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73)
2023(11648)
2022(9824)
2021(9031)
2020(7724)
2019(17741)
2018(17232)
2017(33071)
2016(17859)
2015(20371)
2014(20354)
2013(20681)
2012(19872)
2011(18452)
2010(18412)
2009(17329)
2008(17134)
2007(15378)
2006(13579)
2005(12553)
作者
(54487)
(45693)
(45603)
(43744)
(29140)
(21970)
(20808)
(17902)
(17234)
(16069)
(15987)
(15248)
(14740)
(14616)
(14533)
(14327)
(13589)
(13411)
(13257)
(13054)
(11587)
(11312)
(11084)
(10495)
(10469)
(10344)
(10005)
(9745)
(9211)
(9097)
学科
(101770)
经济(101700)
管理(46202)
(42688)
方法(39506)
数学(35656)
数学方法(35435)
(32558)
企业(32558)
中国(25800)
地方(23200)
(22241)
(20188)
(19308)
(17620)
贸易(17613)
业经(17399)
(17081)
(16027)
地方经济(15248)
农业(14795)
环境(14170)
(13655)
金融(13653)
(13199)
银行(13161)
(12999)
(12707)
(11973)
(11412)
机构
大学(276356)
学院(273356)
(131031)
经济(128760)
研究(105168)
管理(99009)
理学(84860)
理学院(83750)
管理学(82472)
管理学院(81941)
中国(79949)
科学(62650)
(59276)
(55627)
(54868)
研究所(50047)
(46544)
中心(45874)
财经(44845)
经济学(43360)
(40780)
(40121)
经济学院(39016)
业大(38555)
北京(38098)
(37314)
农业(36718)
(35944)
师范(35618)
财经大学(33181)
基金
项目(177784)
科学(140483)
基金(131752)
研究(127863)
(115971)
国家(115123)
科学基金(96869)
社会(84610)
社会科(80357)
社会科学(80335)
基金项目(68825)
(66032)
自然(60508)
自然科(59067)
自然科学(59048)
自然科学基金(58034)
教育(57213)
(56968)
资助(54760)
编号(49039)
重点(41325)
(41087)
(40834)
成果(40118)
国家社会(36721)
(35866)
中国(35091)
教育部(34952)
课题(34517)
科研(34207)
期刊
(147184)
经济(147184)
研究(85744)
中国(50958)
学报(43778)
(42001)
(41679)
科学(41134)
管理(35392)
大学(32347)
学学(30725)
农业(28170)
经济研究(25564)
(25377)
金融(25377)
财经(23734)
技术(22203)
教育(21492)
(20703)
业经(20084)
问题(19844)
(17797)
世界(16083)
(15871)
技术经济(15740)
国际(15703)
统计(14789)
资源(13769)
(12669)
经济问题(12429)
共检索到4144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飞  高铁梅  
本文利用时变参数模型,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两个方面对我国区域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及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总供给曲线变得较为平缓,东部地区总供给曲线更为平缓,扩大总需求不仅不会产生通货膨胀压力,而且还会带来产出的较大增长。东部地区的投资需求弹性呈倒U型曲线变化,表明东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发展较快,产业结构更为合理,正在向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更高阶段迈进。中、西部地区需求模式较为接近,其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消费需求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谢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区域经济差异逐渐扩大。本文认为引起区域经济差异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结构的变动则是其主要原因。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本文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分为9种类型,分析了每一类型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并指出产业结构的变动仍是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城市化进程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民营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郑月明  曾丹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不断涌入我国,并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外资并没有均衡地进入到我国各地区。从东、中、西三大地带看,东部地区占据绝对优势,外资的区域分布差异异常悬殊。FDI在地理空间上的这种非均衡分布及其变动趋势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和持续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于淑艳  
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辽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本文以人均 GDP数据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两方面剖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现状,运用偏离——份额法实证分析 了区域差距和产业结构的相关关系,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孙靓  
本文选取三大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和各省边缘区域人均GDP差异4个序列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别讨论我国直辖市、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就业结构与边缘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性,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可行性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袁永科  赵美姣  
文章将经济分为九个产业部门,从部门的视角运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衡量不同部门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及收敛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之间的交互效应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率达到65%左右,明显高于单个产业的贡献率。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呈现σ收敛态势,但各产业的σ收敛特征差异显著。农林牧渔业不存在收敛,房地产业没有呈现持续的收敛或发散特征,剩余七个产业部门则存在显著的σ收敛。而且,产业之间的交互效应动态变化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牛雪琪  马晓君  
文章基于2011—2015年全国省份数据,设置宽口径指标体系,从多投入多产出角度研究经济效率。在经济区域划分基础上,运用超效率SBM模型、Malmquist指数和共同前沿Malmquist指数,并将动静态分析相结合,考察经济效率的变化趋势及区域效应下的技术差异比率。结果表明,我国经济效率和技术效率还处于发展中期,局限主要源自技术效率和资源配置两方面,各省市应从这两方面入手来促进经济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芦惠  欧向军  李想  叶磊  孙东琪  
借鉴国外相关差异系数和极化指数等系列数理公式,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2000—2010年连续11年为研究时段,定量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演变过程和格局。结果表明:近10年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和极化演变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从演变格局来看,东部地区的经济差异和极化较为显著,西部地区经济差异与极化扩大增强较快,东北地区的经济差异和极化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而中部地区经济差异和极化较小,却呈现逐步扩大趋势;就省域而言,大部分省域内部差异和极化的变化正向关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任建军  阳国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被世界各国誉为"中国之谜"。从GDP、人均GDP和城乡居民三个层面对四大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发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四大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出台一些针对性较强、操作性较好的财政金融等政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彭宝玉  谢桂珍  魏雪燕  何月娟  
基于泰尔指数和GIS地图技术分析了2001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研究表明:全国省域层面金融发展差异显著小于经济发展差异,经济发展差异呈缩小趋势,而金融发展差异呈扩大趋势;经济发展差异主要由四大板块间差异形成,而金融发展差异主要由东部10个省份间差异形成;金融发展格局显著不同于经济发展格局,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出显著的地带性差异,区域金融发展没有表现出地带性差异,西部省份金融比率提升显著,中部6个省份经济增长提速明显,但金融发展显著滞后。这意味着在区域层面上,经济发展只是影响金融发展的因素之一,其他因素如国家宏观调控、金融空间组织、金融机构的信用区域分配等都会影响区域金融发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米娟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区域经济差异日益突出。此项研究通过对地区经济差异的统计描述,并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在传统的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要素和制度要素两个变量来考察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得出了结论和启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郝丽莎  赵媛  
效率导向的石油资源利用布局使我国的原油生产格局与加工利用格局之间形成显著错位。鉴于石油资源利用的根本目的应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论文基于区域投入产出表,构建增加值拉动乘数和增加值推动乘数两个投入产出系数,测算并对比了我国不同区域石油资源利用的区域综合经济效应,指出:1)我国石油资源利用的区域经济效应分异小于其直接经济效应分异,表明各区域的石油资源利用均通过区内产业链传导,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2)区域的资源禀赋、经济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我国石油资源利用的区域经济效应分异的主要因素;总体而言,资源型和精加工型产业结构在实现石油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协奎  黄跃  
以广西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市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4-2012年的数据,根据TOPSIS计算出14个地级市各年的发展得分,从差异系数、权重变化、GIS时空波动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各地市经济发展差异波动较为显著,区域之间差距逐渐拉大,处于非均衡的空间分布状态,"局部高地"与"U"型裂谷并存成为广西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外在表现;随着"政策性推动"现象的延续,广西部分地区地缘优势得到发挥,区位价值不断提升,空间集聚效应显现,南宁市的核心地位日渐明显;广西"一超多强"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南宁、桂林、柳州的经济辐射能力有待增强,降低其极化效应成为重要难题;不同时期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彭宝玉  张敏  郭扬  
基于泰尔指数和GIS地图分析技术,对河南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空间结构变化做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金融业的空间集聚度远大于一般产业,在强大的金融集聚经济作用下,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金融发展会表现出显著差异。2000年以来,河南省辖市市区经济实力相对下降,而金融集聚功能上升;县域经济显著发展,而金融发展普遍滞后,郑州市日益成为全省金融服务业的集聚地。金融空间流动带来现代城市的快速成长、功能彰显和激烈竞争,而此种努力的结果往往会抑制一些区域的金融发展,特别是县域和农村地区,需要统筹区域金融中心和乡村普惠金融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