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36)
2023(11713)
2022(9866)
2021(8933)
2020(7647)
2019(17504)
2018(16969)
2017(32622)
2016(17444)
2015(20132)
2014(20179)
2013(20514)
2012(19751)
2011(18303)
2010(18198)
2009(17142)
2008(16966)
2007(15227)
2006(13451)
2005(12358)
作者
(52860)
(44372)
(44311)
(42424)
(28176)
(21094)
(20232)
(17306)
(16665)
(15607)
(15425)
(14710)
(14235)
(14101)
(14008)
(13857)
(13143)
(12966)
(12747)
(12611)
(11175)
(10911)
(10703)
(10149)
(10095)
(10077)
(9628)
(9462)
(8920)
(8836)
学科
(104375)
经济(104303)
管理(45155)
(42646)
方法(39188)
数学(35143)
数学方法(34938)
(32154)
企业(32154)
中国(25808)
地方(24757)
(23205)
业经(19126)
(18588)
(17690)
(17611)
贸易(17604)
(17055)
地方经济(16345)
农业(15532)
(15339)
环境(14149)
产业(13438)
(13381)
金融(13379)
(13042)
(12846)
银行(12825)
(12406)
(11880)
机构
大学(271628)
学院(270060)
(132457)
经济(130221)
研究(102268)
管理(99796)
理学(85472)
理学院(84420)
管理学(83265)
管理学院(82737)
中国(77241)
科学(59275)
(57675)
(55057)
(52471)
研究所(47690)
中心(44953)
财经(44429)
(43817)
经济学(43706)
(40336)
(39519)
经济学院(39356)
北京(37076)
业大(36662)
(36004)
(35000)
师范(34729)
农业(34485)
财经大学(32750)
基金
项目(174589)
科学(138425)
基金(128802)
研究(128298)
(112064)
国家(111237)
科学基金(94207)
社会(85589)
社会科(81387)
社会科学(81366)
基金项目(67396)
(65724)
自然(57313)
教育(56696)
自然科(55934)
自然科学(55916)
(55855)
自然科学基金(54953)
资助(52985)
编号(49496)
(41200)
成果(40306)
(40226)
重点(40102)
国家社会(37028)
(35892)
课题(34730)
中国(34504)
教育部(34494)
发展(34340)
期刊
(150176)
经济(150176)
研究(85035)
中国(50468)
(41026)
(39988)
学报(39673)
科学(38549)
管理(36055)
大学(29733)
学学(28194)
农业(27291)
经济研究(25847)
(24593)
金融(24593)
财经(23395)
技术(22660)
业经(21366)
教育(20872)
(20506)
问题(20299)
(17870)
技术经济(16160)
世界(16145)
国际(15664)
(15271)
统计(14864)
(12927)
经济问题(12861)
商业(12799)
共检索到4097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袁永科  赵美姣  
文章将经济分为九个产业部门,从部门的视角运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衡量不同部门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及收敛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之间的交互效应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率达到65%左右,明显高于单个产业的贡献率。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呈现σ收敛态势,但各产业的σ收敛特征差异显著。农林牧渔业不存在收敛,房地产业没有呈现持续的收敛或发散特征,剩余七个产业部门则存在显著的σ收敛。而且,产业之间的交互效应动态变化显著。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魏下海  李树培  
本文以1990—2006年我国29个省区的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算出各省区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物质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4个成分,考察4个成分对劳动生产率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平均Farrell技术效率呈下降趋势,落后地区与生产前沿面渐行渐远;我国区域劳动生产率增长是发散的,尽管物质资本积累对劳动生产率增长及收敛有显著影响,但技术进步最终促使我国省区劳动生产率增长存在发散效应。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程建  连玉君  
本文根据1952-2003年各省的人均实际GDP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方法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除上海与贵州外,按照分省配对协整检验划分的三大区域中,西部地区具有收敛特征而东部地区不存在收敛但受到三个随机增长因素的共同作用。此外,三大地区间不存在收敛,但中西部地区具有共同的增长趋势而与东部地区则不存在这种关系,东部与中西部的经济差距在1990年以后呈现明显扩大的趋势,西部大开发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易楠  刘黎明  
文章根据区域经济收敛理论的基本假定,应用统计计量模型,从宏观数据上实证了中国各省市的人均收入由条件β收敛向绝对β收敛的转变,并揭示出影响中国区域经济"敛散性"的原因,为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杜家廷  冉茂盛  罗富碧  
借鉴Martin β收敛模型的构建思路,文章建立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收敛度的实证检验模型,并以此模型为依据,运用Panel data固定效应估计技术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收敛度进行实证检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冀  严汉平  
从两个方面对我国未来区域差距的演进趋势进行预测。鉴于国家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而国家的五年规划是中央关于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因此,首先,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内容对我国几大区域未来发展的走向进行大致判断;其次,通过随机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计算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速度,由此判断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演进趋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炳军  张文龙  
文章运用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在研究河南省各市(地)经济发展差异性的基础上,得出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收敛俱乐部:郑州和洛阳;商丘、信阳、周口和驻马店以及河南省其他市(地);结合产业集聚理论和增长极理论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郑月明  曾丹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不断涌入我国,并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外资并没有均衡地进入到我国各地区。从东、中、西三大地带看,东部地区占据绝对优势,外资的区域分布差异异常悬殊。FDI在地理空间上的这种非均衡分布及其变动趋势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和持续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夏万军  
文章在对Dowrick和Rogers框架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构建了在一个框架中同时分析新古典收敛机制和新增长收敛机制的修正Dowrick和Rogers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1-2005年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既有新古典收敛机制的作用,同时也有新增长收敛机制的作用。但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收敛机制在发挥作用。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远林  杨竹莘  
以经济增长中的收敛性理论为基础,借鉴FarhadRassekh、MichaelJ.Panik和BharatR.Kolluri的研究方法,通过使用固定影响的panel模型,就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区域经济之间的收敛性存在着阶段性;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大;在中国的不同区域之间,投资、出口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不同,同样水平的投资、出口和劳动力,在西部地区比东部、中部的效率更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于淑艳  
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辽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本文以人均 GDP数据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两方面剖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现状,运用偏离——份额法实证分析 了区域差距和产业结构的相关关系,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滕佳东  范庆泉  
本文利用H-P滤波对我国各省份实际GDP序列进行趋势分解,以消除经济周期效应的影响,得到各省份实际GDP的长期趋势序列。使用各省份实际GDP长期趋势序列占全部省份实际GDP长期趋势序列之和的比例作为一个可以比较各个地区差异的标准化指标;并将标准化指标对时间求导,整理得出标准化指标增长率,再次对这一指标增长率进行修正,进而用于分析中国经济区域收敛性的特征。结论表明:虽然我国部分地区之间的差距还在不断变大,但自1992年以来这种差距的变化速度在逐年减小,具有收敛的趋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金相郁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必然现象。本文认为,不同的分析方法很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从而,分析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将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分析方法总结为β收敛、σ收敛、概率收敛,并加以说明和评价。本文认为,不同的分析方法都具有各自的优点和弱点。β收敛是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与β收敛和σ收敛不同,概率收敛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它能够表明收敛的长期稳定性。本文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分析应该利用多种分析方法,才能得出较正确的结果。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尹伟华  张焕明  
本文利用区域面板数据,对1979—2006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收敛趋势,但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基本上存在收敛趋势,形成了所谓的"收敛俱乐部"现象;在条件收敛回归中,如果控制了投资率、人力资本水平、非国有化水平、对外开放度、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结构等经济变量,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则呈现显著的条件收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