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215)
- 2023(20821)
- 2022(17562)
- 2021(16258)
- 2020(13627)
- 2019(31213)
- 2018(30390)
- 2017(58122)
- 2016(31077)
- 2015(35132)
- 2014(35111)
- 2013(34641)
- 2012(32446)
- 2011(29571)
- 2010(29876)
- 2009(28180)
- 2008(27379)
- 2007(24217)
- 2006(21511)
- 2005(19842)
- 学科
- 济(145221)
- 经济(145088)
- 管理(89397)
- 业(85709)
- 企(68741)
- 企业(68741)
- 方法(58560)
- 数学(51613)
- 数学方法(51045)
- 中国(43745)
- 农(38036)
- 财(35292)
- 地方(34094)
- 融(30809)
- 金融(30806)
- 业经(30276)
- 银(30058)
- 银行(30027)
- 行(28956)
- 制(28085)
- 贸(27463)
- 贸易(27443)
- 学(27146)
- 易(26605)
- 农业(25613)
- 环境(22879)
- 务(21630)
- 财务(21559)
- 财务管理(21509)
- 企业财务(20496)
- 机构
- 学院(448595)
- 大学(447112)
- 济(198180)
- 经济(194219)
- 管理(171273)
- 研究(157855)
- 理学(146175)
- 理学院(144524)
- 管理学(142236)
- 管理学院(141390)
- 中国(126350)
- 京(94739)
- 科学(91982)
- 财(91302)
- 所(79475)
- 中心(73555)
- 财经(71827)
- 研究所(71549)
- 农(70006)
- 江(67917)
- 经(65185)
- 经济学(61869)
- 北京(60409)
- 业大(60304)
- 范(59243)
- 师范(58702)
- 院(56536)
- 经济学院(55504)
- 农业(54485)
- 州(54368)
- 基金
- 项目(290146)
- 科学(230293)
- 研究(215194)
- 基金(212116)
- 家(183280)
- 国家(181776)
- 科学基金(156774)
- 社会(139251)
- 社会科(132165)
- 社会科学(132135)
- 省(111950)
- 基金项目(110582)
- 教育(98723)
- 自然(98687)
- 自然科(96400)
- 自然科学(96375)
- 自然科学基金(94676)
- 划(94410)
- 资助(88048)
- 编号(86946)
- 成果(71414)
- 发(66231)
- 重点(65600)
- 部(65293)
- 课题(60613)
- 创(60154)
- 国家社会(58302)
- 教育部(56540)
- 创新(56333)
- 科研(55382)
- 期刊
- 济(224122)
- 经济(224122)
- 研究(138676)
- 中国(91746)
- 财(70473)
- 农(64026)
- 管理(63887)
- 学报(63069)
- 科学(61220)
- 融(55760)
- 金融(55760)
- 大学(48635)
- 教育(46625)
- 学学(45728)
- 农业(43134)
- 技术(39921)
- 经济研究(36988)
- 财经(36314)
- 业经(34884)
- 经(31311)
- 问题(29012)
- 贸(25630)
- 技术经济(23238)
- 业(23174)
- 国际(23072)
- 统计(22959)
- 世界(22439)
- 理论(20970)
- 策(20722)
- 商业(20373)
共检索到6939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卢佳 金雪军
本文从金融地理学视角出发,构建了研究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实证结论表明:经济地理因素中地理位置对区域非国有金融发展有显著影响;新经济地理因素中区域人力资本水平、信息化水平、历史经济基础等都对金融发展有显著正影响,而科技水平和交通运输条件影响不显著;经济政策对金融发展有差异化的区域效应。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田霖
目前国内不同学者对金融协调界定的内涵外延等存在交叉和冲突,导致其诸多层面尚未达成共识,理论体系比较杂乱。此外,金融协调的中观视角研究还很薄弱。通过金融协调理论溯源、内涵、外延、分歧及共识探析,对金融协调理论进行梳理,框定区域协调发展的金融地理学分析的研究主体与内容,同时凸显其实际应用价值,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借鉴。
关键词:
协调 金融协调 金融地理学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勇 文仪琳
全球外国证券投资(FPI)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空间集聚特征,地理禀赋和营商环境制度变迁是驱动这一重要国际金融现象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证券交易的地理根植性逻辑,以空间杜宾模型和2005—2020年全球90个国家(地区)数据,实证检验了地理禀赋对FPI的影响及其营商环境作用渠道。研究发现:(1)FPI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2)各维度地理禀赋对FPI具有不同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优越的地理位置能够促进东道国及其邻国的FPI流入;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东道国吸引FPI,但对邻国具有抑制作用;丰裕的自然资源对东道国及邻国的FPI均产生负向影响,以此反驳了“地理终结”的观点。(3)渠道检验表明,东道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助于打造优质营商环境进而吸引FPI,丰裕的自然资源会阻碍改善营商环境,降低对FPI的吸引力,从而论证了“地理禀赋—营商环境—FPI”的作用路径。研究结果为政府依托地理禀赋优化营商环境,从而吸引长期证券投资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晓阳 蒙克
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英美经济体的影响是深远的,反映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各个层面。相关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金融危机的爆发作出了解释。论文尝试从金融地理学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与全球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首先,研究考察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的国际劳动力分工的形成,指出了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并描绘了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地理塑造的空间差异。对中国来说,全球金融危机是外部性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和消费收缩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出口,但危机并没有动摇中国的金融体系。其次,解释了为什么全球金融危机没有动摇中国的金融体系。制度的空间异质性、市场经济制度的多样性、政府积极的宏观调控和中国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都是重要因素。第三,金融危机之后中西方金融地理学家对中国问题的兴趣逐渐增加,文章总结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在西方金融地理学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中国金融地理学的学科构建提出了建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长德
文章介绍了马丁应用内生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模型结合而构建的分析区域政策效应的框架。该框架对区域政策的分析表明,传统的转移支付政策或单纯改善区际(区内)交易成本的政策,面临着空间公平与总体经济效率间的权衡,而降低创新成本(障碍)的政策是可以实现总体经济效率和空间公平兼得的。这些分析对于中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有重要启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新阶段,区域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构建和提高方面,并对此提出相应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小建
基于对国际文献和中国实际的了解和思考,从金融机构的空间结构、空间发展过程以及金融机构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金融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理论问题包括地理存在论、金融变化的区域经济影响观点、区域金融系统演化模式、金融地理的路径依赖、金融全球化与地方关系等;在此基础上,从环境对金融地理影响、全球化与区域金融系统、行政格局与金融体系、金融系统与区域发展、金融企业地理5方面提出中国金融地理研究的切入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晓旭
本文考察中国的空间工资结构是否支持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使用中国省级行政区的数据,我们估计了从标准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导出的工资方程,结果显示,在大部分年份中,工资的空间分布与新经济地理学的预测是一致的。由此本文表明新经济地理学所揭示的与本地市场相关的前后向关联对解释中国的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一点在有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中却很少被考虑。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集聚 工资空间分布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姚星垣
浙江金融发展:现状与挑战民营经济迅猛发展,特色鲜明,同时也带动了浙江金融业整体水平上的提升。我们把浙江金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如下:1.金融总量增长快。以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增长为例,浙江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从2001年以来,存贷款增长速度更快。正因为如此,以存贷款近似计算的浙江金融相关率也由1995年的1.67上升到2000年的2.73,再升到2004年的4.18。相对于全国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言,我省金融保险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却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见表1)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奕鋆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分析了中国的金融发展如何影响高端制造业集聚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本文认为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会导致资本流向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从而导致产业集聚现象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但是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又会逐渐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与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大致呈倒"U"形关系。本文通过对中国31个省市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证明中国的地区金融发展将促进高端制造业的集聚,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与地区金融发展之间在长期呈倒"U"形关系,且在目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奕鋆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分析了中国的金融发展如何影响高端制造业集聚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本文认为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会导致资本流向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从而导致产业集聚现象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但是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又会逐渐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与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大致呈倒"U"形关系。本文通过对中国31个省市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证明中国的地区金融发展将促进高端制造业的集聚,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与地区金融发展之间在长期呈倒"U"形关系,且在目前,地区金融发展将拉大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颜银根
自1994年实现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不断向中国内陆地区增加转移支付。然而区域间的收入差距仍然不断扩大,政策效果并不明显。目前虽然主流经济学对转移支付的失效提供了一些解释,然而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对这一问题给予了全新的解释。转移支付失效的主要原因包括:产业集聚存在"路径依赖"、转移支付存在着某个"门槛值"、不同的税收来源和补贴方式效果截然不同。因此,在实施转移支付政策时,转移支付最初的力度一定要足够大、需要"持续地"转移支付、需要整体系统地考虑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和去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潘峰华 蒙莎莎
金融地理学主要研究金融要素和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影响,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随着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城市与区域发展金融化和全球金融网络等成为金融地理学的新兴前沿领域,文章重点梳理和评述以上两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一方面,分权化、财政紧缩以及发展为导向的政治动机促使政府积极实施并推广金融化政策和金融工具,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金融化主要集中在住房、土地及基础设施等领域,大量的案例研究分析各级政府采用金融化政策的动机、过程以及影响,揭示金融化带来的政府治理变革的迫切性和巨大挑战。另一方面,在金融全球化浪潮下,地方经济和全球金融市场有了更广泛和直接的联系,全球金融网络(Global Financial Network,简称GFN)的提出为分析金融全球化如何影响区域发展提供分析框架,已有研究致力于揭示企业和地方经济融入GFN的过程和影响,以及定量刻画GFN中的企业和城市/区域网络。最后,文章倡议国内学者关注金融地理领域,特别是要利用中国丰富的素材加强对城市与区域发展金融化和全球金融网络的研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安国 马睿娟 王美艳 杨开忠
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在不完全竞争框架内用技术创新、递增报酬、运输成本以及这些因素的消长解释区域发展差异。我们针对2014年中国270个地级城市非农产业生产活动的规模报酬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的经济计量研究表明:(1)城市劳动产出弹性与城市技术水平或创新能力正向关联;(2)资本产出弹性与人口密度正向关联,与运输成本负向关联;(3)270个地级城市中有267个城市的规模弹性值大于1,表明中国城市和区域非农产业经济活动具有典型的规模报酬递增特征;(4)中国城市和区域非农产业经济活动的规模报酬依东、中、东北和西部顺序梯度递减,这为杨开忠(2001)解释中国四大经济地带发展差异的"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晓阳 蒙克
文章回顾了西方金融地理学近40年的萌芽、兴起和学科地位的建立。19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英美经济体金融资本主义的崛起,金融地理的研究逐渐兴盛。西方金融地理学的发展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并且深受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和方法的影响。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金融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最近十年金融地理学的学科地位正式确立。金融地理学的分析框架体现了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融合,具体表现在:文化经济、制度、网络、金融化和"地理"的政治经济等研究方法在学科框架内实现了共存共生。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景武
本文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向因果关系,而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则存在相互抑制关系。由此可见,中国区域金融存在显著的差异。事实上,就我国转轨经济而言,区域金融差异的形成与变化并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偶然结果,而是一个由中央政府制度主导到地方政府制度主导再到市场经济主体主导的渐进式制度变迁过程。
关键词:
区域金融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金融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