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70)
2023(7297)
2022(5965)
2021(5669)
2020(4602)
2019(10458)
2018(9823)
2017(18360)
2016(9669)
2015(10864)
2014(10467)
2013(10610)
2012(9935)
2011(9258)
2010(8930)
2009(8148)
2008(8085)
2007(6866)
2006(6086)
2005(5654)
作者
(27401)
(23252)
(23224)
(22185)
(14807)
(11131)
(10466)
(9072)
(8852)
(8193)
(7833)
(7780)
(7576)
(7455)
(7419)
(7364)
(6886)
(6695)
(6685)
(6326)
(5915)
(5626)
(5582)
(5333)
(5233)
(5153)
(5002)
(4656)
(4652)
(4631)
学科
(50021)
经济(49990)
管理(22496)
(20651)
方法(19789)
数学(18310)
数学方法(18218)
中国(16360)
(14910)
企业(14910)
地方(11996)
(11119)
(10372)
贸易(10367)
(10087)
(9591)
(9403)
业经(8057)
(7937)
金融(7935)
环境(7812)
地方经济(7776)
(7663)
农业(7565)
(7436)
银行(7431)
(7290)
关系(6761)
(6657)
(6354)
机构
大学(145250)
学院(141763)
(69812)
经济(68771)
研究(58301)
管理(50766)
中国(45700)
理学(43968)
理学院(43316)
管理学(42723)
管理学院(42453)
科学(34047)
(31699)
(29347)
(29082)
研究所(26935)
中心(25024)
财经(24202)
经济学(24177)
(22433)
经济学院(21890)
(21508)
(20769)
北京(20445)
(20202)
师范(20056)
(18661)
科学院(18479)
财经大学(18284)
业大(17777)
基金
项目(100029)
科学(81728)
基金(77956)
研究(71452)
(69622)
国家(69210)
科学基金(58860)
社会(50243)
社会科(47851)
社会科学(47846)
基金项目(41236)
自然(36735)
自然科(35887)
自然科学(35878)
自然科学基金(35250)
(34092)
教育(31347)
资助(31177)
(31084)
编号(25574)
(23899)
重点(23580)
国家社会(23167)
中国(22953)
(22826)
成果(20506)
教育部(20496)
(20367)
创新(19308)
人文(19181)
期刊
(71888)
经济(71888)
研究(46709)
中国(26012)
科学(22572)
学报(21499)
(20019)
(17847)
管理(17762)
大学(16399)
学学(15569)
经济研究(13535)
(13275)
金融(13275)
农业(12782)
财经(12688)
(11078)
教育(10341)
(10333)
问题(10200)
世界(9700)
国际(9498)
技术(9248)
资源(9247)
业经(8603)
(8114)
技术经济(6744)
统计(6682)
现代(6171)
经济问题(5981)
共检索到2096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钟永红  李政  
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其关键原因是资本形成的格局严重向东部倾斜。本文在分析区域资本形成特征的基础上 ,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伟轩  朱喜钢  
大湄公河次区域作为亚洲少数待开发地区之一,其城市发展足迹与城市空间结构独具特色。在分析大湄公河次区域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采用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以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性重点探讨次区域五国城市结构与模式的成因。认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城市普遍存在的城市化发展缓慢、首位城市极化严重、区域城市发展失衡、过度城市化与虚假城市化并存等一系列问题,是由于西方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社会关系再生产意图与次区域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地方文化等因素相整合与碰撞后,在地理空间上留下的难以磨灭的烙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润东  杨新铭  
以经典Mincer收入方程为基础,通过引入教育、经验与区域变量,对1990年和2000年我国人力资本收益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估计,形成了关于我国人力资本发展阶段特征的基本判断。模型结果支持了正规教育对人力资本的影响由线性向非线性的变化,并且在平均收益率方面中等教育有着潜在优势;在经验因素中,工作前的经验比工作后的经验对收入影响更显重要;东部地区人力资本的形成与其他地区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东部以外的地区之间人力资本形成模式差异则不明显。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徐生霞  刘强  冯亮  
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演进特征,查找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给出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内容。本文探索性地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转向、历史沿革与定量测度进行有机结合,对区域经济差距的演进特征及其来源进行了探讨;探索性地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差距的非线性、空间辐射性影响纳入同一个研究框架进行了成因分析。研究发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在时间上整体呈现波动缩小态势,且表现出周期性特征;在空间上表现为东、中、西依次递减的分布特点,且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差距是影响区域经济相对均衡的关键。进一步研究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有效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新型城镇化作用主要通过区域间的空间辐射体现,而产业结构升级作用主要通过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体现。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蒲英霞  马荣华  黄杏元  葛莹  
本文以江苏省77个县(市、区)1978、1990和2003年的人均GDP数据为基础,基于LocalMoran'sIi局部空间自相关统计量,对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趋同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县域经济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特征,较发达俱乐部成员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并向苏中方向延伸;欠发达俱乐部成员主要集中在苏北地区,研究期间没有发生多大变化。造成江苏省县域经济“俱乐部趋同”的主要原因在于区域发展策略的空间差异和由此导致的市场发育程度的空间差异。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颖  
基于SNA2008的核算标准,利用永续盘存法对1998~2016年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份的R&D资本存量进行了合理测算,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对中国省域R&D资本存量的空间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各地区R&D资本存量稳步增强,但空间布局不合理,区域间差异进一步加剧;目前中国省域R&D资本存量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集聚特征,且随着年份的推移,集聚趋势不断增强;中国大多数省份R&D资本存量呈现"高—高""低—低"集聚的空间二元分布特征,且以"低—低"水平集聚为主。据此,提出了优化中国省域R&D资本存量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云燕   张硕  
文章基于全局参比超效率EBM模型测度了2008—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生态效率,在刻画其时空特征的基础上,借助标准差椭圆、条件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揭示了区域生态效率的热点迁移过程、分布动态演化及空间差异。研究表明,中国区域生态效率持续提升,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非期望产出冗余是阻碍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生态效率热点区域逐渐收敛,分布重心向东北迁移,表现出“东南—西北”向心集聚、“东北—西南”空间发散的分布发展态势。在非空间条件下,中高效率及以下层次省份生态效率表现出较强的可持续增长性,中高效率以上层次省份生态效率出现增长乏力的现象;在空间条件下,中高效率及以下层次省份间生态效率存在趋同性,而高效率及以上层次省份不易与相邻省份产生空间关联作用。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波动下降,区域间与区域内差异分别为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与次要来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畅  唐菁  
文章测度了高端服务业综合发展指数,采用核密度估计法、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法、空间面板收敛模型对中国高端服务业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收敛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区域差异,梯度特征明显,区域间差异是高端服务业发展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及三大区域高端服务业发展呈现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应充分认识中国高端服务业发展的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强化区域协同发展理念,通过区域互动、内外联动,缩小高端服务业发展区域差异,发挥空间溢出效应,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一单   姚成胜   高云鹏   刘伟芳  
【目的】从消费和需求两个角度探讨口粮安全的区域差异和空间敛散性,以期为各区域更好地承担口粮安全责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以口粮自给率作为衡量口粮安全的标准,基于消费统计法测量2000—2020年中国省域口粮自给率,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考察全国及四大区域口粮自给率相对差异的大小、来源及演变态势,进一步应用Kernel密度估计及空间收敛分析其绝对差异分布的动态演进过程及空间敛散性特征。【结果】(1)2000—2020年全国口粮自给率呈三阶段上升,四大区域口粮自给率上升程度差异明显,上升程度总体呈现中部>东北>东部>西部的变化特征。(2)研究期内,东部及东北地区口粮自给率区域内差异显著扩大,中、西部地区略微扩大;区域间差异对全国口粮自给率区域差异的贡献率均值高达47.92%,远高于区域内差异20.38%的贡献率和超变密度31.71%的贡献率。(3)与西部地区不同,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口粮自给率在分布形态和极化趋势上相似,表明研究期内三大区域内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存在高低两极分化现象。(4)空间溢出效应情境下,全国和四大区域口粮自给率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口粮生产的各影响因素对区域口粮自给率条件收敛起着决定作用。【结论】中国整体口粮的绝对安全掩盖了区域口粮的不安全,但是未来口粮安全区域差异有缩小的可能。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永亮  王玮  
作为能源消费大国,中国能源的高消耗、低效率与日益严峻的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科学评价各地区能源效率,是政府部门制订能源政策的必要依据。本文创建四要素DEA模型,对1997-2012年间的中国各省区能源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中国能源效率按东、中、西部呈梯度递减;中国能源效率改进缓慢,东、中、西部皆然;年度之间能效水平波动较大,最后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晶  刘玲玲  
采用国际通用的HDI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结合Arc GIS和Geo Da软件,运用空间探索技术(ESDA)、重心转移与空间模块分析,将空间因素纳入到了区域发展差异的研究之中。首先对中国人类发展进行全局的空间趋势分析和重心转移趋势分析,在全局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局部空间模块分析和空间四象限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区域人类发展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表现出强烈的空间依赖性,在空间呈集聚状态。中西部的局部区域出现了与整体不一致和相反的趋势(极化效应),但数量呈减少趋势,说明区域之间的辐射作用不断增强,极化效应在不断减弱。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东  李金叶  
文章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变异系数和空间面板模型分别探讨了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强度总体基尼系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变化,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碳排放强度区域间差异具有南北分异扩大化趋势。南部沿海与大西南经济区碳排放强度σ收敛特征明显,除北部沿海经济区外,全国及其他经济区碳排放强度均呈现显著的绝对β收敛,全国以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强度均呈现显著的条件β收敛特征。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凤根  廖昭君  张敏  
基于2005—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熵权法测度各个地区的金融压力指数;其次,运用莫兰指数探索区域金融风险的全局集聚性特征;再次,通过Dagum基尼系数分解和高斯核密度估计深入考察中国区域金融风险的地区差异和动态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中国31个省份的金融风险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空间关联关系,局域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大多数地区之间具有高—高型和低—低型集聚特征;区域金融风险整体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金融风险由北部向中部和东部沿海地区扩散,并蔓延至全国,呈现出“中部地区部低,东西部地区高”的阶梯式空间演化特征;区域金融风险的差异显著,并呈现扩大趋势,并且东部地区金融风险差异大于西部地区;各区域之间的金融风险差异高于各区域内部的金融风险差异,差异波动性强,东部地区及东北地区间出现金融风险极端分布现象。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薛宇峰  
对中国在1990年和2002年粮食生产的区域分化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农产品市场形成条件下,稻米生产的区域分散特征、小麦生产的区域集中特征以及玉米播种面积的集中和生产产量的分散特征日益明显。计量检验显示,人均承包经营耕地面积和种植业收入比率是影响粮食生产区域分化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肖燕飞  
利用1979—2014年我国大陆31个省份的统计数据,从固定资产投资、资本形成额、银行贷款资金及外商直接投资(FDI)四个方面,借助GIS的空间分析模块,系统分析了我国省域不同资本的时空演化过程,然后,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揭示了东中西三大不同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各区域资本规模持续增大,不同板块间的差距显著,东部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其次为中西部地区;(2)各省域资本空间分异明显,高值区域即资本活跃区集中于山东等沿海省份,较高值区域以中东部省份为主,中值区域呈零星分布,低值区域以西藏等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