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97)
- 2023(8869)
- 2022(7469)
- 2021(6960)
- 2020(5943)
- 2019(14178)
- 2018(13900)
- 2017(26749)
- 2016(14675)
- 2015(17006)
- 2014(17021)
- 2013(17390)
- 2012(16558)
- 2011(15248)
- 2010(14983)
- 2009(13816)
- 2008(13892)
- 2007(12397)
- 2006(10553)
- 2005(9587)
- 学科
- 济(69052)
- 经济(68985)
- 管理(40713)
- 业(37335)
- 方法(33762)
- 数学(30729)
- 数学方法(30535)
- 企(28656)
- 企业(28656)
- 中国(19953)
- 农(17833)
- 财(16348)
- 贸(15476)
- 贸易(15471)
- 易(15140)
- 学(14655)
- 环境(14045)
- 制(11952)
- 业经(11767)
- 农业(11545)
- 地方(11082)
- 和(10640)
- 银(10420)
- 银行(10396)
- 行(9983)
- 融(9940)
- 金融(9938)
- 务(9669)
- 财务(9650)
- 财务管理(9623)
- 机构
- 大学(222685)
- 学院(218619)
- 济(101564)
- 经济(99861)
- 管理(82517)
- 研究(80064)
- 理学(71164)
- 理学院(70338)
- 管理学(69290)
- 管理学院(68879)
- 中国(61739)
- 京(47476)
- 科学(47408)
- 财(43858)
- 所(41136)
- 农(38966)
- 研究所(37593)
- 中心(36106)
- 财经(35631)
- 经济学(33387)
- 业大(32597)
- 经(32543)
- 江(31039)
- 农业(30913)
- 北京(30447)
- 经济学院(30323)
- 院(28214)
- 范(27702)
- 师范(27448)
- 财经大学(26504)
- 基金
- 项目(144790)
- 科学(114277)
- 基金(108423)
- 研究(103962)
- 家(95245)
- 国家(94573)
- 科学基金(79804)
- 社会(68339)
- 社会科(64941)
- 社会科学(64921)
- 基金项目(56745)
- 省(53171)
- 自然(50750)
- 自然科(49570)
- 自然科学(49553)
- 自然科学基金(48718)
- 教育(47318)
- 划(46192)
- 资助(45443)
- 编号(39950)
- 部(34351)
- 重点(33104)
- 成果(32584)
- 发(31705)
- 国家社会(29626)
- 教育部(29466)
- 创(29333)
- 中国(29231)
- 科研(28423)
- 人文(27737)
共检索到3211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孙慧 刘媛媛
依据产业发展,将中国划分为资源型地区和非资源型地区,运用公平性测度方法探讨区际碳排放的动态差异,发现碳排放与经济收益之间存在"收益在外,损害留存"损益偏离现象,揭示了损益偏离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开发损益偏离系数测算工具,测度了资源型地区碳排放经济收益与生态损害间的偏离程度。结果表明:(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资源型地区人均CO_2排放、碳排放强度较高,且远高于非资源型地区,而在同一个研究期内,资源型地区人均GDP较低,此结论揭示了碳排放与经济收益存在区际间偏离现象。(2)形成损益偏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均GDP分布差异的基础上叠加人均CO_2排放分布的差异性导致了碳排放引起的损益偏离现象;...
关键词:
碳排放 差异性 损益偏离 资源型产业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泽东 孙慧 原伟鹏 夏学超
文章采用2010—2020年的市级面板数据,在对碳排放损益偏离定量测度的基础上,探究了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市域碳排放在时间上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的特征,在空间上呈现出由北向南递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的特征,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特征。碳排放的重心一直位于经济发展水平重心的北部,两者的错位距离呈现出倒“U”型的变化特征,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碳排放损益偏离、市域单元的贡献度均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格局,由东到西不断递减。市场化水平、消费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绿色技术创新是碳排放损益偏离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最后,文章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碳减排对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泽东 孙慧 原伟鹏 夏学超
文章采用2010—2020年的市级面板数据,在对碳排放损益偏离定量测度的基础上,探究了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市域碳排放在时间上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的特征,在空间上呈现出由北向南递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的特征,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特征。碳排放的重心一直位于经济发展水平重心的北部,两者的错位距离呈现出倒“U”型的变化特征,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碳排放损益偏离、市域单元的贡献度均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格局,由东到西不断递减。市场化水平、消费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绿色技术创新是碳排放损益偏离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最后,文章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碳减排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卫香 孙慧
"双碳"目标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其对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影响依然有待检验。结合1997—2017年中国省级数据,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测度地区绿色经济效率,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合成控制法评估试点政策对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从损益偏离视角展开机制检验。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地区经济效率,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PSM-DID进行稳健性检验后,基本结论依然可靠。缓解"收益在外,污染在内"的损益偏离现象,是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机制提升绿色经济效率的有效途径。随后提出通过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进而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卫香 孙慧
"双碳"目标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其对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影响依然有待检验。结合1997—2017年中国省级数据,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测度地区绿色经济效率,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合成控制法评估试点政策对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从损益偏离视角展开机制检验。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地区经济效率,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PSM-DID进行稳健性检验后,基本结论依然可靠。缓解"收益在外,污染在内"的损益偏离现象,是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机制提升绿色经济效率的有效途径。随后提出通过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进而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原伟鹏 孙慧 赵景瑞 王晶
文章基于2007—2019年我国27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立足效率视角并运用DEA模型将工业经济收益和环境成本纳入同一框架,测度了工业发展损益偏离指标,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工业发展损益偏离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异质性空间效应。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工业损益偏离越大,越会加剧城市环境污染,且呈现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按照地理区位、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维度分类,工业发展损益偏离对环境污染也呈现差异化影响。
关键词:
工业损益偏离 环境污染 空间杜宾模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闫敏 孙慧
文章构建损益偏离指数探讨经济内循环视角下国内贸易中的环境不公平问题。结果表明:经济内循环中经济收益较大的地区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山东、湖南、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受损地区集中在山西、内蒙古、河南、黑龙江、吉林及西部等资源密集地区;省际贸易引致隐含碳转移规模差异显著,隐含贸易增加值与隐含碳转移在空间上分离,有逆向转移的特征,印证了"损益偏离"现象;通过进一步的损益偏离分析发现中国省际贸易中普遍存在损益偏离现象,偏离程度以中度和轻微偏离为主;高度偏离关系发生在东部与中部省区之间、东部省区内部及东部与西部省区之间。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闫敏 孙慧
文章构建损益偏离指数探讨经济内循环视角下国内贸易中的环境不公平问题。结果表明:经济内循环中经济收益较大的地区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山东、湖南、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受损地区集中在山西、内蒙古、河南、黑龙江、吉林及西部等资源密集地区;省际贸易引致隐含碳转移规模差异显著,隐含贸易增加值与隐含碳转移在空间上分离,有逆向转移的特征,印证了"损益偏离"现象;通过进一步的损益偏离分析发现中国省际贸易中普遍存在损益偏离现象,偏离程度以中度和轻微偏离为主;高度偏离关系发生在东部与中部省区之间、东部省区内部及东部与西部省区之间。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景瑞 孙慧 原伟鹏
基于2007-2016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应用数据包络模型将工业生产过程中经济收益与环境成本纳入到统一框架内,构建了基于城市层面的损益偏离指数,同时实证检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损益偏离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在提升经济效率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改善城市工业生产中实际环境成本与最优环境成本之间的偏离,最终降低工业生产整体的损益偏离水平。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对资源型城市、空气质量较好的城市以及大型城市和小型城市的损益偏离现象改善作用更加明显。路径机制的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提升经济效率、推动技术进步以及促进产业间协调发展三条路径降低经济收益以及环境成本的潜在损失,从而最终改善工业生产中的损益偏离现象。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范德胜
文章基于企业,重点分析了祖父继承法(Grandfathering)、竞价法(Auction)和产出标准法(General Performance Standard)三种普遍认同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式下企业的成本收益结构。在计划管理机制内,产品价格受管制,企业的首要目的是保持盈亏平衡。由于缺少竞争压力的企业缺乏发展低碳、清洁能源等技术的动力,管理者应当以竞价法拍卖初始排放权,并根据企业的减排和竞拍成本适当调整产品价格,同时将拍卖收入有效的投入碳捕获、清洁能源、环境保护以及改善生活环境等领域,使其效益最大化。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昌忠泽 毛培 张杰
本文基于偏离份额法对工业投资的"结构红利假说"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1)总资本生产率增长率主要来源于产业或各省份工业的内部增长效应,结构变迁效应并不显著,结构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只是阶段性现象。(2)从三大产业视角来看,1979—2015年总资本生产率增长率的主要来源是产业内部增长效应;静态效应对总资本生产率增长率的贡献负值居多,说明结构红利现象不明显,但2011年以来连续呈现结构红利现象;动态效应在整个时间段内正值居多;在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对总资本生产率增长率的贡献最大。(3)从分省视角来看,1994—2015年总资本生产率增长率的主要来源是各省份工业的内部增长效应;静态效应对总资本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负值居多,22年时间里只有6年出现结构红利现象;这一时期动态效应对总资本生产率增长率的贡献正值居多。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贝贝 肖海峰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我国26个羊毛生产省市1991-2013年羊毛以及细羊毛、半细羊毛和粗羊毛生产的增长、结构、竞争方面的优势和效益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各省市羊毛生产在增长、结构和竞争方面的优势和效益存在显著差异;细羊毛、半细羊毛和粗羊毛生产的优势区域有所不同,其中细羊毛主产省市的粗羊毛发展全面优势凸显,导致细羊毛生产形势越发严峻。为确保国内细羊毛产业稳定发展和缓解外国羊毛进口对国内羊毛市场冲击,我国必须充分正视羊毛生产省市的羊毛结构和竞争优势演变,重塑细羊毛结构和竞争效益,促进细羊毛生产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廖迎 胡日东
本文利用Esteban偏离-份额时间序列模型,从CPI八大类子成分的角度,研究了2001—2012年中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波动来源,将价格波动分解为四个效应,并进一步评价了这四个效应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地区差异。研究发现,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消费价格增长率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价格波动主要受到全国增长效应的影响,东部地区价格波动主要来源于行业偏离效应;区位偏离效应在这三个地区均不占主导地位;中西部绝大部分行业价格的定价力效应均高于东部。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金哲松
从长期的经济发展进程来看 ,贸易结构与生产结构应呈现高度的相关性 ,至少在长期的变化方向上应保持一定的趋同性。但是 ,在我国制成品贸易结构的变化和制造业生产结构的变化上看不出任何趋同的倾向 ,反而出现了两种结构明显偏离的情况。对这种反常现象 ,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可能导致该种偏离的原因。
关键词:
贸易结构 生产结构 比较优势 时滞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黄顺魁 刘琼
在传统偏离—份额分析基础上,本文引入空间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八大区域的制造业就业空间变动。研究认为,西部大开发对制造业的就业变动影响不大;2005年东部振兴和中部崛起以及国内外其他因素的作用使到制造业产业部门向非沿海地区转移,而且主要集中在中部区域和东北区域;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区域仍然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制造业转移过程呈产业集中与产业转移同时发展的特征;沿海区域发展较好的产业部门难以向非沿海地区转移,非沿海区域对承接制造业产业部门存在着无序规划的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