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06)
- 2023(9530)
- 2022(8018)
- 2021(7748)
- 2020(6249)
- 2019(14573)
- 2018(14192)
- 2017(26759)
- 2016(14585)
- 2015(16533)
- 2014(16424)
- 2013(16182)
- 2012(15346)
- 2011(14081)
- 2010(14159)
- 2009(13015)
- 2008(12930)
- 2007(11674)
- 2006(10496)
- 2005(9675)
- 学科
- 济(62564)
- 经济(62498)
- 业(39299)
- 管理(39123)
- 企(29091)
- 企业(29091)
- 方法(23173)
- 中国(21369)
- 农(20964)
- 数学(20319)
- 数学方法(20104)
- 贸(15619)
- 贸易(15610)
- 财(15565)
- 易(15321)
- 业经(14241)
- 农业(13913)
- 制(13324)
- 地方(12904)
- 策(11161)
- 产业(10876)
- 银(10871)
- 银行(10861)
- 行(10520)
- 学(9928)
- 融(9560)
- 金融(9557)
- 技术(9295)
- 环境(9270)
- 体(8950)
- 机构
- 学院(206609)
- 大学(203335)
- 济(96713)
- 经济(94942)
- 管理(76706)
- 研究(74812)
- 理学(64666)
- 理学院(63962)
- 管理学(63146)
- 管理学院(62745)
- 中国(59654)
- 财(44560)
- 京(43335)
- 科学(40319)
- 所(36941)
- 财经(34382)
- 中心(33943)
- 研究所(32903)
- 江(31878)
- 经(31321)
- 经济学(31136)
- 农(28985)
- 北京(28285)
- 经济学院(28082)
- 范(27491)
- 师范(27307)
- 院(26953)
- 州(25421)
- 财经大学(25197)
- 业大(24425)
- 基金
- 项目(128373)
- 科学(102104)
- 研究(101352)
- 基金(93023)
- 家(79248)
- 国家(78576)
- 科学基金(67306)
- 社会(65737)
- 社会科(62444)
- 社会科学(62436)
- 省(48254)
- 基金项目(47368)
- 教育(46265)
- 编号(41886)
- 划(40422)
- 自然(39265)
- 资助(39114)
- 自然科(38308)
- 自然科学(38301)
- 自然科学基金(37668)
- 成果(35312)
- 发(29917)
- 部(29803)
- 课题(29668)
- 重点(28864)
- 国家社会(27928)
- 创(26856)
- 性(26853)
- 中国(26753)
- 教育部(26175)
- 期刊
- 济(112784)
- 经济(112784)
- 研究(69833)
- 中国(45056)
- 财(33206)
- 管理(30094)
- 农(28243)
- 科学(25997)
- 教育(25991)
- 学报(24562)
- 融(23182)
- 金融(23182)
- 大学(19805)
- 经济研究(19302)
- 农业(19252)
- 技术(18741)
- 学学(18263)
- 业经(18254)
- 财经(17353)
- 经(15275)
- 问题(15021)
- 贸(14877)
- 国际(13060)
- 世界(12457)
- 技术经济(10675)
- 业(10422)
- 坛(10035)
- 论坛(10035)
- 现代(9753)
- 经济问题(9587)
共检索到3281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嗣明 童欢 徐慧
依据区域产业转移的理论,现阶段,东部地区产业应该向中西部地区大规模自然转移,但这种现象并未出现。分析发现: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产业制度、市场等环境差距悬殊,致使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推进力量小于制约力量,因而这种转移目前还不可能大规模地自然演进。为此,中国区域产业发展的政策应该是:顺应这种客观现实,一方面继续促进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为东部地区及全国的经济发展增强整体实力,也使国家有条件支持、帮助中西部地区;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要积极改善经济环境,以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同时也要依靠发展旅游业等其他途径大力发展自身的经济。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靳会贤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实现"人"的城镇化,这就对农村转移人口社会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形势下,我国农村转移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面临着制度整体性不强、体系不健全、内在障碍较多、动力机制不完善等困境,因此我国应当在统筹规划、确立总体方向的基础上,健全社会保障项目,破除各种制度障碍,激活动力机制,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村转移人口 社会保障制度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靳会贤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实现"人"的城镇化,这就对农村转移人口社会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形势下,我国农村转移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面临着制度整体性不强、体系不健全、内在障碍较多、动力机制不完善等困境,因此我国应当在统筹规划、确立总体方向的基础上,健全社会保障项目,破除各种制度障碍,激活动力机制,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村转移人口 社会保障制度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陈硕林
文章闸述了代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立足于我国代孕面临的法律困境,借鉴国外关于代孕的立法实践,进而提出有关代孕行为合法化前的纠纷解决对策,以及代孕行为合法化后的立法建议,旨在通过法律的完善使得"代孕"早日走出尴尬的境地。
关键词:
代孕 辅助生殖 法律困境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贾卫丽 李普亮
"双转移"战略在推动承接地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未能充分考虑并有效缓解承接地产业升级的困境。而承接地的产业升级困境主要缘于转出地转出产业的低层次性、承接地高素质劳动力的短缺性、省一级政府产业转移目标责任考核机制的严格性以及承接地科技创新体系的不完善性。为此,必须通过理念创新,注重发挥产业承接与产业升级对承接地经济增长的"双轮驱动"效应;以制度创新消除制约承接地产业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进行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对承接地产业升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以此推动承接地走出产业升级的困境。
关键词:
双转移 产业升级 困境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解智宇 吴娜 傅安国 刘雅真
文章通过文献梳理,从主体、内容、指向与目标四个方面重新厘清了吹哨的定义,基于传统文化廓清了中国组织面临的吹哨困境,分析了吹哨行为决策过程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同时,归纳了不当行为事件特征以及个体、团体与组织、社会三个层面在吹哨行为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郭佩霞 杨苑誉
我国当下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的内在根源在于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失衡。鉴于现行以瞄准特殊群体为特征的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既难以有效覆盖农村富余劳动力群体,也难以增强劳动力市场有效性以应对流动性压力,今后促进就业税收政策设计需要将重心调整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上。由此,本文建议在鼓励新兴服务业发展、稳定第二产业就业份额与挖掘现代农业就业潜力的基础上,逐渐摆脱城乡分割为前提的设计思路,将农村富余劳动力纳入税收扶持范围,并强化增进市场有效性尤其是教育培训与就业服务机构的税收激励。
关键词:
就业困境 税收政策 结构性矛盾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晓红 王吉恒
为提高城镇化质量,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我国大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然而在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成本困境,导致市民化进展缓慢,因此,如何消除这些困境就成为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基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状分析,阐明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机会成本的丧失,过高的住房成本,社保费用成本承担不足,就业培训和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成本在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引发分担矛盾以及地方政府缺乏承担市民化成本的财力和动力等诸多成本困境。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够顺利实现,筹集市民化所需资金,化解各成本分摊主体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以流入地为主承担培训和教育成本,增加中央财政对流入地的转移支付,鼓励地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秦书生 王旭 付晗宁
绿色发展是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绿色经济为基本发展形态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一些企业没有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缺乏绿色营销意识和手段,缺乏绿色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法律建设相对滞后。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企业绿色教育,推行绿色生产,完善企业绿色管理,实施绿色营销策略,加大绿色发展的技术支撑、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关键词:
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 绿色生产 绿色技术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曾凡清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高效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不仅可确保生态经济系统稳定,保障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还有利于形成绿色兴农的发展新格局,彰显生态发展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倡全民共治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条件,切实处理好生态环境问题。当前我国很多乡村地区都实施全面振兴战略,但还存在一些尚待处理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明确表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性,进而提出面临的主要困境,探索针对性治理对策。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生态文明 农村生态环境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胡服 李雄平
当前云南省高校采取一种非常规跨越式高速发展模式,规模扩展快,基本建设多,资金需求多供给少,对外筹融资又受限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如何解决这一困境?本文根据云南省高校当前实情,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深入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从当前云南省高校筹融资的困境入手,深入剖析筹融资困境的根源,提出减政放权、拓宽渠道、内缩外求等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筹融资 困境 对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马子红
区际产业转移,是解决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际产业转移往往受到生产要素区位、市场、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加快区际产业转移,必须针对这些因素制定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区际产业转移 区域协调 影响因素 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康熙
本文根据新疆特殊文化背景和农村劳动力状况,分析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殊性及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在具备一定的条件下,新疆没有像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规模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是:新疆在建设中依靠东部地区的发展理念,脱离了本地区的文化背景,淡化了民族文化差异。新疆要合理有效的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要使民族文化在经济建设中得到认同,并重视文化在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民族文化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会欣
小微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的民生问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推动经济发展与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较差,小微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可能性极低,再加上政府暂时出台的扶持政策的作用不大,导致这类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得不到妥善解决。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微企业当前面对的融资难题,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解决这些难题的建议。
关键词:
小微企业 融资困境 对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孟庆东
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内部培养、晋升的"本土教授"是学校稀缺的资源和宝贵的财富,但其中的部分人却陷入"本土教授困境"。文章在剖析"本土教授困境"外在表现形式、阐述破解"本土教授困境"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破解"本土教授困境"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本土教授困境 教师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