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12)
- 2023(12097)
- 2022(9992)
- 2021(9338)
- 2020(7425)
- 2019(16567)
- 2018(16127)
- 2017(29764)
- 2016(15951)
- 2015(18276)
- 2014(18302)
- 2013(17994)
- 2012(17188)
- 2011(15929)
- 2010(16067)
- 2009(14850)
- 2008(14364)
- 2007(13051)
- 2006(11940)
- 2005(10791)
- 学科
- 济(88703)
- 经济(88619)
- 管理(39097)
- 业(32558)
- 方法(27784)
- 中国(26164)
- 数学(24691)
- 数学方法(24563)
- 地方(23561)
- 企(23418)
- 企业(23418)
- 农(20933)
- 学(17513)
- 业经(16337)
- 地方经济(14963)
- 财(14724)
- 贸(14454)
- 贸易(14443)
- 制(14299)
- 农业(14041)
- 易(14004)
- 环境(13255)
- 融(13193)
- 金融(13185)
- 银(12266)
- 银行(12240)
- 行(11964)
- 体(11853)
- 发(11834)
- 和(11306)
- 机构
- 大学(236365)
- 学院(234262)
- 济(112082)
- 经济(110072)
- 研究(95620)
- 管理(80813)
- 中国(72697)
- 理学(67705)
- 理学院(66770)
- 管理学(65754)
- 管理学院(65299)
- 科学(54817)
- 京(52248)
- 财(49481)
- 所(48647)
- 研究所(44040)
- 中心(41460)
- 财经(38417)
- 农(38308)
- 经济学(37102)
- 江(35775)
- 经(35101)
- 院(34701)
- 北京(33919)
- 经济学院(33168)
- 范(32763)
- 师范(32457)
- 业大(30965)
- 农业(29659)
- 科学院(29174)
- 基金
- 项目(152214)
- 科学(120320)
- 研究(113918)
- 基金(111228)
- 家(98913)
- 国家(97770)
- 科学基金(81526)
- 社会(75472)
- 社会科(71508)
- 社会科学(71491)
- 基金项目(57190)
- 省(56812)
- 教育(51099)
- 划(48697)
- 自然(48494)
- 自然科(47312)
- 自然科学(47293)
- 自然科学基金(46454)
- 资助(45230)
- 编号(43975)
- 成果(37209)
- 重点(35620)
- 发(35560)
- 部(34774)
- 国家社会(33181)
- 课题(32650)
- 中国(31374)
- 创(30608)
- 教育部(29696)
- 发展(29492)
- 期刊
- 济(134256)
- 经济(134256)
- 研究(80101)
- 中国(55008)
- 学报(37030)
- 财(36545)
- 农(35915)
- 科学(34543)
- 管理(32335)
- 大学(28219)
- 教育(27482)
- 学学(26310)
- 农业(24713)
- 经济研究(23219)
- 融(22715)
- 金融(22715)
- 技术(20789)
- 财经(20542)
- 经(18144)
- 业经(18010)
- 问题(17555)
- 贸(15795)
- 世界(15552)
- 国际(14690)
- 业(13890)
- 技术经济(12403)
- 统计(11660)
- 资源(11472)
- 图书(10993)
- 坛(10924)
共检索到3816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业强
本文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结构变动历程与变动态势进行统计分析,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分为经济空间集聚的酝酿起步、快速推进、巩固强化和空间扩散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呈现出四大板块的相对均衡增长、七大板块的交错增长、东部主导经济增长和工业增长向西推进等特点。文章认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将形成多中心网络状的空间增长格局。从国家层面来看,应积极推进三级国家增长极体系建设。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曾德超
增长极理论是建立在经济学和系统科学基础上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我们应以增长极理论基本原理来研究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的特点,以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指标来确 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设想。
关键词:
增长极 区域经济 指标 规划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晓宇 曾德超
我国区域经济的划分主要有传统区域划分、指标划分和地理划分三种方法。在指标划分研究领域,对三维指标创建的研究比较不足。本文从增长极理论出发,采用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我国31个省份经济增长需求面的消费、投资和出口的产出需求弹性进行估计,并分别构建一维和三维指标对我国区域经济进行划分。研究表明:以四大直辖市为代表的地区、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或自治区和沿海沿江地区绝大部分省或自治区分别被划分到以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为相对极性的区域。未来研究将深入探讨在"三驾马车"中具有相对极性的省份极性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增长极 区域经济 “三驾马车” 指标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颜鹏飞 孙波
本文重点探讨了经济增长极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含义、衍变和新进展。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提出了关于增长极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新见解。
关键词:
增长极 增长极定位 区域经济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白义霞
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历史上,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各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规划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改革至今,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党中央与时俱进地提出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伟战略。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演变和创新进行总结和研究,对我国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杰
菏泽在山东省属于欠发达地区,如何突破菏泽经济发展困境早已成为政府和学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从区域经济学角度分析菏泽经济特点,论证菏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阐述增长极理论适宜指导现阶段菏泽经济发展状况,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措施。培养增长极,让增长极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发展,再适当合理地应用政策杠杆作用克服增长极理论自身的缺陷,实现菏泽经济腾飞和山东省经济均衡发展,应是现阶段加快菏泽经济快速发展的最佳途径。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颜鹏飞 孙波
中观经济或称区域经济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本文借鉴西方经济理论界的前沿性研究成果 ,重点探讨了经济增长极的理论特征 ,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九点新进展 ,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提出了关于这一理论和相关政策的新思路 ,其中包括增长极定位新原则、非均衡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政策、都市圈增长极发展战略、牛肚子战略的再思考 ,以及关于区域差异和协调发展问题的新建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付华
增长极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从经济特区、开发区和新区的发展历程与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可以发现,这些区域增长极不仅是我国开放的窗口和改革的试验田,在推动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四五"时期,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培育新的增长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以体制创新形成动力机制,推动经济要素集聚与产业发展。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应更加注重培育经济增长极,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作用,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
增长极 区域经济 体制机制创新 协调发展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颜鹏飞 邵秋芬
经济增长极理论是 2 0世纪 40年代末 5 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一国经济平衡增长抑或不平衡增长大论战的产物。狭义经济增长极有三种类型。一是产业增长极 ,二是城市增长极 ,三是潜在的经济增长极。广义经济增长极 ,意谓凡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和生长点 ,其中包括制度创新点、对外开放度、消费热点等等。经济增长极具有相对性和变异性。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 (2 0世纪 5 0— 70年代 )—非均衡 (80年代 )—非均衡协调 (90年代 )的动态发展过程。典型的发展中大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一国情和区情 ,决定了我们应该采用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的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关键词:
经济增长极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鲁德银
本文以省域中小企业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湖北与苏、浙、粤、鲁的比较,中小企业群体成长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最具有活力和潜力的增长极。从微观和中观层面分析了影响中小企业增长极的主要因素。其政策含义是加速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中小企业增长极。最后指出培育中小企业增长极的基本方向。
关键词:
增长极 区域经济 中小企业 比较研究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颜双波
本文从经济增长极理论的视角出发,在严格假设条件和放宽假设条件下构建数学模型,通过求解和分析,认为中央政府在确定各省的投资配额或各省政府在确定各地区的投资配额时,采取经济增长极模式有重点、有侧重地投资比采取均匀投资模式不分重点、均匀分配地投资的经济增长效果会更加明显;但是投向增长极的投资配额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增长极的资本存量应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随着增长极所获得的新增投资的增加,在对增长极的开发效果越来越显著的同时,极化效应程度会逐步加深,使得腹地与增长极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得越来越大,在确定各地区的
关键词:
政府投资 区域经济 经济增长 增长质量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吴楚豪 周颖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特征,构建以内需为主导的分工体系和更为合理的区域分工模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立足国内价值链,文章设计了“国内大循环”背景下中国区域分工角色的指标,并使用高阶空间滞后模型探析了各省经济周期联动性的区域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将研究视角拓展至经济增长极建设,设计了“双循环”格局下区域中心省份的指标。研究发现:2007—2015年南方东部沿海地区依然是保障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来源,中、西部地区在NVC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稳步提升,北方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在NVC中的经济构成比重有下降趋势,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地位逐渐凸显。中国省际经济周期联动性具有典型的区域化特征,省际间的经贸互动显著加强了其区域化特征。最后基于“双循环”依存度指标对区域经贸中心省份的选择进行定量分析,为经济增长极建设的有序推进补充一定事实依据。该研究具有两方面政策含义:一是中国在打造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区域分工对国内分工体系的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充分释放区域(间)分工对内需体系构建的重要促进作用。二是中国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程中,应当依托区域经济增长极等新型空间组织形式,通过展开精准帮扶或合作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肖良武 黄臻 罗玲玲
增长极理论研究的丰富成果及省域经济增长极体系形成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践经验具有广泛的重要借鉴价值。基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与经济环境视角,运用现有统计数据,建立相关模型,利用多种分析方法,以黔中经济区为例,我们拟选择并构建一个完整多层次的经济增长极体系。
关键词:
省域经济 增长极 培育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肖良武 黄臻 罗玲玲
增长极理论研究的丰富成果及省域经济增长极体系形成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践经验具有广泛的重要借鉴价值。基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与经济环境视角,运用现有统计数据,建立相关模型,利用多种分析方法,以黔中经济区为例,我们拟选择并构建一个完整多层次的经济增长极体系。
关键词:
省域经济 增长极 培育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大勇 朱召龙
通过对弗朗索瓦·普劳克斯 ( F.Perroux)和 J.布德维尔的增长极理论的阐释 ,本文提出 :要克服“瓶颈”制约 ,推动山区县域经济快速增长 ,必须培育山区县域的经济空间增长极 (产业增长极 )和地理空间增长极 (小城镇 ) ;而且 ,在地理空间上要培育多元增长极 ,充分发挥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关键词:
山区 县域经济 产业增长极 空间增长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