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93)
2023(9839)
2022(8013)
2021(7363)
2020(5915)
2019(13090)
2018(12632)
2017(23307)
2016(12042)
2015(13639)
2014(13046)
2013(13197)
2012(12769)
2011(12080)
2010(12024)
2009(11355)
2008(10979)
2007(9824)
2006(8955)
2005(8257)
作者
(35171)
(29466)
(29233)
(27878)
(18755)
(13920)
(13127)
(11348)
(11142)
(10366)
(10116)
(9637)
(9609)
(9462)
(9189)
(9057)
(8687)
(8446)
(8430)
(7747)
(7468)
(6937)
(6880)
(6755)
(6666)
(6623)
(6271)
(5976)
(5828)
(5730)
学科
(79903)
经济(79852)
管理(35882)
(31173)
方法(25474)
(24877)
企业(24877)
数学(22676)
数学方法(22582)
中国(21662)
地方(20194)
(14500)
地方经济(14344)
业经(14251)
(13735)
贸易(13724)
(13317)
技术(13075)
(12757)
(11669)
环境(11559)
(11480)
金融(11479)
(10933)
银行(10925)
(10902)
(10723)
农业(9764)
(9729)
技术管理(9688)
机构
大学(187155)
学院(185134)
(99927)
经济(98529)
研究(74788)
管理(68350)
理学(58100)
中国(58091)
理学院(57376)
管理学(56782)
管理学院(56397)
(40623)
(39877)
科学(39692)
(37118)
经济学(33931)
研究所(33538)
财经(32568)
中心(31822)
经济学院(30349)
(29795)
(26740)
(26167)
北京(26142)
财经大学(24209)
(23863)
师范(23739)
科学院(23456)
(23449)
研究中心(21133)
基金
项目(119047)
科学(96721)
基金(90106)
研究(89822)
(78271)
国家(77746)
科学基金(66686)
社会(63673)
社会科(60717)
社会科学(60704)
基金项目(46350)
(42783)
教育(38889)
自然(38283)
自然科(37423)
自然科学(37414)
自然科学基金(36777)
(36516)
资助(35998)
编号(32444)
国家社会(28840)
(28635)
(28036)
重点(27484)
(27098)
成果(26553)
中国(26414)
创新(25870)
发展(24612)
教育部(24612)
期刊
(115606)
经济(115606)
研究(65126)
中国(38079)
管理(29057)
(28587)
科学(24893)
学报(22711)
(21389)
经济研究(21081)
(19533)
金融(19533)
大学(18024)
财经(17833)
学学(16950)
技术(15980)
(15755)
问题(15101)
教育(15002)
农业(14904)
业经(14591)
(14520)
世界(13695)
国际(13575)
技术经济(12108)
统计(10087)
(9400)
经济问题(9275)
(9261)
资源(8805)
共检索到2955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胡安俊  刘元春  
调整国土空间结构是优化要素配置、促进区域协调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重心模型和重心分解模型对中国区域经济重心的演化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2003年和2004年是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转折时期,在此之后中国区域经济重心走向均衡化。在驱动机制上,2003年之后政府干预的作用趋于减弱,人力资本成为驱动经济重心向中西部漂移的新力量。在演化力度与演化次序上,固定资产投资、GDP、进出口总额和消费重心构成了雁阵漂移模式。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栋生  
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增长步入了新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在更宽广的领域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国内市场将逐步国际化。新的环境和新的使命决定了在新世纪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方锦涛  
改革以来,虽然我国四大区域经济板块发展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区域经济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以及区位等方面的差距是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内生因素,区域经济政策的不平衡则构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外在因素。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和主体功能区的实施都将在短期内加大这种区域发展差距,同时又在长期内缩小这种差距,我国区域经济总体战略的实施在长期内也会缩小区域差距。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进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随之持续增长,区域经济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也愈加突出。自1990年起,我国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也愈发活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逐渐好转。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入改革之后,我国区域经济进入了活跃发展阶段,通过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于此,本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新态势进行了全面研究。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曹永福  
一、区域经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向纵深发展,信息通讯技术继续突飞猛进,国际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发达,通讯和交通成本的降低使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分工更加专业化,服务业与制造业开始高度融合,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日益频繁。传统的一国生产、世界销售模式转变为国际生产、全球销售模式,生产、贸易、服务和投资融合为一体化综合体。新的全球化模式促使国际经贸规则做出调整,跨国公司除关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进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随之持续增长,区域经济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也愈加突出。自1990年起,我国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也愈发活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逐渐好转。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入改革之后,我国区域经济进入了活跃发展阶段,通过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于此,本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新态势进行了全面研究。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卫东  罗怀芳  
本文运用环境约束下的SBM-Undesirable模型和GML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测算分析了2006—2014年中国30个省(市、区)及八大经济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变动趋势,研究了地区产业结构特征与经济增长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TFP变化的技术和规模特征,进而寻求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途径。研究结果显示:纯技术进步指数与TFP的变化方向具有较强的趋同性,技术进步是提升TFP最有效的途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导致经济效率低下,以绿色产业为主的地区在考虑环境因素后TFP不降反升。环境、技术创新协同发展是实现TFP增长的关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卫东  罗怀芳  
本文运用环境约束下的SBM-Undesirable模型和GML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测算分析了2006—2014年中国30个省(市、区)及八大经济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变动趋势,研究了地区产业结构特征与经济增长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TFP变化的技术和规模特征,进而寻求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途径。研究结果显示:纯技术进步指数与TFP的变化方向具有较强的趋同性,技术进步是提升TFP最有效的途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导致经济效率低下,以绿色产业为主的地区在考虑环境因素后TFP不降反升。环境、技术创新协同发展是实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亚琴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是在摆脱计划体制下行政束缚和破除区域内部各地市场封闭状态下推进的。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合作将逐渐形成以市场力为主导,政府积极推动,区域协调组织有效发挥作用的发展机制。区域合作将更多地体现为以资产联结为纽带,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为导向,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的趋向。加强中国区域经济合作关键在于:营造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和完善统一的区域性要素市场;促进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区域合作主体的市场运作能力;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构,逐步形成制度性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发展跨地区大型企业集团,不断提高区域内产业专业化分工合作的水平。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陆岷峰  陆顺  
区域经济是整体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呈现出多极化、跨行政区域、跨国界区域、跨行业区域、超大型区域等新特征,对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商业银行只有针对区域经济的新特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安筱鹏  冉晓丹  
城市区域的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的城市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滞后已经成为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表现在统一的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体系的建立、跨区域的公共事务管理及城市区域基础设施的供给等方面。城市区域协作组织滞后是制约城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国外城市区域组织的基本模式,中国城市区域协作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我国城市区域组织的建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小建  
本文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差异在不断扩大、区域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中央政府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且关注区域问题的背景,将人文关怀理念用于区域经济学研究,提出区域关怀概念。区域经济学研究中,要进行思维转换和研究重点的转换,特别应关注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特点,关注欠发达区域、弱势区域和问题突出区域的研究。通过贯彻尊重原则、机会平等原则和合理补偿原则,实现区域间的和谐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