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58)
- 2023(12688)
- 2022(11118)
- 2021(10825)
- 2020(9070)
- 2019(21126)
- 2018(20923)
- 2017(40166)
- 2016(21890)
- 2015(24981)
- 2014(24714)
- 2013(24497)
- 2012(22880)
- 2011(20727)
- 2010(20606)
- 2009(19081)
- 2008(18535)
- 2007(15999)
- 2006(14030)
- 2005(12442)
- 学科
- 济(87793)
- 经济(87687)
- 管理(60889)
- 业(57117)
- 企(47530)
- 企业(47530)
- 方法(41821)
- 数学(36115)
- 数学方法(35671)
- 中国(25034)
- 农(21988)
- 财(21500)
- 贸(19411)
- 贸易(19402)
- 学(19169)
- 易(18971)
- 业经(17979)
- 制(16148)
- 地方(15366)
- 理论(14571)
- 和(14423)
- 农业(14414)
- 融(14117)
- 金融(14116)
- 银(13791)
- 银行(13755)
- 环境(13436)
- 务(13363)
- 财务(13292)
- 财务管理(13267)
- 机构
- 大学(314732)
- 学院(308657)
- 济(127181)
- 经济(124595)
- 管理(122098)
- 研究(107587)
- 理学(105780)
- 理学院(104605)
- 管理学(102847)
- 管理学院(102310)
- 中国(81778)
- 京(68230)
- 科学(65599)
- 财(56322)
- 所(54046)
- 研究所(49413)
- 中心(47668)
- 农(47287)
- 财经(45747)
- 业大(44654)
- 北京(43959)
- 江(42252)
- 经(41838)
- 范(41281)
- 师范(40940)
- 院(38909)
- 经济学(38521)
- 农业(37142)
- 州(34836)
- 经济学院(34712)
- 基金
- 项目(210349)
- 科学(165061)
- 研究(154517)
- 基金(154255)
- 家(134444)
- 国家(133371)
- 科学基金(113794)
- 社会(97376)
- 社会科(92274)
- 社会科学(92249)
- 基金项目(81415)
- 省(78032)
- 自然(73484)
- 自然科(71813)
- 自然科学(71797)
- 自然科学基金(70519)
- 教育(70472)
- 划(67156)
- 资助(64576)
- 编号(62247)
- 成果(51765)
- 部(47687)
- 重点(46617)
- 发(43958)
- 创(42882)
- 课题(42548)
- 教育部(41064)
- 国家社会(40463)
- 大学(40044)
- 创新(40033)
- 期刊
- 济(136233)
- 经济(136233)
- 研究(93803)
- 中国(57675)
- 学报(49618)
- 科学(46072)
- 管理(44677)
- 农(43089)
- 财(41160)
- 大学(37850)
- 学学(35316)
- 教育(35081)
- 农业(30655)
- 融(26359)
- 金融(26359)
- 技术(25494)
- 财经(22260)
- 经济研究(22083)
- 业经(19828)
- 经(19059)
- 问题(18066)
- 图书(17519)
- 贸(17267)
- 国际(16438)
- 业(16435)
- 理论(15388)
- 世界(15081)
- 技术经济(14759)
- 科技(14611)
- 版(14125)
共检索到4545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邵先成
随着南海维权行动的增多,中国更多的政府部门参与到维权信息的发布中,使用符合国际法和国际公益的话语解释中国的维权行动,并对菲律宾、越南南海行为的缺点和弱点发布了更有针对性的资料。但原本可以论证中国维权行动合法性的国内学者,以及应该及时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南海维权信息的国内媒体却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菲律宾、越南、美国对中国的维权行动多有指责,企图借此塑造中国"强势""不遵守国际法""破坏地区稳定"的国际舆论。面向未来,中国政府、学者、媒体需要在信息发布、话语建构、观点论证等方面形成更为紧密的协同合作,以便更好地向国际社会阐明中国南海维权行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关键词:
南海维权 国际话语权 国际传播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董延芳
农民工对维权行动的偏好不仅受到其个人特征的影响,情境的作用也应被充分考虑。结合多分类Logistic分析,本文利用2011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权益侵害的情境不加以区分可能导致不适当的结论。文章以劳动报酬不合理、拖欠工资、作业环境恶劣、超时加班、工伤为例,比较分析各种权益侵害情境下农民工对包括不行动、个人行动、集体行动在内的各种维权行动的偏好,发现农民工通常并不热衷于以集体行动维权,反而在遭遇权益侵害的多数时候将选择不行动,情境的严重性和该情境下行动的有效性可能是其主要考虑因素。以此提出重视农民工的不行动,引导农民工积极合法维权。
关键词:
农民工 维权 情境 个人行动 集体行动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罗亮 吴士存
南海国际话语权是海洋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海争端相关方主张海洋权益,争夺舆论制高点和掌握舆论主导权的新场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外交声明、立场文件、学术成果、舆论引导等多种形式对外宣介南海政策主张,有力彰显了中国捍卫领土主权、维护海洋权益的意志和决心。与此同时,南海国际话语权在百年大变局加速演变之下,也面临议题和架构设置能力不强、话语支撑体系薄弱、对外传播创新不足等诸多现实问题。构建南海国际话语权本身是一个系统性、历史性和连续性的过程。未来要深刻认识涉南海国际舆论的基本格局,通过加强南海问题基础研究、理论储备和成果转化,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一步重视智库和专业人才的支撑作用等措施,努力构建同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南海国际话语权。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张原
劳动者权益维护是中国迈入中等收入水平国家行列后面临的重大问题,科学疏导劳资矛盾成为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之举。实证研究表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和技能水平对于提高劳动者权益具有正面作用;户籍、所有制和地区分割是主导不同群体权益差别的核心因素。当前我国劳动者的维权行为主要围绕劳动报酬和工作时间等基本权益展开。从维权影响因素和管理方式来看,制度改革均是未来劳动者权益维护的重点和难点。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何绍辉
"过日子"作为本土性概念,是理解农民日常生活行为的关键词。在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运作实践中,农民的日常维权行动与群体性利益表达因受过日子逻辑的考量而迈向"不情愿的抗争",并在选择行动策略时采取有节制的"出气"与忍声吞气的"认命"行为。认识到过日子逻辑在农民日常利益表达中的价值和影响,对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过日子 维权行动 群体性利益表达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青松 曹玉昆
国际气候谈判是为应对气候变化由国际社会开展的多边治理机制和进程。谈判中话语权的高低影响和决定着一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从国际气候谈判的话语内容、国际气候谈判的话语主体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国际气候谈判中的话语权3个方面对国际气候谈判研究文献进行梳理,试图发掘现有研究成果的内在规律及其存在的研究空间,提出未来研究需关注的重要方向,对促进国际气候谈判中中国林业话语权的增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国际气候谈判 话语权 研究综述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王雅丽 史丁莎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波谲云诡的国际格局带来国际秩序的深层次变化。面对纷繁复杂、变乱交织的国际局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视野,守正创新,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支柱,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程度的逐渐加强,全球经济治理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作为国际社会中重要的一员,增强中国的国际经济治理话语权对于提升本国的国际影响力,助力成为国际经济治理的引领者,更好地参与到全球经济治理的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国际经济治理话语权的内涵与历史逻辑出发,总结中国国际经济治理话语权的现状,紧扣国家战略导向,提出准确定位、加强顶层设计、依托平台等措施。
关键词:
国际经济治理 话语权 高质量发展
[期刊] 国际税收
[作者]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课题组 付树林 刘馨颖 梁若莲 何杨 毛晓红 刘书因
本文对税收话语权内涵与本质进行了探讨,在总结中国国际税收话语权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不足,并从税收话语基础、话语平台、话语议题、互联网+税务、人才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提升中国国际税收话语权的战略对策。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国世平
中国消费者维权是国际消费者维权的一部分,中国消费者维权应该借鉴国际消费者维权的经验。在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的时候,消费维权应该在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入手来进行,从而使得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国际接轨。
关键词:
消费者 权益保护 国际借鉴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乃瑄 卞方方 蒋旭牧 朱晓峰
[目的/意义]在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背景下,探究国际比较视域下中国图情领域的学科话语权,有助于传播该学科话语,提升学科地位。[方法/过程]文章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JCR分区Q1区近10年收录的图情领域文献为研究对象,引入领域贡献值识别各国的学者类型,根据合作关系划分合作网络模式,参考相关学科识别方法甄别领域相关学科,分析中国图情领域学科话语权的演化过程;然后,从发文量、合作网络、学科共现三方面构建话语权评价公式,并对各国图情领域学科话语权进行等级划分,明确当前我国图书情报学科话语权的国际地位;最后,总结、凝练中国在国际图情领域的话语权与提升路径。[结果/结论]我国在国际图情领域的学科话语权演变整体上是一个优势渐显、协同演变的过程,地位的增强取决于跨学科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话语权 图书情报学 学科话语权 合作模式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蓉英 张晓曦 刘卓著 朱伟杰
[目的/意义]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话语权是当今世界大国博弈的重要利器,提高国家国际话语权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为应对当今时代国际形势下不同领域的话语权之争,本文探讨话语权的内涵和话语权评价框架,进一步丰富话语权的研究,为话语权评价提供理论框架和依据。[过程/方法]从概念解析、特性分析、类型划分、评价指标4个角度对"话语权"进行探讨。[结果/结论]结合语言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信息计量学等领域探讨话语概念内涵,并从能力、工具、结构、关系4个角度阐释权力的定义,得出话语权的定义和构成要素;从话语权产生过程得出话语权主体性、传播性、影响性、引导性4个特性;从话语主体、话语媒介、话语领域3个维度对话语权进行分类;结合信息计量学和评价理念,从话语权的过程特性构建了话语权的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蓉英 常茹茹 滑浩益 朱伟杰
[目的/意义]学术话语权是中国国际话语权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软实力的主要体现,在学术话语权视域下对学者展开多维评价与特征分类,有助于完善学者评价体系,并为我国学术话语体系构建找寻提升路径。[方法/过程]基于学者学术话语权的产生机理,构建学者学术话语权评价指标体系,选取CRITIC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样本学者各维度得分,运用TOPSIS法计算样本学者各维度的优劣解相对贴近度,运用K-means++聚类算法对学者各维度表现进行聚类并结合波士顿矩阵对样本学者进行分类,得到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价结果为提高学者各维度能力提出针对性建议对策。[结果/结论]学者在研究项目中的主导地位、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学术经验显著影响学术引领力,跨学科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广度与学术传播力正相关,政策制定、高质量研究成果的数量和国际学术界的认可程度与学术影响力直接挂钩,提升学者学术话语权需三维发力共同提高。
[期刊] 求索
[作者]
厉伟
构建中国ESG体系的本质在于提升国际资本市场话语权,中国需要通过国际话语权建设实现从ESG体系参与者向构建者身份的转变。中国ESG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其国际话语权提升仍面临现实困境,主要是尚未形成规范统一的ESG报告标准和披露制度、ESG评价体系与标准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ESG评价标准需要得到全球投资者认可以及ESG投资产品规模较之西方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等。构建中国ESG体系的国际话语权,需要在话语性话语权、结构性话语权、制度性话语权以及道义性话语权四个维度作出努力,并围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发挥国家治理优势等方面展开。
关键词:
ESG ESG体系 国际话语权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新平 庄宏韬
国际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在国际权力结构中地位和影响力的体现。近年来,中国国际话语权有了较大程度提升,但在国际话语格局中的弱势地位还没有根本改变。当前,中国国际话语权与国家实力不相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掣肘,包括西方官方话语的打压、西方媒体的歪曲、发展中国家的不信任、国际话语规则的制约、中国学术话语的乏力等。因此,通过明确话语定位、提升话语质量、改进传播手段、开展"特色外交"、寻求联合"发声"、拓展话语平台等方面的举措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宝虹 白建东 赵辰光
通过分析制度环境导致独立性缺损、温室培养难以形成公信力、经济利益的粘连度诱发职业道德风险等,揭示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取得国际话语权的现实阻碍。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改善制度环境条件,强化独立性的职业本位,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从而有可能锁定道德风险,逐步培养公信力,构建信用评级机构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