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12)
- 2023(11365)
- 2022(9428)
- 2021(8749)
- 2020(6960)
- 2019(15695)
- 2018(15388)
- 2017(28556)
- 2016(15192)
- 2015(17388)
- 2014(17387)
- 2013(17192)
- 2012(16428)
- 2011(15597)
- 2010(15470)
- 2009(14440)
- 2008(13782)
- 2007(12281)
- 2006(11218)
- 2005(10340)
- 学科
- 济(89381)
- 经济(89301)
- 管理(38469)
- 业(30085)
- 方法(28559)
- 中国(26332)
- 数学(25202)
- 数学方法(25066)
- 地方(23558)
- 企(22539)
- 企业(22539)
- 学(17468)
- 农(17324)
- 业经(15772)
- 贸(15189)
- 贸易(15181)
- 地方经济(14998)
- 易(14679)
- 制(13820)
- 环境(13234)
- 财(12409)
- 融(12397)
- 金融(12389)
- 银(11702)
- 发(11690)
- 银行(11680)
- 行(11447)
- 农业(11436)
- 体(11387)
- 和(11310)
- 机构
- 大学(233891)
- 学院(231100)
- 济(111278)
- 经济(109149)
- 研究(93522)
- 管理(82918)
- 理学(70175)
- 中国(70153)
- 理学院(69207)
- 管理学(68180)
- 管理学院(67739)
- 科学(53974)
- 京(51689)
- 所(47468)
- 财(46190)
- 研究所(43188)
- 中心(40206)
- 财经(36945)
- 经济学(36513)
- 农(35215)
- 院(34020)
- 江(33935)
- 经(33691)
- 北京(33315)
- 经济学院(32586)
- 范(32240)
- 师范(31970)
- 业大(29956)
- 科学院(28799)
- 农业(27532)
- 基金
- 项目(152501)
- 科学(121881)
- 基金(113639)
- 研究(111330)
- 家(100301)
- 国家(99623)
- 科学基金(84499)
- 社会(75383)
- 社会科(71596)
- 社会科学(71580)
- 基金项目(59272)
- 省(56036)
- 自然(51805)
- 自然科(50656)
- 自然科学(50638)
- 自然科学基金(49714)
- 教育(49307)
- 划(48570)
- 资助(46111)
- 编号(42158)
- 发(35225)
- 重点(35179)
- 成果(34718)
- 部(34604)
- 国家社会(33233)
- 创(30792)
- 中国(30720)
- 课题(30622)
- 教育部(29725)
- 创新(29178)
- 期刊
- 济(129763)
- 经济(129763)
- 研究(77354)
- 中国(48622)
- 学报(34930)
- 科学(33923)
- 财(32359)
- 管理(32314)
- 农(31830)
- 大学(26285)
- 学学(24783)
- 经济研究(22793)
- 教育(22187)
- 农业(21850)
- 融(21293)
- 金融(21293)
- 财经(19658)
- 技术(19346)
- 问题(18293)
- 经(17340)
- 业经(17149)
- 贸(15446)
- 世界(14824)
- 国际(14290)
- 技术经济(12565)
- 业(12212)
- 统计(12027)
- 资源(11754)
- 策(10605)
- 现代(10555)
共检索到3643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豆建民 张可
运用重心模型、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模型分析了中国省域、城市群、经济带的经济重心演变趋势,以及主要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网络结构的演化趋势。研究显示:2031年之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将向东南沿海转移;2031-2050年,中国城市群的经济重心将向西南地区转移,其中第三产业将向东南沿海转移。届时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网络体系结构逐渐趋于稳定和优化。可以预见,中国城市网络结构将呈现出明显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且核心带的城市将不断增加,而边缘地带的城市将不断减少。
关键词:
经济格局 城镇化 网络体系 演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殿昆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展开,大、中城市的流通中心作用愈益突出,建立城市经济区的流通网络体系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议题。流通是连续的交换,或从总体上看的交换。文中“流通”一词的含义是广义的(经济学界称为“大流通”),其主体包括全民、集体、个体以及联合体等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交易者、经营者;客体包括我国宪法允许作为商品交换的有形(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或无形(如信息、劳务)产品。文中“流通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董雪静,景俊海,王安民
在区域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今天,高新技术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进一步提升高新区经济增长极的作用,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西安高新区为例,提出了构建多元化网络体系,形成“增长极拉力网”,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多元化网络体系 区域经济 高新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白永秀 任保平
区域经济学是与经济地理学联系在一起的,是由经济地理逐步演化而来的,区域经济学不断地吸收当代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加强与深化其基础理论研究,逐步走向体系化和规范化,形成了日益规范的空间分析经济学;从区域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看,区域经济学将以空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作为基础,形成研究内容的综合化、具体化和微观化以及研究方法的模型化和计量化,并以“问题区域”为新的研究关注点。
关键词:
区域经济学 学科成长 空间分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璐
国内市场正在重塑我国经济空间格局。本文利用标准差椭圆和标准距离方法,基于全国287个城市(地级及以上)数据确定了我国经济格局时空演化的基本态势:2003~2010年,我国经济重心正向内陆方向移动,经济发展呈现出空间收缩密集化态势,且在东—西方向上的增长趋势强于南—北方向,经济发展空间均衡趋势明显,空间差异呈下降趋势。这些趋势表明,我国国内市场引发的聚集经济作用在不断加强。建议以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主构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加大对安徽省、河南省和湖北省等靠近全国市场的中部地区的投入力度,大力推动我国经济进入内生增长、沿海—内陆双轮驱动的发展轨道。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于海峰 王方方
党的十九大将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形成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提升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高度,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后的对外开放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基于对新时代世界开放型经济格局特征的把握,特别是对十九大精神与经济网络化内在关联的认识,在梳理国内外开放型经济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商贸、区域和政府网络三个维度,阐述了构建新时代开放型经济网络、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逻辑思路、框架体系与发展路径,以及构建新时代开放型经济网络体系、形成多元平衡开放新格局的战略意义。
[期刊] 改革
[作者]
孙久文 李恒森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加快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现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明显:多支点的空间骨架逐渐形成,产业转移成为区域空间变化的主导力量,宏观经济因素对空间均衡的影响逐步加大。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存问题有:区域间绝对差距扩大,地区发展机会不均等。为此,应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强化区域间经济合作,打造新的增长极;促进区域发展精准化,完善区域政策体系。未来,我国将逐步建立开放型区域经济新体制,应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 区域政策
[期刊] 改革
[作者]
孙久文 李恒森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加快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现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明显:多支点的空间骨架逐渐形成,产业转移成为区域空间变化的主导力量,宏观经济因素对空间均衡的影响逐步加大。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存问题有:区域间绝对差距扩大,地区发展机会不均等。为此,应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强化区域间经济合作,打造新的增长极;促进区域发展精准化,完善区域政策体系。未来,我国将逐步建立开放型区域经济新体制,应充分利用区域分化格局推动政策创新,加快绿色化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 区域政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社明,李益敏
文章首先描述了中老缅泰次区域的范围、概况及其产生的背景、发展趋势和意义。在系统分析次区域交通网络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以次区域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为主轴 ,以中老泰、中缅泰通道为骨架构建的公路、铁路和空运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的步骤、重点和选择方案及对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卫东 罗怀芳
本文运用环境约束下的SBM-Undesirable模型和GML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测算分析了2006—2014年中国30个省(市、区)及八大经济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变动趋势,研究了地区产业结构特征与经济增长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TFP变化的技术和规模特征,进而寻求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途径。研究结果显示:纯技术进步指数与TFP的变化方向具有较强的趋同性,技术进步是提升TFP最有效的途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导致经济效率低下,以绿色产业为主的地区在考虑环境因素后TFP不降反升。环境、技术创新协同发展是实现TFP增长的关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卫东 罗怀芳
本文运用环境约束下的SBM-Undesirable模型和GML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测算分析了2006—2014年中国30个省(市、区)及八大经济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变动趋势,研究了地区产业结构特征与经济增长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TFP变化的技术和规模特征,进而寻求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途径。研究结果显示:纯技术进步指数与TFP的变化方向具有较强的趋同性,技术进步是提升TFP最有效的途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导致经济效率低下,以绿色产业为主的地区在考虑环境因素后TFP不降反升。环境、技术创新协同发展是实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亚琴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是在摆脱计划体制下行政束缚和破除区域内部各地市场封闭状态下推进的。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合作将逐渐形成以市场力为主导,政府积极推动,区域协调组织有效发挥作用的发展机制。区域合作将更多地体现为以资产联结为纽带,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为导向,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的趋向。加强中国区域经济合作关键在于:营造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和完善统一的区域性要素市场;促进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区域合作主体的市场运作能力;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构,逐步形成制度性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发展跨地区大型企业集团,不断提高区域内产业专业化分工合作的水平。
关键词:
区域经济 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协作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韩晓生
城市CBD是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特别是全球经济的相互联系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每个城市CBD均以不同的能级与网络中其他城市CBD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使得全球城市CBD逐渐形成有层级的网络结构。实践证明,全球城市CBD网络化的整体运行已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本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分析构建我国城市CBD网络体系的背景,探讨城市CBD网络体系的演进过程和基本结构,结合我国目前城市CBD网络发展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一体化 城市CBD 网络体系 构建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韩晓生
城市CBD是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特别是全球经济的相互联系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每个城市CBD均以不同的能级与网络中其他城市CBD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使得全球城市CBD逐渐形成有层级的网络结构。实践证明,全球城市CBD网络化的整体运行已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本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分析构建我国城市CBD网络体系的背景,探讨城市CBD网络体系的演进过程和基本结构,结合我国目前城市CBD网络发展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一体化 城市CBD 网络体系 构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荣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区域间资源相互整合,形成有机整体,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促进了世界各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经济体系调整。目前,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在世界经济格局面临再次重新洗牌的时候,拥有极大的机会。我国要在这轮经济改革中取得胜利,首先还是得练好内功,优化创新机制配置优势资源,形成战略联盟,构建区域新经济体系竞争优势,积极促进我国各级政府深化改革以适应区域化发展新趋势。
关键词:
区域治理 区域经济 经济战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