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06)
- 2023(13284)
- 2022(11116)
- 2021(10107)
- 2020(8597)
- 2019(19538)
- 2018(18832)
- 2017(35216)
- 2016(19381)
- 2015(21862)
- 2014(21666)
- 2013(21667)
- 2012(20324)
- 2011(18618)
- 2010(18330)
- 2009(17094)
- 2008(16951)
- 2007(15094)
- 2006(12997)
- 2005(11595)
- 学科
- 济(87101)
- 经济(87021)
- 管理(52075)
- 业(49262)
- 方法(40091)
- 企(37438)
- 企业(37438)
- 数学(36354)
- 数学方法(36103)
- 中国(24447)
- 农(22954)
- 财(19793)
- 贸(19415)
- 贸易(19410)
- 易(18910)
- 学(18322)
- 地方(17553)
- 业经(16681)
- 农业(15546)
- 制(14455)
- 环境(13711)
- 银(12900)
- 银行(12838)
- 融(12667)
- 金融(12665)
- 行(12310)
- 和(12046)
- 务(11406)
- 财务(11391)
- 财务管理(11363)
- 机构
- 大学(291642)
- 学院(288650)
- 济(126441)
- 经济(124276)
- 管理(106837)
- 研究(106039)
- 理学(93296)
- 理学院(92134)
- 管理学(90660)
- 管理学院(90133)
- 中国(78999)
- 科学(67123)
- 京(61493)
- 农(58190)
- 所(55554)
- 财(53315)
- 研究所(51384)
- 业大(47926)
- 中心(47249)
- 农业(46678)
- 财经(43886)
- 江(40783)
- 经济学(40527)
- 经(40130)
- 北京(38578)
- 院(37518)
- 范(37127)
- 经济学院(36874)
- 师范(36639)
- 科学院(33494)
- 基金
- 项目(199747)
- 科学(156790)
- 基金(147661)
- 研究(137754)
- 家(132750)
- 国家(131721)
- 科学基金(110412)
- 社会(90459)
- 社会科(85855)
- 社会科学(85827)
- 基金项目(78203)
- 省(75875)
- 自然(72371)
- 自然科(70744)
- 自然科学(70715)
- 自然科学基金(69510)
- 划(65885)
- 教育(62353)
- 资助(59880)
- 编号(52434)
- 重点(46131)
- 部(44913)
- 发(43986)
- 成果(41552)
- 创(41483)
- 科研(39238)
- 创新(39058)
- 国家社会(38998)
- 计划(38566)
- 教育部(37691)
- 期刊
- 济(131287)
- 经济(131287)
- 研究(81038)
- 学报(54687)
- 中国(51711)
- 农(51432)
- 科学(47817)
- 大学(39578)
- 财(39381)
- 学学(37771)
- 管理(35765)
- 农业(35061)
- 融(23719)
- 金融(23719)
- 经济研究(23506)
- 教育(23467)
- 财经(21858)
- 技术(21295)
- 业经(20286)
- 业(19984)
- 经(18874)
- 问题(17820)
- 贸(16796)
- 版(15164)
- 技术经济(14538)
- 国际(14504)
- 世界(14366)
- 商业(13894)
- 资源(13799)
- 业大(13759)
共检索到4131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晓平
能源消费强度反映国民经济发展中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其变动方向及影响因素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但研究中大多以我国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为对象,对地域差异关注不足。本文选取多项指标,构建能源消费规模份额指数、能耗强度指数、增长速度指数、综合消费指数,从不同角度刻画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法,定量研究了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地区间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与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工业化程度、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存在直接关系,尤其是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的提高将会显著增加地区经济能耗强度。现阶段,控制高耗能重化工业的重复建设与盲目投资,对于减小能源消耗强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国涓 王玲 孙平
本文选取中国部分省际1997年~2005年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其划分成高增长高能耗(Ⅰ)、低增长高能耗(Ⅱ)、低增长低能耗(Ⅲ)和高增长低能耗(Ⅳ)4个区域,然后运用PanelData的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对影响各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长、短期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长期来看,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有较大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提高将会使各区域能源消费强度增加,重工业比重和煤炭消费比重的增加虽然使各区域能源消费强度增加,但对各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差异较大;②短期而言,固定资产投资的短期波动将提高区域Ⅰ、Ⅱ、Ⅳ的能源消费强度;虽然重工业比重的短期波动对Ⅱ、Ⅳ区域的能源消...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威 王成金 金凤君 李玲玲
基于分解方法,把中国各省域1985—2008年间不同时期的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在不同省域及不同的时段内,强度和方向都有所不同。规模效应在1985—1995、1995—2004年间两个时期都是工业能源消费增长的主导因素,且随着时间推进,作用强度也在显著增加;同时规模效应强度的区域差异并不显著;而在2004—2008年间,规模效应则出现明显分异,增长能源与节约能源两种效应同时并存。技术效应在1995—2004、2004—2008年两个时期都是朝着节约工业能源的方向发展,表明随着时间的推进,技术效应在各个省域的作用在逐步显现,...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晓钰 李强谊
分别以人均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强度作为能源消费指标,对2000~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进行结构分解,并且实证研究了不同能源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差异要明显大于人均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三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划分标准下,能源消费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城市化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以及人均收入是造成能源消费水平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周芸
降低单位GDP能耗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不平衡性,地区间能源强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文首先对各地区能源强度进行分析;然后选取2010年30个省市的统计数据作多元回归分析,得出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影响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对降低能源强度、缩小区域差异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能源强度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国璋 王双
中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能源消费也存在差异,分析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能够在区域层面上进一步理解总体能源强度的变动。文章利用对数平均D氏指数技术(LMDI)对1995-2005年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进行区域因素分解,发现由区域内能源强度所显示的区域内技术进步因素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决定因素。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玉环 李倩 陈婷
本文根据我国三次经济普查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相关数据,在分析中国能源消费强度行业差异的基础上,利用LMDI分解法与完全分解法,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将能源消费强度分解为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效率因素逐渐超越结构因素成为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主要因素,以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效率因素的提高,对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发挥积极作用;工业部门对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最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能源消费强度降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关键词:
能源消费强度 LMDI分解法 完全分解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邱寿丰
为了解各类区域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具体影响,本文运用完全分解模型,从省级区域、东中西部和经济发展不同组别等三类区域角度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进行分解分析。结果发现:(1)在1997~2002年,对我国能源强度下降起最大正作用的是辽宁、黑龙江、江苏、四川、湖北5个省份、中部以及经济发展中组;(2)在2002~2005年,对我国能源强度下降起最大负作用的是内蒙古、河北、江苏、山东、湖南5个省级区域、东部以及经济发展高组;(3)要促使我国能源强度下降,首要监控对象应该是江苏、河北和湖南3个省份、东部以及经济发展高组。
关键词:
能源强度变化 完全分解模型 区域影响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屈小娥 袁晓玲
本文基于1998—2006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论认为,东、中、西三大地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并呈进一步扩大的态势;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制度因素对三大地区能源强度降低起积极作用,政府干预则起阻碍作用;工业化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对东部地区降低能源强度起积极作用,对中西部地区正好相反。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能源、经济与产业政策,降低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对各地区降低能耗强度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能源消耗强度 地区差异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林海涛
本文通过对2000-2003年我国上市公司MBO的实证研究,从财富效应和公司绩效两个方面检验其实际效果。并做出相应的理论解释:一方面,管理层收购具有其内在的缺陷;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从制度环境、市场机制到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都与国外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将管理层收购作为解决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提高企业效率等问题的手段有很大的局限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柴泽阳 杨金刚 孙建
基于中国2003-2014年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构建邻接、距离、经济三种空间权重矩阵,采用空间统计方法和空间滞后模型对我国省区碳强度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中国碳强度在省区尺度上具有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且逐渐增强,同时,碳强度的空间集聚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空间面板计量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和煤炭消耗对碳强度具有显著的驱动效应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对碳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和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
碳强度 时空演变 空间滞后模型 权重矩阵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周恒 石时 刘洪涛
本文基于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1990年到2008年的区域面板数据,对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在区域层面探究了各个因素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机理及结果。研究结果发现燃料价格与能源强度变化呈负相关关系,热度日和冷度日的影响效果只有在南部地区显著,人均收入、投资资本比率等因素在不同阶段对能源强度有着不同的影响。本文更进一步的解释了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内在影响因素,有助于系统深入的分析我国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对节能减排政策的制订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能源强度 区域经济 面板回归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文章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2010—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9年各省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总体基尼系数先上升后下降;各年份均为超变密度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最大,区域内差异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次之,区域间净值差异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最小。(2)人口数量的增长、城镇化率的提升、人均GDP的增长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提高,但是产业结构升级指数的上升、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上升以及能源强度的下降均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费碳排放。因此,各地区及各省份需要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各自实际情况的碳减排政策,并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国际贸易、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高新才 罗捷茹
本文通过对区域能源消费水平的基本评价指标及其影响因素的解析,说明区域之间能源消费所受到的分层次多种因素的影响,探讨了区域能源消费比较应考虑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提出了建立区域能源消费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设想。
关键词:
区域能源 消费水平 影响因素 评价指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