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16)
2023(16524)
2022(14088)
2021(13029)
2020(10950)
2019(25016)
2018(24283)
2017(46407)
2016(25285)
2015(28239)
2014(27652)
2013(27678)
2012(25375)
2011(23101)
2010(22581)
2009(20620)
2008(19981)
2007(17097)
2006(14772)
2005(12851)
作者
(75130)
(62510)
(62120)
(58907)
(39645)
(30020)
(28068)
(24735)
(23854)
(21988)
(21285)
(21208)
(19786)
(19613)
(19304)
(19243)
(18827)
(18705)
(17871)
(17823)
(15751)
(15115)
(15047)
(14050)
(14011)
(13705)
(13642)
(13588)
(12507)
(12347)
学科
(105543)
经济(105434)
管理(69391)
(64961)
(51953)
企业(51953)
方法(50004)
数学(44572)
数学方法(44193)
中国(28725)
(27143)
(24058)
(23288)
(21981)
贸易(21973)
业经(21646)
地方(21562)
(21374)
农业(18467)
环境(17800)
(16848)
技术(15547)
(15521)
(14906)
金融(14904)
(14813)
(14748)
银行(14741)
财务(14688)
财务管理(14665)
机构
大学(364581)
学院(360424)
(148486)
经济(145724)
管理(140669)
研究(126874)
理学(123656)
理学院(122218)
管理学(120129)
管理学院(119508)
中国(92906)
科学(81236)
(77592)
(65994)
(64552)
(63363)
研究所(59879)
业大(59157)
中心(55965)
财经(52657)
农业(52512)
(49131)
北京(48768)
(48306)
(46647)
师范(46091)
经济学(45890)
(45840)
经济学院(41716)
(39802)
基金
项目(258665)
科学(202987)
基金(189871)
研究(181939)
(169239)
国家(167917)
科学基金(142441)
社会(116592)
社会科(110663)
社会科学(110636)
基金项目(100898)
(98924)
自然(94474)
自然科(92278)
自然科学(92250)
自然科学基金(90621)
(84994)
教育(82633)
资助(78100)
编号(71025)
重点(58725)
(57265)
成果(56193)
(55435)
(53710)
创新(50261)
科研(50253)
课题(49095)
国家社会(49056)
教育部(48497)
期刊
(150605)
经济(150605)
研究(102553)
学报(66147)
中国(62991)
(58588)
科学(58250)
大学(48796)
管理(48475)
学学(46333)
(44536)
农业(40950)
教育(34800)
(27937)
金融(27937)
技术(27789)
经济研究(26214)
财经(25341)
业经(23786)
(21860)
(21686)
问题(19970)
科技(18495)
(17687)
(17365)
业大(17351)
图书(17078)
技术经济(16976)
资源(16670)
理论(16217)
共检索到5066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龙志和  陈青青  
在测算我国1997~2007年间省级CO2排放量的基础上,通过对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并以此建立面板数据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KC)模型,研究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CO2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考察期中全国和东部地区EKC曲线呈倒N型,中、西部地区CO2排放量则随人均GDP单增,工业比重及煤炭消费比重的降低都将导致CO2排放量的减少。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贺春  高诚  
本文基于因素分解法的思路,构建CO2排放和能源消费分解扩展模型,深入挖潜影响我国CO2排放的各项驱动因素。同时,以2000-2009年间的统计数据为样本,从宏观层面探索碳排放总量与能源结构、能耗强度、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经济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等重要国民经济发展指标间的驱动关系。结果显示:CO2排放量呈现逐年增长态势,而经济增长与能耗强度是其主要驱动因素;所构建模型对影响CO2排放有关因素的分解与量化效果较好,可为日后监控我国CO2排放水平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节能减排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潘文卿  刘婷  王丰国  
本文运用LMDI方法,采用"三层完全分解法",对中国1997—2014年的CO_2排放总量进行分解,探讨了8大区域的CO_2排放特征及其对全国碳排放的贡献,并分析了能源结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人均产出、人口结构及人口总量6大因素对CO_2排放的影响。文章基于CO_2排放增长与经济增长联系紧密的基本特征,分4个阶段考察了区域CO_2排放特征及各因素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8大区域中,京津和南部沿海地区对全国碳排放增长的贡献最小,中部和北部沿海地区的贡献最大,西北地区的贡献呈上升趋势;在影响CO_2排放的因素中,人均产出的变动为主要助长性因素,能源强度的变化为主要抑制性因素,能源结构变动的助长性逐年减弱,并在近年成为抑制性因素;2007年之后,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产业结构也由助长性因素转为制约性因素。据此,本文提出了需要协调区域发展、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升级产业结构、改善能源使用的技术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潘文卿  刘婷  王丰国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青青  龙志和  
提出面板数据空间误差分量模型,采用基于广义矩估计的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估计方法,研究1997-2007年间,我国省级CO2排放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省级CO2排放量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CO2排放较多的省份往往会影响邻近地区的CO2排放;CO2排放量与人均GDP呈倒N型环境库兹涅兹曲线。未考虑空间相关性时,CO2排放转折点为人均GDP 51 730元,我国目前仍处于CO2排放量上升期;采用面板数据空间误差分量模型修正后,CO2排放下降转折点为人均GDP约53 237元,较未考虑空间因素时有所提高,省际间的空间相互影响,对CO2排放下降转折点的人均GDP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证研究结果同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陶雪萍  王平  朱帮助  
城市作为碳排放的主要场所,是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主体,文章从能源消耗和非能源消耗两个方面构建城市CO_2排放量测算清单,并基于改进的STIRPAT模型,运用主成分回归方法分析影响CO_2排放量的各种因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江门市总的碳排放量呈波动式变化,能源消费CO_2排放量占总CO_2排放量的80%左右;CO_2排放强度呈波动式下降。人口、经济、技术、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和出口额对CO_2排放量的影响是正向的,产业结构对CO_2排放的影响最大,第二产业占比每增加1%,CO_2排放量将增加2.582%;外商投资对CO_2排放量的影响是负向的,外商投资有利于降低CO_2排放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西龙  于渤  
本文利用DEA的方法从全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规模效率、技术进步和纯技术效率三个指标,然后基于1998-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工业规模效率及技术进步对CO2排放影响的程度及差异化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从总体来看,技术进步对单位GDP的CO2排放有抑制作用,而规模效率则与CO2排放呈正向关系,但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同,东中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对单位GDP的CO2排放起到了抑制作用,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则对单位GDP的CO2排放起到了促进作用;东中部地区的规模效率对单位GDP CO2排放的影响程度要远小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与我国区域间技术进步与规模效率所属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宁亚东  张永红  丁涛  蔡靖雍  
近年来,中国CO2排放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要有效地抑制CO2排放量的快速增长,研究中国CO2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尤为重要。本文计算了中国1980-2010年产业部门和民生部门的CO2排放量,基于Kaya恒等式基本原理,采用完全因素分解法分析研究中国产业部门和民生部门的CO2排放特征,探讨影响中国产业部门和民生部门CO2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经济的规模效应是影响中国产业部门CO2排放量增长的最主要因素;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和能源消费强度,CO2的减排效果远远高于降低第一、三产业,结构因素的减排效果要高于效率因素;民生部门的CO2排放量正处在快速增长阶段,经济因素(富裕度)是民生部门CO...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艳梅  张红丽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家庭部门成为CO_2排放的重要增长点。本文在计算2000-2012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除港、澳、台、西藏外)家庭CO_2排放的基础上,构建面板模型分析了城市化对其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城市化发展促进了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家庭CO_2排放的增加,但是区域差异较大。城市化水平对家庭直接CO_2排放影响程度高的省份,集中在东部和东北地区,如上海、黑龙江和吉林等;城市化水平对家庭间接CO_2排放影响程度高的省份,集中在东部地区,如上海、北京、浙江和广东等;影响程度中等和低的省份主要交错分布在中国中部、西部地区,如宁夏、贵州以及安徽;2进一步从消费支出弹性视...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洪涛  尚进  蒲学吉  
将我国各省按地域分组,构建STIRPAT时滞效应模型,分析城镇化对区域CO_2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区域:城镇化发展模式与CO_2排放量变动情况存在差异;城镇化对CO_2排放量产生正向影响;城镇化对CO_2排放量的影响存在滞后性且滞后效应大于当期影响;按照CO_2排放驱动力类型可分为城镇化驱动型区域和人口驱动型区域。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洪久  胡彦蓉  Robert Rieg  马卫民  
本文采用Kaya及其扩展模型将CO2排放影响因素划分为产业能源强度、生活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人均产出、人居收入和人口总数7个方面。根据1995~2009年江苏省一、二、三产业和居民生活部门的12种能源消费数据,利用LMDI模型分解计算出7个因素的CO2排放量和贡献值。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9年江苏省CO2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人均产出、人居收入和人口总数对CO2排放起到正向驱动作用,产业能源强度、生活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起到负向驱动作用,人均产出和产业能源强度分别是影响CO2排放的正向和负向主导因素。降低CO2排放量,需要通过提高产业能源强度、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潇潇  蒋金荷  
居住建筑作为能耗使用部门中重要的一部分,其节能减排工作对减少CO2排放量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利用Bottom-up评估方法对中国居住建筑的CO2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并对影响其排放量的经济社会因素进行了指数分解分析。核算结果表明,1996~2011年居住建筑CO2排放量增长了1.12倍,年均增长5.14%。住宅碳排放系数和平均家庭规模变化均使居住建筑排放量减少,而建筑能源强度、人均居住面积和总户数的增加对居住建筑CO2排放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目前增进作用大于减弱作用,最终居住建筑CO2排放量增加。节约用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进用能结构,加快城镇化建设,推动社会结构调整等经济社会措施对降低居住建筑C...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屈小娥  
本文以1995—2010年我国30个省级经济单元为研究对象,在全要素框架下基于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法实证测算了各省份的CO2排放效率,运用核密度估计研究了CO2排放效率的动态演进特征,并分析了CO2排放效率变动的驱动因素。结论表明,我国各省份CO2排放效率差异显著,CO2排放效率最高的五个省份依次为上海、广东、海南、福建、湖南;CO2排放效率最低的五个省份依次为青海、贵州、宁夏、新疆、陕西。分地区看,东部地区CO2排放效率最高,依次为东北综合经济区、中部和西部地区。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整体CO2排放效率提高过程中省际之间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省际之间累积CO2排放效率经历了由"双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鸿武  王珂英  项本武  
基于1995-2010年中国29省的面板数据,运用STIRPAT模型研究了城市化对低、中、高收入组省份CO2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导致CO2排放量的增加;各省人均实际收入和CO2排放量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随着人均实际收入的上升,城市化对低、中、高收入省份CO2排放量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低收入组而言,城市化和CO2排放量之间呈U形变化关系,对中等收入组而言,城市化水平的上升会带来CO2排放量的单调增加;而对高收入组来说,城市化和CO2排放量之间存在倒U形变化关系。说明城市化水平的上升对居民能源消费结构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性与居民收入水平高低和经济发展阶段是密切相...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薛勇  郭菊娥  孟磊  
我国正处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下,刺激经济一系列政策的落实观测期,要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本文采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技术,对1997-2004年我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CO2排放量变动进行了7因素的分解测算,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CO2排放上升的主要驱动力,能源节约是驱动我国CO2排放下降的主要因素,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相对较小。特别,国内最终需求、出口成长以及出口结构变动均推动CO2排放上升,国内最终需求结构变动以及能源替代表现出了对CO2排放的抑制影响等。同时,在我国经济"三步走"目标的前提下,结合能源节约设计了CO2排放的3类情景,给出了未来CO2排放的态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