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61)
2023(10068)
2022(8719)
2021(8277)
2020(7266)
2019(17065)
2018(16786)
2017(31326)
2016(17599)
2015(20373)
2014(20324)
2013(20561)
2012(19757)
2011(18257)
2010(18212)
2009(17056)
2008(17479)
2007(15709)
2006(13517)
2005(12321)
作者
(55089)
(46589)
(46378)
(44374)
(29720)
(22432)
(21098)
(18135)
(17617)
(16562)
(16260)
(15721)
(15097)
(15041)
(15017)
(14433)
(14256)
(13759)
(13496)
(13476)
(11887)
(11716)
(11447)
(10580)
(10570)
(10520)
(10363)
(10201)
(9646)
(9509)
学科
(77386)
经济(77311)
管理(41855)
(41541)
方法(35897)
数学(32139)
数学方法(31816)
(30909)
企业(30909)
中国(22248)
(21585)
(20174)
(17696)
(17234)
贸易(17228)
(16756)
地方(15109)
农业(14312)
业经(14114)
(13891)
(11893)
(11847)
银行(11838)
(11549)
金融(11545)
(11409)
环境(11172)
(10099)
财务(10081)
财务管理(10053)
机构
大学(269162)
学院(264032)
(111984)
经济(109840)
研究(102784)
管理(92779)
理学(79507)
理学院(78372)
中国(77181)
管理学(76768)
管理学院(76270)
科学(66049)
(59308)
(55614)
(54247)
研究所(51226)
(49419)
中心(45545)
农业(43133)
业大(42850)
财经(39819)
(39465)
北京(38140)
(36808)
师范(36391)
(36324)
(36302)
经济学(36195)
经济学院(32823)
科学院(32381)
基金
项目(176504)
科学(136732)
基金(129025)
研究(122865)
(116248)
国家(115387)
科学基金(94763)
社会(76957)
社会科(72802)
社会科学(72780)
基金项目(67614)
(65423)
自然(62295)
自然科(60813)
自然科学(60788)
自然科学基金(59735)
(57983)
教育(56118)
资助(54303)
编号(47723)
重点(41562)
成果(40611)
(40465)
(38972)
(35150)
科研(34749)
计划(34206)
课题(34089)
中国(33886)
教育部(33485)
期刊
(120441)
经济(120441)
研究(78387)
学报(51267)
中国(50198)
(48806)
科学(45098)
(37268)
大学(37165)
学学(35175)
农业(33189)
管理(30986)
教育(25225)
(22814)
金融(22814)
经济研究(20127)
财经(20086)
技术(19892)
(19256)
(17330)
业经(17086)
问题(16906)
(16147)
世界(14661)
(14595)
国际(14452)
资源(13413)
技术经济(12836)
统计(12733)
业大(12704)
共检索到3947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业社  陈立军  黎颖惠  何丽霞  李哲陟  卿如冰  杨贤均  
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藤本植物物种组成及其相关性状属性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藤本植物种类丰富,共有1 463种,隶属67科241属,其中裸子植物1科1属7种,被子植物66科240属1 456种,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藤本具有明显的优势,单子叶藤本处于次要地位。在科属构成中,单种科和单种属最多,成为该地区重要的建群种,但科的构成比较集中、属的构成相对分散;区系组成具有明显的热带性特征,温带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在攀援方式上,缠绕类最多,卷曲类、吸固类和搭靠类较少,与其他地区相比,吸固类比率明显较高,缠绕类比率相对较低;在生活型上,高位芽占有绝对优势,地上芽、地面芽、地下芽和一年生种类较少;叶的特征上,以小型叶、单叶、革质叶和非全缘叶为主;在有性繁育系统中,以两性花为主,单性花次之,杂性花最少,其中雌雄异株类比率较大;开花期和结实期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但开花期主要集中5月–7月,以6月最多,而结实期主要集中8月–10月,以9月最多,开花期和结实期的最高峰避开了降水量最丰富的7月和气温最高的7、8月。总之,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藤本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学特征是该区域藤本植物对其复杂生境长期适应的综合结果。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颜立红  祁承经  彭春良  
对湖南、湖北藤本植物的分类群起源、生活习性、攀援方式、繁育系统几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藤本种子植物60科159属784种(含变种),分别占本区种子植物的29.7%、10.8%和11.1%;在全部含藤本植物的科属中,含10个种以下的科、属分别占总科数、总属数的68.3%和89.9%;藤本种类的数量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大科或大属中,葡萄科和猕猴桃科等11个大科占有总种数的64.8%;攀援方式分为5大类,12小类,缠绕类最多,占48.7%,卷曲类23.2%,搭靠类16.5%,吸固类6.0%,混合类5.6%;两性花类67.3%,杂性花类5.1%,单性花27.5%,雌雄异株种数多于雌雄同株。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陆志星  王智慧  韦铄星  李娟  林建勇  欧汉彪  王平  蒋燚  
【目的】评估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恢复潜力,为该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人工恢复了13 a的落叶阔叶林(DF)、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EDF)和常绿阔叶林(EF)为研究对象,自然封育林(NF)为对照,设置固定样地,对每个样地内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计算乔木径级结构、高度级结构、重要值以及多样性等指标。【结果】1)3种人工林(DF、EDF和EF)的植被恢复速度快于对照(NF),已形成乔木层。2)3种人工林的乔木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高度级结构呈正偏态分布,其中DF比EDF、EF均多了4个径级和1个树高级,有效地提高了林分平均密度、树高和胸径。3)4种模式灌木层优势种组成相似,均为黄荆和青藤仔,而次优种则有所不同,NF以毛桐、盐肤木等多种阳性耐旱先锋种为主,DF则以银合欢、八角枫等多种耐阴喜湿润物种为主。4种模式草本层几乎都为多年生耐阴草本,且以蔓生莠竹为优势种,其中DF稀有种最多,群落异质性高,多样性大。4)乔木层4种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DF、EDF显著大于EF;灌木层各指数差异不明显;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NF较大,但其均匀度指数较小。【结论】人工林的演替进度快于自然封育林,但自然封育林灌、草层的多样性高于人工林,3种人工模式中以落叶阔叶林恢复效果最佳,因此可在今后的石漠化治理中选用落叶阔叶林模式,并在成林郁闭后减少人工抚育,让其自然恢复,可在保证林分生长量的同时,维持住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黄晓云  林德根  王静爱  常晟  
基于中国南方8省区喀斯特地区卫星遥感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2000—2011年间的NPP时空变化规律,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NPP变化。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背景下,2000—2005年间,研究区NPP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在2005年发生转折,2006—2011年间,NPP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喀斯特地区NPP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非喀斯特区;农田、低密度灌木林、混合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对石漠化反应敏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苏维词  
贵州 73%的土地为碳酸盐岩覆盖 ,生态环境脆弱 ,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 ,是我国一个相对独特的地域环境单元 ,也是一个植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地区 ,仅需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就有 34 2种 ,分属 84科 193属。分析了贵州喀斯特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现状特征 ,并从植物本身的生理生态习性、喀斯特生境本底的严酷性 (如土壤瘠薄、方便利用的地表水匮乏等 )、人类干扰活动 (如盗伐、毁林垦荒、水土流失、酸雨危害等 )等方面探讨了该地区珍稀濒危物种的濒危原因。在此基础上 ,结合目前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的要求 ,提出了该地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应采取的七条对策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杜昌军  李平  黄瑞春  贾松林  王承南  向云艳  
为了解决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对在湘西自治州森林生态实验站生长近20 a的6种柏科植物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选择杉木作为对照,运用模糊数学对柏科6个树种7个指标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及综合评判。研究结果表明:6种柏科植物中柏木在湘西喀斯特地区生长表现最佳,其次是中山柏、墨西哥柏。研究结果为更好地解决适宜本地区栽种柏科植物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杰良  葛大兵  李树战  邓沛怡  高霞  何丽波  
[目的]筛选出对重金属镉(Cd)具有强富集作用的植物,以修复被镉污染的土壤。[方法]以湖南常见的25种藤本植物为参试样本,采用室内水培和室外盆栽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不同浓度的重金属镉溶液处理参试植株当年生扦插苗,定量测定供试植物根部、茎部和叶片三部分的镉含量及生物量,分析参试植物对重金属镉的耐性和富集特性。[结果]水培筛选试验表明:蔓长春花对Cd污染的耐性较强,转移系数和富集系数均大于1,具备了镉超富集植物的基本特征。盆栽浓度梯度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壤中Cd投加浓度为25、50 mg kg-1时,蔓长春花地上部分生物量没有明显下降,且地上部分Cd含量均大于其根部,叶片中Cd含量均大于Cd超积累植物...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汀  崔迎春  叶雨艳  赵文君  侯贻菊  吴鹏  丁访军  
【目的】为探究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对不同小生境的响应,阐明喀斯特森林植物在严酷生境下的生存策略。【方法】以10种典型喀斯特森林植物为研究对象,基于其生长的小生境类型(土面、石面和石沟),对其植物叶片的叶面积(LA)、叶厚度(LT)、比叶面积(SLA)、叶片含水量(LWC)、叶密度(LTD)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结构型性状,以及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羧化效率(CE)功能型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同生活型植物,常绿乔木的LDMC与LTD较落叶乔木和常绿灌木均显著偏高(P 石沟>土面;Gs、Tr、WUE均为石沟>石面>土面,而Pn、Ci、CE则均表现为土面>石面>石沟。【结论】在土面生境中,植物生长所需水分和养分等资源供给稳定,对外界资源竞争压力较小,具有较高的SLA和LWC以及较低的LDMC、LT和光合能力,因此植物自身抗逆性、资源获取与保持能力相对较弱,趋向于生长缓慢、资源竞争力弱的生存策略;石面生境严苛,资源竞争压力大,其LDMC和光合能力均相对高于土面植物,而SLA、LWC及LA则反之,因此其抗逆性及资源获取与保持能力强于土面植物,趋向于生长缓慢、资源竞争力强的生存策略;而在石沟生境中,生存条件相对较好,植物LDMC、LT、LA及光合能力均强于其他生境植物,且SLA则相对较低,因此植物抗逆性、资源获取与保持能力相对较强,趋向于生长快速、资源竞争力强的生存策略;常绿乔木位于叶经济谱“慢速投资收益性”一端,常绿灌木位于“快速投资收益型”一端,而落叶乔木则位于两者之间属于中间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元敏  王燕  王思远  高国强  谷加存  
【目的】研究温带木质藤本植物细根的功能性状及其潜在吸收能力。【方法】选取中国东北温带3种代表性木质藤本植物,即缠绕类藤本狗枣猕猴桃和北五味子、卷须攀援类藤本山葡萄为材料,研究了1~5级细根的解剖、形态、分支结构和吸收根组成。【结果】随着根序的增加,狗枣猕猴桃和北五味子的皮层厚度有增加趋势,而山葡萄则呈降低趋势。3种藤本植物的中柱直径均随根序增加而显著增粗,但是皮层厚度与中柱直径比值显著下降。皮层的存留状态显示,所有树种吸收根的比例均随根序增加而明显下降,1级根是典型的吸收根。从1级根至5级根,3种藤本植物比根长显著降低,直径显著增粗,组织密度增加,但是分支比仅在山葡萄中呈现单调的降低趋势。树种对各根系性状有显著的影响,但是与根序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与其他2个缠绕类藤本植物相比,卷须攀援类藤本山葡萄中柱直径较大,皮层厚度与中柱直径比值较低,而2、3级根的分支比明显更高。与本地区其他类群植物相比,3种藤本植物1级根的平均直径较粗、比根长较低,而平均组织密度介于草本蕨类和其他木本植物之间。【结论】细根解剖和形态性状在3种藤本植物间存在明显差异,但是这些性状随根序变化的规律与其他木本植物较一致。与本地区其他类群植物相比,藤本植物1级根形态特征表现出了较为独立的特点。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罗久富   梁松   袁涛   罗忠新   刘君   吴赛男   隋欣  
光伏场区植物群落结构空间分异格局反映植物对场区异质生境的适应性。以云南东川光伏场区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遮阴程度增加的对照、前檐、后檐和板下开展植物群落学调查,分析光伏场区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光伏组件遮阴程度增加,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重要值由94.21降低至6.85 (P <0.05),白苞猩猩草(Euphorbia heterophylla)重要值由3.35增加至39.60 (P <0.05),白苞猩猩草替代黄茅成为板下群落优势种;2)光伏组件遮阴显著降低群落植株密度和优势度指数(P <0.05),显著提高物种多样性指数(P <0.05),遮阴程度越高,遮阴区群落与对照区群落物种相似性越低;3)遮阴后群落功能群种类增加,优势功能群由多年生丛生禾草过渡为多年生杂类草,遮阴区出现一年生丛生禾草或一年生杂类草。综上,云南东川光伏组件遮阴程度增加伴随草地植物优势种更替,多样性和功能群种类增加,植物群落结构呈现复杂化的变化趋势。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段华超  李双智  茶晓飞  唐永  郑鑫华  董琼  
野外调查及馆藏标本的整理和鉴定表明,昆明西山喀斯特地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14科451属799种,是云南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种子植物区系总体上为亚热带性质,其热带科占63.64%,热带属占41.62%,热带种占39.64%;温带科占36.36%,温带属占52.93%,温带种占20.84%;该区系属于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区的云南高原地区,为古热带植物区系与泛北极植物区系和东亚区系的交汇.昆明西山喀斯特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共有8个中国特有属,是滇中特有属分布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种子植物区系与雕翎山种子植物区系的相似系数最高,其亲缘关系较与狮山植物区系的亲缘关系更近.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霍斯佳  孙克勤  
喀斯特约占全球大陆面积的12%,中国南方喀斯特于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南方喀斯特包括云南石林,贵州荔波,武隆喀斯特三处自然遗产地,总面积146 016 hm~2。本文首先将其基于全球视角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的显着价值。其次是将自然遗产地的遗产资源进行了归纳总结。本文还指出了世界遗产地存在的问题,诸如地质灾害,过度开发,石漠化等。最后提出了保护对策,包括科学管理,灾害预警系统等,以促进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跃进  李沁谊  王好才  时伟宇  
【目的】探究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典型群落的土壤碳氮储量变化特征,为该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空间代时间方法,在重庆市中梁山喀斯特槽谷选取弃耕地(弃耕半年)、草地(5~10 a)、灌丛(15~25年)、灌乔林(30~40年)和乔木林(50~60年)作为一个植被自然恢复演替序列,设置固定样地,采集0~10、10~30、30~50、50~7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含量及碳氮比(C/N)和土壤pH值,估算各演替序列下土壤的碳氮储量,分析在自然恢复演替不同阶段的土壤碳氮含量与储量特征。【结果】植被自然恢复演替显著提高了土壤SOC和TN含量与储量(P <0.05),土壤TN储量与土壤SOC含量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TP含量显著正相关(P<0.001)。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赵雅洁  李周  宋海燕  张静  梁千慧  刘锦春  
土壤"厚薄不均"和"岩溶干旱"是影响喀斯特地区植物生存、生长和繁殖的关键生态因子,深根植物和浅根植物由于根系生态位的互补可能会缓解资源减少对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以盆栽深根植物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和浅根植物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为对象,研究土壤厚度降低、水分减少及土壤厚度和水分双重资源减少对两种草本植物混种下其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高资源水平下,混种后苇状羊茅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灵稚  杨振华  苏维词  
从产量特征的视角,在运用C-PAC模型(典型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贵州省1949—2013年种植结构演变主要驱动力的基础上,探讨种植结构优化对策。结果表明:(1)贵州省60余年来农作物产量整体呈波动上升,其种植类型逐渐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但各类作物产量比重变化差异明显。其中,粮食作物中稻谷产量比重从1949年的58.40%下降至2013年的21.68%,蔬菜比重却提升至51.47%,水果产量占经济作物比重也增长至62.47%。(2)通过C-PCA耦合模型对贵州省作物种植结构演变的驱动力分析得到,其主要驱动因子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