
(4716)
(4600)
(4426)
学科
(46962)
经济(46918)
管理(22823)
方法(21255)
(20430)
数学(18981)
数学方法(18710)
中国(15400)
(14929)
企业(14929)
(11456)
(10578)
贸易(10571)
(10509)
(10403)
(9193)
土地(8320)
业经(7712)
(7558)
(6943)
(6936)
金融(6936)
银行(6936)
农业(6871)
(6747)
环境(6530)
(6515)
(6313)
经济学(6192)
关系(6188)
机构
大学(147028)
学院(139959)
(68409)
经济(67425)
研究(56734)
管理(52369)
中国(45447)
理学(45009)
理学院(44440)
管理学(43679)
管理学院(43425)
(33540)
科学(32144)
(28693)
(28657)
研究所(26290)
中心(24921)
财经(23659)
经济学(23345)
(22186)
(21982)
北京(21925)
经济学院(21039)
(20221)
业大(18832)
(18747)
师范(18635)
(18167)
科学院(18008)
财经大学(17838)
基金
项目(93720)
科学(75063)
基金(72998)
研究(67473)
(64931)
国家(64546)
科学基金(54376)
社会(46181)
社会科(44045)
社会科学(44032)
基金项目(37046)
自然(33957)
自然科(33225)
自然科学(33218)
自然科学基金(32611)
资助(30741)
(29696)
教育(29499)
(27931)
编号(25212)
(23304)
中国(22067)
国家社会(21412)
成果(21373)
重点(21257)
教育部(19993)
(19636)
(18602)
人文(18374)
科研(18194)
期刊
(70780)
经济(70780)
研究(46203)
中国(30712)
学报(22212)
科学(21969)
(20175)
管理(19941)
(19402)
大学(16903)
学学(15487)
农业(13779)
经济研究(12799)
财经(12102)
(11655)
金融(11655)
教育(11503)
(10712)
(10673)
世界(9988)
技术(9859)
国际(9756)
问题(9667)
图书(9271)
统计(8716)
(8374)
资源(7883)
业经(7735)
技术经济(7265)
(6936)
共检索到2159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枫  崔雪锋  缪丽娟  
重建长时间序列的历史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对研究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及其产生的气候和生态效应至关重要。相关学者就定量重建中国历史土地利用信息进行了探索,但重建结果通常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统计性数据,缺乏地理空间属性信息,从而限制了其在气候和生态模型中的应用,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利用有限的历史资料来重建较高分辨率的具有空间属性信息的历史数据。本文针对诸如HYDE、SAGE等具有明确地理空间属性信息的历史土地利用数据集,从方法的角度对中国历史土地利用空间化数据进行了综合评述,以期寻求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重建具有空间属性的中国历史土地利用数据,为未来更好地模拟土地利用变化的气候和生态效应提供数据支持。本文论述了不同资料在历史重建中的关系和作用;强调了人口数据在数量重建和空间分配中的双重作用及其局限性;重点分析了空间分配过程的假设条件和不同方法的历史重建对当代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依赖程度。本文认为,需要加强林地空间化数据的重建以服务历史时期的陆地碳循环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建议以典型年份控制的方法处理难以量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历史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建议进行分区重建,加强区域集成研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绪红  金晓斌  林忆南  韩娟  周寅康  
重建长时间序列具有空间属性的土地覆被数据集,对研究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气候和生态效应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定量重建中国区域历史土地覆被数据集进行了积极探索。但由于历史时期土地利用数据来源多元、重建方法多样、验证方式各异等原因,不同学者的重建结果迥异,其中重建方法是导致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重建思路、假设和方法、结果验证等方面对覆盖中国区域的主要空间数据集进行了综合评述,结果表明:1基于历史记录的还原法和基于地理空间模型的重建法是历史土地覆被空间重建的主要方法,而根据建模过程,后者又可进一步分为"自上而下"的配置模型和"自下而上"的演化模型法。2基于数量重建进行空间重建是当前历史土地覆被数据集重建的主流,在缺少充分、客观历史数据的条件下,对基础数据、分布控制因素和限制因子进行合理假设是取得合理结果的重要条件。3为提高研究成果的解释力,需要对重建结果进行检验,直接验证法虽较为准确,但受时空尺度限制,具有显著的局限性,间接验证法可作为有效的补充。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盛邦和  
中国古代历史周期变化,其性质为土地文明运行,形成"人口—土地"生态链。古代调节手段已经失效,出路是转换生态链,从旧有的"人口—土地"链接转换为"人口—市场"链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凌美  张时煌  
【目的】分析全球土地利用/覆被历史数据集在中国区域的精度。【方法】分别搜集耕地、草地的统计资料和空间数据以及林地的统计资料,采用升尺度方法对耕地和草地的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全球土地利用/覆被历史数据集SAGE和HYDE 3.1与我国统计资料中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的差异。【结果】SAGE数据集中耕地、草地和林地面积与我国统计数据相差较大,HYDE 3.1数据集中耕地和草地面积与我国统计数据虽然相近,但其反映的耕地和草地面积变化趋势以及空间分布与我国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距。【结论】鉴于全球土地利用/覆被历史数据集SAGE和HYDE 3.1在我国的精度较低,因此有必要依据国内的历史统计资料,重建一套...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郭筠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我国呈现出了差异化的历史风貌与社会形态。在长久的历史前进历程中,国民精神为我国的长期存续与繁荣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当历史行进到新时期,国民文化自信的成功树立使得中国历史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升华。由钱穆编著、九州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精神》一书,作者以博大的历史情怀、广阔的视野与锐利的目光,将中国历史的各个维度进行详细介绍、深度解析与精准评价,为国民认识过往的历史与当下所处的环境、建设和完善当代的中国历史精神提供了理论支撑。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黄秋昊  蔡运龙  
研究目的:增进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和原因的理解;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支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在土地利用驱动力的模型化、土地利用数据的融合、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反馈机制模型化等方面存在不足。研究结论:人文、尺度及地域因素是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模型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同升  甘国辉  
研究目的:从认识论及相关学科角度,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学科理论很广,每种理论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结论:明确将土地利用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模型不多;不同土地利用变化的理论解释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时空尺度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十分重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葛全胜,方修琦,郑景云  
自竺可桢先生 1 972年发表《中国过去五千年温度变化初步研究》一文以来的 30年中 ,我国历史时期温度变化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从 6个方面对此予以概括 :(1 )印证了竺可桢先生确定的主要冷期 ,并对寒冷状况进行了定量估计 ;(2 )新识别出战国冷期和中唐冷期 ;(3)证明了中国存在中世纪暖期 ,并论证了该暖期是过去 2 0 0 0年中国最暖的时期 ;(4)修正了对汉代暖期和隋唐暖期温暖程度的认识 ;(5)发现了历史时期冷暖变化的千年周期 ;(6)定量估算了过去 2 0 0 0年温度变化的幅度和速率。上述进展不仅证明了竺先生所勾画的中国历史时期温度变化的基本轮廓从总体上看是正确的 ,而且进一步增进了对中国历史时期温度变化规律的认识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兵  臧玲  张香玲  
土地规划实施评价是按照一定标准、采用一定评价方法模型,对土地规划实施结果进行分析,评判其与规划目标的一致性,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和原因,并提出调整完善建议。综合运用文献阅读法和归纳总结法,对我国学者土地规划实施评价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归纳了土地规划实施评价的5个重点研究领域:规划实施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技术、评价分类和评价制度建设,并详细阐述了在上述5个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未来规划实施评价的重点研究方向,包括加强规划实施动态评价研究、评价制度建设研究和评价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吴萍  帅佳良  吴克宁  
地震地质灾害的不确定性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防灾减灾应当纳入土地利用安全的重要考虑,成为土地资源管理目标之一。在公共管理学基础上,研究尝试将公共危机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相结合,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在应急管理、应急规划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指出在土地学科领域开展应急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研究对象的遴选,命题地震灾后土地利用应急规划研究,旨在构建土地利用应急规划体系,探讨灾害发生后如何集中有限资源,最大程度减少震害损失,快速优化配置恢复重建用地、评估建设用地抗震适宜性及安排防灾需求用地等。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彭科  李超骕  欧阳虹彬  肖艳阳  
近年来空间可达性研究成果数量呈快速递增趋势,鉴于该领域可达性概念内涵不断拓宽,研究问题类型不断丰富,有必要对其间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现阶段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论文从土地利用和交通互动视角对可达性研究进行述评,不但对可达性内涵提出更明确要求,而且指出可达性子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子课题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方法方面,以中外核心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期刊为载体,回顾2009—2018年这10年间可达性研究的总体进展,包括论文发表数量、刊物类型、研究技术方法、研究空间层面和对象等;在辨析可达性内涵基础上,回顾6大可达性相关主题下的热点问题,包括可达性与区位、社会经济属性、居住选址和房(地)价、交通行为、公共健康行为及公共政策评估等的互动关系问题。发现可达性研究领域未来仍然有大量的具体工作要做,其中最关键的3方面为:进一步探索可达性与体系内其他土地利用和交通要素的相互关系、继续优化可达性衡量方法,以及加强可达性作为规划政策分析工具的功能。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王余光  
文章讨论了中国历史文献学形成的背景,总结近20年来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成就,并做了简要的评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石英  蔡强国  吴淑安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沙尘暴和20世纪30年代美国、60年代前苏联的黑风暴极其相似,因此借鉴国外尤其是防治成功国家的经验,对当前我国沙尘暴的治理具有促进作用。该文根据美国农业部和美国国家图书馆等在网上发布的资料,详细评述了30年代美国沙尘暴发生的过程、机制及其终结,历史时期和现今美国主要的防治措施,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美国和我国在沙尘暴治理上的异同,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就美国的防治思路和措施在我国的应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借助美国的经验,中国治沙措施应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结合,以及土壤侵蚀的综合治理及与植被恢复措施相结合。此外,中国治沙已有近半个世纪的经验,应当从中遴选出并推广适宜于当地的防治措施。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魏立华  袁奇峰  
2003年以来国家采取土地紧缩的政策,但城市规划学者对土地问题的关注并不够,很多规划方案难以"落地",研究亦偏重对欧美城市发展模式的借鉴,而对国内体制的剖析不足。从土地权属角度来看,侧重国有土地的规划研究,而忽视集体土地等,这跟国家土地政策走势不太吻合。鉴于此,如何建构一个能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机制并构建围绕土地的利益共同体,如何培养一个真正能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政府等将是近期亟待研究的重要议题。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冈  
一,比较观察 近几年国内掀起了一阵市镇史的研究热潮,佳作迭出。许多学者化费大量精力与时间,将地方志与碑刻上有关市镇的资料,发掘搜集,并悉心整理,使后来的研究者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这些市镇发展的轨迹与经济活动。但是不幸这些精彩的研究作品却对这个课题留下了一个很关键性的空白点——缺一个宏观的注释。大家指出明清时期市镇的数目与规模都有快速的增加,是因为这时期的人口、商业、手工业都有快速的增长。事情就是这么简单,这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自然而正常的过程。 如果我们进一步深究一下,可能就不会满意上面的简单答案。如果我们追问,人口增加,为什么不进城去?不向大城市发展?不在大城市里从事商业与手工业?为什么要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