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73)
2023(15219)
2022(12837)
2021(11864)
2020(9957)
2019(23033)
2018(22641)
2017(42590)
2016(22922)
2015(25972)
2014(25835)
2013(25885)
2012(24606)
2011(22542)
2010(22852)
2009(21480)
2008(20826)
2007(18823)
2006(16718)
2005(15615)
作者
(66536)
(55499)
(55334)
(52628)
(35289)
(26668)
(25403)
(21591)
(21172)
(19745)
(18923)
(18671)
(17811)
(17542)
(17410)
(17333)
(16463)
(16419)
(16088)
(15981)
(14047)
(13654)
(13381)
(12688)
(12628)
(12511)
(12316)
(12245)
(11224)
(11172)
学科
(105137)
经济(105045)
管理(59576)
(59367)
(45763)
企业(45763)
方法(40478)
中国(37174)
数学(35675)
数学方法(35392)
(28942)
(28547)
金融(28544)
地方(28510)
(27433)
银行(27405)
(26595)
(24292)
业经(23299)
(22127)
贸易(22107)
(21497)
(21471)
农业(19608)
(19357)
环境(15686)
地方经济(15217)
(15130)
(15042)
(14640)
机构
学院(329619)
大学(328106)
(144518)
经济(141585)
研究(120678)
管理(120670)
理学(101995)
理学院(100732)
管理学(99200)
管理学院(98572)
中国(98070)
科学(71486)
(71094)
(65844)
(61854)
中心(56514)
研究所(55950)
(55427)
财经(51600)
(50377)
(46758)
北京(45993)
经济学(45968)
业大(45145)
(44939)
师范(44537)
农业(43331)
(42840)
经济学院(41497)
(41058)
基金
项目(211678)
科学(166516)
研究(158029)
基金(152507)
(132286)
国家(131195)
科学基金(111413)
社会(101347)
社会科(96145)
社会科学(96118)
(82353)
基金项目(79767)
教育(71793)
(69553)
自然(68328)
自然科(66724)
自然科学(66703)
自然科学基金(65518)
编号(64815)
资助(62804)
成果(53671)
(51325)
重点(48497)
(47314)
课题(45435)
(44327)
国家社会(42591)
发展(41741)
创新(41557)
(41086)
期刊
(163626)
经济(163626)
研究(102777)
中国(72436)
(51823)
(49838)
学报(49113)
科学(45926)
(45418)
金融(45418)
管理(43673)
教育(37181)
大学(36774)
农业(34816)
学学(34349)
技术(28557)
经济研究(27466)
业经(26640)
财经(25766)
(22284)
问题(21559)
(19384)
(19224)
国际(17523)
世界(17031)
图书(16988)
技术经济(16601)
理论(16025)
统计(15620)
商业(15550)
共检索到5174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肖燕飞  
文章以1978—2018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金融发展数据为样本,通过社会网络方法构建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关联网络,并通过块模型和QAP模型分析关联网络的特征。结果表明:①在930个可能存在关联关系的网络中,共有765个关联关系,区域金融发展网络的互联互通程度较高;②可将31个省(市、区)划分为4个板块,板块Ⅰ为净溢出板块,板块Ⅱ和板块Ⅳ为中介板块,板块Ⅳ的中介角色更为突出,板块Ⅲ为净受益板块;③虽然金融发展相对较高的板块Ⅰ、板块Ⅱ对欠发达的板块Ⅳ存在溢出效应,但从现实来看,溢出效应并未缩小金融发展差距;④如果区域之间在经济基础上的差距过大,金融发展存在关联性的概率会降低。最后,从如何充分发挥溢出效应、提升资金效率给出应对金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红霞  雷佳  
基于经济活动的空间关联角度,应用关系数据,综合运用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等,从空间分布、空间关联强度、空间关联网络等三个层面分析省际金融科技发展的空间组织规律,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金融科技关联网络的空间结构呈明显的东部多核、西部少核、多中心网络化发展的特征,地理临近引发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省际间存在明显的空间距离衰减效应;(2)近十年中,省际金融科技关联网络由单向松散型演变为多向密集型,最终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为核心并辐射全国的纺锤型团簇状网络;(3)网络核心—边缘特征明显,北京、上海等占据主导,是重要外溢源,同时,位于网络边缘的地区增速明显,正逐渐改变传统区位、经济基础等相对比较优势的影响;(4)目前,整体关联网络以三四级联系为主,但弱联系逐年下降,有效联系网络不断扩大,正处于网络加速架构的提质增效阶段;(5)地理临近、经济基础、市场化水平、网络化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创新水平等是影响空间并联网络的主要因素。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刘孜  范秋芳  王燕丽  
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绿色金融、清洁能源和生态可持续三系统耦合协调空间关联网络,结果表明: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呈显著且复杂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显示出“无标度”和“小世界”特征,空间溢出效应明显;空间关联网络“中心”省市较为均匀分布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样本考察期内,三系统耦合协调度提升过程呈东部引领、中部传递、西部崛起和东北落后之态;“经纪人板块”中部地区和东南沿海省份发挥着良好的“桥梁”作用,“净溢出板块”西部和东北省市发挥了良好的“资源库”作用,“净溢入板块”东部沿海省市多处于空间关联网络中的“中心”位置,其自身耦合协调度的提升能通过空间关联网络高效传递,实现全国绿色金融、清洁能源与生态可持续共融共享式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邢李志  关峻  
本文首先根据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结合复杂网络理论的建模思想构建了一类有向加权网络——区域产业结构网络,然后运用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数据研究了该网络的一系列特征值。在研究网络的路径问题时,考虑到网络边权是一种相似权,进而转向研究网络的最长路径及其蕴含的产业经济意义。以此为基础,论文又构建了产业间最强关联网络和产业集群发展关联网络,一方面梳理出区域产业规划过程中的关键产业部门,另一方面通过与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识别出产业集群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选取了汽车行业和石化行业进行了产业集群发展可行性方面的实证分析。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马颖  李静  
利用1978—2010年省际大样本面板数据,通过滞后调整的面板数据模型来检验中国省际层次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1)从长远来看,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均呈收敛趋势;(2)金融发展差距每缩小1%,区域间经济增长差距便缩小0.214%左右。这一方面证实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省份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两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得到了金融发展的支持;但是,具体到不同的省份,这种支持效应也带来了地区间差异。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沈丽  刘媛  李文君  
基于地方金融风险压力指数构建了2009-2016年我国省际地方金融风险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地方金融风险空间关联网络的总体关联性,进一步进行中心性分析和块模型分析,同时考察网络结构对地方金融风险水平的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地方金融风险空间关联网络是典型的"无标度网络",各省份关联关系数具有分布不均匀性,同时还具有"小世界现象";样本考察期内,空间关联程度呈现波动中上升的态势,地方金融风险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和传染效应;对整个金融风险关联网络来说,关联程度的上升会促进金融风险的传染,提高风险传染的破坏水平和影响范围。而在对网络结构特征的效应进行分析时发现,对个体省份来说,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的提高会降低金融风险水平,因此,中心性排名较低的省份应加强与其他省份的关联,中心性排名较高的省份应更加注重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以防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马卫锋  2王春峰  
本文采用中国27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1978 ~2002年的年度面板数据,运用混合回归的计量方法,对中国金融系统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渠道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金融系统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投资总量途径而不是效率途径来实现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付出了经济效率上的代价。为此,必须转变金融发展路径,加快金融变革,实现经济与金融的二元均衡。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胡宗义  李明月  
文章运用我国31个省份2005-2016年的统计数据,采用非线性格兰杰检验和社会网络分析构建空间关联网络,研究各省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空间关联及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普惠金融发展的关联网络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均衡性有待加强;各省份在关联网络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北京、上海、天津、山东等发展较快的省份在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接收到的关联关系较多,对其他地区主要产生溢出作用;发展较慢的沿海省份起到传导普惠金融资源的桥梁作用;而西部落后地区位于网络中的边缘,核心地区与偏远地区的关联关系较弱。提高普惠金融发展的整体水平,可建立全国性的示范性区域,促进普惠金融的持续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惠中  赵景峰  
文章运用修正引力模型构建了2011—2020年中国省际数字金融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整体、个体和聚类三个层面分别刻画其关联网络结构特征,采用非线性二次指派程序分析其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数字金融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区域间梯度差异明显;网络整体关联较为紧密,未出现孤立的节点,但关联关系的紧密性还有待提高,各省份间存在明显的关联与溢出关系;北京、天津、江苏、浙江、上海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对整体网络具有一定的支配和控制能力,并呈现显著的“虹吸效应”,其相邻省份发挥着“桥梁”中介传输作用;西北、西南、东北等偏远地区与其他省份的关联关系较弱,但自身“溢出效应”明显。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营  曹廷求  
利用2005~2014年数据,将社会网络分析法应用于区域性金融风险空间关联即传染效应的刻画,研究发现,省际间区域性金融风险具有高度关联的特点。具体而言,越处于网络中心的省份,其风险越高;与其他省份距离越短的省份,其风险越高;处于中介位置的省份因具有风险输出的优势,其风险仅微弱上升;引入同群效应后,随着省份间距离的增加,风险传染性存在递减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更强,这归因于强财政政策刺激引致的投资过剩和产能过剩进而风险暴露。总之,省际间区域性金融风险呈现高度关联的网络结构形态,并且具有较强传染性。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营  曹廷求  
利用20052014年数据,将社会网络分析法应用于区域性金融风险空间关联即传染效应的刻画,研究发现,省际间区域性金融风险具有高度关联的特点。具体而言,越处于网络中心的省份,其风险越高;与其他省份距离越短的省份,其风险越高;处于中介位置的省份因具有风险输出的优势,其风险仅微弱上升;引入同群效应后,随着省份间距离的增加,风险传染性存在递减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更强,这归因于强财政政策刺激引致的投资过剩和产能过剩进而风险暴露。总之,省际间区域性金融风险呈现高度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恒   殷志高  
基于城市网络视角探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差距的影响,对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推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使用2011—2020年中国284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实证检验金融空间关联网络的平衡发展效应。研究表明,金融网络中心性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缩小城市经济差距,有利于推动经济平衡发展。地理区位和城市群类型差异会诱致金融网络中心性的平衡发展效应产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对东部地区和核心城市群地区的影响更为明显。在宏观层面,金融网络中心性能够通过增强城市经济韧性和市场潜能缩小城市经济差距,而企业进入和企业成长则是金融网络中心性推动城市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网络中心性会缩小城市内部差距和南北地区差距,但并不利于城乡之间的经济平衡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潘成夫  
网络的特性导致网络产品异于一般产品的供求规律,而且不同的网络产品外部性强弱的差别将导致其发展状况的差异。网络金融是基于互联网的金融创新,具有网络产品的特性。目前,网络证券、网络银行和网络保险的发展情况,表明外部性较强的网络证券和部分网络银行业务发展较为迅速,而外部性较弱的大额借贷以及保险等业务的网络产品发展较慢,可见外部性强弱的差别是导致其发展状况差异的原因之一。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肖沁霖  邓宗兵  王炬  曹宇芙  文江雪  
【目的】旨在明晰区域间生态文明发展的空间关系,为推动区域生态文明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定量测度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基于修正引力模型的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空间收敛性。【结果】(1)整体网络结构特征显示,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空间关联的网络通达性及其溢出效应呈现多重叠加态势,省际间关联度提升,网络稳定性提高,呈现出“核心-边缘”圈层式复杂网络结构形态。(2)个体网络结构特征显示,江苏、山东和河南等省份在网络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并发挥“中枢”和“桥梁”的作用。(3)内部交互特征显示,西部地区省份所在板块是网络中要素的主要溢出方;而东中部地区省份所在板块是要素的主要受益方,且在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极化作用大于扩散作用。(4)全国、分维度及分地区生态文明发展均存在绝对与条件β空间收敛,收敛速度呈“中-西-东”递减格局。(5)考虑空间网络外部性后,全国收敛加速且周期缩短,但各地表现不一,网络外部性对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空间收敛的加速效应较东部更明显;市场化、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等因素对生态文明发展空间收敛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结论】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亟需健全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要素市场,加强区域间生态合作,提高板块间联动效应,强化跨区域网络效应,促进生态文明协同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陆文喜  李国平  
理论与实证研究均表明 ,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区域金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势必制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我国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背景下 ,实证检验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采用β -收敛法检验了 1985年以来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的收敛问题。结果表明 ,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和区域性的收敛特征 ,而且这种特征与金融发展政策有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