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07)
2023(13134)
2022(11092)
2021(10559)
2020(8680)
2019(20252)
2018(20151)
2017(38662)
2016(20981)
2015(23874)
2014(23887)
2013(23554)
2012(21390)
2011(19300)
2010(18929)
2009(17235)
2008(16576)
2007(14204)
2006(12437)
2005(11117)
作者
(59617)
(49399)
(48989)
(46816)
(31604)
(23491)
(22278)
(19537)
(18900)
(17464)
(16831)
(16762)
(15691)
(15531)
(15305)
(15137)
(14806)
(14404)
(14112)
(14002)
(12194)
(12137)
(11789)
(11107)
(10979)
(10962)
(10856)
(10731)
(9870)
(9763)
学科
(87512)
经济(87415)
管理(57205)
(54612)
(44076)
企业(44076)
方法(39301)
数学(34373)
数学方法(34061)
中国(26628)
(24035)
(19397)
业经(19385)
(17916)
(17307)
贸易(17297)
(16878)
地方(16754)
农业(15780)
(15196)
(13378)
环境(13348)
理论(13086)
(12858)
银行(12823)
技术(12648)
(12283)
(12185)
(12175)
金融(12173)
机构
大学(299217)
学院(295019)
(123693)
经济(121284)
管理(117920)
研究(103552)
理学(102510)
理学院(101382)
管理学(99760)
管理学院(99239)
中国(77182)
(64749)
科学(63089)
(53171)
(51395)
研究所(47257)
(46219)
中心(45291)
财经(43540)
业大(43051)
北京(41383)
(40538)
(39914)
(39429)
师范(39108)
经济学(37988)
(37640)
农业(36113)
经济学院(34291)
(32958)
基金
项目(205798)
科学(162416)
研究(151700)
基金(151116)
(131795)
国家(130739)
科学基金(112056)
社会(96797)
社会科(91716)
社会科学(91693)
基金项目(80205)
(76964)
自然(71868)
自然科(70224)
自然科学(70209)
自然科学基金(68950)
教育(68536)
(65891)
资助(62227)
编号(61032)
成果(49735)
(46340)
重点(45757)
(43907)
(42316)
课题(41743)
国家社会(40485)
教育部(39893)
创新(39553)
科研(39111)
期刊
(132076)
经济(132076)
研究(89807)
中国(54411)
学报(46172)
科学(43861)
(42940)
管理(42688)
(37576)
大学(35153)
学学(32815)
教育(32162)
农业(30279)
技术(24336)
(23888)
金融(23888)
经济研究(22003)
财经(20941)
业经(20394)
(17913)
问题(17884)
图书(16457)
(16070)
(14409)
理论(14371)
科技(14159)
技术经济(14149)
世界(14014)
现代(13469)
资源(12988)
共检索到4269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爱民  
基于全国第六次普查数据研究我国31个省(市、区)和288个地级以上城市半城镇化特点、形成机制以及解决路径。研究表明:全国80%以上的地级以上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半城镇化现象,且高常住人口城镇化往往伴随高半城镇化和低户籍人口城镇化。半城镇化呈现由西向东逐渐加重的趋势,华南地区半城镇化程度最高,东北、西南最低。东部地区以高、中度半城镇化为主,中部地区以中、低半城镇化为主,西部地区以低、中度半城镇化为主。随着城镇常住人口的增加,半城镇化程度由轻向重转变。省会以上城市中,半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是上海,其次是广州、乌鲁木齐。非省会城市中,半城镇化程度最高的是深圳,其次是东莞。半城镇化最低、户籍人口城镇化最高的地级市为伊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玉红  
城镇化的本质是人口集聚现象,与城镇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没有必然联系,后者取决于经济增长及其经济成果在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和农民工在社会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改善农民工生活条件为推进方向,一方面以经济持续增长为支撑,提高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应逐步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重点发展具有普惠性的教育事业,确保农民工与其他社会群体共享经济增长成果。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玉红  
城镇化的本质是人口集聚现象,与城镇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没有必然联系,后者取决于经济增长及其经济成果在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和农民工在社会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改善农民工生活条件为推进方向,一方面以经济持续增长为支撑,提高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应逐步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重点发展具有普惠性的教育事业,确保农民工与其他社会群体共享经济增长成果。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朱孔来  李俊杰  
近几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全国大部分省份城镇化率以年均1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增长,但这是一种"虚"的增长。根据目前一些城市的统计制度,农村人口在城镇居住一定时间就可按城镇人口计算,长期在城镇工作的农民工。因此,多被统计在城镇人口之列。实际上,农民工"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市、积累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从而形成了"半城镇化"现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竹俊  周绪军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同时半城镇化现象也日趋突出,半城镇化是否引起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呢?本文基于V A R模型分析半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脉冲响应函数表明半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带来显著的正向冲击,且持续性强;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半城镇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度达到了32%。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文乐  彭代彦  
研究目的:从土地供给入手,识别房价上涨对人口半城镇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并采用工具变量法克服模型内生性。研究结果:(1)土地供给错配导致房价上涨,进而推升半城镇化率;(2)不管来自省外还是来自省内的农业转移人口均受到房价上涨的负面冲击,但是省外农业转移人口受到的影响更大。研究结论:房价上涨过快不利于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而土地供给错配是造成房价上涨的重要根源。因此,为了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必要调整限制大城市而鼓励中小城镇发展的政策。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韦朕韬  赵仁康  任跃文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显,并且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城乡人口迁移较为频繁,逐渐形成了人口半城镇化现象,分析人口半城镇化是如何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我国人口半城镇化的发展进程,特点及形成原因,从理论上分析了人口半城镇化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区分了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得出结论:在短期,人口半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城乡收入差距,但在长期,人口半城镇化却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即人口半城镇化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呈现"U型"关系,本文用系统GMM模型实证检验了"U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孙军  高彦彦  
该文认为,我国农村人口的半城镇化是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伴随在一起的。基于此观点,该文对我国农村人口的半城镇化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外地劳动力流入达到一定规模时,劳动力流入地的经济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此时农村人口半城镇化的副作用并不明显;当劳动力流入地的经济增长放缓乃至衰退时,半城镇化的农村人口(劳动力)会出现回流,这种人口回流达到一定规模时,会导致该地区经济的急剧下滑。该文对我国1980—2013年农村人口流动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工业化是我国农村人口半城镇化的触发条件,服务业的发展是我国农村人口半城镇化趋势不断增强的主要驱动因素。该文进一步分析认为:我国农村人口的半城镇化所造成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增林  温秀丽  刘天宝  
人口半城镇化率的研究是人口城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在提出半城镇化率演变模型的基础上,对1982—2014年中国人口半城镇化率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概括,分析了2005—2014年中国省域间人口半城镇化率水平的时空差异,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了影响人口半城镇化率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1)19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半城镇化进程经历了缓慢增长阶段(1982—1995)和快速增长阶段(1995—2014)。(2)2005—2014年,中国大部分省市半城镇化率提高明显,高度半城镇化省市数量增加明显;东部地区半城镇化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海云  丁磊  
本文选取中国20012015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FDI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无论分地区还是分维度,FDI都显著推动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但是影响程度存在地区差异和维度差异。基于我国城镇化现状,本文认为应当因地制宜地制定引资政策,强化地区吸收能力,兼顾各维度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通屏  程胜  倪琳  钱佳  
文章以中国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利用全国各省份城镇化和消费方面的相关数据,分析城镇化对消费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1978~2010年城镇化对最终消费率的提高影响不大。但在考虑城乡收入差距并把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水平的乘积作为一个独立变量的情况下,城镇化对最终消费率的提高有一定的正向影响。而且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差距的共同作用对消费率的影响为负。(2)城镇化与消费率反向变动的事实与钱纳里"标准模型"是一致的,在当今世界并非特例。而通过加快城镇化推动消费率提高仅仅是一种特例,只出现在特定阶段。文章认为,实施城镇化新政,必须改变传统的城镇化推进模式,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努力实现城镇化和扩大消费的良性互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何平  倪苹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曲折的城镇化进程给中国几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对以往研究进行了综述,建立了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国及31个省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辜胜阻,刘传江,钟水映  
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是与自上而下的城镇化相对的一种城镇化发展模式,也是8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一种有效而且可行的选择。本文以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为背景,系统地分析了中国自下而上城镇化的发展特点、发展功能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自下而上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郑建华  郑国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土地利用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开发区和新城区的不断增多,土地城镇化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城镇化,出现很多社会性问题。从土地城镇化的概念、土地城镇化特征、土地城镇化的研究方法以及土地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四个方面对已有的土地城镇化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概述,并且提出在今后需要强化对土地城镇化调查与评价、土地城镇化类型及其演进规律、土地城镇化情景模拟与调控以及基于城乡统筹的土地城镇化制度创新四大领域研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怡睿  黄煌  石培基  
通过构建中国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在Arc GIS等相关软件的支持下,运用熵值法对2003—2013年中国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得出城镇化质量体系综合评价结果,并分析了中国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从城镇化质量动态变化来看,2003—2013年中国城镇化质量逐年升高,各区域增速明显,增长轨迹相似,但发展较不平衡,各地区差异较大。从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来看,中国城镇化质量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城镇化质量分区具有显著的阶梯性。中国城镇化质量时空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衡量城镇化质量3个子系统发展速度不同,其中城市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质量对城镇化质量贡献作用较大,城乡统筹质量持续低迷,不增反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