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75)
- 2023(8099)
- 2022(6626)
- 2021(6085)
- 2020(4860)
- 2019(10846)
- 2018(10308)
- 2017(19202)
- 2016(9847)
- 2015(11205)
- 2014(10973)
- 2013(11194)
- 2012(10853)
- 2011(10392)
- 2010(10232)
- 2009(9627)
- 2008(9226)
- 2007(8021)
- 2006(7279)
- 2005(6790)
- 学科
- 济(73807)
- 经济(73763)
- 管理(23714)
- 方法(23369)
- 数学(21642)
- 数学方法(21565)
- 地方(19537)
- 中国(18927)
- 业(18312)
- 地方经济(13923)
- 农(12463)
- 企(12313)
- 企业(12313)
- 学(11855)
- 贸(11739)
- 贸易(11732)
- 易(11333)
- 业经(11299)
- 环境(10861)
- 融(9209)
- 金融(9207)
- 发(9025)
- 制(8832)
- 农业(8600)
- 财(8446)
- 银(8126)
- 银行(8125)
- 关系(8101)
- 行(8026)
- 经济学(7878)
- 机构
- 大学(159310)
- 学院(156553)
- 济(86822)
- 经济(85577)
- 研究(65796)
- 管理(54994)
- 中国(50222)
- 理学(46986)
- 理学院(46298)
- 管理学(45777)
- 管理学院(45464)
- 科学(35721)
- 京(34394)
- 财(34337)
- 所(32612)
- 经济学(30365)
- 研究所(29672)
- 财经(28038)
- 中心(27475)
- 经济学院(27176)
- 经(25719)
- 院(23712)
- 北京(22481)
- 范(21225)
- 江(21178)
- 科学院(21142)
- 师范(21117)
- 财经大学(20872)
- 农(19969)
- 研究中心(18885)
- 基金
- 项目(102495)
- 科学(83377)
- 基金(79095)
- 研究(75331)
- 家(69196)
- 国家(68782)
- 科学基金(58670)
- 社会(54336)
- 社会科(51882)
- 社会科学(51873)
- 基金项目(41129)
- 省(35298)
- 自然(34323)
- 自然科(33520)
- 自然科学(33511)
- 自然科学基金(32914)
- 教育(32366)
- 资助(32005)
- 划(30965)
- 编号(26558)
- 国家社会(25057)
- 发(24718)
- 部(24446)
- 中国(23917)
- 重点(23726)
- 成果(21396)
- 教育部(21339)
- 发展(21208)
- 展(20953)
- 创(20458)
共检索到2450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润君 潘文卿 陈杰
本文以中国1997年与2007年8个区域17个产业部门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通过前后向关联考察了中国区域经济空间关联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0年间中国区域间的空间关联程度在加强,无论是直接联系还是间接联系,前、后向联系值都较弱的地区数在减少,联系值都较强的地区数在增加。具体地,除东部与南部沿海地区外,其他地区的直接与完全后向联系值呈现普遍上升的趋势,而除北部沿海、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区外,其他地区的直接与完全前向联系值呈现上升势头。同时,本文的研究也发现,由于"两头在外"发展模式的影响,东部与南部沿海地区对中国其他地区的前、后向影响力都在减弱,其中尤以后向影响力的减弱程度最大。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空间关联 前向联系 后向联系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潘文卿,刘起运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methodology and measurements of the spatial linkage of interregional economy. Firstly, the backward linkage and forward linkage of sectors are deeply interpreted,especially on the view of the forward linkage based on the Ghosh Input-output model. Then the paper turns its viewpoint to the interregional linkage analysis and its methodology and measurements.
关键词:
投入产出模型 区域经济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素萍 葛明 林玲
基于2002和200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本文应用前、后向加权完全联系指标研究了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对其它地区的供给推动作用和需求拉动作用,应用空间联系指数分析了各区域间经济联系程度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区域间前、后向经济联系随时间演进不断增强,京津、中部、西北、西南、北部沿海等五大区域对其它地区具有较强的需求拉动作用,而西北、中部、西南和南部沿海的供给推动作用高于平均水平;两两区域间经济联系差别很大,三大沿海与其它区域的联系相对密切,京津与中部地区居中,东北、西北、西南三个区域相对独立。因此,促进中国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仍需要坚持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纯凤 杨晴青 朱媛媛 曾菊新 涂蕾
通过引力模型的修正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应用,对湖南100个区域经济的空间联系和空间组织进行测算分析。根据测算结果,发现湖南区域经济空间联系具有以下特征:湖南省经济整体网络密度偏小,经济联系总量差距大;区域经济联系的空间差异较大;区域经济联系不平衡,经济联系等级明显;省际相邻区域经济联系程度不均。进一步对空间组织结构进行圈层分析,根据凝聚子群分析结果进行经济区划,结合湖南主要经济联系通道确定主要、次要发展轴,从而得到完整的空间结构,最后对湖南经济空间联系和空间组织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湖南经济空间联系和空间组织的研究对湖南优化空间经济结构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有重要意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罗朋伟 曹希广 吉亚辉
以地级市为基本分析单元,基于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构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1996—2018年西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特征,分析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安、乌鲁木齐、兰州、西宁和银川作为支撑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5个区域经济增长极在空间上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西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由东向西呈现单调递减的态势;西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并不高,但整体呈现出缓慢增大的趋势;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具有较好的关联性,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是"等级森严"的,却拥有较高的网络效率;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同样具有较明显的"中心-外围"特征;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的发育对区域经济差距具有显著影响,随着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经济差距呈现为收敛态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丽
近年来 ,在我国特色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 ,大多数研究者没有对特色经济、区域经济学进行鉴别 ,导致在实践中特色经济的发展思路混乱 ,对特色经济的顺利发展产生很大影响。本文试图对特色经济与区域经济学的联系与差异进行探讨 ,提出了几个探索性结论。
关键词:
特色经济 区域经济学 西部大开发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郑长德 肖金成
2007年10月30~11月1日,中国区域经济学会2007年年会在成都市西南民族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会议收到论文100余篇。来自全国60多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区域经济学界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柯善咨 郭素梅
本文利用相对价格方差法测度中国省级商品市场的对内开放程度,建立商品市场对内开放和地区经济增长联立方程,检验1995~2007年期间两者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内开放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方程估计结果显示商品市场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均显著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商品市场对内开放和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互相促进的内生关系,这种相互促进的作用机制在经济不发达省份尤为显著。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生龙 张捷
文章在空间经济视角下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及其生成机制进行了检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1985-2007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从长期看存在着绝对β收敛,但短期内不存在绝对β收敛,这一结论无法从OLS框架中得出;(2)不论从长期看,还是从短期看,我国的区域经济增长均存在条件β收敛,这一结论即使在OLS框架中也能得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申晓燕 王茜茜 李晓丹 宋洁 徐建斌 孙峰华
借助SPSS20.0平台,采用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对区域经济进行预测。以Arc GIS中距离分析方法对环渤海的东北、华北和山东半岛区域交通可达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测度模型,探讨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前后对东北、华北和山东半岛区域经济联系及其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区域间经济联系大为增强;山东半岛往西往北和辽东半岛往东往北区域间经济联系越来越弱;北京、天津、辽宁省的西北区域、河北和山西的北部区域、内蒙古的中西部区域其经济联系不受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立君 杨振轩 刘斐然
文章从区域经济联系潜力、产业结构互补性、市场互通性和生产活动关联性四个维度构建了湖北省区域经济联系评价体系,并测算了湖北省2000—2015年的区域经济联系指数。通过测算,识别了湖北省最为重要的区域经济联系伙伴。结果表明,湖北省区域经济联系水平在波动中不断提高,但在区域经济联系格局上呈现"远亲强于近邻"的现象和"┣型"格局,即与南北方向的省区和东部发达区域的联系较强,而与邻近的西部地区联系较薄弱。同时,高铁效应对区域经济联系格局及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区域经济联系 区域经济联系指数 湖北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牛慧恩,孟庆民,胡其昌,陈延诚
通过节点分析、线路分析、联系作用量分析以及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甘肃与毗邻省区区域经济联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甘肃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甘肃 区域经济联系 经济联系强度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丁焕峰 李佩仪
本文选用中国1998~2007年期间六类区域污染指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我国区域污染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污染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弃物与人均GDP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工业废水中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与人均GDP之间存在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关系;工业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与人均GDP之间存在N型曲线关系。
关键词:
区域污染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区域经济增长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谭友林
本文考察了当前我国劳动力总量空间分布并分析了中国省际城镇失业水平、各省剩余农业劳动力数量及1997年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情况。利用这三个指标笔者考察了中国就业压力的空间格局。此外,本文还结合各省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增长速度就此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对现今中国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年猛 孙久文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区域经济战略转变和新规划实施,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差距变动的影响。笔者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和新规划的实施打破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空间格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均衡的发展时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