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64)
2023(4507)
2022(3717)
2021(3712)
2020(3104)
2019(7188)
2018(7051)
2017(12841)
2016(6812)
2015(7964)
2014(7644)
2013(7847)
2012(7565)
2011(6956)
2010(6708)
2009(6275)
2008(6151)
2007(5030)
2006(4436)
2005(4125)
作者
(20217)
(16841)
(16802)
(16169)
(10994)
(8158)
(7491)
(6722)
(6666)
(6250)
(6015)
(5658)
(5633)
(5601)
(5442)
(5423)
(5059)
(5020)
(4955)
(4472)
(4343)
(4238)
(3990)
(3881)
(3821)
(3806)
(3798)
(3492)
(3465)
(3423)
学科
(31580)
经济(31554)
管理(15128)
方法(15113)
数学(14239)
数学方法(14171)
(13784)
中国(12413)
(9495)
企业(9495)
(9313)
贸易(9307)
(9218)
(8228)
(8127)
银行(8123)
(7969)
(7648)
金融(7647)
(7383)
(6263)
(5862)
(5541)
关系(5309)
(5273)
体制(5155)
环境(4912)
业经(4880)
农业(4486)
(4409)
机构
大学(102409)
学院(98538)
(51733)
经济(51148)
研究(43581)
中国(35804)
管理(34421)
理学(29322)
理学院(28956)
管理学(28586)
管理学院(28403)
科学(24552)
(23027)
(22991)
(21810)
研究所(21241)
(19107)
中心(18703)
经济学(18334)
财经(17762)
(16663)
经济学院(16566)
农业(15683)
(15298)
北京(15091)
科学院(14591)
业大(14586)
财经大学(13664)
(12744)
研究中心(12236)
基金
项目(68194)
科学(53828)
基金(53247)
(49046)
国家(48797)
研究(46562)
科学基金(39885)
社会(32383)
社会科(30936)
社会科学(30932)
基金项目(27141)
自然(25277)
自然科(24730)
自然科学(24725)
自然科学基金(24320)
资助(22930)
(21888)
(20630)
教育(20483)
中国(17652)
(17313)
重点(16195)
国家社会(15580)
编号(15338)
(14843)
教育部(14567)
(13650)
科研(13436)
重大(13253)
创新(13121)
期刊
(51220)
经济(51220)
研究(32612)
中国(20587)
学报(18967)
(17744)
科学(17088)
(15114)
大学(14290)
学学(13712)
农业(13421)
管理(13278)
(12654)
金融(12654)
经济研究(10254)
财经(9613)
(8900)
世界(8617)
(8429)
(8423)
国际(8283)
问题(7162)
技术(6747)
教育(5428)
业经(5315)
统计(5046)
业大(5043)
技术经济(4973)
资源(4819)
(4519)
共检索到1531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程勇翔  王秀珍  郭建平  赵艳霞  黄敬峰  
[目的]利用星地多源数据,在南方双季稻种植区空间信息提取、双季稻发育期动态图组制作及研究区逐日平均温度反演的基础上,结合冷害监测指标,实现多要素相协同的南方双季稻春季冷害动态监测,为农业部门及时准确地应对双季稻冷害,减少冷害损失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利用南方双季稻区190个气象站点1951—2011年逐日气温数据,计算各站点≥10℃的多年平均积温。根据各站点多年平均积温与其地理因子的相关关系,建立多年平均积温推算模型。通过所获模型得到研究区积温空间分布图。按照南方双季稻安全生产积温阈值≥5 300℃·d的指标,扣除研究区内积温小于该值的区域,制作南方双季稻积温区划图。利用MODIS MCD12...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张静  张朝  陶福禄  
本文基于1980~2008年南方双季稻地区575个县粮食单产和183个气象站的数据,对天气指数保险进行了选择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天气指数可保区的空间分布差异大;依据可保区相关系数的概率分布,发现气象产量损失与温度灾害指数之间的整体相关程度和内部匀质性均较高;随着种植制度的改变,水稻的冷害和暴雨可保区的质心向西南方向迁移,热害和干旱可保区质心向东北方向迁移;水稻的冷害可保区质心迁移距离最长,进一步结合风险分散理论则冷害风险分散程度最高。因此,综合农业气象灾害的可保性和可保区的质心迁移分析得到,在南方双季稻种植区,选择冷害指数实行天气保险的可行性最大。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张静  张朝  陶福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靖雅  胡琼  魏浩东  蔡志文  张馨予  宋茜  徐保东  
【目的】微波遥感因具有全天时、全天候数据获取的特点,在多云雨的中国南方水稻识别研究中表现出巨大潜力。本研究通过对比Sentinel-1SAR遥感数据和Sentinel-2光学遥感数据用于水稻遥感制图的效果,分析光学和SAR遥感数据对于单双季稻识别结果的一致性,并探索水稻识别的最优SAR影像特征。【方法】本研究使用Sentinel-1/2卫星数据,基于面向对象的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和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提取洞庭湖平原4个典型水稻种植区的单双季稻空间分布。通过比较9种不同传感器和特征组合场景的分类精度和分类结果统计指标,并计算NDVI和SAR特征时序(VH、VV、VH/VV)的R~2和DTW距离,分析识别单双季稻的最优SAR特征,评估光学和SAR遥感数据对于单双季稻识别结果的一致性。【结果】VH、VV和VH/VV时序识别单双季的总体精度分别为90.42%、82.08%和88.33%,而联合VH和VH/VV时序识别单双季稻的总体精度可达91.67%。VH(VH/VV、VV)时序与单双季稻NDVI时序的R~2和DTW距离分别为0.870(0.915、0.986)、4.715(1.896、5.506)(单季稻)和0.597(0.783、0.673)、2.396(1.839、3.441)(双季稻)。较高的R~2和较低的DTW距离说明单双季稻的VH/VV时序与NDVI时序相关度更高,可以较好地反映单双季稻的生长周期规律。同时,VH可以较好地反映单双季稻移栽期的淹水特征。基于光学数据和SAR数据在6个时间窗口的特征(S-2:NDVI、EVI、LSWI;S-1:VH、VH/VV)识别单双季稻的总体精度分别为91.25%和90.00%,识别结果面积相关性可达95.70%。【结论】SAR遥感数据与光学遥感数据水稻识别结果一致性较高。应用Sentinel-1在多云雨区识别单双季稻具有巨大潜力,VH和VH/VV后向散射系数时序是识别水稻的优质特征。研究结果为多云多雨区使用SAR数据进行特征优选以高精度识别单双季稻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印军  尹昌斌  
一、问题的提出南方双季稻主产区,是指以双季稻为主要粮食作物的省区,包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和江西7个省(区)。水稻,尤其是双季稻是该区粮食生产的主体,水稻面积占了各省(区)粮食作物总面积的65%以上,其中早、晚稻面积占了水稻总面积的75...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春乙  姚蓬娟  张继权  任义方  
【目的】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生长过程中的冷害、热害发生情况,对种植区进行综合风险评价和区划,以期科学指导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生产。【方法】利用长江中下游双季早稻种植区1961—2012年气象资料、1981—2010年农业气象资料及气象灾害和社会统计资料,以发育期为时间尺度,为早稻生长季综合灾害发生情况构建危险性评价模型,为承灾体的脆弱性构建脆弱性评价模型,为承灾体的暴露性构建暴露性评价模型,为社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防灾减灾评价模型。依据灾害风险形成机制,采用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方法结合上述4要素构建综合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并对种植区进行风险区划。【结果】用灾害指标值、发育期权重系数、灾种权重系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孙秀芬  黄中艳  周泓  
【目的】夏季低温冷害是云南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为准确评估、预测低温冷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展开研究。【方法】基于36年水稻物候和空壳率及气候资料,使用相关、主成分和回归分析与典型年水稻冷害气候分析相结合,研究粳稻夏季低温冷害的气候特点和指标。【结果】孕穗抽穗期是粳稻低温冷害的主要敏感期,滇中地区一季稻夏季冷害对夜间低温较为敏感,最低气温是引发冷害的首要因素;滇中夏季气温典型偏低、多雨寡照特征和气温波动明显,从而易于引发水稻低温冷害。【结论】连续2 d最低气温均值15.5℃、连续3 d最高气温均值22.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辛良杰  李秀彬  
利用农业统计资料和全国农产品成本调查数据,分析了1998~2006年间我国双季稻区水稻播种面积的变化趋势、产量损失和驱动因子。揭示出:①1998~2006年间,我国双季稻区至少有174.4×104hm2的双季稻改为单季稻;②由此造成的我国水稻播种面积减少13%,水稻总产量减少5.4%,粮食总产量减少2%。经济发达省份"双改单"现象和产量损失尤为严重;③我国双季稻区水稻"双改单"现象主要可归因于近期农民工工资上涨导致的农村劳动力短缺和双季稻收益较低两方面因素。因此,政府的粮补应细化和具体化,适当提高早稻和双季晚稻的收购价格,并积极做好科技推广工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段居琦  周广胜  
【目的】从国家层次和年尺度阐明影响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揭示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及其气候适宜性,可为优化双季稻生产布局、改进种植制度和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区域和年尺度选取影响中国水稻种植分布的潜在气候因子,利用双季稻的地理分布信息及其对应的气候资料,结合最大熵模型和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阐明影响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并构建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结果】影响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有:年降水量、最暖月平均气温和稳定通过18℃持续日数,它们对双季稻种植分布的累积贡献率达潜在气候因子的99.1%;基于主导气候因子和最大熵模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印军,尹昌斌  
通过区域比较优势量化分析,并结合试验区试验结果,提出在南方双季稻主产区,除了部分高坑田,不宜实施“玉米替代早稻”,同时提出已没有必要再去化大气力实施“玉米替代早稻”。并提出解决南方双季稻主产区早稻积压和饲料短缺问题的出路在于调整早稻品种结构,实施粮饲分流,即将饲料稻从食用稻中分流出来,在发展优质食用早稻的同时,积极发展“三高”饲料早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汪金平  何园球  柯建国  黄国勤  
对为期 2年的双季稻田秸秆厢沟腐熟还田免耕试验的土壤理化性质 ,微生物数量及 3种土壤酶 (脲酶 ,过氧化氢酶 ,转化酶 )活性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秸秆厢沟腐熟还田免耕试验 2年后 ,土壤密度减小 ,孔隙度增加 ,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钾含量增加。与常规翻耕相比 ,厢沟免耕 0~ 5cm土层养分富集不明显 ,细菌、真菌数量增多 ,土壤酶活性增强 ;15~ 2 5cm土层土壤密度显著降低 ,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分别比对照增加 5 5 2 3%、4 4 73%和 4 3 4 8%。因此 ,秸秆厢沟腐熟还田免耕能够提高土壤肥力 ,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程凯凯  唐海明  汤文光  李超  汪柯  肖小平  
以湘早籼45号为早稻材料、丰源优299为晚稻材料,在马铃薯–双季稻种植模式下,研究麻沙泥、灰泥、紫泥、红黄泥、黄泥、河沙泥6种不同水稻土对双季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期,河沙泥处理早稻叶片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较高;河沙泥处理早稻的产量较高,3年平均产量为6 806.49kg/hm2,显著高于紫泥田(6 210.70 kg/hm2),但与其他处理的差异不明显;各处理3年晚稻的平均产量差异不明显;各处理双季稻的总产量为13 432.9114 838.89 kg/hm2,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花劲  周年兵  张军  张洪程  霍中洋  周培建  程飞虎  李国业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郭保卫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2010—2013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杂交粳稻(包括籼粳交偏粳型杂交稻、籼粳交偏籼型杂交稻和粳型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3种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方式,系统比较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表现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与杂交籼稻相比,4年杂交粳稻的实产增产率为19.20%—28.95%,常规粳稻实产增产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勇  杨晓光  叶清  陈阜  
【目的】以1981年为界,将20世纪50年代至2010年划分为两个时段,对比分析1951—1980年和198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种植界限及敏感区域面积变化,定量评估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种植敏感区域内单季稻和双季稻生长季内高温灾害和低温灾害发生风险及高低温灾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程度。【方法】利用中国种植制度分区标准和农业气候指标,分析了1981—2010年双季稻安全种植界限变化敏感区域,并基于水稻高温灾害和低温灾害指标,采用Oryza2000对敏感区域内单季稻和双季稻的高低温灾害风险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化评估。【结果】与1951—1980年相比,1981—2010年长江...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成小琳  周玲红  徐华勤  魏甲彬  张浪  唐剑武  
以中嘉早17号为早稻材料,以湘晚籼12号为晚稻材料,设置稻田冬季养鸡、施用生物炭、养鸡配施生物炭3种处理,以冬季休闲为对照,研究各处理下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及其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炭处理各生育期早稻的分蘖数降低,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生育期晚稻分蘖数显著提高;在双季稻生长的大部分时期,养鸡和养鸡配施生物炭处理双季稻的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和水稻产量构成均高于对照,双季稻的实际产量显著提高,产量增幅达8.3%19.1%;养鸡配施生物炭处理双季稻田土壤的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提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