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05)
- 2023(15855)
- 2022(13647)
- 2021(13050)
- 2020(10801)
- 2019(24897)
- 2018(24431)
- 2017(46524)
- 2016(25392)
- 2015(28655)
- 2014(28758)
- 2013(28557)
- 2012(26244)
- 2011(23607)
- 2010(23567)
- 2009(21730)
- 2008(21553)
- 2007(18631)
- 2006(16260)
- 2005(14664)
- 学科
- 济(103293)
- 经济(103154)
- 管理(78719)
- 业(70318)
- 企(59242)
- 企业(59242)
- 方法(45361)
- 数学(39613)
- 数学方法(39189)
- 财(36916)
- 中国(30633)
- 农(26378)
- 制(23899)
- 业经(22184)
- 地方(22096)
- 学(21293)
- 务(19804)
- 财务(19734)
- 财务管理(19681)
- 贸(19535)
- 贸易(19525)
- 易(19040)
- 企业财务(18711)
- 银(16983)
- 农业(16965)
- 银行(16943)
- 环境(16506)
- 体(16499)
- 和(16212)
- 行(16108)
- 机构
- 大学(362246)
- 学院(357604)
- 济(149254)
- 经济(146247)
- 管理(140547)
- 研究(124588)
- 理学(121571)
- 理学院(120183)
- 管理学(118306)
- 管理学院(117642)
- 中国(94912)
- 京(77679)
- 财(75699)
- 科学(74913)
- 所(62286)
- 财经(57232)
- 研究所(56383)
- 中心(55022)
- 农(52998)
- 经(52070)
- 江(51093)
- 业大(49941)
- 北京(49766)
- 范(46897)
- 师范(46514)
- 经济学(46067)
- 院(45442)
- 财经大学(42553)
- 经济学院(41476)
- 农业(41305)
- 基金
- 项目(243757)
- 科学(192675)
- 研究(180139)
- 基金(178935)
- 家(155711)
- 国家(154475)
- 科学基金(132538)
- 社会(115454)
- 社会科(109486)
- 社会科学(109460)
- 基金项目(94420)
- 省(91840)
- 自然(84635)
- 自然科(82609)
- 自然科学(82592)
- 教育(82019)
- 自然科学基金(81106)
- 划(78314)
- 资助(73699)
- 编号(72206)
- 成果(59896)
- 部(55175)
- 重点(54848)
- 发(51732)
- 创(50232)
- 课题(49903)
- 国家社会(48335)
- 教育部(47694)
- 制(47281)
- 创新(47034)
- 期刊
- 济(162879)
- 经济(162879)
- 研究(112076)
- 中国(71106)
- 财(61208)
- 学报(54825)
- 管理(51943)
- 科学(51445)
- 农(47853)
- 大学(42062)
- 学学(39440)
- 教育(38374)
- 农业(33202)
- 融(31315)
- 金融(31315)
- 技术(29201)
- 财经(28725)
- 经济研究(26875)
- 经(24489)
- 业经(23967)
- 问题(21108)
- 贸(17858)
- 业(17443)
- 图书(17365)
- 理论(17188)
- 技术经济(16743)
- 科技(16525)
- 版(16275)
- 世界(16034)
- 现代(15619)
共检索到5348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孙红玲 刘长庚
本文基于区域协调发展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主张将东、中、西“三大部”纵向区域,转变为横向划分的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大环渤海“三大块”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区域财政横向均衡制度。依托“三大块”财政经济规模基本相当、发展条件基本均衡的区域平台,做到区域平等竞争的起点公平,实行“取之同等、予之等同”的区域政策确保竞争过程的公平与结果公平,从而形成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实现社会公平的区域发展机制。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孙红玲
一、区域财政横向均衡的制度设计政府间财政均衡或均等制度起源于分权体制。1886年英国的高森公式作为财政均衡最早的操作方式,首次提出了人均税收分配的观点,并在澳大利亚形成了最早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孙红玲
基于政府间财政均衡而又不损坏区域竞争的财源动力机制的要求,在主张中国经济区由东、中、西"三大部"合纵连横为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大环渤海"三大块"区域,构建均衡性横向区域公平竞争机制与区域财政横向均衡的预算分配机制的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常住人口统计中非真实因素剔除后标准人的假定与论证,试图为政府间人均财力均衡设计一种简便可行的均等化分配模型,做到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确保公共服务均等化。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孙红玲 刘长庚
财政作为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调节地区收入差距、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稳定经济等方面应有更大的作为。本文主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公共财政制度特别是德国通过横向转移支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作法,提出将中国经济区由现有东、中、西“三大部”的纵向划分,改为横向划分的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大环渤海“三大块”财政经济区,构建区域经济竞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红玲
认为全面深化改革仍需从财政体制上取得新突破。主张对中国经济区合纵连横,即将东、中、西"三大部"纵向区域调整为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大环渤海"三大块"横向区域,依托这一天然的均衡性区域平台在介于国家与省级之间实施区域财政横向均衡制度,以确保公共服务均等化而又不损坏财政经济增长的效率机制;并通过对常住人口统计中创造财富外溢或享有公共服务外溢等非真实因素剔除后"标准人"的假定与论证,解决了政府间财力均衡公式化分配的难题。
关键词:
区域财政横向均衡 预算区 标准人分配模型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孙红玲
本文认为中国已形成东部制造业与服务业带和中西部农业与矿业带状、点状分布的纵向产业集聚格局,这与其资源禀赋和生产力布局是相适应的;但这种产业集聚还处在高集聚、低专业、强政区、弱市场的低端时期,为促进产业集聚专业化发展和解决其财富不均的问题,必须重构区域协调互动的发展机制。主张对东中西纵向区域合纵连横,形成沿海帮助内地共同发展,中西部农业、矿业与生态"贡献区"和东部制造业及服务业"反馈区"协调互动的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大环渤海财政横向均衡区,以区域一体化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主要依靠市场效应来推动产业集聚走向高端专业化。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贾晓俊
本文运用1992、1998~2005年的省级财政数据,借助基尼系数分解方法考察了我国转移支付的横向均衡效应,得到了以下结论:我国转移支付制度没有发挥横向均衡效应;2002年以来,我国对转移支付制度实施的相关改革措施发挥了一定的正面的效应;税收返还、专项转移支付等是非均等性最强的转移支付形式,原体制上解起到了均衡省级财力差异的作用,但作用有限。
关键词:
转移支付 不均等 均衡效应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恩奉
本文在对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特点 ,并借鉴国际经验 ,就分税制体制下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及其横向转移支付的配套措施等问题提出基本构想和政策建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祝小芳
一般来说,在分权的模式下,横向财政均衡主要通过中央或联邦政府向下提供具有均衡功能的财政转移支付来实现,以使各级政府具有较均衡的财政能力(一般指单纯的财政收入能力或考虑地区间公共服务成本差异后的财政收入能力),为本地区间提供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中央或联邦政府向下提供转移支付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财政收入适度向上集中,许多国家如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均如此。但德国较特殊,虽然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培寅
随着取消农业税后县乡基层财政困难的增加,欠发达地区县乡公共产品供给日见萎缩,而作为重要均衡手段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又过分注重"效率优先",对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和财政能力的平衡重视不够,从而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的健康发展。为实现全国不同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必须改革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构建公平合理的横向均衡财政转移支付机制。
关键词:
转移支付 制度 横向均衡 发展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王玮
对口支援体现的主要是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属于中央政府的职责。将本属于中央政府的职责转移给地方政府承担,是政府间财政职能划分错位的一种体现。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之后,地方财政缺口成为政府间财力配置的新常态,再继续扩大"对口支援"的范围和力度就不太适宜了。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劫富济贫"的色彩非常突出,非常容易引起地区间的矛盾与冲突,而且其有效实施是有特定前提条件,并不是所有国家都适合。相比较而言,纵向财政转移支付的政治可接受性要强许多,只要制度设计恰当,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也能取得较好的横向财政平衡的效果。在对口支援体制基础上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增加了政府间财力配置的层次,相应的制度安排更复杂,实施成本也越来越大,由此而引发的利益纠葛更加复杂。对口支援机制的各个组成部分应根据项目性质的不同来进行相应的改革,地域性对口支援和项目性对口支援都应撤并到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中去,但应保留应急性对口支援。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伍文中
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再分配活动,通过富裕地区对贫困地区的资金转移来弥补贫困地区的财政缺口,从而实现地区间财政均衡。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是世界各国用来调节地区间财政分配关系的通行做法,也是成熟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其实早就存在着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活动。业已实施多年的对口支援其实就是一种横向转移支付行为,其具备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典型特征。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王玮
对口支援体现的主要是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属于中央政府的职责。将本属于中央政府的职责转移给地方政府承担,是政府间财政职能划分错位的一种体现。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之后,地方财政缺口成为政府间财力配置的新常态,再继续扩大"对口支援"的范围和力度就不太适宜了。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劫富济贫"的色彩非常突出,非常容易引起地区间的矛盾与冲突,而且其有效实施是有特定前提条件,并不是所有国家都适合。相比较而言,纵向财政转移支付的政治可接受性要强许多,只要制度设计恰当,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也能取得较好的横向财政平衡的效果。在对口支援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张丽丽 任建华 韩瑞娟
对口援疆给新疆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进一步规范对口援疆财政资源的转移支付过程,提高对口援疆的效率,本文简要梳理了对口援疆政策的演进,并结合新形势下新疆的历史发展机遇,分析了构建对口援疆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必要性,提出了构建对口援疆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原则和建议。
关键词:
对口援疆 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建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伍文中
对中国而言,无需争论"有无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和"有无必要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此类问题。长远之道则是立足国情,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框架。该框架必须包括伦理基础、法理依据、内容体系、执行标准、绩效考核、运行体系等。
关键词:
对口支援 横向财政转移支付 制度框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