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63)
- 2023(11654)
- 2022(9760)
- 2021(8914)
- 2020(7587)
- 2019(17664)
- 2018(17129)
- 2017(32709)
- 2016(17880)
- 2015(20383)
- 2014(20326)
- 2013(20493)
- 2012(19405)
- 2011(17725)
- 2010(17510)
- 2009(16418)
- 2008(16280)
- 2007(14570)
- 2006(12706)
- 2005(11508)
- 学科
- 济(86490)
- 经济(86425)
- 管理(45838)
- 业(44417)
- 方法(39428)
- 数学(36037)
- 数学方法(35767)
- 企(32292)
- 企业(32292)
- 中国(24099)
- 农(22827)
- 地方(18667)
- 财(18101)
- 学(17562)
- 贸(17412)
- 贸易(17406)
- 易(16963)
- 农业(15539)
- 业经(15215)
- 环境(14471)
- 制(13398)
- 融(12273)
- 金融(12271)
- 银(12243)
- 银行(12198)
- 行(11729)
- 和(11656)
- 地方经济(11410)
- 发(10693)
- 划(10524)
- 机构
- 大学(268981)
- 学院(266109)
- 济(120789)
- 经济(118707)
- 研究(99272)
- 管理(98010)
- 理学(84762)
- 理学院(83707)
- 管理学(82346)
- 管理学院(81854)
- 中国(74713)
- 科学(60828)
- 京(57495)
- 所(51472)
- 财(51224)
- 农(50338)
- 研究所(47279)
- 中心(44295)
- 财经(41626)
- 业大(41503)
- 农业(40072)
- 经济学(39615)
- 江(38614)
- 经(38028)
- 北京(36400)
- 经济学院(36036)
- 院(35162)
- 范(34752)
- 师范(34393)
- 科学院(30982)
- 基金
- 项目(180033)
- 科学(142042)
- 基金(133266)
- 研究(127821)
- 家(118222)
- 国家(117361)
- 科学基金(98832)
- 社会(84146)
- 社会科(79956)
- 社会科学(79931)
- 基金项目(69806)
- 省(67877)
- 自然(62846)
- 自然科(61415)
- 自然科学(61395)
- 自然科学基金(60377)
- 划(58496)
- 教育(57911)
- 资助(55141)
- 编号(49118)
- 重点(41624)
- 部(41220)
- 发(40562)
- 成果(39811)
- 创(36889)
- 国家社会(36612)
- 科研(34874)
- 教育部(34833)
- 创新(34826)
- 课题(34409)
共检索到3907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晓珍 杨龙
文章利用熵值法拟合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将其作为经济的非理想产出纳入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份的绿色Malmquist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的绿色Malmquist指数、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率对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及其时间演化趋势。研究表明:样本期内,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考虑环境污染因素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显著下调,技术进步率的差异是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主要原因;我国的绿色Malmquist指数整体上不存在绝对收敛趋势,只有东部地区呈现较典型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在控制投资率、从业人员增长率与环境治理力度后,各地区均表现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玲 陶锋 杨亚平
经济增长质量反映增长的优劣程度。笔者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测度了过去10年30个省市工业部门包含了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将此作为各地区工业增长质量的度量指标,研究区域工业增长质量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工业增长质量呈梯度分布趋势,但界限已不再明显;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工业增长质量呈现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特征,东部各省份工业增长质量差异随时间推移逐步缩小,而全国总体及中西部地区工业增长质量差距呈扩大趋势;全国总体及东中西三大区域工业增长质量存在条件收敛,对外开放水平和环境规制程度对区域工业增长质量差异的缩小起促进作用。
关键词:
工业增长质量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收敛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晓珍
文章将环境污染作为经济的非理想性产出纳入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了2006—2014年中国11个沿海省市的海洋绿色Malmquist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海洋绿色Malmquist指数、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率对海洋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及随时间演化的趋势。结果发现:考虑环境污染因素后,中国海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显著下调,技术进步率的差异是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三大经济区海洋经济增长差距的主要原因;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检验结果表明,中国海洋绿色Malmquist指数不存在收敛趋势,海洋经济的区域差距将长期存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戴宇践 罗雨森
基于2003—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EBM(Epsilon-based measure)模型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对中国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进行测算,同时系统地通过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俱乐部收敛和随机收敛对其收敛特征进行探究。研究发现,中国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绿色技术进步指数是引起其变化的主要来源。中部地区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的均值最高,其次为东部地区。收敛结果表明:中国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都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俱乐部收敛和随机收敛的演化特征,但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特征。此外,东部地区的收敛速度最快。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戴宇践 罗雨森
基于2003—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EBM(Epsilon-based measure)模型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对中国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进行测算,同时系统地通过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俱乐部收敛和随机收敛对其收敛特征进行探究。研究发现,中国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绿色技术进步指数是引起其变化的主要来源。中部地区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的均值最高,其次为东部地区。收敛结果表明:中国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都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俱乐部收敛和随机收敛的演化特征,但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特征。此外,东部地区的收敛速度最快。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家章 宗晓华
本文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并对其收敛性进行分析。通过采用Malquist生产率指数对1978~2005年省区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近30年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因素,技术效率改善并不明显。但是技术效率变动的差异却导致了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出显著的发散趋势,而后者是造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效率 技术进步 收敛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卫兵 涂蕾
采用基于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GML指数测度了我国27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总体、三大区域以及五大城市群三个维度对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增长趋势,东部地区城市增长率最高,西部地区城市最低,且其增长主要源于绿色技术进步;全国总体以及三大区域均不存在绝对σ收敛,但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均不存在绝对σ收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长江中游四个城市群则存在绝对β收敛,但成渝城市群不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且五大城市群均存在条件β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卫兵 涂蕾
采用基于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GML指数测度了我国27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总体、三大区域以及五大城市群三个维度对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增长趋势,东部地区城市增长率最高,西部地区城市最低,且其增长主要源于绿色技术进步;全国总体以及三大区域均不存在绝对σ收敛,但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均不存在绝对σ收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长江中游四个城市群则存在绝对β收敛,但成渝城市群不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且五大城市群均存在条件β收敛;三大区域或不同城市群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向其自身稳态水平收敛,但城市之间的差距仍会存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蔺鹏 孟娜娜
研究目标:测度和探究中国六大城市群GTFP增长的真实水平、时空分异与动态空间收敛性。研究方法:运用三阶段超效率SBM-DEA动态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评估六大城市群真实GTFP增长及动态演化趋势,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和动态空间SDM模型解析六大城市群GTFP增长的时空分异和动态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六大城市群整体及各城市群真实GTFP增长均主要源自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的核心驱动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六大城市群GTFP增长的总体区域差异主要源自超变密度和组间差异,各城市群GTFP增长的组内差异和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六大城市群GTFP增长表现出较强的空间β条件收敛性和俱乐部趋同特征,且β条件收敛呈现出显著的时空非对称性和空间异质性。研究创新:基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评估和解析六大城市群GTFP增长的动态演进、时空分异及空间收敛机制。研究价值:为持续改善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和绿色经济效率提供理论支撑,为全面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和优化区域一体化空间格局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景华
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中国2004~2017年服务业细分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测算;根据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对服务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行业差异及来源进行分解,同时利用多种方法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环境约束下不同服务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变动不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7个行业表现出环境友好的属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近年来服务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行业差异在缩小,行业间差异是服务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行业差异的主要来源;服务业各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没有呈现明显的σ收敛特征,但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生产性服务业的收敛速度最慢。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文举 龙睿赟
结合方向性距离函数和跨期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时尽可能地避免了出现技术倒退结论。中国省份工业的经验分析表明:忽略非期望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被高估,并混淆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的相对贡献;技术无效率普遍存在且省际差异和年际波动性大,但这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也存在省际差异和年际波动特点,其中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主要源泉,而技术效率恶化是其倒退的根本原因;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明显的倒U型趋势和趋同性,而且外资利用印证了"污染天堂"假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汪锋 解晋
文章使用1997~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以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为基础核算中国各省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CO_2排放总量持续增加,环境承载压力逐渐增大,但CO_2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正在逐渐下降,表明能源使用效率有所提升。(2)环境要素对产出增长表现出阻碍作用,且东部比中西部更为明显。(3)各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稳步上升,中国经济增长正逐渐由资本、劳动、能源和以CO_2排放量为代表的环境容量等要素投入转变为可持续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驱动。(4)教育投入、自主研发投入、产业结构优化和市场化改革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而外商投资的存在使中国成为实质上的"污染避难所"。
关键词: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能源消耗 CO_2排放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程文先 钱学锋
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背景下,数字经济的绿色价值日益突显,应重点关注数字经济对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采用以DDF模型为基础,构建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来测度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以地区行业规模、制度环境为门槛变量构建门槛模型,以此分析数字经济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化特征。数字经济可以从整体上显著提升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还存在以地区行业规模、制度环境为门槛变量的单一门槛效应,分别呈现出边际递增的非线性特点和U型关系及区域化差异特征。进一步稳健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中国工业GTFP具有不同分位数影响。在生态文明建设约束下,本文利用DEA-SBM模型将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包含了相关的非期望产出,并利用GML生产率指数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按区域进行分类测算。数字经济不仅可以赋能予传统工业企业,而且具有绿色价值,可以为中国后疫情时代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完成国家"六稳六保"目标总任务,成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生态文明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豪 何宇 张建华
使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并分解中国主要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绿色TFP),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中国主要城市绿色TFP的空间溢出效应,认为前沿技术进步是绿色TFP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而环境技术效率的改善却比较滞后;城市绿色TFP显示出较大的地区差异,存在空间溢出;其中研发投入对绿色TFP的增长不仅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也具有明显的本地促进效应。人力资本对于绿色TFP的增长并不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春红 周国富
文章检验了2001—2019年中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收敛的存在性,以及区域创新能力对其收敛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如果不考虑空间相关性,采用普通面板模型,全国和四大区域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不存在显著的σ收敛,但都存在条件β收敛。东部和东北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引入创新能力作为解释变量之后,全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β值呈变小趋势,说明区域创新能力加速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第二,考虑空间相关性,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后,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β值均继续变小;从全国来看,收敛速度有所下降,但仍显著;综合来看,创新能力使各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各自呈现出更显著的"俱乐部"收敛特征,有利于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