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06)
2023(13786)
2022(11520)
2021(10651)
2020(9070)
2019(20728)
2018(19868)
2017(37864)
2016(20493)
2015(23144)
2014(22933)
2013(23063)
2012(21780)
2011(19852)
2010(19868)
2009(18820)
2008(18152)
2007(16135)
2006(13832)
2005(12802)
作者
(60252)
(50622)
(50282)
(48319)
(32111)
(24613)
(23073)
(19669)
(19208)
(17848)
(17403)
(17060)
(16261)
(16106)
(16104)
(15940)
(15072)
(14864)
(14800)
(14468)
(12707)
(12482)
(12314)
(11516)
(11493)
(11380)
(11244)
(10947)
(10211)
(10209)
学科
(91011)
经济(90931)
(52812)
管理(52594)
(41327)
企业(41327)
方法(40496)
数学(36663)
数学方法(36358)
中国(31434)
(28117)
金融(28115)
(26399)
银行(26370)
(25521)
(23763)
(23246)
地方(21042)
(19555)
(19529)
(18920)
贸易(18905)
(18429)
业经(17588)
农业(15822)
(15051)
财务(15021)
财务管理(14988)
企业财务(14341)
环境(12745)
机构
大学(297901)
学院(295362)
(130547)
经济(128026)
研究(109569)
管理(107305)
理学(92271)
理学院(91115)
中国(89641)
管理学(89507)
管理学院(88959)
科学(66744)
(63430)
(59505)
(56601)
(52906)
研究所(51908)
中心(51356)
财经(47894)
(43710)
业大(43381)
经济学(42935)
(42907)
农业(41870)
北京(40430)
(39311)
经济学院(38991)
(38676)
师范(38296)
财经大学(35856)
基金
项目(198593)
科学(156880)
基金(147201)
研究(141697)
(130158)
国家(129187)
科学基金(109051)
社会(92172)
社会科(87678)
社会科学(87657)
基金项目(77025)
(74662)
自然(69798)
自然科(68186)
自然科学(68165)
自然科学基金(67001)
(64488)
教育(64006)
资助(60921)
编号(54728)
重点(46240)
(45214)
成果(44987)
(44288)
(41134)
国家社会(39844)
科研(38837)
创新(38775)
课题(38504)
教育部(38316)
期刊
(135979)
经济(135979)
研究(89639)
中国(57261)
学报(49597)
(47096)
科学(45407)
(45119)
(41142)
金融(41142)
大学(36759)
管理(36469)
学学(34934)
农业(31357)
教育(26104)
财经(24201)
经济研究(23850)
技术(22442)
(20891)
业经(19637)
问题(18428)
(17867)
(17100)
国际(15477)
统计(14949)
世界(14814)
技术经济(14372)
(14135)
理论(13804)
资源(13785)
共检索到4433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宋玉茹  
文章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中国2011—2021年省级金融韧性水平,引入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泰尔指数、莫兰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变异系数法对金融韧性发展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性、空间分布、时间演进、收敛性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结果认为:第一,各省金融韧性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均具有相对稳定性;第二,区域金融韧性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第三,各省金融韧性发展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定的正向外溢性;第四,东、中、西部各省份的金融韧性发展不平衡态势扩大;第五,各个区域中金融韧性水平发展具有一定的趋同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宋玉茹  
文章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中国2011—2021年省级金融韧性水平,引入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泰尔指数、莫兰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变异系数法对金融韧性发展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性、空间分布、时间演进、收敛性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结果认为:第一,各省金融韧性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均具有相对稳定性;第二,区域金融韧性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第三,各省金融韧性发展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定的正向外溢性;第四,东、中、西部各省份的金融韧性发展不平衡态势扩大;第五,各个区域中金融韧性水平发展具有一定的趋同性。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姜朋  梁俊娇  李羡於  郭文武  
本文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部三大直辖市和东北三省五个区域,研究了其税负水平及差异状况、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无论是总税负,还是货物和劳务税或所得税税负,在各区域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总体看来,税负水平从大到小依次为东部三大直辖市、东部区域、东北三省区域、西部区域和中部区域。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姜朋  梁俊娇  李羡於  郭文武  
本文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部三大直辖市和东北三省五个区域,研究了其税负水平及差异状况、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无论是总税负,还是货物和劳务税或所得税税负,在各区域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总体看来,税负水平从大到小依次为东部三大直辖市、东部区域、东北三省区域、西部区域和中部区域。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林春   张鑫   孙英杰  
增强金融韧性是筑牢新时代金融安全的重要抓手。基于此,本文以城市金融韧性为切入点,尝试探讨我国城市金融韧性总体水平、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研究发现:样本期内我国金融体系经历了两次外部冲击,按冲击发生时间可将样本期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特征明显;我国城市金融韧性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并且在稳定调整阶段差异逐渐缩小,但随着第二次冲击的发生差异开始拉大,区域内差异及超变密度是主要差异来源;随着我国金融体系持续深化改革,样本期内我国城市金融韧性整体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但存在一定的极化现象。因此,在推动金融韧性提升的过程中,应加强区域间金融要素流动,提升区域金融协调能力,以期为加速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春晓  袁潇晨  金菊良  郦建强  
以邵阳市15个雨量站逐月降雨资料为基础,采用适线法估计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的分布函数,利用3种Archimedean Copula函数分别构建了两干旱特征变量之间的联合分布,并比较了3种Copula函数的拟合效果,最后分析了邵阳市干旱重现期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Copula理论能够为多变量干旱特征分析提供有效的研究途径,Archimedean Copula函数中的Gumbel-Hougaard Copula和Frank Copula函数较好地描述各站干旱特征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适线法避免了基于数据估计分布函数参数的不合理性,使基于Copula函数的频率分析结果更客观可靠;区域干旱具有显著的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齐亚伟  
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布均衡性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在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对我国2001~2012年31个省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测度。通过区域创新能力的聚类分析、空间分布图和全局Moran指数,直观地发现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和空间正相关特征,即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阶梯层次分布,东部沿海地区创新水平普遍较高,而中部六省创新能力普遍一般,西部地区创新水平则较为低下,并且这一空间相关程度整体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海婷婷   叶茜茜  
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深刻影响引发了对经济韧性的广泛探讨,本文研究尚未受关注的金融韧性的定义和测度方法,并分析中国金融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基于2008—2020年中国省级数据,本文运用银行、股票、债券、保险和外汇5个市场,以及金融稳定、金融功能和金融发展3个维度共24个指标,构建金融韧性指数。研究发现:第一,各省市的金融韧性水平差距非常大,北京和上海的金融韧性水平远高于其他省市,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金融韧性整体上先发生大幅度下跌,之后呈波动上升趋势。第二,四大地区中,东部地区金融韧性处于较高水平,并且远高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金融韧性处于中等水平;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金融韧性处于较低水平。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四大地区金融韧性都先发生大幅度下跌,之后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恢复时间和恢复程度各不相同。构建金融韧性度量方法,探索提高金融韧性路径,对于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峰  殷文星  
文章基于2008—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将研究时期划分为金融危机抵抗期、金融危机恢复期和新冠肺炎疫情抵抗期,利用敏感性指数法测度三个周期的经济韧性水平,采用GIS可视化、标准差椭圆与莫兰指数揭示省域经济韧性的时空特征,使用核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揭示中国经济韧性的动态演进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在金融危机抵抗期,经济韧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在金融危机恢复期,经济韧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在新冠肺炎疫情抵抗期,经济韧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伴随着不同类型的冲击,中国省域经济韧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生相应变动。如金融危机抵抗力空间分布呈现“南(略偏西)—北(略偏东)”格局,而新冠肺炎疫情抵抗力空间分布呈现“西北—东南”格局。另外,中国省域经济韧性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全国整体经济韧性水平呈先升后降趋势,分界点在中美贸易摩擦时间点附近,区域内部经济韧性有较大的极化趋势。中国经济韧性的差异呈现“倒U”型,差异主要来源于超变密度,东-中部的经济韧性水平之间差异最大。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宋慧林  马运来  
本文基于专利的统计数据,分别采用绝对指标、相对指标和特化系数来评价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绝对指标评价的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而采用相对指标(单位人口的旅游业专利申请数量)评价的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仍处于领先地位,但与绝对指标评价结果相比,西部地区的排序明显升高;东部地区旅游业发明专利特化系数较高,如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海南均在1.1以上,但是全国大多数省市的旅游业专利还属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特化类,说明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结构并不完善。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慧   王苗苗   刘子毅  
面临内外部环境双重压力,建设具有韧性的区域经济体系,对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测度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韧性,采用shift-share方法将其进一步分解为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并通过三次产业分解分析经济韧性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1997-2022年我国区域经济韧性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在不同时期区域经济韧性表现差异明显;在经济冲击中,产业的竞争力对提高区域经济韧性发挥主要作用;由于发展阶段和冲击类型的差异,不同时期各产业竞争力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不同。基于此,应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从而提升我国区域经济韧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娜   张广来   张宁  
文章基于2011—2018年我国289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城市韧性水平进行测度。依据空间组织形式、自然灾害分布情况,考察不同城市群、地震带、海岸线城市韧性水平的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国城市韧性水平整体偏低但呈现上升趋势;头部城市韧性水平较为稳定,但东北地区城市回落较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增长势头更强;东部地区城市群整体城市韧性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且城市群内部城市韧性存在联动效应;地震带城市、海岸线城市韧性水平显著高于非地震带、非海岸线城市,但地震带城市韧性水平两极分化较为明显,海岸线城市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超  马民涛  于肖肖  
据华北西部区域四个主要城市2003-2012年API日报数据和相应时段的地面气象要素数据,分析API时空分布特征以及API与气象要素的关系来探索区域大气环境污染形成与控制因素。结果显示:1四座城市空气污染状况在2003-2012年呈逐步改善,空气质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空气污染最严重,夏季最轻。2四城市气象因子可降维为高温天气、大风天气、降水天气三个因子。3四座城市API与降维后的气象因素存在相关性:API与高温天气呈现显著负相关,与大风天气呈现不同相关性,与降水天气无相关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席雪红  
文章通过建立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基于河南省2010~2012年的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南省18地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价。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开科  王开泳  
R&D资源投入对于区域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对于各省区市R&D资源的测度一直没有合理的解决方案。本文立足于全国层面数据估算结果,通过构建拆分比例系数求得中国各省区市R&D资源总量,是该项研究的新探索。充分利用国家统计局关于改革研发核算的相关数据资料对全国R&D资源总量进行估计,较好地回避了R&D产出价格指数的编制问题,提高了估算数据的质量。结合估计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R&D资源的区域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地区R&D资源的分布带有明显的区域不平衡特征,东部地区集聚优势不断增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是中国R&D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2)中国R&D资源地区差异的形成主要源于区域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R&D资源的区域内分布差异明显缩小,但近年来区域间差异的持续扩大问题值得关注。在举国创新的新背景下,推动地区间R&D资源的合理布局,是区域协调发展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力,而这需要一系列宏观政策的协调推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