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02)
2023(14312)
2022(11567)
2021(10386)
2020(8382)
2019(18595)
2018(18084)
2017(33668)
2016(18167)
2015(20422)
2014(20079)
2013(19831)
2012(18305)
2011(16956)
2010(16682)
2009(15380)
2008(14874)
2007(13069)
2006(11919)
2005(10863)
作者
(55286)
(46525)
(46338)
(43889)
(29418)
(22164)
(20674)
(18182)
(17743)
(16135)
(16080)
(15350)
(15025)
(14660)
(14491)
(14312)
(13893)
(13335)
(13335)
(13284)
(11562)
(11527)
(11176)
(10604)
(10572)
(10467)
(9998)
(9808)
(9284)
(9206)
学科
(100294)
经济(100210)
管理(48273)
(44560)
方法(35394)
(32395)
企业(32395)
数学(31911)
数学方法(31723)
中国(27429)
(24381)
地方(23366)
业经(19412)
(19060)
(17575)
(17565)
贸易(17556)
(17088)
农业(16999)
(15205)
地方经济(15046)
环境(14858)
(13427)
金融(13424)
(13179)
(13047)
银行(12994)
(12570)
产业(12238)
(11835)
机构
大学(275034)
学院(272494)
(129524)
经济(127521)
研究(104786)
管理(98972)
理学(85902)
理学院(84834)
管理学(83488)
管理学院(82990)
中国(78193)
科学(62877)
(57984)
(53637)
(53473)
(50824)
研究所(49318)
中心(44993)
财经(43579)
经济学(42852)
业大(41717)
农业(40090)
(39943)
经济学院(38570)
(38525)
(37156)
北京(36578)
(35101)
师范(34683)
科学院(33166)
基金
项目(186133)
科学(147943)
基金(139242)
研究(130576)
(124644)
国家(123683)
科学基金(104396)
社会(89624)
社会科(85174)
社会科学(85153)
基金项目(72936)
(69454)
自然(65780)
自然科(64302)
自然科学(64280)
自然科学基金(63180)
(59823)
教育(58212)
资助(55750)
编号(48262)
重点(43092)
(42355)
(41898)
国家社会(39761)
成果(38686)
(38212)
创新(36124)
教育部(35711)
中国(35552)
科研(35320)
期刊
(143178)
经济(143178)
研究(83941)
中国(52105)
学报(48198)
(46713)
科学(44118)
(38343)
管理(36653)
大学(36118)
学学(34490)
农业(31840)
经济研究(25903)
(24437)
金融(24437)
财经(23027)
教育(21544)
技术(20776)
业经(20429)
(20146)
问题(19358)
(17565)
(17260)
世界(15890)
国际(15668)
技术经济(14756)
统计(13468)
(13054)
资源(13033)
商业(12287)
共检索到4074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陈宇峰  朱荣军  
文章运用经济重心模型,分析2003~2012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及其均衡性,并结合经济增长理论,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结构向量自回归分析影响中国经济重心迁移均衡性的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经济重心迁移已呈现出半均衡化的趋势;(2)中国经济重心迁移在东西方向上呈半均衡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消费重心、r&D资本存量重心、从业人员重心和物质资本存量重心的经度变动;(3)中国经济重心在南北方向上呈半均衡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则包括从业人员重心、人力资本重心和财政支出重心的纬度变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卫东  
1 经济重心地域迁移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反映经济重心,顾名思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平衡点。它既可以看做是区域内各个经济中心对区域经济辐射的合力作用的平衡点,也可以看做是区域经济各个部门的经济重心的空间叠置平衡点。它的位置可以用几何作图及数量指标计算确定。其位置的空间变化,即所谓的地域迁移,在经济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低时,可用人口的分布变化来反映;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城市在区域经济中有着举足重轻的地位,也可以用城市的分布重心反映。为准确计量,常采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或工业总产值的总量、人口平均值或单位面积平均值等经济统计指标予以确定。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胡安俊  刘元春  
调整国土空间结构是优化要素配置、促进区域协调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重心模型和重心分解模型对中国区域经济重心的演化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2003年和2004年是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转折时期,在此之后中国区域经济重心走向均衡化。在驱动机制上,2003年之后政府干预的作用趋于减弱,人力资本成为驱动经济重心向中西部漂移的新力量。在演化力度与演化次序上,固定资产投资、GDP、进出口总额和消费重心构成了雁阵漂移模式。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闫红茹  
区域经济的均衡化与漂移化,是我国区域经济格局重心演变的基础,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2003年是我国区域经济格局重心演变的起始之年,中国经济随后走入了均衡化的漂移之路。其中,GDP重心、投资重心、进出口重心明显偏移西部区域,同时,加大人力资本引入、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消费水平,更是巩固和增加经济重心西移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我国区域经济重心漂移后,调整我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均衡化的关键所在。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李玉梅  向乐  
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内经济环境变迁过程中,我国区域开放重心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功不可没。在区域开放重心内移过程中,要防止先期开放的区域衰落,避免优惠政策重叠,注重统筹开放、发展与稳定问题。一、区域开放重心及其变迁所谓区域开放重心,是在国家或地区开放政策引导下,在参加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源配置突破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明确  
1978—2008年,中国的经济重心以1991年和2003年为界,先后经历了向西南、东南和东北方向移动的三个阶段。为分析重心迁移的主导因素,首先指出了一般的贡献度分解方法在重心法研究中的不适用性及其原因,提出了一种基于夏普里值的、适用于重心法的分解方法。基于此方法,给出了在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过程中的"引擎"和"逆引擎"省市和地区,并发现:第一阶段重心西移的原因既非西部投资的延迟效应,也非广州发展的副产品,而是由于东北经济发展过缓引起的。第二阶段重心东移的主要原因并未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较量的结果,而是西部经济发展速度过缓为主导,辅之以东部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所致。第三阶段重心北移的主要原因也并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效果,而是完全是由西部发展过缓引起的。最后对区域发展政策做出评价,并指出优先发展西部经济是保证中国经济高速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贾善铭  覃成林  
交通运输是影响区域经济格局均衡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构建的基于交通线路影响的区域经济格局演变模型证明,交通线路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从而引起区域经济格局均衡性发生相应的改变。分析表明,2020年高速铁路网建成后,受其影响,全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格局将向非均衡状态发展;大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格局均衡性将增强;东北及环渤海地区的区域经济格局均衡性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国家可考虑对高速铁路网空间布局规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减小其对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不利影响,增强其对东北、环渤海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还可考虑规划建设以高速铁路为空间组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朱玉林  
外商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 I)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中国吸收FD I的地区分布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非均衡特征。这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市场竞争、收入分配、综合竞争等方面阐述了FD I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  林贤郁  李纲  汲凤翔  梁琦  史会学  王明亮  
本文利用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相关的历史数据,全面地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对我国地区差距进行了定量描述与评估,并剖析了我国地区投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慕晓飞  雷磊  
基于GIS对1989年以来东北区域发展的均衡性进行了测度分析。引入区域重心模型,对东北地区经济(GDP)重心相对于几何重心的时空偏离进行了可视化测算。结合相关统计指标,并引入相对发展率(Nich),对东北区域经济均衡性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东北经济重心存在显著地空间偏离;经济重心呈西南,折回东北,复向西南的移动趋势;区域发展两极分化严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军  
从长期来看,市域间劳动和资本量增长的不平衡,包括技术水平在内的其它要素差异,导致了以广州—深圳最高、佛山—东莞居中、江门—中山—肇庆—珠海—惠州最低为特征的珠三角经济总量地域分布格局的形成。从短期来看,珠三角各市经济总量增长波动主要取决于其劳动和商业资本投入量增长的变化,而且存在自我修复的误差修正机制。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漆嘉琦  王斌会  
近年来,关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研究非常多,但鲜有针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平均指标(比如人均GDP)进行因素分析。本文通过构建平均指标的因素分析模型,对2000年与2009年广东省经济发展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流动不均衡,这一结果可以为我国协调区域均衡发展的工作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范志国  郑文龙  段文婷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快速发展使得国家逐渐放宽了对人口迁移的限制,无论是对于迁入地还是迁出地,迁移人口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主要针对我国迁移人口进行现状分析,从东、中、西三大地带和净迁入、净迁出、迁入迁出都存在的省际人口迁移来探索省际人口迁移与各地区GDP的关系,并对建立的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检验,从而提出人口迁移方面的建议,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高国力  
区域经济发展与劳动力迁移南开大学经研所博士生高国力劳动力迁移作为人口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的影响因素很多,客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和心理状态(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都是影响劳动力迁移的因素。在影响劳动力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何雄浪  胡运禄  杨林  
传统经济学认为,地区间的资源要素空间分布差异是产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新经济地理学将区域差异的产生归结于本地市场效应的作用,认为随着贸易成本的降低,将形成中心—外围空间经济结构。以多地区自由资本模型为理论基础,实证分析表明,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在于要素禀赋质量以及新经济地理学所强调的市场规模因素,虽然要素禀赋数量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毕竟不起主要作用。由此,要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主要在于扩大落后地区的市场规模与提高要素禀赋质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