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104)
2023(21890)
2022(18759)
2021(17444)
2020(14783)
2019(34093)
2018(33614)
2017(63881)
2016(34888)
2015(39625)
2014(39549)
2013(39208)
2012(36231)
2011(32972)
2010(32944)
2009(30710)
2008(30357)
2007(26965)
2006(23718)
2005(21517)
作者
(102904)
(86156)
(85480)
(81499)
(54741)
(41267)
(39041)
(33632)
(32663)
(30728)
(29355)
(29027)
(27493)
(27276)
(26886)
(26602)
(25705)
(25513)
(24776)
(24719)
(21424)
(21257)
(20750)
(19529)
(19275)
(19206)
(19018)
(18931)
(17502)
(16954)
学科
(152407)
经济(152227)
管理(102166)
(94892)
(78255)
企业(78255)
方法(65058)
数学(56682)
数学方法(55968)
中国(39852)
(39199)
(38860)
(32822)
业经(32318)
地方(30967)
(29941)
(27095)
贸易(27080)
(26282)
农业(25960)
(23940)
财务(23850)
财务管理(23792)
(23122)
银行(23046)
理论(22842)
企业财务(22540)
(22503)
环境(22479)
(22433)
机构
大学(507685)
学院(504286)
(209696)
经济(205266)
管理(192906)
研究(175986)
理学(166250)
理学院(164302)
管理学(161245)
管理学院(160328)
中国(132533)
科学(108805)
(108712)
(97213)
(89965)
(84940)
研究所(81775)
中心(79332)
财经(77045)
业大(75667)
(75071)
(69887)
北京(68972)
农业(66527)
(65935)
师范(65268)
经济学(64385)
(63555)
(59609)
经济学院(57766)
基金
项目(338199)
科学(265414)
基金(246237)
研究(243633)
(215989)
国家(214263)
科学基金(182841)
社会(154253)
社会科(146218)
社会科学(146178)
(130715)
基金项目(129466)
自然(119289)
自然科(116500)
自然科学(116464)
自然科学基金(114388)
教育(112271)
(110540)
资助(102332)
编号(98126)
成果(80678)
重点(76296)
(74963)
(71945)
(69287)
课题(68080)
科研(65050)
创新(64877)
国家社会(64070)
教育部(63985)
期刊
(232885)
经济(232885)
研究(150688)
中国(98680)
学报(83611)
(76989)
(76427)
科学(75311)
管理(71382)
大学(63072)
学学(59369)
教育(52729)
农业(52427)
(44490)
金融(44490)
技术(43891)
财经(38548)
经济研究(37927)
业经(35471)
(33129)
问题(30042)
(27642)
技术经济(25233)
图书(25049)
(24885)
统计(24589)
(24339)
理论(23352)
科技(22987)
世界(22336)
共检索到7545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亚清  
文章运用省际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向量分解模型,研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现状,分析了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等影响变量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的政府消费增长率、居民消费增长率、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净出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缓,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文章的研究结果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有着直接的政策指导意义。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傅程远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社会国民收入逐步增长,经济总量已达到较高的规模。但由于历史、区域、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仍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如果长期持续必然会影响到区域间均衡发展。因此,进行政策调整就应深入分析影响区域GDP差异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省际面板数据,得出结论:固定资产投资、教育科技支出、储蓄量、能源消费、外贸进出口等都是人均GDP增长的直接因素,但这些因素在东、中、西部地区发挥的作用并不相同。因此,为促进中西部落后省份的经济增长就应采取提高金融配置效率、调整能源结构、完善对外贸易格局等措施。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伟  
在经典增长理论框架下,将1952-2011年以改革开放及西部大开发为节点划分为三个时期,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别估算了中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增长中各要素的贡献率,并对增长方式进行了判定。结果发现:整个时期各区域发展中资本的贡献率均最高;随着经济环境及政策等的改变,不同阶段各区域发展中要素贡献率有所变化;整个时期各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均属高度粗放型。各区域需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继续维持资本拉动型的增长模式,并不断加大教育及科技投入,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莉  黄汉民  郭苏文  
文章以中国31个省市1994-2012年的经济增长和制度质量指标构成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进行单位根、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检验了制度质量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制度质量差异是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原因,同时经济增长差异也会致使区域间的制度环境不同。为此,各级政府应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市场化发展,为经济主体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改善产权关系,提高政府效率,使经济增长和制度环境得以良性循环发展,同时这也是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以及经济落后地区实现赶超最根本的途径之一。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宫义飞  彭欢  皮天雷  
针对中国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2000—2009)所拥有的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速度,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等相关部门提供的2000—2009年国家各个区域的发展数据(省、直辖市、自治区),基于非参数方法,研究了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收敛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由位于沿海的或者拥有丰富自然资源以及高经济效率的富裕地区推动;技术变革和人力资本积累分别是中国富裕和贫穷区域增长的最主要动力,而且富裕地区的增长比贫穷地区更依赖技术变革,而贫穷地区则需要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来追赶富裕地区,但是,这种收敛不足以扭转日益扩大的由技术变革造成的发展不平衡。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坤  
采用中国西部1991—2010年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西部制造业的产业集聚、西部开发战略、产业结构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西部省份的产业集聚度的差异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西部开发战略的后续效应递减,特别是人才匮乏、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水平低等问题凸显;西部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针对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现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敏  马泽昊  
本文利用1998~201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讨论了信息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结论为:第一,信息化水平对于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非常显著,信息化水平每提高1%,人均GDP增长率提高0.01%~0.05%,经济增长的惯性作用明显,上述结果都非常稳健。第二,信息化对优化农业、工业的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效果显著,但对服务业的影响并不明显。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丽英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非国有经济迅猛发展,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乃至推动改革深入的重要力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全国还是各区域,目前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资本的投入;对劳动力数量的简单依赖,东西部正在下降,中部在上升。市场化程度对经济增长总的说来有正的贡献,但却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东部在增加,西部在降低,而中部的市场化程度对经济的贡献为负。因此通过政策的倾斜和资金的投入,使中西部市场主体处于与东部大体相同的起跑线,是非常重要的。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戎  张珂玮  刘畅  丁思莹  
一直以来,国债规模对于经济增长是正向促进作用还是反向抑制作用都是学界争论的问题之一,同样地,政府方面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国情的国债规模。本文运用中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2001-2014年间的数据,采用面板估计模型和阈值固定效应估计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国债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在目前中国国债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中国国债规模现阶段并未表现出明显的阈值,即国债规模与经济增长没有一个显著的非线性关系。进一步,线性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国债规模在现阶段对经济增长未呈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戎  张珂玮  刘畅  丁思莹  
一直以来,国债规模对于经济增长是正向促进作用还是反向抑制作用都是学界争论的问题之一,同样地,政府方面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国情的国债规模。本文运用中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2001-2014年间的数据,采用面板估计模型和阈值固定效应估计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国债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在目前中国国债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中国国债规模现阶段并未表现出明显的阈值,即国债规模与经济增长没有一个显著的非线性关系。进一步,线性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国债规模在现阶段对经济增长未呈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袁连升  傅鹏  
新时期重新认识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以更科学合理地分析文化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作用形式和贡献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0-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文化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文化产业发展对GDP和人均GDP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体现出加速效应。在非线性模型的设定下,文化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呈现出"U"型特征。这意味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会逐渐增大。其次,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即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对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
[期刊] 预测  [作者] 田泽永  江可申  谢忠秋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运用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对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仍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民营经济由于具有较高的产出弹性,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最重要力量;在东部民营经济已经开始寻求质的提高的同时,中西部民营经济还放在量的扩张的初始阶段,东部地区外商投资也开始出现过剩迹象;而要从根本上改变中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加大国有投资力度不可避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贺彩霞  冉茂盛  
由于经济增长导致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且随着社会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环境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稀缺资源,使得在经济活动对环境变化产生影响的同时,环境变化也对经济产生了影响。采用构建产出方程与污染方程的方法,使用1998-2006年中国30个省市6类环境指标的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来考察国内东、中、西三大地区的环境污染变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方程估计。实证结果为三地区的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变量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但各地区的产出方程与污染方程的估计结果则存在人口,资本投资,进出口贸易额,外商直接投资,环保投资等方面的差异。表明:①经济...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谢少华  
基于我国2006—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本文研究要素收入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劳动收入份额越高,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越快,这是因为劳动收入份额越高的地区,居民消费水平越高,经济增长越显著。此外,固定资产和人力资本投资强度也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而产业结构和外贸依存度差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解释力较弱。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郑鸣  朱怀镇  
本文采用中国1999-2005年间31个省市高等教育的面板数据,就各省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关系作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自高校扩招以来,超过一半地区的高校对当地经济发展不但没有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当地经济发展。这说明扩招这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并没有带来区域经济的全面增长,而是因地而异,同时也说明高校在改革过程中,过于注重高校规模扩张,忽视了高校的内涵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