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42)
- 2023(5793)
- 2022(4725)
- 2021(4580)
- 2020(3695)
- 2019(8324)
- 2018(7843)
- 2017(14228)
- 2016(7707)
- 2015(8835)
- 2014(8590)
- 2013(8752)
- 2012(8395)
- 2011(7930)
- 2010(7640)
- 2009(6956)
- 2008(6753)
- 2007(5660)
- 2006(5021)
- 2005(4659)
- 学科
- 济(40365)
- 经济(40339)
- 方法(15924)
- 管理(15816)
- 数学(15063)
- 数学方法(14981)
- 中国(13908)
- 业(13082)
- 地方(9973)
- 贸(9405)
- 贸易(9400)
- 易(9202)
- 农(8618)
- 企(8338)
- 企业(8338)
- 学(8145)
- 地方经济(6906)
- 环境(6829)
- 关系(6042)
- 制(5912)
- 融(5882)
- 金融(5881)
- 业经(5879)
- 农业(5758)
- 发(5670)
- 银(5584)
- 财(5583)
- 银行(5573)
- 行(5507)
- 出(5356)
- 机构
- 大学(117520)
- 学院(114258)
- 济(56453)
- 经济(55693)
- 研究(52089)
- 中国(39678)
- 管理(38364)
- 理学(33019)
- 理学院(32489)
- 科学(32012)
- 管理学(31929)
- 管理学院(31716)
- 所(27727)
- 京(27221)
- 研究所(25868)
- 财(21916)
- 中心(21236)
- 农(20545)
- 院(19731)
- 经济学(19658)
- 财经(18196)
- 北京(18084)
- 经济学院(17742)
- 业大(17391)
- 科学院(17123)
- 经(16979)
- 农业(16139)
- 范(15717)
- 师范(15600)
- 研究院(15544)
- 基金
- 项目(82590)
- 科学(65573)
- 基金(62887)
- 家(58126)
- 国家(57815)
- 研究(56862)
- 科学基金(47291)
- 社会(38721)
- 社会科(36886)
- 社会科学(36882)
- 基金项目(32405)
- 自然(30001)
- 自然科(29281)
- 自然科学(29267)
- 自然科学基金(28764)
- 省(28064)
- 资助(26119)
- 划(25854)
- 教育(24509)
- 重点(19974)
- 中国(19732)
- 编号(19547)
- 部(19396)
- 发(19275)
- 国家社会(18107)
- 创(16358)
- 科研(16156)
- 教育部(16140)
- 成果(15779)
- 创新(15694)
共检索到1733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廖太林 叶建仁
通过对福建、江西和江苏等省17个县(市)的松树枯梢病的危害程度及发病特点调查,把松树枯梢病的发生区域归纳为:轻(无)度病害区、中度病害区和重度病害区三大类。感病程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4、5月份的月平均湿度、月降水量和月降水天数,以及年平均湿度与病害发生关系较为密切。以上述气象因子为自变量,发病程度为因变量,建立了病害的回归预测模型:y=98.60+13.54x1-9.33x2-3.62x3+0.07x4+0.07x5-11.97x6+3.26x7(R=0.933 3)。利用该模型对我国南方主要县(市)的病害进行了预测和划分,并提出了该病害的综合治理措施。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艳 叶建仁
研究表明在火炬松、湿地松、短叶松和马尾松健康梢上整年都能分离到松枯梢病菌 ,其中在火炬松上的得菌率为 15 %~ 37 7% ,且大多数月份高于 2 0 % ;湿地松上的得菌率稍低于火炬松 ,为 7 5 %~ 2 9 1% ;短叶松梢上的得菌率是 13 8%~ 5 7 1% ,月份之间的差异较大 ;马尾松得菌率最低 ,为 9 7%~ 2 2 4 % ,多数分离得菌率低于 2 0 %。健康梢的不同部位得菌率有一定差异 ,枝和新梢较高 ,芽稍低 ,叶最低。在 1年中 ,健康梢上得菌率有 3个高峰期 ,即 4~ 5月、7~ 8月和 10~ 11月 ,是潜伏侵染的的主要时期。将健康芽和梢进行诱发培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小芹
将来自我国13 省16 种松树和其它2 种针叶树上的55 个Sphaeropsissapinea 菌株在PDA 平皿上进行配对生长试验,结果绝大多数菌株间产生墨绿色色素隔离带,少数菌株以及同一菌株不同菌落间不产生此色素带。显微观察表明,在产生色素带的菌株间未发现菌丝融合,而在不产生色素带的菌株间可见到菌丝融合。测定S.sapinea 营养体亲和与否可通过观察有无形成色素反应带来确定。55 个供试菌株共可分为48 个VCGS,其中44 个VCGS 各只含一个菌株,3 个VCGS 分别含2 个菌株,只有一个VCGS 含5 个菌株。
关键词:
松树枯梢病 营养体亲和性 菌丝融合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叶建仁 廖太林
对福建、江西等地227块松树枯梢病的林分病情标准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病害的发生与林分及立地因子关系密切。由上杭、连城、永新和安福4县有代表性的49块样地推导出了松树枯梢病的病情指数与林龄、造林密度、郁闭度、土壤质地、土壤湿度、坡位、坡向的生态数学模型:y=41·38 -16·56x11+5·08x21+18·62x31-3·78x41+19·94x51+7·32x61+4·27x62-4·06x71-10·56x72-13·88x73,其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606 9、0·612 5、0·268 9、0·1789、0·681 1、0·279 0、0·473 7。该模型模内判别准确率为79·5...
关键词:
松树枯梢病 立地条件 主要诱因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小芹 黄敏仁 尹佟明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发生于我国 1 3省区 1 6种松树和其它 2种针叶树上的松枯梢病菌 (Sphaeropsissapinea)的 55个菌株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用 1 7个随机引物经PCR扩增共得到 2 0 0个RAPD标记 ,其中 98 5%具有多态性。UPGMA聚类分析确定了供试菌株间的亲缘关系 ,将 55个菌株分为 3个类群。各菌株间的差异与其寄主种类无明显关系 ,与其地理来源在某些类群间有一定联系 ,但在大多数菌株间相关趋势不明显。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白兴月 程瑚瑞
通过人工接种松材线虫测定6个“北带”马尾松种源和2个“中带”马尾松种源的3~6年生苗的感病性.接种苗枯死率为37.5%至80%,与马尾松在全国现有疫区内普遍不同程度自然发病枯死的情形一致.7个种源接种苗的平均枯死率(53.5%)低于黑松对照(89.4%).表明国内的马尾松种源对松材线虫中等或中等以上感病.测定国内重要疫区的5个代表性松材线虫虫株对8年生黑松和3年生马尾松苗的致病力,枯株率分别为90%以上和30%~90%.由此分析了松材线虫萎蔫病在南方林区流行的极大可能性.
关键词:
松材线虫萎蔫病 马尾松 种源 流行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高尚坤 唐艳龙 张彦龙 杨忠岐 王小艺 路纪芳 王健 司徒春南 付甫永
作为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最重要传播媒介,松褐天牛已成为控制松材线虫病的重点。明确松褐天牛各虫态在不同地区寄主树干上的分布,对因地适宜地释放天敌昆虫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通过解剖受害马尾松,结合林间调查,系统地研究了松褐天牛产卵刻槽、幼虫和蛹在马尾松树干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松褐天牛产卵刻槽主要分布在树干的2.5 6.5 m范围内,刻槽数量与树干高度和胸径显著相关;松褐天牛幼虫数量与树干胸径关系不显著;多数蛹室位于侵入孔正上方,少数蛹室位于侵入孔下方,两种蛹室数量差异显著;两种蛹室与侵入孔中心的平均距离分别为3.93 cm和4.39 cm,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海军 覃军 张峻
利用我国南方7省1951~2008年112站逐日气象资料,采用极差标准化数据处理技术,设计了可反映我国南方地区冰冻天气时空分布的综合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定义了冰冻日、单站冰冻天气过程、综合冰冻指数及区域持续性冰冻过程,并基于综合冰冻指数分位数,对冰冻天气过程进行了分级。给出了发生区域持续性冰冻过程年度的冰冻起止时间和地理分布范围,通过对冰冻日、雨凇雾凇日、冰冻指数及其重现期等项目分析,揭示了我国南方地区冰冻天气时空分布规律,主要有:(1)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区域持续性冰冻灾害天气最严重的前5位分别为2008、1955、1984、1964、1957年度,其中2007~2008年度最严重。1951~2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双喜 桂惠中 丁树文
在全面定位调查并建立崩岗GIS数据库的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中国南方崩岗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行研究。通过岩性、土壤、地形、降雨、气温等自然因子对崩岗分布数量的影响分析,确定中国南方崩岗主要分布在年均降雨量为1 300~2 000mm、年均气温为15~22℃、海拔500m以下的花岗岩红壤丘陵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一博 刘强 李凤日
【目的】消光系数(k)是模拟树冠光分布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对比常见的获得k值的方法,筛选最优方法,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树冠内光合有效辐射(PAR)进行动态估计。【方法】(1)将实测的PAR数据按3∶1划分为拟合数据和检验数据,利用拟合数据构建k值预估模型(方法 I)。(2)用拟合数据,采用人为设定不同梯度的k值估计树冠PAR,筛选最优的k值(方法 II)。(3)基于叶倾角数据,采用2种不同的平均叶倾角公式(方法 III-1、方法 III-2),对k值进行计算。将检验数据作为独立样本对以上3种方法估计的PAR进行独立性检验。通过对比以上3种方法对树冠内PAR的估计效果,选择最优的k值计算方法,结合气象数据对PAR进行动态估计。【结果】根据实测PAR数据计算的树冠各轮层k值存在较大差异,总体在0.1~1.5之间,且与相对着枝深度(RDINC)呈明显的指数函数或幂函数关系。同时太阳高度角(Sa)、累积叶面积最大值(MCLA)、叶面积密度(NAD)和树冠表面积(CS)对k值的垂直变化也有明显影响。因此方法I将指数函数作为基础模型,以RDINC、Sa、CLA、NAD和CS为自变量建立了k值估计模型,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R2=0.736,RMSE=0.124)。方法 II中,当k取0.32时对PAR的估计效果最好。利用方法 III计算的各轮层消光系数差异较小,总体在0.3~0.7之间。采用独立样本检验以上3种方法对PAR估计的效果,结果表明方法 I对PAR的估计效果较好(平均误差ME=2.88,平均误差绝对值MAE=117.4,预估精度P=91.53%),方法 II对PAR的估计效果次之(ME=-7.2,MAE=217.5,P=88.12%),方法 III对PAR最差(方法 III-1中ME=121.4,MAE=210.1,P=55.85%;方法 III-2中ME=226.4,MAE=259.0,P=42.93%)。【结论】k值在不同林木、不同轮层及不同的太阳高度情况下并不是一个固定值。本研究建立的k估计模型充分考虑了以上3个重要变量,符合客观实际,且对估计长白落叶松树冠PAR有良好的效果,研究结果为人工长白落叶松树冠内不同位置净光合速率的模拟提供了基础。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沈伯葵 褚祥如 张明海 薛梦澜 姚长林
由松球壳孢菌引起的松梢枯病在江苏普遍且严重地发生。该病菌只在病死针叶、叶鞘和鳞叶上产生分生孢子器。越冬病组织中的分生孢子器、菌丝体越冬后形成的分生孢子器内的分生孢子为初次侵染的重要来源。孢子藉雨水传播,生长季节里持续2h以上的降雨均能使孢子大量释放。 孢子有4个释放高峰,分别侵染湿地松、火炬松的春、夏、秋梢和过冬芽。嫩梢初期最易感病,其时嫩梢长约为成长梢全长的1/3左右。病菌以直接侵入为主,不能从气孔侵入。20年生以上国外松抗病性明显下降,但接种体多时幼林亦严重发病。各树种对该病的抗性从低到高的顺序为:刚松、短叶松、火炬松、湿地松、黑松、云南松、马尾松。瘠薄林地病害严重。
关键词:
松梢枯病 松球壳孢菌 种子检验 孢子捕捉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沈伯葵 葛明宏 张明海 薛梦澜 姚长林
松梢枯病在江苏省分布普遍,不少场圃的松林严重受害,有数百公顷成片松林被毁的记录。主要受害树种是火炬松和湿地松,黑松亦有严重受害的情况,马尾松较抗病。主要症状是枯梢,其次是芽腐和2年生针叶基部坏死。比较了江苏、福建和黑龙江省松梢枯病菌的形态、培养性状、孢子萌发特征、产孢能力和致病力,未发现明显差异。病菌在经过高压蒸汽消毒的松针上于黑光灯下,2周内产生大量子实体。孢子在5~35℃均可萌发,以25℃最适宜;相对湿度98%~100%时孢子萌发最好,在水中由于供气不足萌发极差;加1%糖水或松针煮出液能提高发芽率。菌丝在pH4~10之间均生长,以pH6最好;菌丝生长所需氮源以天冬酰胺为最好,不能利用尿素。
关键词:
松树 梢枯病 症状 生物学特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子祥 王健敏 陈晓鸣 段兆尧 叶寿德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onochamus alternatus on the trucks of infested Pinus yunnanensis were investigated both in field and laborator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quantity distribution of oviposition scar in trunk was lower part > middle part > upper part;and the density distr...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席建超 赵美风 葛全胜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面临的最重大、也是最为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复杂的挑战之一。已经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影响是显著的、多方面的。各个领域和地区都存在有利和不利影响,但以不利影响为主。文章根据区域气候模式RegCM2模拟的气候情景,采用Lars Hein气候—旅游模型,研究气候增温情景对我国南方部分省份旅游流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与2008年相比,全球气候变化对研究区域年接待游客总量影响较小,但是在旅游流的季节影响分布上,差异较为明显。冬季旅游流基本呈上升趋势,而夏季则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慧 闫业超 岳书平 孟冰祥 王喜元
由于中国各地纬度、地形及海陆位置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避暑型气候。本文采用1993-2012年756个国家基本站和122个辐射站逐日气象数据,基于通用热气候指数(UTCI)模型计算各气象站点的人体感知温度,结合聚类分析方法对避暑型气候的地域类型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和舒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避暑型气候主要包括西南高原型、中东部山岳型、东北山地平原型、西北山地高原型和环渤海低山丘陵型5种地域类型;各类避暑型气候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西南高原型避暑气候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较强;中东部山岳型避暑气候地势高、风速大,夏季舒适偏冷;环渤海低山丘陵型避暑气候地势低、湿度大,夏季舒适偏热且舒适度受海风影响明显;西北山地高原型避暑气候温度适宜、天气晴朗,但略显干燥;东北山地平原型避暑气候凉爽、风速不大、辐射不强、湿度适中,综合条件相对优越。从各类避暑型气候夏季人体感知温度的变化来看,环渤海低山丘陵型舒适期较短,其余类型舒适期相对较长,东北山地平原型和西北山地高原型人体感知温度曲线呈良好的单峰对称变化,其余类型大致呈单峰不对称形态。本文不仅丰富了避暑型气候研究的理论成果,而且也可为避暑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指导人们的避暑旅游活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