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65)
2023(11471)
2022(9645)
2021(8835)
2020(7506)
2019(17335)
2018(16674)
2017(31925)
2016(17105)
2015(19782)
2014(19779)
2013(20081)
2012(19214)
2011(17828)
2010(17684)
2009(16765)
2008(16684)
2007(15025)
2006(13190)
2005(12218)
作者
(51661)
(43424)
(43402)
(41541)
(27858)
(20790)
(19832)
(16950)
(16281)
(15188)
(15158)
(14403)
(14024)
(13759)
(13757)
(13558)
(12858)
(12747)
(12535)
(12445)
(10918)
(10705)
(10535)
(10015)
(9953)
(9819)
(9455)
(9252)
(8688)
(8669)
学科
(99986)
经济(99912)
管理(45743)
(42404)
方法(38965)
数学(35254)
数学方法(35044)
(32159)
企业(32159)
中国(25683)
地方(22530)
(21824)
(19937)
(18260)
业经(17074)
(17046)
贸易(17039)
(16521)
(15206)
地方经济(14912)
农业(14868)
(13985)
金融(13983)
环境(13589)
(13358)
银行(13336)
(12866)
(12709)
(11201)
(11022)
机构
大学(267806)
学院(264658)
(129353)
经济(127127)
研究(99777)
管理(97303)
理学(83294)
理学院(82245)
管理学(81096)
管理学院(80573)
中国(76563)
科学(57666)
(56799)
(55329)
(51290)
研究所(46631)
财经(44623)
中心(43880)
经济学(43167)
(42510)
(40589)
经济学院(38880)
(38270)
北京(36626)
业大(35571)
(35081)
(34339)
师范(34070)
农业(33410)
财经大学(33050)
基金
项目(170431)
科学(135191)
基金(126847)
研究(124418)
(110588)
国家(109767)
科学基金(92981)
社会(83500)
社会科(79252)
社会科学(79230)
基金项目(66187)
(62878)
自然(56835)
教育(55606)
自然科(55476)
自然科学(55458)
自然科学基金(54506)
(54080)
资助(52539)
编号(47799)
(39682)
成果(39409)
重点(39043)
(38937)
国家社会(36460)
(34571)
教育部(34134)
中国(33974)
课题(33360)
人文(32672)
期刊
(144730)
经济(144730)
研究(83874)
中国(49128)
(42027)
学报(39864)
(38374)
科学(37972)
管理(34605)
大学(29991)
学学(28423)
农业(25983)
(25875)
金融(25875)
经济研究(25187)
财经(23916)
技术(21622)
(20795)
教育(20674)
问题(19578)
业经(19477)
(17532)
世界(15963)
国际(15531)
技术经济(15477)
(14636)
统计(14618)
(12511)
资源(12474)
经济问题(12249)
共检索到4015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文斌  邝嫦娥  
文章运用1990~2008年中国各省的时间序列数据,选取13个具体指标,并通过主因子分析法,从中提取了4个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最主要因子是资本流动。文章最后从资本流动的角度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门洪亮  李舒  
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诸要素中,资本要素尤为重要。它不仅带动其它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并且涉及到政府如何适时地采取有效的地区发展政策来促进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以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金龙  王宏伟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差距逐步扩大。不论从短期来看,还是从长期来看,资本流动都是经济增长水平的决定因素之一,从而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差距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差距的变化情况和特点,然后从区域资本流动的不同渠道综合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区域间的资本流动趋势和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对区域间资本流动对中国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影响进行了数量分析和理论分析,并依此提出我国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钊  王舒健  
基于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文章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经济差距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三大区域的经济差距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因果关系,东部经济差距下降不仅有利于本区域经济平衡,而且有利于中部、西部和全国地区经济平衡发展。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力  
国际贸易理论揭示了贸易影响收入分配的机制,但对于收入分配的区域效应则存在广泛的争议。本文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结构分析,探讨贸易扩张与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演化的结构关联机制,进而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贸易成因做出解释与判断。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靖宇  张宪平  
文章利用泰尔指数,并将中国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对1978—2005年间的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测度和分解。通过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整体变动情况,以及四大区域内部及四大区域间差距对总差距贡献率的变动情况,以期为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带来一些政策上的启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大立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地困扰着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了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促进东中西经济协调发展,国家从1999年开始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然而,通过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非但没有明显缩小,反而还有不断加剧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造成这种差距持续、加速扩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本文就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与其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东、中、西经济发展差距与其民营经济发展差距呈强正相关性。从而证实了有些学者所提出的“东中西经济发展差距的本质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的论断。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笳旭  
通过对全国及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四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差距变动测度,发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动呈现"缩小—扩大—再缩小"的三阶段变化趋势,地区差距在2003年以后趋于缩小。全国经济发展表现出趋同趋势,且东部地区内部和中部地区内部存在"俱乐部"收敛趋势。进一步,通过对地区差距变动成因的实证分析,揭示出了市场化进程和区域政策从空间范围对差距变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对外开放度、市场容量和市场化程度对2003—2011的地区差距趋同起正向作用,而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劳动参与率对差距趋同起负向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丽娟  
区域倾斜政策被普遍认为是沿海和内陆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本文则认为,由于沿海与内陆外向型经济内在发展条件悬殊,贸易自由化对两个区域的影响迥然不同。本文首先就贸易自由化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贸易政策的变化对产业集聚有重要影响,而不同区域贸易参与度的差异也直接导致区域收入差距。继而从区域总体差距、区域差距的部门分解和制造业集聚三个方面,对实施贸易自由化以来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对贸易自由化和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二者高度相关。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选选  
199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经济区域间差距也在快速扩大,区域差距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在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我国各省统计数据合并计算出东、中、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四个区域1987-2007年的各项指标,在定性分析了影响四个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因素之后,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定量分析了这些因素对四个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程度。结论显示,产业结构、经济外向度和投资系数是影响区域差距的主要原因。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陈文成  
以构建的区域经济发展三维评价指标体系,作为GIS(地理信息系统)相应粒度多边形的主要属性,建立空间时态数据库.通过定义的相对发展度函数进行指标规范化后,经标准化并虚拟优、劣样品,利用因子分析将之变换为因子得分。在此基础,提出加权闵可夫斯基距离法三维评价模型,引入方差、聚集度等测度不平衡程度,通过序列快照模型等表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格局的动态,根据公因子方差、序相关分析等进行因素诊断与调控。方法应用于福建南平市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研究中,实证表明方法方便、有效。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肖飞  吴妙  
本文以湖南省为例,采用灰色系统模型进行分析。首先利用改进了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影响湖南省经济增长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情况和消费水平对湖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最为显著,人口增长、劳动力投入的贡献最弱。通过建立GM(1,1)模型和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湖南省2013-2015年的经济增长情况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的结果和湖南省"十二五"规划中的目标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晓娥  康艳芳  王立  
文章采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2008年的14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同时对现阶段河南省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近况做了比较,并给出了综合评价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盛松成  石春华  
地区间经济差距是中国整体经济差距的主要来源。政策倾向、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化深度、要素市场扭曲等因素是形成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直颇受关注。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随着改革的深化不断拉大。为了统计需要,本文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分为四个地区。东部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