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69)
- 2023(14057)
- 2022(12137)
- 2021(11565)
- 2020(9439)
- 2019(21993)
- 2018(21581)
- 2017(41496)
- 2016(22243)
- 2015(25049)
- 2014(24852)
- 2013(24684)
- 2012(22731)
- 2011(20456)
- 2010(19979)
- 2009(18289)
- 2008(17513)
- 2007(14815)
- 2006(12806)
- 2005(11190)
- 学科
- 济(95090)
- 经济(94991)
- 管理(62055)
- 业(56970)
- 企(46144)
- 企业(46144)
- 方法(42837)
- 数学(37803)
- 数学方法(37468)
- 中国(26673)
- 农(24308)
- 地方(21369)
- 财(21148)
- 业经(19699)
- 学(18826)
- 贸(18214)
- 贸易(18205)
- 易(17700)
- 农业(16210)
- 环境(15556)
- 制(15504)
- 和(14617)
- 技术(13650)
- 理论(13300)
- 银(13299)
- 银行(13264)
- 融(13180)
- 金融(13178)
- 务(12844)
- 财务(12785)
- 机构
- 大学(314742)
- 学院(311199)
- 济(131538)
- 经济(129076)
- 管理(125910)
- 理学(110075)
- 理学院(108830)
- 研究(108262)
- 管理学(107200)
- 管理学院(106645)
- 中国(80949)
- 京(67855)
- 科学(65985)
- 财(55997)
- 所(52885)
- 研究所(48807)
- 中心(48570)
- 农(46459)
- 财经(46334)
- 业大(44872)
- 北京(43341)
- 经(42575)
- 范(41991)
- 江(41795)
- 师范(41681)
- 经济学(40542)
- 院(39810)
- 经济学院(36691)
- 农业(36372)
- 财经大学(34937)
- 基金
- 项目(221812)
- 科学(176107)
- 研究(163678)
- 基金(163481)
- 家(142213)
- 国家(141096)
- 科学基金(121616)
- 社会(105487)
- 社会科(100039)
- 社会科学(100015)
- 基金项目(87335)
- 省(83031)
- 自然(78041)
- 自然科(76239)
- 自然科学(76222)
- 自然科学基金(74847)
- 教育(73855)
- 划(71387)
- 资助(66585)
- 编号(65588)
- 成果(52381)
- 部(50194)
- 重点(49498)
- 发(47921)
- 创(46054)
- 课题(44528)
- 国家社会(44101)
- 教育部(43277)
- 创新(43041)
- 人文(42166)
- 期刊
- 济(137698)
- 经济(137698)
- 研究(93165)
- 中国(55506)
- 学报(47002)
- 科学(45460)
- 管理(44037)
- 农(41534)
- 财(39435)
- 大学(35762)
- 学学(33574)
- 教育(32532)
- 农业(29806)
- 技术(25145)
- 融(24603)
- 金融(24603)
- 经济研究(23170)
- 财经(22100)
- 业经(21583)
- 经(18944)
- 问题(18297)
- 图书(15862)
- 业(15607)
- 资源(15596)
- 理论(15189)
- 科技(15042)
- 技术经济(14839)
- 贸(14804)
- 世界(13956)
- 现代(13783)
共检索到4438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秦炳涛
本文在全要素生产函数框架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21世纪初我国230个地级市的能源使用效率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虽然考察期内我国各地级市能效水平不断提高,但整体能效水平尚低,未来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按时期和地区的分类研究表明,地级市整体能效在"十五"期间平均提高了0.24,而"十一五"期间仅提高了0.05,能效水平提升前高后低;能效前沿面城市大多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市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此外,本文还发现低能效城市大多具有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特征。因此,处于中、西和东北部的城市及资源型城市是未来我国提高能源效率和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
区域能源效率 可持续发展 数据包络分析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汪彬 郭贝贝 李鸿磊
本文采用DEA方法对中国285个地级市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并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技术变化、效率变化,按照不同区域、不同城市规模评价中国城市效率的总体分布状况,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状况。研究发现:(1)我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已逐步达到城市效率峰值;与技术进步相比,技术效率的提升是推动区域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其中纯技术效率变化明显高于规模效率变化;分地区来看,东北地区是我国城市效率水平降低最为严重的区域。(2)我国城市规模与城市效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但是城市规模却与规模报酬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且与非合意产出存在正相关关系。(3)城市效率空间分布逐渐趋于均衡,热点地区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东北环渤海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的云南省,这些地区呈现出较高的空间聚集效应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
区域差异 城市规模 城市效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秀梅 张慧 王格
提高碳排放效率是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区域低碳转型的关键路径。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2005~2012年期间山东省各个地级市的碳排放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7个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存在显著差异性,其中,东营市在所有城市中表现出最高的碳排放效率,莱芜市的碳排放效率值则是最小的,而菏泽市的碳排放效率是增长最迅速的,运用MalMquiSt指数动态分析得知技术进步差异导致了碳排放效率的差异。因此,研究认为,对于不同碳排放效率水平的城市应当根据其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减排政策,对于碳排放严重低效的地区应当给予充分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对于碳排放水平领先的地区只需引导...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孔原 刘览
人力资源、信息环境、政府扶持、科技金融等因素对区域高新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DEA方法及Bootstrap-Tobit模型型,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高新技术创新效率及其环境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加大区域信息环境建设可以显著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现有教育体制下构建的人力资源环境可以显著提高纯技术效率,但却会对规模效率产生显著抑制作用;现有政府扶持和科技金融政策可以显著提高规模效率,但对纯技术效率作用不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逸 陈志刚 周艳 黄贤金
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是中国目前乃至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文章以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为例,采用DEA模型计算了2005和2014年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效率,结果表明总体略有下降,尤其是苏中和苏北地区平均分别下降了21.8%和14.7%。进一步对比建设用地指标实施进度,发现大部分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实施进度过快而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效率却明显降低,两者之间明显不协调,苏中苏北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更为明显。但是由于建设用地指标配置中对苏南地区的严重倾斜,苏南地区在维持土地高效利用的同时,过度集中的开发给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压力
关键词:
建设用地 投入产出效率 优化配置 江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逸 陈志刚 周艳 黄贤金
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是中国目前乃至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文章以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为例,采用DEA模型计算了2005和2014年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效率,结果表明总体略有下降,尤其是苏中和苏北地区平均分别下降了21.8%和14.7%。进一步对比建设用地指标实施进度,发现大部分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实施进度过快而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效率却明显降低,两者之间明显不协调,苏中苏北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更为明显。但是由于建设用地指标配置中对苏南地区的严重倾斜,苏南地区在维持土地高效利用的同时,过度集中的开发给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压力。建设用地效率提高与区域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平衡,是中国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建设用地 投入产出效率 优化配置 江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武英涛 陈磊 雷晓霆
城市协调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合理性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且就问题的本质——城市间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却鲜有研究,更缺少相应城市协调发展路径的进一步研究。为此,基于2005—2015年中国275个地级城市的有效数据,从城市间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的新视角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样本城市间资源配置效率呈下降趋势,即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并未趋于合理,具体表现为大城市及以上城市规模偏小了,因为规模越大的城市综合要素生产率更高。同时,不同规模城市应有不同发展路径:特大与超大城市应适度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发挥土地生产率优势,适度增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大高质量高效益的投资规模;大城市应继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加强劳动力规模扩张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时加强投资效率的管理和提升;中小城市应谨慎扩张建设用地规模,应加大投资和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加强产业发展实现城市规模扩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汪彬 陈耀
本文考察中国国内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主要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关系检验、VECM检验和Granger causality检验,考察国内旅游业与GDP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利用中国285个城市2003—2013年间的数据,按照全国和东、中、西三个地带层面考察国内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国内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显著,旅游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呈现一定的区域差异性,与此同时,旅游政策调整对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增长也具有促进作用。最后,根据实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吴培培 朱小川
通过理论分析,假定该种影响是倒U型的,即一定程度的相关性集聚会因为加速关联产业间知识外溢,而过多的相关性集聚则会增加区域遭受经济冲击而停滞的可能。以此为依据构建解析模型,以1998~2013年中国226个地级以上城市为样本,选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运用非参数协方差矩阵估计方法进行经验分析。验证了理论模型,即区域产业集聚相关性经济对经济产出的影响为倒U型。根据结论,对不同类型的城市给出相应的优化方向。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尹西明 陈泰伦 金珺 高雨辰
数字基础设施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的基石,更是数字经济时代驱动区域绿色、低碳和智能化发展的关键引擎,但鲜有研究从城市层面系统揭示数字基础设施发展能否以及如何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建构中国279个地级市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探究数字基础设施对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显著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每增加一个标准单位,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指数提升0.204个标准单位,且其影响具有显著的持续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和数字人力资本作为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环境要素,对数字基础设施的价值释放具有显著的杠杆效应。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基础设施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主要通过提升区域内的创新水平、全要素生产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的赋能效应在创新资源相对缺乏的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为加快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健全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和数字人力资本培养体系,进而最大化释放数字基础设施对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效能提供理论和实践启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家庭 李和煦 袁春来
通过设计包含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国际化程度5个方面等维度的区域发展指标体系,并构建区域塌陷指数,从纵向和横向比较视角,对2008—2017年中国284个地级市的区域塌陷状况进行了实证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区域塌陷呈现出明显的蔓延趋势和差异化格局。在纵向比较视角下,中国区域塌陷的综合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并且在分维塌陷指数上呈现出国际化程度塌陷>环境塌陷>综合水平塌陷>人口塌陷>经济塌陷>社会塌陷的塌陷格局。在横向比较视角下,中国综合塌陷型城市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并在塌陷程度上呈现国际化程度>综合水平>社会维度>人口维度>经济维度>环境维度的差异化格局。(2)不同尺度下区域塌陷指数存在着显著的异质性。区域塌陷指数大体上随着城市等级的上升而减小,国家级城市的区域分维塌陷指数表现总体上优于非国家级城市。在纵向比较的视角下,东部地区以及所在城市群区域的综合塌陷指数均高于西部地区,而在横向比较视角下则恰恰相反,东北地区综合塌陷指数则在不同比较视角下均处于塌陷区间。
关键词:
区域塌陷 多维测度 地级市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钱晓烨 杨百寅 迟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心理因素作为一项有价值的资本对经济结果的影响。但从区域整体视角出发,对心理资本与创新活动关系的研究显得十分缺乏。本研究将心理资本引入区域创新研究,并对心理资本影响创新的两种可能的机制进行分析。采用全国范围的社会调查数据和空间分析方法,本研究发现:1)我国地区心理资本存在区域差异;2)心理资本对区域创新活动有显著的正向作用;3)人力资本中介了心理资本对区域创新活动的影响,心理资本对人力资本和区域创新活动的调节作用得到了部分验证。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振平
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FDI对城市效率的影响机理及影响程度。首先,研究了影响机理,分析表明FDI除直接影响中国城市效率外,还会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间接影响城市效率。其次,基于我国20052015年的285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了FDI对中国城市效率的直接影响效应和间接影响效应,结果表明:FDI对中国城市效率的直接影响效应为0.2357;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间接影响效应分别为0.0652、-0.0234和0.0993;综合考虑,FDI对中国城市效率的影响效应为0.37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艳敏 王迪
采用基尼系数客观赋权评价法与非期望SBM模型分别测算2011—2020年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全要素能源效率,借助基准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作用,考察数字产业集聚、技术进步与环境规制三种路径在传导过程发挥的效果,并进行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在中游表现的最为明显;(2)产业集聚、技术进步、环境规制是黄河流域全域的关键正向传导路径;(3)异质性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在上、中、下游均为正向中介传导,环境规制在中游表现为负向传导、在下游为正向传导。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久文 李姗姗 张和侦
本文利用2005—2011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城市病"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产业集聚虽然能够带动城市经济效率的提升,但人口过度集中带来的拥挤效应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病"成为制约城市经济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从城市规模等级来看,大城市集聚经济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带动作用有限,而中小城市依然能从集聚经济中获得较大收益;大城市"城市病"对城市经济效率带来的损失程度高于中小城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要素价格扭曲、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能源效率的影响——以中国260个地级市为例
要素价格扭曲、FDI与城市能源效率——基于地级市层面的实证研究
中国地级市工业生态效率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中国土地财政的区域差异与演进过程——基于28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
云南地级市以上城市发展效率研究:2001~2006
中国旅游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25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
中国土地财政的区域差异及地方财政转型——基于28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
中国土地财政区域差异的测度及成因分析——基于28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
城市化对碳生产率的阶段性效应及其区域分异特征研究——来自中国地级市的证据
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基于180个地级市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