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94)
- 2023(11925)
- 2022(10426)
- 2021(10156)
- 2020(8428)
- 2019(19767)
- 2018(19534)
- 2017(37427)
- 2016(20370)
- 2015(23134)
- 2014(23018)
- 2013(23087)
- 2012(21321)
- 2011(19618)
- 2010(19357)
- 2009(17848)
- 2008(17413)
- 2007(15074)
- 2006(13186)
- 2005(11825)
- 学科
- 济(85432)
- 经济(85336)
- 管理(56043)
- 业(52263)
- 企(43510)
- 企业(43510)
- 方法(39418)
- 数学(33721)
- 数学方法(33390)
- 中国(24839)
- 学(21535)
- 农(20839)
- 财(19222)
- 业经(17673)
- 贸(17208)
- 贸易(17197)
- 易(16758)
- 理论(15227)
- 地方(14816)
- 和(14701)
- 制(14628)
- 农业(13752)
- 环境(12920)
- 教育(12862)
- 银(12658)
- 银行(12621)
- 融(12375)
- 金融(12373)
- 技术(12338)
- 行(12115)
- 机构
- 大学(302639)
- 学院(294365)
- 济(122105)
- 经济(119704)
- 管理(115897)
- 研究(103166)
- 理学(100264)
- 理学院(99113)
- 管理学(97610)
- 管理学院(97062)
- 中国(76492)
- 京(65463)
- 科学(62694)
- 财(54046)
- 所(51698)
- 研究所(47395)
- 中心(44578)
- 财经(44217)
- 农(42838)
- 北京(42319)
- 范(41745)
- 师范(41450)
- 业大(41067)
- 经(40387)
- 江(40215)
- 经济学(37820)
- 院(36582)
- 师范大学(34088)
- 经济学院(33918)
- 农业(33537)
- 基金
- 项目(198842)
- 科学(156478)
- 研究(148033)
- 基金(145813)
- 家(126547)
- 国家(125523)
- 科学基金(107051)
- 社会(93694)
- 社会科(88740)
- 社会科学(88718)
- 基金项目(77078)
- 省(73540)
- 自然(68255)
- 教育(67597)
- 自然科(66652)
- 自然科学(66636)
- 自然科学基金(65447)
- 划(63482)
- 资助(60407)
- 编号(59807)
- 成果(50415)
- 部(45470)
- 重点(44204)
- 发(41829)
- 课题(40918)
- 创(40636)
- 教育部(39383)
- 国家社会(38855)
- 大学(38038)
- 创新(37912)
- 期刊
- 济(132085)
- 经济(132085)
- 研究(93328)
- 中国(52969)
- 学报(47651)
- 科学(43596)
- 管理(41763)
- 财(39333)
- 农(38576)
- 大学(35968)
- 教育(35632)
- 学学(32805)
- 农业(27504)
- 技术(23856)
- 财经(22731)
- 融(22695)
- 金融(22695)
- 经济研究(21488)
- 图书(20774)
- 经(19450)
- 业经(18706)
- 问题(17564)
- 理论(15113)
- 贸(14810)
- 业(14557)
- 书馆(14479)
- 图书馆(14479)
- 技术经济(14253)
- 世界(13849)
- 科技(13613)
共检索到4319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丁长清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王国强
东汉公私藏书数量丰富,官方藏书设置校书官员和秘书监,使官方藏书的校理制度化了。文献编纂体裁增 加,类型众多,产生了许多博通学者。文献学家在文献整理中广泛使用并发明各种方法,标志着古代文献整理更具理 性化。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德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之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40年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始终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科学谋划、有序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不断完善,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日趋成熟,具有中国特色教育改革之路显示出强大生命力。40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立足全局,注重教育改革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协调性;必须坚持教育改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必须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必须坚持时代精神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统一、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统一;必须坚持中国特色与借鉴国际经验相结合;必须坚持教育公平优先的原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冈
一,比较观察 近几年国内掀起了一阵市镇史的研究热潮,佳作迭出。许多学者化费大量精力与时间,将地方志与碑刻上有关市镇的资料,发掘搜集,并悉心整理,使后来的研究者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这些市镇发展的轨迹与经济活动。但是不幸这些精彩的研究作品却对这个课题留下了一个很关键性的空白点——缺一个宏观的注释。大家指出明清时期市镇的数目与规模都有快速的增加,是因为这时期的人口、商业、手工业都有快速的增长。事情就是这么简单,这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自然而正常的过程。 如果我们进一步深究一下,可能就不会满意上面的简单答案。如果我们追问,人口增加,为什么不进城去?不向大城市发展?不在大城市里从事商业与手工业?为什么要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德海
在笔者看来,“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一个难度不小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作简要论述。纵观中华民族整个悠长的历史,可以说: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中国社会历来是一个重视教育的社会,中国人民也历来具有热爱知识文化和尊师重教...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谢灼华 石宝军
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郑鹤声、郑鹤春的《中国文献学概要》,首先以"文献学"冠书名,"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刷诸端,谓之献"。此书可视为我国文献学系统论述和研究的开始。1936年陈登原的《古今典籍聚散考》从政治、兵燹、藏弆、人事四方面考察我国文献兴衰聚散,则是中国文献史研究的滥觞。50年代后期王欣夫教授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讲授文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童永生 惠富平
与传统文献相比较,中国岩画文献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以崖壁石头为载体,以凿刻、描绘为记录手段,以图像为主传递信息的一种文献形式。中国岩画作为中国传统历史文献特殊形式之一,同样具有"考证、辨误、补遗、存史"之功能,对于社会史、经济史、民族史、宗教史、艺术史、民俗史等研究,都是不可缺少且直观形象的第一手资料。
关键词:
中国岩画 文献学 价值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盛邦和
中国古代历史周期变化,其性质为土地文明运行,形成"人口—土地"生态链。古代调节手段已经失效,出路是转换生态链,从旧有的"人口—土地"链接转换为"人口—市场"链接。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傅荣贤 华建铭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古典文献学研究,总体上体现了持续性、全面性、交叉性、实践性等特点,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文献学基础理论的探讨、分支学科的构建与完善、研究方法及与相关学科关系的分析、文献学史与研究史的梳理、各类专题问题的研究等方面。学者们前后继踵的孜孜求索,有力地推动了古典文献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但70年的研究成果也存在领域开拓创新不够、理论研究有待严谨深入、分支学科研究用力不均、"问题意识"亟待加强等不足。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贾乃谦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一门科学,那就是历史科学。其中既包括人类与社会斗争的历史,也包括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作斗争的历史。诸如天体史、地质史、生物史、农业史、经济史、文化史、科学技术史、还有森林史、林业史乃至林业文化史等等。随着科学史的发展,亦迫使林业科学史的迅速拓展。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王国强
汉代在文献学理论、学科术语、学科方法和具体成果等方面,都构建了文献学学术规范,使古典文献学基本走向成型,成为中国文献学的实际源头和重要发展资源,在中国文献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张冰梅
本文介绍了文献中心的成立背景及其管理体制、建设宗旨与目标及抗战历史文献资源,分析资源整合共享的机制及资源建设的效果,阐述网络服务系统的功能与特色、主要服务模式与服务成效以及文献中心今后的展望。
关键词:
抗战文献 文献中心 重庆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济沧
宫崎市定"宋朝近世论"是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理论,部分学者以其为基础探讨宋代的问题。与此同时,思想史学者批判这一理论是欧洲近代化言说的亚洲版。那么,该理论与欧洲近代之间究竟有何关联?本文从宫崎的时代区分论入手,探讨其理论框架的特点以及"宋朝近世论"提出的意义为何。迄今为止的历史理论,都是预设一个"他者",然后将其相对化,借此强调自身言说的正当性,但这种思路正是欧洲中心观的反映。宫崎的中国史论基于世界史的立场,重视各个历史时期中国与其他地域的文化交流,而诞生于宋代的中国近世文化就是这种文化交流的结晶。在这里没有相对化的"他者",有的是覆盖地域间文化距离的文化传播和相互影响。在这种重视地域平等和交流的史观之下,中国历史的逻辑把握也就有了新的可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