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54)
- 2023(11224)
- 2022(9458)
- 2021(8833)
- 2020(7585)
- 2019(17656)
- 2018(17147)
- 2017(32269)
- 2016(17894)
- 2015(20659)
- 2014(20564)
- 2013(20892)
- 2012(19742)
- 2011(18288)
- 2010(18383)
- 2009(17242)
- 2008(17433)
- 2007(15627)
- 2006(13669)
- 2005(12311)
- 学科
- 济(83537)
- 经济(83464)
- 管理(46865)
- 业(42792)
- 方法(37647)
- 数学(33704)
- 数学方法(33408)
- 企(32501)
- 企业(32501)
- 中国(23519)
- 农(21582)
- 学(18339)
- 地方(17788)
- 贸(17010)
- 贸易(17004)
- 财(16958)
- 易(16545)
- 业经(15384)
- 农业(14444)
- 制(13763)
- 环境(13252)
- 和(13234)
- 银(11931)
- 融(11915)
- 金融(11912)
- 银行(11887)
- 行(11455)
- 理论(10798)
- 发(10753)
- 地方经济(10573)
- 机构
- 大学(276818)
- 学院(272015)
- 济(117487)
- 经济(115278)
- 研究(101653)
- 管理(99670)
- 理学(85945)
- 理学院(84808)
- 管理学(83307)
- 管理学院(82786)
- 中国(76051)
- 科学(63960)
- 京(60145)
- 所(53539)
- 农(50624)
- 财(50395)
- 研究所(49330)
- 中心(45000)
- 业大(41816)
- 财经(41068)
- 农业(40338)
- 江(40137)
- 北京(38195)
- 范(38143)
- 经济学(37860)
- 师范(37791)
- 经(37432)
- 院(35774)
- 经济学院(34339)
- 科学院(31933)
- 基金
- 项目(182681)
- 科学(143514)
- 基金(134080)
- 研究(130460)
- 家(119054)
- 国家(118167)
- 科学基金(98857)
- 社会(83853)
- 社会科(79509)
- 社会科学(79481)
- 基金项目(70573)
- 省(68716)
- 自然(63312)
- 自然科(61749)
- 自然科学(61720)
- 自然科学基金(60674)
- 划(59882)
- 教育(59620)
- 资助(55267)
- 编号(51399)
- 成果(42870)
- 重点(42368)
- 部(41880)
- 发(40925)
- 创(37263)
- 国家社会(35990)
- 课题(35937)
- 科研(35287)
- 教育部(35195)
- 创新(35105)
- 期刊
- 济(125898)
- 经济(125898)
- 研究(79080)
- 中国(52515)
- 学报(48116)
- 农(44992)
- 科学(43580)
- 财(37243)
- 大学(34865)
- 管理(33565)
- 学学(32574)
- 农业(31018)
- 教育(26883)
- 融(22111)
- 金融(22111)
- 技术(21380)
- 经济研究(21125)
- 财经(20626)
- 业经(18329)
- 经(17890)
- 业(17769)
- 问题(17442)
- 贸(16024)
- 资源(15591)
- 图书(14779)
- 世界(14267)
- 国际(13950)
- 技术经济(13923)
- 版(13814)
- 统计(13223)
共检索到4012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亚菲 谢清华
本文核算了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8—2011年的区域内物质消耗(Domestic material consumption,DMC)并利用可扩展的随机环境影响评估,模型考察人口、财富、城镇化、产业结构和技术因素对中国区域资源消耗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DMC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资源消耗基本成上升趋势;影响资源消耗增加的最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均GDP和人口,城镇化对区域DMC的增长贡献相对较小,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可以有效减缓资源消耗的增加。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包金梅 熊思琴
文章运用LMDI分解模型,综合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的宏观基础数据对全国和各区域在2004年-2009年和2009年-2014两个阶段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GDP总量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全国碳排放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的减排作用较小。金融危机后,八大综合经济区中京津冀鲁、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果效应位列前三,除珠江中上游外各地区的能源结构效应依旧较小,远西部地区无论产业结构效应还是能源结构效应较金融危机前均得到大幅度优化和改善。
关键词:
碳排放 驱动因素 多区域 LMDI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包金梅 熊思琴
文章运用LMDI分解模型,综合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的宏观基础数据对全国和各区域在2004年-2009年和2009年-2014两个阶段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GDP总量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全国碳排放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的减排作用较小。金融危机后,八大综合经济区中京津冀鲁、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果效应位列前三,除珠江中上游外各地区的能源结构效应依旧较小,远西部地区无论产业结构效应还是能源结构效应较金融危机前均得到大幅度优化和改善。
关键词:
碳排放 驱动因素 多区域 LMDI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邹秀萍 宋敦江
在对中国1995~2006年30个省(市、自治区)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运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对各省区人均碳排放的区域差别及其变化三个影响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能源效率的提高对各省区碳排放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抑制作用,经济增长则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力因素,而能源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贡献微弱,且在不同的省区作用的方向不同。因此,增强各地区的低碳发展能力,中西部地区应重点发展能源利用效率技术,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东部地区的应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作为重点,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碳生产率的提高。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分解分析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慧华 袁健红 冯吉芳
实现人类福利水平提升与自然消耗脱钩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针对此,本文基于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中国31个地区的人类福利与自然消耗的脱钩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十五"期间:有15个地区脱钩状态为强脱钩;而其余16个地区的自然消耗正增长,其中有9个地区的增长速度快于人类福利水平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有25个地区均为强脱钩;而其余6个地区的自然消耗正增长,其中仅有1个地区的增长速度快于人类福利水平增长速度。"十二五"期间:有28个地区为强脱钩;而其余3个地区的自然消耗正增长,其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燕燕 王孙禺 王敏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分布具有很强的发展路径依赖。从其发展历程看,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的历史演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是长期的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其中,政府政策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历史演变的关键主导因素,高等教育的区域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服从于国家体制与整体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政治、经济、历史、自然地理条件、文化五个因素,并对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古耀杰 任艳珍
构建了修正的宇泽—卢卡斯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力资本、R&D、能源消耗和开放水平发挥作用的具体机理,选取1994~2011年人力资本水平、R&D水平、能源消耗水平和开放水平数据,建立了VEC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实证检验了人力资本水平、R&D水平、能源消耗水平和开放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显示:人力资本水平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开放水平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显著但是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能源消耗水平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趋于弱化,R&D水平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显著,R&D投资规模和投资效率亟待提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泽宇 徐静 王焱熙
基于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内涵,测度中国沿海省区1996—2015年海洋资源消耗强度,揭示其时空演化特征,运用改进的对数均值迪式指数分解法(LMDI)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贡献并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1)1996—2015年,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总体呈先上升后稳步下降的态势,第一产业资源消耗强度平稳下降,第二、三产业资源消耗强度与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变动趋势基本同步;空间格局演化上,海洋资源消耗中高强度省区逐渐减少,低强度省区逐渐增多,区域差异逐步缩小;(2)技术进步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规模效应对我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下降的贡献率分别为78.224%、18.334%和3.442%;沿海各省区的因素分解效应差异显著,其中福建以技术进步效应为主,浙江、山东和海南以技术进步效应和区域规模效应为主,天津、河北和江苏以技术进步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为主,辽宁、上海、广东和广西则是技术进步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规模效应共同推动海洋资源消耗强度下降;(3)从海洋三次产业来看,技术进步效应在第二产业内部贡献最大,累计占比为77.118%;产业结构效应在第一产业内部贡献最大,累计占比为314.547%;区域规模效应在三次产业内部无明显差异。各省区推行海洋三次产业资源集约利用技术或措施时应有所区别和侧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明辉 周玉玺 周林 杨洁 王盈桦
文章采用地区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实证分析了1994~2013年间中国小麦生产区域格局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中国小麦生产更加集中,优势省份由15个减少至12个。黄淮海区小麦生产重要性更加突出,综合优势指数与产量比重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向河南、山东、河北3省集中趋势非常明显。安徽、江苏等小麦生产新兴省份对区域带动作用显著,促进长江中游区、东南沿海区综合优势指数与产量持续上升,但由于部分沿海发达城市的小麦生产职能更加弱化,区域综合不具备比较优势。新疆受规模化影响逐步发展成为小麦生产大省,带动蒙新区小麦产量实现了增加。西南区、西北区、青藏区及东北区综合优势指数与产量比重持续下降,区域小麦生产呈现逐步弱化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任腾 贾彬彬 喻惠娟 潘向云
文章从两阶段视角和动态关联性出发,打开生态福利系统内部结构的“黑箱”,同时将跨期连接因素纳入生态福利绩效的测算框架之中,通过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动态网络SBM模型对2012—2021年中国省域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理探测器从内源与外源两个层面对影响中国省域生态福利绩效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展开探究。结果表明:(1)2012—2021年,生态福利整体绩效均值为0.508,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且区域之间呈现东部、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分布格局。(2)经济福利效率明显高于生态经济效率,说明生态经济效率偏低是导致中国生态福利绩效不高的主要原因。(3)驱动因素中,人均能源消耗量和对外开放程度分别为内源性与外源性驱动因素的主导因子,且内源性与外源性驱动因素的双因子交互作用皆以非线性增强为主,以双因子增强为辅。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于春玲 王海忠 赵平 林冉
本文实证研究中国不同区域间消费者品牌忠诚驱动因素的差异。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将中国市场分为时尚之都、相对成熟区、新兴区和老少边穷区四个细分市场,然后研究不同区域间消费者品牌忠诚驱动因素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在现代性水平较高的区域,象征性和体验性价值对促成品牌忠诚起主要作用;而在现代性水平较低区域,功能性价值成为品牌忠诚的主要驱动因素。这一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这个新兴大市场的多样化消费行为,对企业制定差异化品牌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品牌忠诚 品牌感知价值 差异化营销战略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贾俊松
弄清楚碳排量的重要宏观驱动因素可以为我们设计与碳减排相关的政策机制提供理论支撑。本文采用递阶偏最小二乘方法(Hi-PLS)进行了宏观驱动因素的研究,并将其与传统PLS模型进行了比较。实证过程采集了1952-2006年我国大陆区的社会、经济、人口及自然环境等方面共36个指标的数据进行。结果表明:与传统PLS模型相比,Hi-PLS用于该主题的研究更加有效,解释起来也更加方便具体;我国碳排放重要的宏观驱动因素来自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等活动强度均较大的领域(如,邮电运输活动与教育文化活动等)及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重要的宏观驱动因素则来自于几乎无法反映人类活动强度的领域,如自然环境要素和艺术表演团体的...
关键词:
碳排放 Hi-PLS 宏观驱动因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玉潜
能源消耗强度反映国民经济在生产中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它的变动影响因素可归纳为技术因素和结构因素,在本文中表现为能源完全消耗技术和需求结构。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技术和统计因素分析方法,建立能源消耗强度的投入产出模型和因素分析模型,初步解释我国10年来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原因,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趋势和制定相关的能源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能源消耗强度 因素分析模型 投入产出方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畅 孔宪丽 高铁梅
利用中国29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在中观层面上对中国工业部门及其内部不同能耗特征的各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不仅研究了技术进步及能源价格对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还考虑了高耗能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产权结构以及能源替代等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科技经费支出的增加有助于高能耗行业能源效率的提高,这些行业通过加强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将有很大的节能潜力;企业产权结构和出口贸易结构对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有显著影响;能源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工业行业的节能降耗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电力、石油等能源产品占总能源消费比例的增加降低了工业行业特别是高能耗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