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13)
- 2023(16489)
- 2022(13528)
- 2021(12343)
- 2020(10405)
- 2019(23055)
- 2018(22983)
- 2017(43630)
- 2016(23536)
- 2015(26696)
- 2014(26743)
- 2013(26619)
- 2012(24627)
- 2011(22326)
- 2010(22813)
- 2009(22059)
- 2008(21980)
- 2007(20183)
- 2006(18590)
- 2005(17484)
- 学科
- 济(122730)
- 经济(122561)
- 业(96616)
- 管理(82149)
- 企(78565)
- 企业(78565)
- 农(48092)
- 方法(42571)
- 业经(35330)
- 财(33861)
- 数学(33708)
- 数学方法(33515)
- 中国(33481)
- 农业(31853)
- 制(27738)
- 地方(25281)
- 务(21903)
- 财务(21867)
- 财务管理(21834)
- 体(20730)
- 企业财务(20683)
- 贸(20126)
- 贸易(20108)
- 易(19566)
- 策(19553)
- 银(19094)
- 银行(19082)
- 技术(18862)
- 行(18414)
- 学(18205)
- 机构
- 学院(351871)
- 大学(347601)
- 济(166563)
- 经济(163619)
- 管理(136854)
- 研究(121223)
- 理学(115762)
- 理学院(114673)
- 管理学(113358)
- 管理学院(112698)
- 中国(99911)
- 财(78466)
- 京(72881)
- 科学(65009)
- 农(62684)
- 财经(60656)
- 所(59934)
- 江(56269)
- 中心(55672)
- 经(54883)
- 研究所(52993)
- 经济学(52148)
- 业大(47718)
- 农业(47398)
- 经济学院(46727)
- 北京(46367)
- 财经大学(44140)
- 州(43377)
- 院(42259)
- 范(42086)
- 基金
- 项目(216156)
- 科学(173585)
- 研究(165188)
- 基金(160495)
- 家(136674)
- 国家(135367)
- 科学基金(117997)
- 社会(112146)
- 社会科(106171)
- 社会科学(106146)
- 基金项目(83746)
- 省(82822)
- 教育(73707)
- 自然(70464)
- 自然科(68833)
- 自然科学(68816)
- 自然科学基金(67676)
- 划(67525)
- 编号(65966)
- 资助(64595)
- 成果(54159)
- 部(50144)
- 发(48364)
- 重点(47982)
- 国家社会(47757)
- 创(46679)
- 制(46534)
- 课题(45199)
- 教育部(43925)
- 性(43592)
- 期刊
- 济(205028)
- 经济(205028)
- 研究(115328)
- 中国(76576)
- 农(64082)
- 财(63666)
- 管理(56163)
- 科学(47031)
- 学报(45551)
- 农业(42691)
- 融(42044)
- 金融(42044)
- 大学(37451)
- 学学(35318)
- 业经(35212)
- 财经(32143)
- 经济研究(31935)
- 技术(31576)
- 教育(31420)
- 经(27881)
- 问题(27145)
- 业(22820)
- 世界(21831)
- 贸(21124)
- 技术经济(21018)
- 国际(18729)
- 经济问题(17709)
- 现代(17298)
- 农村(16592)
- 村(16592)
共检索到5657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谢冬水 黄少安
永佃制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土地产权制度,它的产权结构在理论上具有激励土地流转和集中的功能,但在传统农业社会,永佃制不但没有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反而使小农经济得到强化和延续。中国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依然是一种小农经济的土地经营制度和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实行农场化经营是中国农业摆脱小农经济束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理想而可行的变革方向,推进农场化经营需要对现行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农业经济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
永佃制 小农经济 农场化经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冈
小农经济在中国历史上,很长时期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于整个经济有重要贡献。但经济史的研究对小农经济大都持有很深的误解与不正确的评价。曾经有很长一段时期,学者们认为中国历史上主要是封建地主制度,小农为数甚少,无足轻重。后来,慢慢有人承认小农确是占有很大比重,但却只产生了负面作用。他们认为小农缺乏稳定性,在态度上保守落后,所以小农是中国经济停滞落后的主要因素。这些看法与评价既不全面,也不客观,应重加检讨。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郑起东
<正>历史著作与历史学著作不同,凡是记述历史的著作皆可称为历史著作,而历史学著作则必须回答历史研究中的学术问题。《底色顽韧:近代冀中定县小农经济的延续与渐变》~((1))正是这样一本著作。钱钟书先生说过,要吃鸡蛋不必认识母鸡。然而事不尽然。我觉得只有了解李金铮先生的学术历程才能更好地理解其著作。我认识李金铮先生20多年,长期追踪其学术研究,多次评论其学术成就,自谓对李金铮先生的学术了解较深。然而当我看到本书时,依然对其理论之深刻、分析之精细、方法之得当叹为观止。该书引领了经济史研究的潮流。李伯重先生指出,近年来,经济史研究出现了两种方向相反的趋势,即研究领域的“由小而大”和研究区域的“由大而小”。所谓“由小而大”,是指中国经济史范围,过去主要限于经济制度,而后逐渐扩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社会经济生活之外的许多方面,力求把社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考察经济现象。所谓“由大而小”,则是指中国经济史研究,过去通常以全国为单位,而今则强调把中国从地域上划分为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经济地区,作为“适当的经济单位”来进行研究。李金铮先生正是在研究中把这两种趋势结合起来,并且做到了极致。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白文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广大农村仍然属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同时我国农村又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建设现代农业,必须立足国情,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展农业企业化经营,实施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制度创新,提高农业竞争力。本文阐述了农业企业化经营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小农经济 农业企业化经营 对策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邓红
李金铮教授的专著《“底色”顽韧:近代冀中定县小农经济的延续与渐变》,2022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本书主从区域社会经济史视角,以1849—1936年的冀中定县为时空范围,从人地比例、土地分配、家庭规模、农业生产、租佃关系、雇佣关系、家庭手工业、集市贸易、农民借贷、赋税负担、农家消费和乡建实验等方面,进行“解剖麻雀”式的阐述和分析。本书通过研究小农经济的结构、运作形态及其变迁,揭示农民生产与农民生存的动力机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余练 刘洋
家庭农场是新词,但却不是新事物。流动性家庭农场,作为家庭农场的一种特殊形式,有其较长的发展阶段。从本质上来讲,流动性家庭农场与小农更为接近,是小农经济的另一种表达,也可以说,流动性家庭农场是小农经济的延伸和升级。同样,流动性家庭农场作为小农经济的一部分,在农业劳动力匮乏地区,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对于粮食安全和当地经济发展具有正向的积极意义。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叶茂 兰鸥 柯文武
关于小农经济的界定,学术界有各种表述,[37a、41、85b]观察角度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基本精神大体一致。小农经济是农业领域的与手工工具相联系的个体经济,它最本质的内涵,一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和消费单位,即把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结合在个体家庭之中,二是以直接生产者的小私有制为基础,这种小私有制包括对土地、农具、耕畜和其它生产资料程度不同的所有权。小农经济经营规模狭小,以满足自身消费为生产的基本目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受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生产关系的支配,对地主、乡族、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依附,既脆弱又顽强,易分化亦易再生等等特点,均由此而派生。根据小农与生产资料关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丁文斌 陈昭玖 朱朝晖
农业产业化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然而,受人地矛盾、农村劳动力过剩、商品率低下的制约,农业产业化需在小农经济下寻找发展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小农经济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作用,探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适宜途径。
关键词:
小农经济 农业产业化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高文德
历史上,我国各民族有着各不相同的经济生活,就经济类型看,古今数百个民族和族体,大致可划分为农耕民族、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其中,游牧民族和半游牧民族占居很大的比重。在我国北方、西北、西南、东北周边万里的广大地区,历史上曾居住过狄、戎、匈奴(包括其支系铁弗、屠各、卢水胡)、东胡、乌桓、鲜卑(包括其支系拓跋、慕容、乞伏、秃发、宇文、段氏、柔然、契丹、奚)、氏、羌、丁零(高车、敕勒、坚昆)、乌孙、月氏、突厥(沙陀、突骑施)、回鹘、吐蕃、女真、蒙古等许多从事游牧、半游牧的民族。目前,居住在上述地区的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藏、土以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蒋南平 李博
渐趋完成的人口转变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两大趋势的结合为缓解近代以来一直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人地关系紧张局面提供了可能,从而使得中国劳均耕地(播种)面积有可能摆脱长期以来的下降趋势。通过对2006—2030年间中国人口转变和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影响下的农业劳动人口进行分析和预测,并结合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的变化趋势,预测在2020年左右,中国劳均播种面积将大于11亩,而到2030年将进一步上升到14.5亩。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兼业化的农业产业结构下,这些条件已经可以确保在农业劳动力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并获得相对高的农业收入的情况下,形成中国现代小农经济模式。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志龙 慈鸿飞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计晗 许佳伟 聂凤英
西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方案并不适用于小农经济条件下的乡土中国,如何走出一条符合本土国情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是一个基础性、长期性问题。以宏观制度变迁与乡土社会的互动关系为线索,梳理了自清末至今4个阶段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历程,分析了各个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特征、成就和代价。基于实践经验的启示在于:政府赋能与农民组织对农业农村现代化而言不可或缺,而这恰好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计晗 许佳伟 聂凤英
西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方案并不适用于小农经济条件下的乡土中国,如何走出一条符合本土国情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是一个基础性、长期性问题。以宏观制度变迁与乡土社会的互动关系为线索,梳理了自清末至今4个阶段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历程,分析了各个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特征、成就和代价。基于实践经验的启示在于:政府赋能与农民组织对农业农村现代化而言不可或缺,而这恰好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冈
一,比较观察 近几年国内掀起了一阵市镇史的研究热潮,佳作迭出。许多学者化费大量精力与时间,将地方志与碑刻上有关市镇的资料,发掘搜集,并悉心整理,使后来的研究者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这些市镇发展的轨迹与经济活动。但是不幸这些精彩的研究作品却对这个课题留下了一个很关键性的空白点——缺一个宏观的注释。大家指出明清时期市镇的数目与规模都有快速的增加,是因为这时期的人口、商业、手工业都有快速的增长。事情就是这么简单,这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自然而正常的过程。 如果我们进一步深究一下,可能就不会满意上面的简单答案。如果我们追问,人口增加,为什么不进城去?不向大城市发展?不在大城市里从事商业与手工业?为什么要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德海
在笔者看来,“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一个难度不小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作简要论述。纵观中华民族整个悠长的历史,可以说: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中国社会历来是一个重视教育的社会,中国人民也历来具有热爱知识文化和尊师重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