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70)
- 2023(18109)
- 2022(15542)
- 2021(14503)
- 2020(12041)
- 2019(27611)
- 2018(27024)
- 2017(51665)
- 2016(27455)
- 2015(30906)
- 2014(30614)
- 2013(30143)
- 2012(27719)
- 2011(25134)
- 2010(24770)
- 2009(22767)
- 2008(21747)
- 2007(18552)
- 2006(16211)
- 2005(14146)
- 学科
- 济(128853)
- 经济(128728)
- 管理(77382)
- 业(70636)
- 企(57710)
- 企业(57710)
- 方法(54522)
- 数学(48107)
- 数学方法(47544)
- 中国(32550)
- 农(29956)
- 地方(27418)
- 财(26965)
- 学(26683)
- 业经(25797)
- 贸(21799)
- 贸易(21787)
- 易(21108)
- 农业(20236)
- 制(19585)
- 环境(19284)
- 和(18449)
- 理论(18071)
- 融(17036)
- 金融(17032)
- 银(16707)
- 技术(16695)
- 银行(16666)
- 务(16377)
- 财务(16306)
- 机构
- 大学(396028)
- 学院(392461)
- 济(169595)
- 经济(166362)
- 管理(155360)
- 研究(136642)
- 理学(135379)
- 理学院(133868)
- 管理学(131595)
- 管理学院(130883)
- 中国(100956)
- 京(83762)
- 科学(82181)
- 财(72676)
- 所(67108)
- 研究所(61544)
- 中心(60696)
- 财经(59717)
- 农(57970)
- 业大(55702)
- 经(54561)
- 江(53848)
- 北京(52984)
- 经济学(52740)
- 范(52565)
- 师范(52123)
- 院(50083)
- 经济学院(47410)
- 农业(45252)
- 财经大学(44678)
- 基金
- 项目(273579)
- 科学(217177)
- 基金(201524)
- 研究(200357)
- 家(175521)
- 国家(174161)
- 科学基金(150338)
- 社会(129722)
- 社会科(123096)
- 社会科学(123063)
- 基金项目(106697)
- 省(103598)
- 自然(96515)
- 自然科(94293)
- 自然科学(94272)
- 自然科学基金(92565)
- 教育(91650)
- 划(87943)
- 资助(82678)
- 编号(79962)
- 成果(64019)
- 部(61388)
- 重点(61296)
- 发(58897)
- 创(56374)
- 国家社会(54587)
- 课题(54515)
- 教育部(53154)
- 创新(52745)
- 科研(52036)
- 期刊
- 济(182134)
- 经济(182134)
- 研究(117673)
- 中国(68415)
- 学报(59275)
- 管理(56631)
- 科学(56437)
- 财(53351)
- 农(51720)
- 大学(45554)
- 学学(42861)
- 教育(39758)
- 农业(36604)
- 技术(34332)
- 经济研究(30881)
- 融(30482)
- 金融(30482)
- 财经(29424)
- 业经(27439)
- 经(25341)
- 问题(23544)
- 技术经济(20008)
- 图书(19331)
- 业(19074)
- 贸(18972)
- 统计(18442)
- 资源(18313)
- 世界(18218)
- 理论(17907)
- 科技(17842)
共检索到5661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徐盈之 管建伟
文章首先采用基于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不变的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了1991-2008年中国各地区的能源效率,然后进行了地区能源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分析,并基于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能源效率的趋同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同时还探寻了造成能源效率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区域能源效率之间的正相关性逐渐增强,能源效率分布呈空间集聚趋势;在样本期内,我国能源效率存在绝对β趋同特征,且条件β趋同迹象也很明显,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政府行为和FDI等因素是造成能源效率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能源效率 区域差异 趋同 空间自相关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翎 窦静雅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产业集聚有利于区域竞争优势的获得,反之区域经济的增长又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空间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模型的基础上,试图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产业集聚发生的一般特征以及它在促进某个特定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关键词:
空间经济学 集聚 区域增长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彤 罗浩
在介绍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趋同假说和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区域经济趋同性研究作了一个全面回顾之后,总结出中国区域经济趋同性的三个“典型化事实”,即阶段性绝对趋同、俱乐部趋同及条件趋同。进而,从促使区域经济条件趋同的因素中,可以引申出一些政策含义。
关键词:
中国 区域经济 趋同 典型化事实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继良 张奇
本文在测度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总体差距的基础上,对收敛趋势进行了判断。并基于空间经济学相关理论,运用计量模型分析造成城市发展差异变化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总体差距处于下降趋势,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地方政府的调控能力和对外开放程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长三角 发展差距 成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如浓 吴玉鸣
面对日前益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我国已经制定了降低能源强度的明确目标,但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和能源结构等导致不同省份的能源强度呈现明显的异质性。文章充分考虑了这种地区之间的时变异质性,基于我国1990—2016期间省域面板数据,采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及由此模型发展出来的俱乐部趋同检验方法对中国能源强度的趋同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能源强度整体上显著发散,东中西部的子样本也均未表现出趋同,但存在三个趋同俱乐部;三个趋同俱乐部的分布大致遵从由西到东的规律,但并不完全体现地域性。最后,采用逻辑排序模型分析了趋同俱乐部的形成机制,发现初始条件和结构特征均是形成趋同俱乐部的重要原因。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梁琦 黄卓
本文简述了空间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在过去二十年里在中国的发展,并指出空间经济学在中国的下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和国际贸易、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的进一步结合。同时,我们介绍了空间经济学国际研讨会(2011)的概况以及入选的六篇论文。
关键词:
空间经济学 新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学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宛群超 杨晓岚 邓峰
针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现实差距与创新驱动发展的经济发展路径转变问题,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从创新价值链的产出视角出发构建C-D生产效率函数,对中国各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测度,然后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中国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收敛性。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在整体上出现逐渐上升的态势,但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显著的集群趋势;考虑空间效应的中国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不仅存在着绝对收敛而且存在条件收敛,且固定资产投资对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产生了明显的杠杆效应,但市场竞争和政府支持对省域创新效率的影响表现为不明显。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阚立娜 李录堂 孔令成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空间计量模型测度了陕西省83个县(市)2003—2011年经济增长的趋同状况。经济计量结果表明:考虑空间效应之前,陕西省县域经济增长既不存在绝对β趋同,也不存在条件β趋同;加入空间效应之后,存在着显著的条件趋同趋势,说明地区间的空间效应缩小了陕西省县域经济的差异,从而促进了县域经济的趋同。其中,工业化水平、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政府支出对经济趋同有正向影响,而居民储蓄对经济趋同有负向影响。
关键词:
县域经济 经济趋同 空间相关性 面板数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文君
随着经济的发展,流通现象在经济中越来越重要,流通经济学也逐渐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国内外学者对流通经济学的立论依据和定位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研究成果仍不多见。本文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流通经济学的立论依据和定位问题进行了研究。以空间经济学为立论依据,并将流通经济学定位于空间经济学范畴,从理论上讲,这是一个重大创新和理论突破,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赵娴
多年来,流通经济研究一直以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作为立论依据,由此形成了固有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即以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为研究范畴,将流通定位于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化,区域间贸易往来的频繁进行,流通的范畴、流通渠道和流通模式受到多方面的挑战。而在理论界,由于西方经济学的强大地位,流通经济学是否值得研究、是否需要研究、如何深入研究也成为困扰学界的一道难题。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流通经济发展的简单历史进程中找寻其存在的依据,并借鉴空间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对流通研究进行重新审视,以求进一步推进对流通经济学的深入探索和研究。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恬 张荣
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及研究框架,针对亚洲区域经济的中断、恢复以及韧性、前景与展望等多方面开展实证分析,提出亚洲区域经济在新冠疫情冲击下之所以能够经受冲击,并迅速反弹、复苏、持续增长的核心原因在于空间经济发展格局上已经形成层次性发展的区域经济中心,即“一核”香港、“双强”新加坡及东京、“三新”上海、北京及深圳的新格局,实现了从“亚洲工厂”向“亚洲购物者”的转变,文章最后为国家宏观顶层设计及区域经济调控提供了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空间经济 区域经济 经济复苏 经济韧性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磊
本文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演变特征,发现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较不平衡,东中西三大地区经济分化趋势较为明显。在此基础上,基于经典β趋同理论,以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同性。研究认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上是存在趋同的,但要达到趋同所需的时间较长,而且由于区域之间消费、投资、政府调控等因素的差异化,会延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现趋同的时间。
关键词:
区域 经济发展 趋同性 实证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孙玲 陶士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结合空间经济学非对称FC模型的理论,构建区域金融差异影响的实证模型,并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检验,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区域金融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论表明,东部和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中部区域金融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交易成本的降低将促使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却会使得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出现衰退现象。另外,劳动力要素、政府政策支持和科研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倪鹏飞 刘伟 黄斯赫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长期备受关注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资本通过证券市场在空间上的配置和变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新问题。本文建立了证券市场资本流动模型(SMM模型),并对模型结果进行数值模拟,证明了证券市场对区域人均收入差距倒"U"曲线有加剧和加快的作用。短期内,证券市场将加速资本向发达地区集聚,加剧区域人均收入差距的扩大;长期来看,证券市场发展将促进区域收入差距收敛。同时,本文基于中国1997年至2011年证券市场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关省际数据,使用SYS-GMM方法验证了SMM模型相关结论。本文政策含义在于:政府应尊重和正视证券市场资本空间配置发展规律,通过积极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扩...
关键词:
证券市场 资本空间配置 区域经济协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