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40)
2023(11551)
2022(9473)
2021(8803)
2020(6973)
2019(15880)
2018(15540)
2017(28315)
2016(15565)
2015(17600)
2014(17661)
2013(17401)
2012(16849)
2011(15608)
2010(15679)
2009(14298)
2008(14080)
2007(12571)
2006(11377)
2005(10637)
作者
(46356)
(38463)
(38400)
(36381)
(24496)
(18428)
(17405)
(15056)
(14919)
(13760)
(13440)
(12909)
(12580)
(12513)
(12326)
(11858)
(11425)
(11235)
(11066)
(10917)
(9945)
(9503)
(9366)
(8899)
(8655)
(8617)
(8545)
(8510)
(7955)
(7950)
学科
(71224)
经济(71079)
管理(38616)
(35041)
中国(27483)
(24777)
企业(24777)
方法(22610)
(21522)
地方(20187)
数学(19788)
数学方法(19649)
(16297)
业经(15570)
(15146)
贸易(15131)
(14695)
农业(13978)
(13944)
(13606)
(13411)
银行(13386)
(13166)
(13140)
金融(13133)
(12800)
环境(11453)
地方经济(11256)
(10824)
(9806)
机构
大学(223773)
学院(223419)
(99415)
经济(97299)
研究(90511)
管理(78149)
中国(69580)
理学(65043)
理学院(64167)
管理学(63212)
管理学院(62774)
科学(52354)
(50636)
(46595)
(45154)
研究所(42057)
(40051)
中心(39725)
(34960)
财经(34653)
北京(33244)
(32871)
(32161)
师范(31816)
(31599)
经济学(31488)
农业(31107)
业大(30915)
经济学院(28178)
(27789)
基金
项目(144027)
科学(112966)
研究(108721)
基金(103077)
(90715)
国家(89951)
科学基金(75090)
社会(70322)
社会科(66555)
社会科学(66544)
(54943)
基金项目(52524)
教育(49186)
(46910)
自然(44458)
自然科(43436)
自然科学(43420)
编号(43267)
自然科学基金(42645)
资助(42595)
(37128)
成果(36974)
重点(33272)
(32558)
课题(32480)
发展(30479)
国家社会(30293)
(29971)
(29287)
中国(28792)
期刊
(120747)
经济(120747)
研究(75633)
中国(58963)
(39176)
学报(35546)
科学(33255)
(32611)
教育(31231)
管理(30797)
农业(27102)
大学(27085)
学学(25196)
(24532)
金融(24532)
经济研究(20327)
技术(19524)
业经(19334)
财经(17656)
问题(15746)
(15456)
(14738)
(14246)
世界(13887)
国际(13137)
图书(10845)
(10748)
论坛(10748)
技术经济(10394)
(10118)
共检索到3676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鹏飞   高静华  
坚持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发展道路,加快医疗保障由数量上的增长转向质量上的提升,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人口结构的转变、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制度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规律是推动医疗保障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动力。文章结合新时代中国医疗保障发展定位和价值追求,从微观个体层面、中观企业层面和宏观政府层面阐述了中国医疗保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并进一步从个体、企业和政府三个维度构建了中国医疗保障质量测度体系。文章认为,中国医疗保障质量的提升在于以下三个层面:在微观个体层面要不断提高居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增强医疗服务可及性和加强精神保障;在中观企业层面要进一步降低医保缴费率,调整并优化医保缴费在企业和职工之间的转嫁关系;在宏观政府层面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资源供给质量,调整并优化城乡之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和改善医保基金收支关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孙淑云  
《医疗保障法》已列入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工作计划,其立法定位是首要问题,关涉该法对外与其他部门法的区分,亦决定立法调整对象和体系结构的框定。认为既要在医保与医疗、医药法制交融中,明确医疗保障法于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独立“子体系”地位,又要在我国医疗保障法制体系的历史变迁与现实交汇点上,确定《医疗保障法》的“基本法”地位,并立足于现行医疗保障法制的结构和功能性缺陷,明确“医疗保障法通则”的功能定位。提出建构《医疗保障法》的体系要以国民医疗保障权为核心,以基本医疗保险为基础,以基本医疗保险法律关系为内在逻辑展开制度与规范体系。
[期刊] 改革  [作者] 吴迪  计晓伟  
现阶段,互联网医疗产业存在市场结构单一、商业模式不清晰、服务链条不完善、核心服务未触及、政策法规不健全等问题。基于此,以SCP范式为分析框架,从市场内部机制与外部因素两个角度探究互联网医疗产业体系的运行逻辑。从市场内部看,互联网医疗产业的市场结构以数据分析为前端、业务支持与供应为中端、生命体征监测为后端,市场主体通过定价、宣传和并购等行为促进业务拓展,在获得良好盈利的同时促进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从市场外部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促进市场结构向建立公共卫生模块和构建闭环服务链转变,政策法规影响互联网医疗产业布局,技术手段增加产品差异化和多样性。因此,应通过提高多元主体协同服务水平、拓宽服务广度和深度、健全互联网医疗产业相关政策、发挥先进技术优势来推动互联网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汤文巍,张金康  
为了向职工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并满足多层次的医疗需求,根据我国国情和上海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医疗保险的经验,有利于实事求是地构建补充医疗保障体系。上海市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目标是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覆盖城镇全体劳动者、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形成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等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以下对发展补充医疗保障体系面临的市场空间、主体选择、体系构建等现实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张研  张亮  
文章从卫生总费用的角度探究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保障能力,依据医疗保障制度覆盖程度、人均医疗总费用以及人均医疗费用支出测算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社会共付比,即保障制度风险分担的能力。测算表明,2010年我国已有近95%的人口被医疗保障制度所覆盖,2009年我国全社会人均医疗费用为953.5元,全社会人均支付比例为51.7%,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在各种保障制度的风险分担下,居民个人医疗费用支付比为48.8%,保障能力稳步提高,保障制度抵御疾病经济风险的能力逐渐显现。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顾海  吴迪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建设任务。本文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现存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清晰界定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从全流程视角探究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高质量发展的运行逻辑。以制度供给和供给侧改革为抓手,深入探析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提出从建立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完善跨区域流动人口医保管理、推动长期护理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有机衔接、健全重大疫情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医疗救助减贫防贫能力和加快医保立法工作等方面进行制度优化,从巩固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机制、探索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医保数字化治理和发挥商业健康险保基本等方面进行供给侧创新,以期推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惠及全民、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全面推进。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舒国宋   金春林   王力男   牛海  
文章分析了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建设的发展成就,以及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高质量发展的对策。近年来,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虽然在参保、筹资、待遇保障、基金监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系列问题;实施精准参保扩面,完善筹资机制,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要和促进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汤文巍,张金康  
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上海已经初步形成了住院、门、急诊大病和退休人员一般门、急诊,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以较低的筹资率(占职工医疗总费用的45%)解决了职工医疗的突出矛盾,筑就了上海职工医疗保障体系的基石。同时,应当注意到,医改几年来,社会医疗保险在困难中前进,而其他保障方式停滞不前,形成了上海医疗保障体系中社会医疗保险“一只脚走路”的严峻局面。因此,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精神,发展补充医疗保障体系任务紧迫。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吴茂光   雷家骕   冯涛   沈悦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金融高质量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金融问题的重要创新成果。本文阐释了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构建了测度指标体系,使用2011—2021年的省级数据以熵值TOPSIS法测度了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σ收敛、β收敛、障碍度诊断模型等方法对金融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探究。研究表明:金融高质量发展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服务实体经济为落脚点、以金融结构优化为体现、以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不断提升为手段、以金融安全为保障的,金融功能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金融可持续发展。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动态提升。金融高质量发展总体基尼系数主要由区域间基尼系数贡献。金融高质量发展总体上存在较弱的σ收敛,存在β收敛,整体差距在逐步收敛。金融高质量发展受到金融公平维度因子掣肘较多,金融资源配置应当更加注重公平。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郭广军   蒋晓明  
构建高质量现代职教体系是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高质量现代职教体系是综合实力强、教育队伍强、办学质量高、人民满意度高、社会认可度高、经济社会贡献度高的教育体系,具有人民性、教育性、职业性、技术性、系统性、协调性、适应性等主要特征。建设高质量现代职教体系,宏观上要着力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下简称“三融”)系统改革和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以下简称“三教”)协同创新,中观上要着力创新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和推进现场工程师培养改革,微观上要着力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提高职教本科教育质量和推进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宋占军  朱铭来  
以9个省市医疗保障体系为决策单元,通过DEA两阶段的分析,首先评估我国2007年到201 1年部分地区医疗保障体系的绩效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并通过建立面板Tobit模型,发现2007年到2011年,医疗保障体系投入产出远未处于最优状态。Tobit模型显示,我国城镇化、老龄化都是降低医疗保障体系绩效的重要因素。未来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改革,应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发挥,大力提升商业保险的作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刁孝华  谭湘渝  
国务院发布的新医改方案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并加以有机衔接。未来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时序大致经过覆盖城乡、统筹城乡、整合城乡、城乡一体化,最后达到统一城乡的阶段。制度整合的原则包括"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等原则,制度衔接与整合的重点领域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衔接等四大领域以及管理机构的整合。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李亚青  罗耀  
医疗保障能否有效发挥“济贫”的正向再分配作用,是实现“实质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广东地区的医疗保险数据库,并从基本医保进一步扩展到补充医保,通过引入MT指数、基尼系数路径曲线等工具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还考察了制度变量调整对再分配效应可能造成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医疗保障在筹资和补偿环节都是“济贫”的,其中补偿环节的作用更突出,但医疗保障的“济贫”效应源自基本医保的贡献而非补充医保。边际效应分析结果表明,若总体补偿水平继续提高将进一步强化这种“济贫”效应。医保补偿还未达到使基尼系数降至最低点的水平。未来有必要在精准识别困难群体的基础上完善筹资和补偿机制,适度加大对弱势者的政策倾斜。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陈良雨  
共同富裕的推进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涉及国家的各个层面与诸多领域的协调发展。其中,教育与共同富裕之间也存在较强的共同演进关系。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在教育领域的诉求,在相对贫困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科技创新驱动上,与共同富裕存在明显的交汇点,并构成二者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但现实中,职业教育资源供给的有效性缺乏、效率优先主导下公共价值的现实偏离、普及性科学教育推进的滞后性等问题,成为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驱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有效发挥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政策工具组合、公共价值整合、创新环境优化等机制建设来实现。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政  左晟吉  丁守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共同话题,在此背景下中国承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本文梳理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历史动因与实施背景,表明"3060"目标与双循环战略的互融互通是实现经济绿色低碳升级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接着分别从国内大循环的供给端和需求端以及国际大循环的角度阐释碳达峰、碳中和对高质量发展赋能的内在逻辑。最后,从完善碳排放交易价格机制以显示高质量发展经济信号,重构能源体系以发挥高质量发展改革潜力,扩大绿色需求以牢固高质量发展外部支撑,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以激发高质量发展内在动力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