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23)
- 2023(19608)
- 2022(16927)
- 2021(15813)
- 2020(13356)
- 2019(30887)
- 2018(30501)
- 2017(58318)
- 2016(31614)
- 2015(35928)
- 2014(36082)
- 2013(35796)
- 2012(33132)
- 2011(30138)
- 2010(30046)
- 2009(27912)
- 2008(27456)
- 2007(24208)
- 2006(20895)
- 2005(18636)
- 学科
- 济(143671)
- 经济(143527)
- 管理(89679)
- 业(84212)
- 企(69178)
- 企业(69178)
- 方法(63321)
- 数学(55537)
- 数学方法(54808)
- 中国(35891)
- 农(34745)
- 财(32991)
- 学(31423)
- 地方(29276)
- 业经(28764)
- 贸(25090)
- 贸易(25080)
- 易(24331)
- 制(23899)
- 农业(23316)
- 理论(21040)
- 和(20973)
- 务(20797)
- 财务(20711)
- 财务管理(20662)
- 环境(20660)
- 银(20013)
- 银行(19956)
- 融(19817)
- 金融(19813)
- 机构
- 大学(464091)
- 学院(461565)
- 济(192860)
- 经济(188878)
- 管理(178520)
- 研究(160187)
- 理学(154809)
- 理学院(153024)
- 管理学(150138)
- 管理学院(149317)
- 中国(119300)
- 科学(99996)
- 京(98837)
- 财(85176)
- 所(81821)
- 农(76787)
- 研究所(74883)
- 中心(71828)
- 业大(69615)
- 财经(69057)
- 江(66313)
- 经(62744)
- 北京(62612)
- 范(60504)
- 农业(60486)
- 师范(59914)
- 经济学(59296)
- 院(57969)
- 州(53455)
- 经济学院(53288)
- 基金
- 项目(313544)
- 科学(246175)
- 基金(228634)
- 研究(224915)
- 家(200457)
- 国家(198878)
- 科学基金(169925)
- 社会(142389)
- 社会科(134978)
- 社会科学(134944)
- 省(120880)
- 基金项目(120344)
- 自然(111436)
- 自然科(108826)
- 自然科学(108794)
- 自然科学基金(106850)
- 教育(103391)
- 划(102519)
- 资助(95703)
- 编号(90193)
- 成果(73262)
- 重点(70538)
- 部(69532)
- 发(66986)
- 创(63990)
- 课题(62400)
- 科研(60472)
- 创新(59900)
- 教育部(59243)
- 国家社会(59064)
- 期刊
- 济(209155)
- 经济(209155)
- 研究(134597)
- 中国(83602)
- 学报(76000)
- 科学(69431)
- 农(68948)
- 财(65008)
- 管理(64154)
- 大学(57019)
- 学学(53911)
- 农业(47674)
- 教育(46102)
- 技术(40455)
- 融(37701)
- 金融(37701)
- 经济研究(34634)
- 财经(34103)
- 业经(32003)
- 经(29305)
- 问题(27097)
- 业(25043)
- 统计(23866)
- 技术经济(23790)
- 图书(22238)
- 贸(22099)
- 版(21939)
- 策(21073)
- 理论(21062)
- 科技(21028)
共检索到6719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慧 王苗苗 刘子毅
面临内外部环境双重压力,建设具有韧性的区域经济体系,对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测度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韧性,采用shift-share方法将其进一步分解为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并通过三次产业分解分析经济韧性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1997-2022年我国区域经济韧性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在不同时期区域经济韧性表现差异明显;在经济冲击中,产业的竞争力对提高区域经济韧性发挥主要作用;由于发展阶段和冲击类型的差异,不同时期各产业竞争力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不同。基于此,应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从而提升我国区域经济韧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冯苑 聂长飞 张东
本文将经济韧性界定为应对冲击的抵抗力和冲击后的恢复力,以中国11个城市群15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测度了2008-2010年抵抗期和2010-2017年恢复期城市群经济韧性,并进一步运用shift-share分解方法探索了经济韧性的由来。结果显示:抵抗期和恢复期中国城市群经济韧性均值分别为0.515和0.026,均强于全国层面经济韧性;经济韧性可分解为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两个分量,且抵抗力和恢复力的大小均主要由竞争力决定;不同时期各产业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抵抗期经济韧性主要由二、三产业竞争力共同决定,而恢复期经济韧性的决定因素转变为第三产业竞争力为主、第二产业竞争力为辅。最后就如何增强中国经济韧性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荣艳
在以零部件贸易快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东亚生产网络框架内,东亚生产者服务贸易也呈现出不可忽视的增长。中国链接东亚区域内外的特殊地位,使其必然在发展零部件产业的同时,在生产者服务业方面也开始出现"后发"的增长态势,而在东亚生产网络中则表现为中国承接生产者服务外包业务不断涌现。本文利用动态Shift-Share方法,以东亚区域经济体为参照组,从产业结构效应、竞争效应以及交叉效应等角度,研究中国承接生产者服务外包优势的结构性问题,即对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出口优势进行结构分解研究,具体分析在中国承接外包优势中是哪些结构性因素导致了这些优势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进入2000年后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承接...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宋旭光 席玮
本文应用Shift-Share方法对近年来中国能源生产率变动状况在地区和产业层次上进行要素分解分析,研究表明,不管是在地区能源配置还是在部门能源配置中,效率因素始终是总体能效变动的决定性因素,结构因素作用较小。研究还发现,中国能源效率的变动受需求因素影响较大,这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中增长方式粗放等深层次矛盾。因此,针对中国能源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努力降低各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强度,提高各部门特别是工业部门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能耗小的新型产业,提高经济运行整体质量,立足长远目标,调整产业结构。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查贵勇
2012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0%,达到"服务经济"的国际标准。采用shiftshare方法对2002—2011年上海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变动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结构奖赏"和"结构负担"效应并存,且"奖赏"强于"负担";服务业内部结构转换有助于提升产业总体劳动生产率,但力度有限;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主要来源于内部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而市场化改革是其主要推动力;内部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而公共服务业内部增长效应偏低;在生产性服务业中金融业内部劳动生产率增长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琳
文章基于2020—2021年季度经济数据,采用单变量弹性评价系统模型对区域经济韧性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中国大多数省份面对疫情冲击的韧性强劲,但是这种经济韧性的质量则存在差异;使用shift-share模型对经济韧性进行拆解并剔除结构性问题对测度结果的干扰后,对经济韧性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显示,部分省份尽管应对疫情冲击时富有韧性,但是这种经济韧性不具有可持续性,体现为经济韧性质量不足;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经济韧性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财政政策与金融工具对于增强经济抵抗力具有显著效果,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最有利支撑。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高志刚 胡时豪
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经济韧性,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抵抗与恢复能力、调整与适应能力、创新与升级能力三个维度,构建区域经济韧性综合指标体系,阐述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并采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韧性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其通过增强区域的抵抗与恢复能力、调整与适应能力、创新与升级能力三方面实现促进效果。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影响最大,中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最小。基于此,应要加强中西部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西部经济韧性,同时提升东部地区辐射带动作用,缩小区域经济韧性差距,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区域经济韧性 创新能力 熵值法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王丽英 刘后平
自国家实施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的区域发展战略以来,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要素配置效率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本文利用1997—2008年各省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hift-share模型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度量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研究发现:近10年中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产业内技术效率的提高,但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也不可忽视;西部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有效的,而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并不理想;各区域内部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呈现分化的趋势。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田艳平 刘长秀
在估算三次产业资本存量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湖北省1978~1989年、1990~2010年两个阶段生产要素构成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以及三次产业中劳动力和资本两大生产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并应用shift-share分析法对湖北省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分解,发现劳动力在1978~1989年和1990~2010年一直符合"结构红利假说",而资本则在长期不符"结构红利假说",存在"结构负利"。本文对"结构红利假说"分析方法进行了拓展,动态分析各效应与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梦远
区域韧性在中国已成为新兴研究热点,然而国内学者依然将韧性研究局限于均衡论的认识论范畴内。本文首先通过回顾国际最新研究动态从认识论层面辨析均衡论和演化论这两种韧性认知视角的本质区别,由此介绍西方经济韧性的演化论转向。然后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阐述演化论视角下区域韧性的形成机制,介绍相关定量测度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的西方最新有关研究经济韧性的理论分析框架。未来研究应该在演化论视角基础上强化演化经济地理、创新地理(区域知识网络)和区域韧性这三个研究分支的联系,还应该加强产业历史演化过程的案例研究,并利用专利数据等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恬 张荣
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及研究框架,针对亚洲区域经济的中断、恢复以及韧性、前景与展望等多方面开展实证分析,提出亚洲区域经济在新冠疫情冲击下之所以能够经受冲击,并迅速反弹、复苏、持续增长的核心原因在于空间经济发展格局上已经形成层次性发展的区域经济中心,即“一核”香港、“双强”新加坡及东京、“三新”上海、北京及深圳的新格局,实现了从“亚洲工厂”向“亚洲购物者”的转变,文章最后为国家宏观顶层设计及区域经济调控提供了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空间经济 区域经济 经济复苏 经济韧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正云 刘庆芳 宋金平
提高系统应对内外部冲击的能力,对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经济韧性指数,采用泰尔指数、空间冷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中国语境下区域经济韧性的时空关联特征及动态演化机制等进行了系统观测。结果发现:(1)199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韧性总体呈“W”型的动态波动上升轨迹,约65%的省区处于中等韧性状态,区域层面的非均衡特征渐趋强化,省际差异是经济韧性空间差异的主要构成;(2)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相关性存在典型的阶段演变趋势,空间上经济韧性逐渐表现出由无到有且渐趋强化的正向集聚关联,局部相关的冷、热形态则受到冲击类型和范围等的直接影响表现出显著的省际异质性特征;(3)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受到交互复杂因素的共同驱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主导的韧性演化格局逐步建立,地理区位等先天因素的导向作用渐趋多元,金融支撑和科技创新等是区域经济系统韧性提升的有效动能,城市发展和政府管理在作为主要路径的同时对多维联动效应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晓云 黄玛兰 曾琳琳 张安录
本文运用Shift-Share模型对长江中游四省的粮食作物结构内部优势与竞争力进行了比较,以分析粮食连年丰收背景下作物内部增长的结构与竞争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水稻不具备结构性优势与竞争优势;小麦同时具有结构性优势和竞争优势;玉米具有结构性优势但是缺乏竞争优势;豆类、薯类无结构性优势,但是豆类由于单产水平提高表现出一定的竞争优势。从农作物内部结构看,2004年以来长江中游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基本保持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约62%的比例。其中四省水稻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扩张空间有限;安徽和湖北小麦有较大幅度增长;除江西外其他三省玉米均呈现出上涨趋势。长江中游作为粮食主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发挥...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娟 张翔
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推动双向FDI高效互动与协调发展,是提升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的重要路径。基于2003-2021年中国30个省市区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双向FDI协调发展对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双向FDI协调发展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韧性提升,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区域经济韧性存在空间依赖性,双向FDI协调发展对邻近地区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面溢出效应;机制检验表明,双向FDI协调发展通过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创新水平间接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拓展性分析发现,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韧性的提升效应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依次减弱,考虑税赋冲击、金融危机以及人口结构冲击后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韧性仍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文章澄清了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对如何通过双向FDI政策赋能区域经济韧性提升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思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久文 孙翔宇
区域经济韧性是近年来经济地理学领域出现的一个新兴概念。很多学者试图解释,为何遭受外部冲击后,有的地区能成功复苏,重新实现经济稳步增长,有的地区却从此锁定于经济下行轨道中难以摆脱。文章对该概念出现10多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2010年为界分为起步发展阶段和探索研究阶段,探讨了这一研究热点形成的原因,总结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和不足,重点介绍了第二阶段国外区域经济韧性研究的新近研究进展。首先,是厘清概念,明确了区域经济韧性的定义和研究维度;其次,系统总结了相关文献对区域经济韧性测算的贡献;第三,评述了产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