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82)
2023(12312)
2022(10371)
2021(9459)
2020(8064)
2019(18521)
2018(17975)
2017(34080)
2016(18390)
2015(21151)
2014(21144)
2013(21379)
2012(20373)
2011(18961)
2010(18875)
2009(17665)
2008(17433)
2007(15707)
2006(13907)
2005(12736)
作者
(56286)
(47276)
(47129)
(45052)
(29892)
(22631)
(21625)
(18437)
(17820)
(16675)
(16406)
(15790)
(15054)
(14982)
(14894)
(14678)
(14060)
(14006)
(13634)
(13509)
(11905)
(11656)
(11361)
(10801)
(10763)
(10616)
(10238)
(10178)
(9584)
(9409)
学科
(102427)
经济(102347)
管理(47195)
(43563)
方法(40130)
数学(36085)
数学方法(35849)
(32765)
企业(32765)
中国(26141)
地方(23132)
(22857)
(19965)
(18425)
(18197)
贸易(18190)
业经(17980)
(17628)
(15392)
农业(15390)
地方经济(15102)
环境(14472)
(13857)
(13764)
金融(13761)
(13373)
银行(13335)
(12892)
(11787)
(11232)
机构
大学(285232)
学院(281556)
(132765)
经济(130402)
研究(106740)
管理(102895)
理学(88210)
理学院(87086)
管理学(85776)
管理学院(85228)
中国(80285)
科学(63358)
(60795)
(55987)
(55296)
研究所(50419)
(48658)
中心(46996)
财经(45255)
经济学(43437)
(41472)
(41121)
业大(40551)
经济学院(39083)
北京(38875)
农业(38497)
(37440)
(37417)
师范(37094)
财经大学(33389)
基金
项目(183714)
科学(145027)
基金(135610)
研究(133181)
(119024)
国家(118129)
科学基金(99611)
社会(87913)
社会科(83486)
社会科学(83461)
基金项目(71061)
(68896)
自然(61808)
自然科(60361)
自然科学(60340)
教育(60061)
自然科学基金(59326)
(59220)
资助(55710)
编号(51839)
成果(42838)
重点(42319)
(42221)
(41860)
国家社会(38096)
(37509)
课题(36206)
教育部(36058)
中国(35472)
创新(35390)
期刊
(148519)
经济(148519)
研究(87378)
中国(53581)
学报(45604)
(43724)
(41785)
科学(41726)
管理(36446)
大学(33849)
学学(31600)
农业(29862)
经济研究(25648)
(25383)
金融(25383)
教育(24602)
财经(23591)
技术(23166)
(20558)
业经(20482)
问题(19946)
(18167)
(16787)
世界(16310)
国际(16099)
技术经济(15996)
统计(14981)
图书(13919)
资源(13341)
(12938)
共检索到4275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郭庆旺  贾俊雪  
本文利用趋同核算分析框架和时变参数模型考察了各种因素对1978— 2004年间我国区域经济趋同与差异的贡献。分析表明,引发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增大的主要因素按其重要性的先后次序可排列为劳动力市场表现、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中央财政支出;资本边际收益递减和技术扩散引发的趋同效应是促使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缩小的主要因素;地方财政支出对我国区域经济趋同与差异基本上没有影响。这一结论有助于中央政府找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着力点并科学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措施。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覃成林  张伟丽  
本文以1978年、1982年、1985年这3个具有重要改革开放意义的年份为初始时点,采用CART方法,获得了更符合俱乐部趋同定义的最优区域分组,以及俱乐部趋同的待检影响因素信息。据此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进行俱乐部趋同检验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发生了明显的俱乐部趋同。总体上,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形成了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这5个新兴工业化省份为主体、代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达到较高水平的趋同俱乐部。其余省市区则形成了另外一个趋同俱乐部。(2)市场化水平和区域政策是影响俱乐部趋同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继续推进区域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和调整区域政策是中国可以选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汪浩瀚,丁元耀,孙文博  
文章对宁波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涉及投资、消费,净出口和三次产业等方面,试图寻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成分,并给出若干政策建议,给人以一定的启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晏路明  
区域宏观经济系统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而社会生产力本身即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大系统。它不仅包括物的要素,如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还包括所谓“软件”因素,如教育、科技、管理等。生产力各要素按照一定的质和量的规定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生产力作为一个系统要发挥最大的作用,获得最佳功能,其各组成要素之间必须有某种最佳的配比。经济系统的产品产量取决于投入的原料、设备、劳动和技术等,描述这种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的函数就是生产函数。生产力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权  胡树华  王利军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技术在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究竟有多高,目前尚缺乏科学的评估模型对其进行准确测算。本文以有效专利量作为技术投入替代变量,建立了以资本、劳动与技术为投入的规模报酬可变的C-D生产函数改进模型,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差异,将我国31个省市区划分为领先区、崛起区和发展区三大区域,运用2006-2012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岭回归方法考察了我国不同区域生产要素产出弹性差异。回归结果表明:规模报酬与经济发达程度负相关;领先区高端服务业比较发达,资本成为其经济转型的重要推手;崛起区传统民营经济比重大,劳动的经济贡献高于技术贡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荣斌  
选择了地理环境、要素投入、增长过程、政策扰动4个稳态因子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结果表明,1978—2008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没有发生绝对趋同。但是,在要素投入、增长过程这两个稳态因子的分别作用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均发生了明显的条件趋同,趋同速度分别为1.2%和2.2%。而在地理环境、政策扰动因子的分别作用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均没有出现条件趋同。在上述4个稳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下,1978—2008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了条件趋同,趋同速度仅仅为1.4%。这提示我们,要解决好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有效推进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外开放、信息化,以及增加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和知识的投入上。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覃成林  彭宝玉  
1978—2000年,河南区域经济增长没有发生σ趋同,但发生了β趋同。无论是σ趋同还是β趋同在时间上均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并表现出同步性,在1978—1983年、1983—1993年、1993—2000年均经历了由趋同———停止(分异)———趋同的变化过程。在这个期间,各地区经济增长呈现出不同的方向,形成了2个向上趋同俱乐部,1个水平趋同俱乐部,2个向下趋同俱乐部。表明,河南区域经济形成了具有不同增长趋势的区域集群,值得引起关注。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王小华  杨玉琪  
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着力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论文采用VIIRS夜间灯光数据表征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结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从组态分析视角探究中国各省份内较大或较小经济差距的形成路径。研究发现:多中心及单中心的空间结构分别是省内较小差距和较大差距的必要条件,且分别存在三种和两种路径缩小与扩大省内各地级市间经济差距。研究结论在通过要素间的搭配、集中力量聚焦核心因素以缩小省内经济差距或避免扩大省内差距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米娟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区域经济差异日益突出。此项研究通过对地区经济差异的统计描述,并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在传统的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要素和制度要素两个变量来考察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得出了结论和启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扬  杨青  
本文用C-D函数模型分析了房地产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并针对目前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靖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方法,深入地区层面,从社会储蓄率、储蓄投资转化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三个角度出发,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中的金融中介贡献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三个主要结论:金融中介发展与社会储蓄的持续攀升关系不大;金融中介的发展对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投资效率不高;金融中介市场的开放,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伦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但由于地区间经济基础不同,导致发展不平衡,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本文从经济增长、宏观税负、边际税负角度,运用回归模型、聚类分析等方法,讨论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与税收贡献的联系与差距,以期在区域发展过程中注意解决这些差距,逐步实现区域间经济、税收的协调发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赵尔奎  李康诺  
本文在人力资本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上,利用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基于EVIEWS软件,通过对陕西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为主体的2000-2010年间统计数据进行梳理和分析,测度人力资本对此主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在此期间,经济发展呈资本拉动型状态,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94%,贡献份额为38.49%,人力资本对其他要素产生的外部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35%,两者之和占到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最后提出构建人力资本支撑体系的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金红丹  
本文基于我国东、中、西部省级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区域性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各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金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弹性在各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贡献弹性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基于这一结论,我们提出建立动态的区域金融发展协调机制,逐步缩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以降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晓青  
长期以来,山东省东西部地区差距显著,堪称我国区域差异的一个缩影。在检验σ趋同和建立绝对β趋同经典回归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发现山东省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经历了"趋同(1978-1983)—趋异(1984-2004)—趋同(2005-2008)"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在较长时期的趋异后2005年以来转为趋同值得关注;进而使用灰色关联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制度变量进行探讨,在引入初始人力资本、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工业化进程、产权制度改革、政府活动等初始变量和控制因素后,存在条件β趋同,其中人力资本禀赋和非国有化进程对山东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为突出,劳动力市场表现和政府财政活动的影响不显著。这些结论为缩小区域差距提供决策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