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82)
2023(15945)
2022(13645)
2021(12884)
2020(10573)
2019(24526)
2018(24336)
2017(46059)
2016(25158)
2015(28430)
2014(28410)
2013(28383)
2012(26630)
2011(24465)
2010(24468)
2009(22264)
2008(21726)
2007(18946)
2006(16943)
2005(15402)
作者
(74165)
(61523)
(61064)
(58142)
(39547)
(29494)
(27774)
(24206)
(23551)
(21993)
(21150)
(21044)
(19672)
(19671)
(19090)
(19083)
(18242)
(18008)
(17628)
(17427)
(15430)
(15235)
(14726)
(13922)
(13747)
(13732)
(13671)
(13579)
(12456)
(12331)
学科
(108818)
经济(108704)
管理(67102)
(62808)
(49081)
企业(49081)
方法(43345)
数学(37421)
数学方法(37054)
中国(35193)
(29287)
地方(27764)
(23689)
业经(23443)
(22482)
(21167)
贸易(21150)
(20495)
环境(20068)
农业(19794)
(18557)
(17346)
(17328)
银行(17291)
(17050)
金融(17048)
(16744)
(16434)
理论(15833)
技术(15742)
机构
大学(361449)
学院(358530)
(148580)
经济(145354)
管理(137899)
研究(133146)
理学(118218)
理学院(116730)
管理学(114876)
管理学院(114215)
中国(99337)
科学(82112)
(80248)
(68230)
(65083)
研究所(62288)
(60183)
中心(58603)
业大(53053)
(52415)
北京(52102)
财经(51791)
(50341)
师范(49876)
(48485)
(47201)
农业(46950)
经济学(44875)
(42865)
师范大学(40664)
基金
项目(243548)
科学(191004)
研究(178823)
基金(175614)
(154055)
国家(152763)
科学基金(129534)
社会(112660)
社会科(106674)
社会科学(106647)
(93274)
基金项目(93119)
自然(83014)
自然科(81040)
自然科学(81021)
教育(80762)
(79945)
自然科学基金(79537)
资助(72445)
编号(71917)
成果(59221)
(56048)
重点(55024)
(54107)
课题(50827)
(49973)
创新(46729)
国家社会(46488)
科研(45993)
教育部(45900)
期刊
(168153)
经济(168153)
研究(112340)
中国(73322)
学报(57202)
(55220)
科学(53829)
管理(51075)
(45744)
大学(42703)
教育(42529)
学学(39849)
农业(38961)
(32980)
金融(32980)
技术(29831)
业经(26952)
经济研究(26944)
财经(24664)
问题(23098)
(21184)
(21118)
图书(19966)
(17859)
科技(17585)
资源(17529)
世界(17237)
技术经济(16953)
理论(16851)
现代(16506)
共检索到5452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曾鹏  朱玉鑫  
通过建立生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十大城市群生态发展状况进行多层次的比较研究。认为在微观层面,中心城市对城市群生态发展影响巨大,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生态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在中观层面,中国十大城市群的生态发展路径相似,但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区域联动,造成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在宏观层面,中国十大城市群生态发展水平直接关系我国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程度,国家对大城市群的定位不同,不同的战略定位影响其生态发展水平。结果显示:中国十大城市群生态发展状况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巨大差异;无论城市群内部还是城市群之间均存在明显的非均衡性。尽快缩小各城市群之间的发展差距,努力提高欠发达地区城市群生态发展能力是解决区域发展...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曾鹏  朱玉鑫  
近年来,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城市群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研究中国十大城市群国际贸易发展状况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通过建立多层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多层次因子分析方法,对中国十大城市群国际贸易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十大城市群国际贸易发展状况之间存在非均衡性差异,呈现出东部城市群先进、中西部城市群落后的格局,并给出缩小非均衡性差异的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鹏  朱玉鑫  
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在促进中国城市群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快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中国十大城市群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通过建立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十大城市群生态与经济协调状况进行评价,发现中国十大城市群生态发展状况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巨大差异,且城市群之间非均衡性差异明显,并认为尽快采取措施缩小各城市群间的发展差距,保持发达地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条件下增强欠发达地区城市群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能力是目前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环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曾鹏  程皓  
城市群是目前我国推进城镇化的主要形态中的典型,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发展十分引人注目。目前,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成为我国的重要任务。因此,结合中国十大城市群对其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多层次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综合集成分析,对中国十大城市群公共服务体系进行了定量的比较研究,将中国十大城市群分为了公共服务体系较完善区、一般完善区和较不完善区三类,它们由东至西、由沿海至内陆呈现极其不均衡的水平。最后,针对不同的类别提出了不同的对策,以完善各类城市群的公共服务体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曾鹏  毕超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以一个或几个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逐渐成为具有全球意义的新型城市-区域发展合作和空间组合模式。提高十大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助于促进我国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建立多层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主成分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从经济、社会和自然三方面对中国十大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测度和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十大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存在非均衡性差异,并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如何提高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鹏  张东冬  秦艳辉  
城市群工业集聚水平的提高能够提升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文章通过运用区位商和工业集聚水平增长指数对中国十大城市群工业集聚水平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运用城市群工业集聚空间自相关分析对中国十大城市群工业集聚空间格局合理性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影响中国十大城市群工业集聚水平;且工业集聚水平及发展趋势有明显差别,具有区域差异性;城市群工业集聚空间格局合理性存在差异。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曾鹏  李洪涛  
研究中国十大城市群产业结构及分工状况,对新常态下"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综合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区位熵、相关多样化指数,对中国十大城市群三大产业及19个行业的产业结构与分工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常态下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所受影响最大,但产业结构依旧保持稳定良好;京津冀、辽中南、关中城市群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仍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海峡西岸、长江中游、川渝城市群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山东半岛和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出现停滞,产业分工水平开始倒退。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曾鹏  蒋翠云  
通过构建城市群集聚力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十大城市群集聚力和中国十大城市群内各城市集聚力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十大城市群之间的集聚力差异程度不大而中国十大城市群内各城市集聚力分布不均。针对性地指出中国十大城市群以及中国十大城市群内各城市在劳动分工中所承担的不同功能,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鹏  黄图毅  阙菲菲  
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对推进我国城市群战略实施效果评价和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综合运用地理软件和空间分形理论,从中国十大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分维数和回归方程入手,探寻中国十大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的异同点及其变化规律。研究发现:中国的城市群整体呈现出倒"T"型结构;且各个城市群都是高度集中于某一地理要素,核心城市主要以高速公路及铁路干线为扩散轴向外扩散延伸;城市群的未来发展是中西部地区。随着城市群战略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群可扩张土地的减少,使得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出现了一定的"挤压"效应。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明华  刘玉鑫  王山  刘文斐  
研究目标:揭示中国十大城市群民生发展差异的来源及驱动因素。研究方法:利用熵值法测算2000~2016年中国十大城市群的民生发展水平,采用Theil指数和方差分解方法探究其空间差异来源和结构差异来源,运用地理探测器考察十大城市群民生发展差异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样本期间十大城市群民生发展水平均呈显著上升态势,但城市群之间分异显著;十大城市群民生发展差异主要来源于各城市群内部差异,但地区间差异的贡献呈迅速扩大态势;无论全样本还是分时期,社会发展差异、人民生活差异、生态建设差异对大多数城市群民生发展差异的贡献和独立驱动作用都较高,而科技创新差异的贡献和驱动作用则都较小;每对双因子组合共同作用时都会增强各自对民生发展差异的影响,但这种强化作用在2008年之后有所减弱。研究创新:基于空间和结构双重视角考察了中国十大城市群民生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并揭示了其背后驱动因素的独立和交互作用。研究价值:对于探索中国十大城市群民生发展水平协同提升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向丽  胡珑瑛  
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十大城市群100个地级市的截面数据,构建城市群工业布局与区域发展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自然断裂点法对中国十大城市群工业布局与区域发展协调状况进行评价和比较研究,并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法探讨中国十大城市群工业布局与区域发展协调性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十大城市群整体工业布局与区域发展协调状况良好,各城市的工业布局与区域发展协调性类型包括:优质协调类、良好协调类、中度协调类、轻度失调类和严重失调类等5类,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中国十大城市群大部分城市间存在正向空间自相关,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尚秀丽  
利用重点城市数据验证了基于“胡焕庸线”测算的生态承载力,构建并测算了中国沿海三大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确定了合意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值,进而对三大城市群可承载的人口经济规模阈值、生态效率目标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生态承载力呈现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值及发展潜力也大致呈此趋势。(2)京津冀城市群多数城市人口经济规模已超过当前生态效率水平下可承载的规模阈值,尚未达到阈值的城市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和珠三角。(3)人口经济规模和生态效率均大致呈中心城市高、其余城市低的分布格局。未来应针对各城市群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基于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人口经济规模和生态效率状况,确定其发展取向。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齐昕  郭薛南  
基于"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金融辐射会带动周边城市,从而促进城市群金融一体化的形成"这一逻辑,本文分别借助威尔逊模型和F-H模型,测度中心城市金融辐射能力与各个城市群的金融一体化发展程度。结果显示:城市群内存在金融资源分布与配置不均衡的现象;各城市群不止拥有一个金融中心城市,十大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金融辐射能力虽然存在差异但均覆盖了各群内部所有城市;城市群内金融资源通过由金融竞争力较强的高梯度中心城市逐级流向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低梯度城市形成金融一体化关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郑晓舟  郭晗  卢山冰  胡先功  
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中国十大城市群132个城市样本,构建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多指标评价体系,借助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十大城市群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的区域特征、差异性及影响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环境规制综合指数平均保持上升趋势,但呈现明显的区域非均衡特征;产业结构升级综合指数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趋势,绝大多数城市群和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综合指数平均保持上升趋势,仅辽中南城市群和31个城市出现下降;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协调关系总体由中级协调发展为良好协调,成渝城市群由初级协调发展为中级协调,辽中南城市群始终处于中级协调阶段,其余八大城市群均由中级协调发展为良好协调;绝大多数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平均保持上升趋势,仅有7个城市的耦合协调度有所下降;超变密度是城市群总体差异的根源,其次是城市群内部差异,而城市群间差异最小;环境规制各微观指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力存在显著差异,而多数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两大微观指标对环境规制的驱动力较为强大、均衡。文章在最后提出促进城市群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曾鹏  罗艳  
职能结构是否合理对城市群整体效益的发挥具有直接的影响,研究城市体系三大结构之一的职能结构特征,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比较的角度,探寻中国十大城市群职能结构特征的异同点及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研究发现:中国十大城市群之间、各城市之间的优势职能结构差异性不显著,趋同性普遍较强;中国十大城市群之间的职能结构类型整体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各个城市群的突出职能类型和强势职能类型差异较明显;中国十大城市群的行业重心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上,第二产业的职能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