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03)
- 2023(8064)
- 2022(6715)
- 2021(6220)
- 2020(5159)
- 2019(11812)
- 2018(11264)
- 2017(21044)
- 2016(11379)
- 2015(12941)
- 2014(12539)
- 2013(12587)
- 2012(11856)
- 2011(11110)
- 2010(10930)
- 2009(10009)
- 2008(9902)
- 2007(8556)
- 2006(7655)
- 2005(6930)
- 学科
- 济(57543)
- 经济(57493)
- 管理(26728)
- 方法(25192)
- 业(24806)
- 数学(23124)
- 数学方法(22950)
- 企(17686)
- 企业(17686)
- 中国(17347)
- 农(13707)
- 地方(12686)
- 贸(11994)
- 贸易(11988)
- 易(11672)
- 学(11235)
- 业经(9964)
- 财(9811)
- 环境(9308)
- 农业(9163)
- 制(8478)
- 融(8370)
- 金融(8368)
- 地方经济(8144)
- 银(8021)
- 银行(7992)
- 行(7826)
- 发(7586)
- 和(7144)
- 关系(7017)
- 机构
- 大学(175766)
- 学院(171281)
- 济(80566)
- 经济(79453)
- 研究(68288)
- 管理(61917)
- 理学(54221)
- 理学院(53460)
- 管理学(52557)
- 管理学院(52235)
- 中国(50793)
- 科学(41493)
- 京(38104)
- 所(34989)
- 研究所(32592)
- 财(32513)
- 农(31156)
- 中心(28768)
- 经济学(27182)
- 财经(27062)
- 业大(25814)
- 经(24973)
- 农业(24860)
- 经济学院(24608)
- 院(24216)
- 范(24129)
- 北京(24054)
- 师范(23904)
- 江(23455)
- 科学院(21795)
- 基金
- 项目(120526)
- 科学(97024)
- 基金(91636)
- 研究(85594)
- 家(82060)
- 国家(81502)
- 科学基金(68596)
- 社会(58397)
- 社会科(55640)
- 社会科学(55625)
- 基金项目(48141)
- 省(43693)
- 自然(43121)
- 自然科(42170)
- 自然科学(42153)
- 自然科学基金(41450)
- 划(38793)
- 教育(38548)
- 资助(37290)
- 编号(31177)
- 重点(28466)
- 部(28458)
- 发(27516)
- 国家社会(26280)
- 成果(25464)
- 中国(25460)
- 创(24953)
- 教育部(24205)
- 创新(23645)
- 科研(23089)
共检索到2495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陈得文 苗建军
基于DEA方法,本文从边际集聚效应和边际集聚成本角度解释了集聚效率,运用1999-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算区域集聚效率,并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对影响集聚效率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表明:东部地区的集聚效率经历了先升后降再上升的变化过程,中部地区的平均集聚效率在逐步提高,西部地区的平均集聚效率在逐步减小;上一期的区域集聚效率水平、区域基础设施水平、区域对外开放水平和创新能力对提升区域集聚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固定资产投资阻碍了区域集聚效率水平的提升,政府财政支出和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对集聚效率影响均不显著。
关键词:
集聚效率 影响因素 DEA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路江涌 陶志刚
本文分析了中国近年来(1998—2003)制造业行业集聚的趋势以及影响行业集聚的微观基础。研究表明样本期间中国制造业行业集聚呈上升态势。我们利用面板数据和动态估计过程模型,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现有实证研究文献中存在的一些可能造成结果偏差的缺陷。我们发现:地方保护主义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制造业的区域集聚。同时,溢出效应、运输成本和自然禀赋也是影响行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地方保护 产业集聚 微观经济基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曦 朱建华 李国平
从空间视角审视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间协同集聚,基于地级市层面各制造业细分行业两两之间的产业间协同集聚指数,探究了各产业组合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的空间差异性,并利用计量回归实证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较高的地级市更多地分布在东部地区,城市规模等级也相对较高,而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较低的地级市则以西部地区居多,并以中等城市和Ⅰ型小城市为主。我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区域差异主要受到制度和政策、信息传输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劳动力供给和交通设施水平等因素影响。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婧 管莉花
本文利用1998-2011年我国分地区研发创新数据,在测算各地区创新效率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地理邻接空间权重和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考察区域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区域创新效率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地理邻接权重和经济距离权重对区域创新效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区邻近及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有利于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
区域创新 效率 空间集聚 地区差异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曾贤刚
本文基于DEA方法运用2000—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计算了我国30个省市的环境效率,同时使用Tobit模型分析了该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0—2008年,中国30个省区的环境效率基本保持在0.7~1之间波动,各省区平均环境效率刚开始时呈下降趋势,但在2004年或2005年出现明显拐点。(2)我国环境效率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发达地区在效率水平上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环境效率的敏感性高。另外,2005年以来西部与东部的效率差距趋于缩小,而中部的情况则不乐观。(3)加大对从业人员、能源、用水等投入要素的利用程度,能有效提高环境效率。(4)经济水平、外贸依存度、人口密度都会对我国...
关键词:
DEA 环境效率 Tobit模型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志辉
应用Bootstrap纠正的共同前沿DEA方法,测算2000~2012年的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并分析其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区域能源效率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呈现梯状空间分布;技术差距拉大导致中西部与东部之间的能源效率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群组前沿效率下降也是制约东西部能源效率改善的重要因素;地区间的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不仅造成区域间能源效率差异,而且使得各地区内部省际能源效率也发生明显分化;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城市化、产业结构、产权结构、资本深化、经济开放、能源结构和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均有显著影响,但其影响机制存在差异。
关键词:
能源效率 共同前沿 数据包络分析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玉华 李超
创业投资地域集聚现象不仅是创业投资的发展规律,更是推动创业创新乃至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构造了衡量创业投资地域集聚程度的指标,计算并检验了中国创业投资地域集聚程度及其空间相关性。基于空间面板模型,利用中国2005-2012年省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创业投资地域集聚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创业投资集聚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东部地区为创业投资"高高"集聚的区域,西部地区为创业投资"低低"集聚的区域;各省创新资源、人力资本水平以及政府政策是影响创业投资集聚发展的共同因素,而中介机构服务、区域市场容量、交通运输情况对各区域的影响不同。本文建议尽快在东部地区设立国家级创业投资集聚示范区,从国家层面合理规划创业投资的全国布局。
关键词:
创业投资 地域集聚 影响因素 空间计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章豹 阮晨艳
通过对内地31个省区高校人力资源分布状况、集聚程度、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后发现:高校人力资源区域分布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但省区间的非均衡发展差距趋于缩小;高校人力资源区域集聚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关联性,东部地区的集中度整体上高于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强度、研发投入强度、城市化水平、城市医疗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文化水平等因素对高校人力资源区域集聚的影响最为显著。
关键词:
高校人力资源 区域分布 集中度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麻学锋 谭佳欣 黄俊
文章采用区位熵、空间自相关及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湘西地区2002—2017年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程度及演化过程,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湘西地区主要集聚因子的贡献率及其交互作用关系,揭示湘西地区旅游产业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湘西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呈先递增后递减的发展态势,在空间上呈现较为明显的局部空间自相关集聚格局,具体表现为由武陵源区、永定区以及凤凰县向沅陵县降低趋势。(2)湘西地区旅游产业集聚重心由西北方向向西南方向转移,区域南北部表现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3)湘西地区旅游产业集聚过程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市场规模、交通区位条件、政府政策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以及城市化水平等,各因素内含因子对湘西地区的贡献率各有不同。双因子交互作用有助于增强对旅游产业集聚的解释力,交互结果显示,市场规模和政府政策支持的交互作用对湘西地区旅游产业集聚的格局变化影响最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余紫菱 任孟成 马莉莉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这种集聚对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SDM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别论述数字经济空间集聚对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空间集聚对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为“倒N”型非线性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和异质性,并且产业结构在该过程中发挥着显著的中介作用。因此,中国发展数字经济需要注意数字经济空间集聚对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不同阶段影响,增加新兴城市群建设,充分发挥空间外溢效应;推动“东数西算”工程,形成能源与数字要素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避免掉入产数融合不足和过度集聚造成能源效率递减的陷阱;最后在数字经济中后期着重关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成能源效率的长效提升。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余紫菱 任孟成 马莉莉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这种集聚对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SDM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别论述数字经济空间集聚对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空间集聚对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为“倒N”型非线性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和异质性,并且产业结构在该过程中发挥着显著的中介作用。因此,中国发展数字经济需要注意数字经济空间集聚对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不同阶段影响,增加新兴城市群建设,充分发挥空间外溢效应;推动“东数西算”工程,形成能源与数字要素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避免掉入产数融合不足和过度集聚造成能源效率递减的陷阱;最后在数字经济中后期着重关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成能源效率的长效提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立涛 沈镭
将化石能源消费中产生的环境影响作为投入要素引入到全要素能源效率(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TFEE)的研究之中,是不断完善能效评价的重要途径。论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选取煤炭、原油、天然气、电力及燃料燃烧工业废气排放量作为投入变量,真实GDP(不变价)作为单一产出变量,借助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刻画了1997—2007年来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时空演进格局。在此基础上,论文利用1998—200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建立TFEE固定影响模型进一步解析了中国区域TFEE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作用机理...
关键词:
全要素能源效率 DEA 固定影响模型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傅京燕 原宗琳 曾翩
绿色发展理念下,对我国区域生态效率的定量测度与评价需考虑生态效率的动态变化和对外贸易与环境规制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以2002-2012年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BCC框架下的超效率DEA模型测度中国2002-2012年区域生态效率,并使用Malmquist指数分析中国2002-2012年生态效率的动态变化趋势,进一步以面板非线性Tobit模型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地理分布上,中国区域生态效率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局面;在时间变化上,中国区域生态效率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文彬 宋建波
基于2005—2019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将经济规模与碳排放协同引入低碳经济协同效率测度中,刻画中国市域低碳经济协同效率水平及区域差异,采用核密度估计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低碳经济协同效率的动态演化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低碳经济协同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和“东强、中次、西弱”分布格局。(2)低碳经济协同效率呈现多极分化趋势,多数城市的低碳经济协同效率水平有所提升,但各地区间低碳经济协同效率绝对差异增加。(3)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干预是低碳经济协同效率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文章最后从加强顶层设计、树立“区域标杆”“精准施策”以及加强区域合作方面提出了提升低碳经济协同效率的政策参考。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碳排放 协同效率 动态演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文君 邹树梁 陈甲华
文章基于Metafrontier生产函数模型,采用中国31个省市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电力产业区域技术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利用托宾模型分析了电力产业区域技术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电力产业区域技术效率具有40%左右的改进空间,且东、中、西地区的电力产业技术效率呈收敛趋势。相比而言,东部和西部地区电力产业技术效率高于中部。此外,工业比重、技术进步、开放程度等因素对电力产业区域技术效率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而经济规模对电力产业区域技术效率具有负面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