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78)
2023(10194)
2022(8419)
2021(7757)
2020(6282)
2019(14371)
2018(14089)
2017(26767)
2016(14003)
2015(15943)
2014(15714)
2013(15949)
2012(15159)
2011(13930)
2010(13834)
2009(13066)
2008(12567)
2007(10994)
2006(10232)
2005(9643)
作者
(39141)
(32974)
(32687)
(31562)
(21041)
(15405)
(14744)
(12650)
(12645)
(11629)
(11622)
(10835)
(10604)
(10586)
(10434)
(10182)
(9704)
(9523)
(9509)
(8821)
(8542)
(7791)
(7783)
(7675)
(7416)
(7413)
(7033)
(6838)
(6562)
(6510)
学科
(83958)
经济(83876)
管理(37877)
(34265)
方法(28836)
数学(25882)
数学方法(25724)
(25116)
企业(25116)
中国(23252)
地方(19060)
(18863)
(15596)
业经(14782)
(14747)
贸易(14735)
(14360)
(14097)
(13658)
地方经济(13425)
农业(12987)
(11645)
银行(11622)
(11528)
金融(11526)
(11277)
环境(11062)
(10538)
(10177)
(9797)
机构
大学(211796)
学院(207453)
(108556)
经济(106950)
研究(79117)
管理(77000)
理学(65373)
理学院(64651)
管理学(63923)
管理学院(63505)
中国(62918)
(48425)
(44164)
科学(40889)
(38523)
财经(38388)
经济学(37056)
中心(35387)
(35166)
研究所(34452)
经济学院(33228)
(30602)
北京(28661)
财经大学(28648)
(27873)
(27860)
(26818)
师范(26654)
业大(23684)
(23680)
基金
项目(130975)
科学(105896)
基金(100309)
研究(99309)
(86310)
国家(85665)
科学基金(73798)
社会(70108)
社会科(66792)
社会科学(66781)
基金项目(51231)
(45619)
教育(44165)
自然(42852)
自然科(41933)
自然科学(41923)
自然科学基金(41237)
资助(41230)
(39208)
编号(37158)
成果(31725)
国家社会(31631)
(31620)
(29575)
重点(29342)
中国(28347)
教育部(28274)
人文(27195)
(26535)
课题(25631)
期刊
(124910)
经济(124910)
研究(73555)
中国(43395)
(36034)
管理(30584)
学报(27205)
科学(26992)
(26029)
(23230)
金融(23230)
经济研究(22469)
大学(21937)
财经(20825)
学学(20112)
(18327)
教育(17843)
农业(17359)
问题(16725)
技术(16539)
业经(16148)
(15720)
世界(14247)
国际(14030)
技术经济(12209)
统计(11213)
图书(10661)
经济问题(10373)
(9543)
(9324)
共检索到3351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罗津   孙雅慧   李悦  
文章从南北方经济差距视角探究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表现、特征与成因。文章提出“南北经济均分线”反映南北差距动态变化,发现均分线大致在南京—上海一带徘徊,但其位置在2000—2013年缓慢北移、2013年后则迅速南移,进一步分析发现当前南北方经济差距已超过东西部经济差距且尚无收敛趋势,已经成为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来源,因此必须深入探寻南北经济差距在2013年后出现趋势转折的原因。从区域-产业归因角度而言,文章创新性地提出增速贡献分解模型将南北经济总差距在产业和区域层面进行分解。发现南北经济差距在区域维度表现为“东北失速-失速现象扩散-区域经济分化”的发展规律,在产业维度表现为“工业失速为主-各行业普遍失速”的演化特征。为说明上述现象的产生原因,文章构造包含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地域差距、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五大驱动因素的经济增长框架,对南北方分别进行门槛分析,结果表明北方地区经济增长模式在2014年发生转折,转折点后北方产生投资增速下降、劳动力外流、人力资本弹性降低、地域不平衡性增大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可能是南北差距的主要诱因。最后,文章针对上述复杂因素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钞小静  任保平  
影响经济发展结果的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速度,还有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增长的质量也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济转型实质是一场大规模的制度变迁过程,经济转型的关键是"使制度正确",形成社会制度结构中的关键变量——社会激励结构,节约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形成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激励和治理机制。中国特有的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质量变化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本文运用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度来对我国1978年改革以来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量化,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得出体现我国经济转型的市场化率、工业化率、城市化率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是正向的相关关系,我国的经济转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严先溥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14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分季度看,第一季度同比增长7.4%,第二季度增长7.5%,第三季度增长7.3%。引人关注的是,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3%创下了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新低。对此,我们要用一种全新的思维和视角看待中国经济增速的变化,保持平常心,适应新常态。只要经济仍运行在合理区间,没有突破上下限,只要经济稳中有进、
[期刊] 改革  [作者] 庄佳强  
从总体和行业两个层面分析各需求成分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增长更多地表现为内需拉动型,除投资外,消费需求对总产出增长的贡献显著,而出口在1990~1999年以后的贡献上升;从行业层面上看,同样支持内需拉动的观点,同时不同行业的主导内需因素存在差异,与居民消费直接相关的行业更多地表现为消费拉动,而中间产品行业中投资对产出的贡献更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同斌  王树贞  鲍曙明  
研究目标:测度并分解了"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不同生产环节上对世界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方法:将中间品贸易结构嵌入全球价值链分析框架中。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为发达国家贡献的经济产出增量大于新兴经济体国家,但是其为发达国家创造的增加值增速却显著小于新兴经济体国家。随着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增强与技术水平提升,"中国制造"参与全球生产网络中产品内水平分工的程度也不断提高。研究创新:将"中国制造"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进行合理测算,对其如何影响世界经济的内在机理进行深入挖掘。研究价值:为推动"中国制造"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提供依据和参考。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同斌  王树贞  鲍曙明  
研究目标:测度并分解了"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不同生产环节上对世界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方法:将中间品贸易结构嵌入全球价值链分析框架中。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为发达国家贡献的经济产出增量大于新兴经济体国家,但是其为发达国家创造的增加值增速却显著小于新兴经济体国家。随着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增强与技术水平提升,"中国制造"参与全球生产网络中产品内水平分工的程度也不断提高。研究创新:将"中国制造"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进行合理测算,对其如何影响世界经济的内在机理进行深入挖掘。研究价值:为推动"中国制造"和中国经济转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梁达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出现了向好的趋势性变化。因此,应当适应新常态,保持平常心,用全新的思维和视角来看待经济增速的变化,不但要理性处理经济增长的挑战和压力,而且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推动经济的平稳运行。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谢亚轩  
像许多其他经济理论一样,诸多的汇率理论模型告诉我们,经济增速和汇率之间的关系并不确定当前认为人民币汇率贬值的理由之一是,中国经济仍存在明显的下行压力,在经济触底之前,人民币汇率都将持续走弱。这背后的潜台词是,汇率也和股市一样是一国经济的"晴雨表":经济走强,汇率升值;经济转差,汇率贬值。但从理论和实际上看,经济增速和汇率的这种关系稳定吗?人民币汇率走势严格依赖经济增速吗?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杰  杨建龙  
由于劳动力的质量变化,单纯从业人数及其变化无法准确地反映劳动投入水平及其变化,因此需要编制包括劳动质量变化的劳动投入指数。然而由于相关统计数据的缺乏,既有研究只编制了2000年之前的劳动投入指数。因此,本文在对劳动者按受教育年限分组的基础上,利用行业教育程度矩阵和行业劳动者报酬矩阵构造出2000年之后的劳动者报酬向量,然后运用tornqvist指数编制了反映劳动质量变化的劳动投入指数,最后计算了各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劳动投入指数的分析表明,劳动力质量的改善是目前我国劳动投入增长的重要源泉,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劳动质量改善在劳动投入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通过对要素投入贡献的分析表明,目前...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袁伟彦  杨柳  
2011年以来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北地区经济增速一高一低,分化明显。本文利用动态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及比较分析法,从产业结构、交通等四个角度解释此现象。经分析,结论如下:一是相较于东北地区,西南地区的工业产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且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降速慢;二是西南地区对外出口通道得以打开,出口增长明显;三是由经济增长理论可知后发地区必然存在追赶阶段;四是相较于东北地区,西南地区推进经济发展更快、参与经济全球化更深。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锋  冯根福  吴丽华  
本文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测算了1997—2008年中国30个省区及其相关经济变量对全国碳强度下降的贡献。研究发现,在这12年间对全国碳强度下降推动比较大的5个省市分别为辽宁、黑龙江、河北、湖北和上海,而海南、宁夏、福建、内蒙古和山东对全国碳强度的下降起到了抑制作用;每个省区的碳强度变动、能源强度变动、燃料结构调整、产值份额变动和碳排放份额变动共同决定了全国碳强度的变动;一个省区对全国碳强度下降的贡献主要取决于其能源效率提高的程度;在当前以化石能源支撑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下,区域碳强度下降与全国碳强度下降在特定情况下存在不一致性;为了顺利实现全国碳强度目标,需要及时评估各省区对全...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卢现祥  李小平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成为我国改革的共识,但从政府主导换到市场决定这个"挡",存在一定阻力。经济要换挡成功,首先必须是"制度换挡"。经济增速下行,更增加了换挡难度,而且经济增速下行也可能成为抵制"制度换挡"的理由。我国经济下行"制度换挡"主要体现为三方面:一是在投资和产业发展上,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二是在研发投入和创新上,要由自上而下的创新为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创新为主。三是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要把地方政府之间的寻租竞争转变为地方政府之间创新的竞争,这种竞争既有科技、实业方面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竞争。这三方面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即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薛村  陆江源  张铭慎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导向,国内国际循环对经济发展具有怎样的推动作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重要的理论问题。利用增加值分解方法,以经济与发展合作组织(OECD)国际投入产出表数据(1995—2018年)为主,综合2000—2014年全球投入产出数据(WIOD)、亚洲发展银行(ADB)2008—2020年国际投入产出数据和WIOD历史投入产出数据(1965—2000年),对国内国际循环创造的增加值进行分解,并进一步研究内外循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主要结论有三点:一是1965—2020年,中国GDP国内循环比例经历了U型变化,从改革开放前的95%以上逐渐下降至全球金融危机前的72%左右,近年来又稳步提升至85%。二是1996—2001年,国内、国际循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1.4%和18.6%,2002—2008年,两者变化为69.6%和30.4%,2010—2018年进一步变化为88.0%和12.0%。近年来国内循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强。三是在后工业化大国中,美国国内循环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最强,使得中长期经济增长的绩效明显优于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其他发达经济体,人力资本积累服务、房地产、金融业、信息技术服务等国内循环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姜颖  宋玉霞  刘根节  
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分析我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探讨现阶段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新规律,以期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游士兵  段晓璞  
本文旨在探讨"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年均增速的稳健性,看其能否守住底线6.5%。首先采用潜在产出法对中国1979—2015年的经济增长进行核算,将经济增长分解为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率、能力实现率改善四个方面,利用国内生产总值、资本存量、劳动力在1978—2015年的相应数据,使用隐性变量法和HP滤波方法分别测算出1979—2015年技术进步与能力实现的增长率。然后结合使用时间序列预测法和情景分析法,预测出各动力因素未来五年在不同情形下的年均增长率,进而预测出"十三五"时期的经济年均增速。预测结果表明,只有在乐观情形下中国在"十三五"时期的经济年均增速才能守住底线6.5%。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中国经济发展状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