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76)
2023(8927)
2022(7218)
2021(6743)
2020(5461)
2019(12466)
2018(11709)
2017(22655)
2016(11562)
2015(12836)
2014(12417)
2013(12529)
2012(11817)
2011(10806)
2010(10807)
2009(10378)
2008(9249)
2007(7956)
2006(7100)
2005(6826)
作者
(31755)
(26264)
(26065)
(25107)
(16581)
(12603)
(11920)
(10241)
(10145)
(9202)
(9088)
(8862)
(8563)
(8451)
(8292)
(8215)
(7797)
(7650)
(7473)
(7080)
(6784)
(6275)
(6177)
(5951)
(5925)
(5877)
(5668)
(5297)
(5244)
(5198)
学科
(57887)
经济(57846)
(28881)
管理(28548)
(25978)
金融(25977)
中国(25107)
(23257)
银行(23246)
(22659)
(22347)
企业(22347)
方法(22297)
数学(20698)
数学方法(20618)
地方(15632)
(13996)
(13945)
(13405)
(12939)
贸易(12926)
(12676)
中国金融(11296)
业经(11181)
(9443)
农业(9237)
(9031)
产业(8894)
地方经济(8760)
(8658)
机构
大学(165157)
学院(163885)
(83841)
经济(82595)
研究(64192)
管理(59285)
中国(57203)
理学(50733)
理学院(50127)
管理学(49561)
管理学院(49257)
(36634)
(35195)
科学(34465)
(31504)
中心(30027)
财经(29790)
经济学(29426)
研究所(28818)
(27402)
经济学院(26685)
(23192)
北京(22995)
(22665)
财经大学(22527)
(21767)
(21549)
金融(21192)
(20620)
师范(20445)
基金
项目(109774)
科学(88848)
基金(83736)
研究(82157)
(72757)
国家(72261)
科学基金(62037)
社会(57119)
社会科(54632)
社会科学(54623)
基金项目(43118)
(39140)
自然(36492)
教育(35993)
自然科(35694)
自然科学(35686)
自然科学基金(35095)
资助(34467)
(33976)
编号(30579)
(26106)
(25988)
国家社会(25897)
重点(25820)
成果(24878)
中国(24584)
(23313)
教育部(22824)
创新(22125)
发展(21982)
期刊
(86570)
经济(86570)
研究(55339)
(32409)
金融(32409)
中国(31700)
(25967)
科学(22712)
学报(22001)
管理(21870)
(20493)
大学(17407)
学学(16539)
经济研究(16489)
财经(15663)
(13662)
农业(13588)
教育(12297)
(12100)
技术(11915)
国际(11678)
问题(11658)
业经(11349)
世界(10996)
技术经济(8092)
(7935)
统计(7910)
理论(7474)
资源(7430)
经济问题(7084)
共检索到2546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马正兵  
区域金融作为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通过聚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而影响区域经济成长及其差异演变。中国各省、区、市金融结构趋同与分化现象并存,区域金融发展呈非均衡格局,但这一格局不同于传统的沿海与内地或东、中、西部之区划,区域金融成长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并不是平行一致的。相当多省、区、市的金融结构主要体现为银行、保险业的主导地位,资本市场不发达;同时,金融开放在省区市的差异总体较小。因此,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统筹金融开放,充分发挥金融发展在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构成了今后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重点。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根紧  陈健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本文从产业结构趋同的内涵、测度、形成原因以及合意性与非合意性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马颖  李静  
利用1978—2010年省际大样本面板数据,通过滞后调整的面板数据模型来检验中国省际层次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1)从长远来看,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均呈收敛趋势;(2)金融发展差距每缩小1%,区域间经济增长差距便缩小0.214%左右。这一方面证实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省份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两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得到了金融发展的支持;但是,具体到不同的省份,这种支持效应也带来了地区间差异。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莹  王磊  
产能过剩的又一种表现为重复建设,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通过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博弈分析,证明在当前政绩考核机制下地方政府形成了趋同的干预行为。通过实证检验证明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在弱化,经济全球化和地方政府干预则显著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为了解决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化解产能过剩,需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江世银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是在计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逐步引进了市场机制 ,同时也强化了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区利益驱动 ,从而产生了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会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本文从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形成的历史、演变态势、趋同的危害和深刻的复杂原因等方面进行了探析。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肖岳峰  蒋满元  
本文从对产业结构问题的一般分析入手 ,着重论证了“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存在的原因以及存在的合理性与消极面 ,然后再以此为切入点 ,深刻分析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战略对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彭代彦  杜德军  
本文发现反映地方保护的GDP增长率强化了省际间产业结构的趋同,进一步验证了使用其他指标度量地方保护的已有研究结论,因此有必要改变现行的用GDP增长率作为地方官员晋升依据的做法,重视国民福利的提高,并将民意对官员的评价逐步纳入地方官员晋升的考核范围。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荣国  陈君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是指各区域产业活动中 ,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包括区域内构成该体系的各子系 (即各部门 )的构成形式、比例以及各子系间所处地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趋于相同。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有特指 ,主要是指各地区工业结构变化中存在的趋同现象 ,并非指地区三次产业结构趋同 ,也不是指地区工农业结构或轻重工业结构的趋同。本文探讨的主要是由于地方利益、宏观调控不力等非市场原因形成的、抵消了宏观效益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杜培林  赵炳新  
本文分别从产业一体化、诸侯经济为特征的区域"均衡与非均衡增长"两种发展模式视角,以中国内地30个省域(西藏除外)2002-2007年中国地区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为数据基础,构建多省域的产业网络模型,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技术上的K-cores网络解构方法,分析了我国省域产趋同演变及其空间格局与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区域产业一体化视野下存在着省域产业趋同演化的空间差异性,东部地区的长三角、京津唐经济圈,中部地区的长江中游经济圈和西部成渝经济区超越了早期的产业趋同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产业互补与错位发展,其他区域一体化演变效果表现并不突出;而强调本省域的局部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诸侯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众多不临接省...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杜芳  
一个地区在开发中想要获得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关键是要拥有合理的产业结构。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些地区间出现了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可能导致同一产业间的恶性竞争、重复建设以及资源的浪费,这时,就应当分析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针对原因探求合理的优化区域间产业结构的方案,通过地区间产业的整合以达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荣斌  
选择了地理环境、要素投入、增长过程、政策扰动4个稳态因子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结果表明,1978—2008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没有发生绝对趋同。但是,在要素投入、增长过程这两个稳态因子的分别作用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均发生了明显的条件趋同,趋同速度分别为1.2%和2.2%。而在地理环境、政策扰动因子的分别作用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均没有出现条件趋同。在上述4个稳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下,1978—2008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了条件趋同,趋同速度仅仅为1.4%。这提示我们,要解决好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有效推进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外开放、信息化,以及增加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和知识的投入上。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纯记  
本文运用绝对β趋同、σ趋同与收入动态分布方法,对1952-2008年的中国省际区域收入趋同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改革开放前存在绝对β趋同,改革开放后则不存在;σ趋同变动具有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后的σ趋同分为三个阶段,即1990年前的趋同阶段、1990-2003年间的趋异阶段以及2003年以后的趋同阶段;核密度估计也显示趋同具有阶段性,并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蔡昉  都阳  
缩小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是一个长期任务。如果不能消除两类地区之间存在的比人均收入水平更为根本性的条件差异 ,西部开发战略则很可能无法取得预想的结果。本文通过解释区域差距形成和缩小的机理 ,实际揭示那些影响差距的重要因素 ,并从探讨区域间趋同的机制和条件入手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望  
本文对金融文化的内涵、区域金融文化趋同的标准及作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提出加快区域金融文化趋同,将对区域金融合作发展、提升多元金融文化质量具有基础性作用的论点。本文对创新区域金融合作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唐元琦  李建平  张力  
传统金融发展理论对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始终围绕金融结构、资本形成和创新投资等已知的渗透机制寻找二者的交互关系,然而,发达国家金融发展的经验需要新鲜的视角和理论来重新阐释,我们归纳了"金融趋同"的理论范畴以解释深层次的关联。通过对欧洲国家长期宏观数据的分析,证实了该现象的真实性。新建了Ex SAR模型,检验世界各国金融发展是否存在趋同现象;在上述模型运用ML法估计参数,检验世界20个国家金融发展差异是否存在条件β趋同。新模型结果显示出各项估计对比OLS法估计参数提高了显著性水平,空间相关强度系数具有较优的统计性质,均能通过1%显著性的空间依赖性检验,这说明考虑空间的影响是正确的。同时说明近30年欧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