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146)
2023(18818)
2022(16085)
2021(14997)
2020(12416)
2019(28487)
2018(28182)
2017(53386)
2016(28806)
2015(32482)
2014(32303)
2013(32245)
2012(30218)
2011(27647)
2010(28078)
2009(25928)
2008(25525)
2007(22633)
2006(20523)
2005(18933)
作者
(84341)
(70042)
(69460)
(66203)
(44932)
(33518)
(31625)
(27279)
(26702)
(25262)
(24027)
(23691)
(22510)
(22491)
(21739)
(21593)
(20716)
(20088)
(20040)
(19967)
(17821)
(17209)
(16870)
(16184)
(15729)
(15670)
(15552)
(15349)
(14159)
(13856)
学科
(134900)
经济(134768)
管理(82518)
(77250)
(62817)
企业(62817)
方法(50376)
数学(43064)
数学方法(42558)
中国(39769)
(33840)
地方(32336)
业经(28966)
(28538)
(27660)
(24732)
(24257)
贸易(24235)
(23446)
农业(22704)
(21806)
技术(21775)
银行(21756)
(21052)
金融(21050)
(21014)
环境(20016)
理论(19838)
(19512)
地方经济(18240)
机构
大学(417839)
学院(414154)
(178556)
经济(174880)
管理(158619)
研究(152638)
理学(134822)
理学院(133222)
管理学(131043)
管理学院(130272)
中国(117152)
(91830)
科学(90770)
(81362)
(78062)
研究所(70267)
中心(67212)
(64916)
财经(63321)
(62877)
北京(59811)
(57483)
(57404)
业大(57060)
师范(56941)
(55135)
经济学(54694)
(50702)
农业(50098)
经济学院(48859)
基金
项目(270148)
科学(212957)
研究(201131)
基金(195720)
(170414)
国家(168973)
科学基金(143964)
社会(128460)
社会科(121746)
社会科学(121714)
(103350)
基金项目(102550)
教育(91388)
自然(90424)
自然科(88294)
自然科学(88274)
(87600)
自然科学基金(86682)
编号(80808)
资助(80776)
成果(67668)
(61639)
重点(61000)
(60285)
课题(57180)
(56719)
国家社会(53443)
创新(53094)
教育部(51913)
科研(50586)
期刊
(209236)
经济(209236)
研究(135713)
中国(89863)
管理(62801)
学报(62395)
(60531)
(60233)
科学(59792)
教育(50379)
大学(47581)
学学(44093)
(42462)
金融(42462)
农业(41458)
技术(36907)
经济研究(34029)
财经(31990)
业经(31989)
(27644)
问题(26977)
(22954)
图书(22895)
(22475)
技术经济(22007)
世界(20797)
国际(20486)
理论(19759)
科技(19728)
现代(18725)
共检索到6540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詹韵秋  王军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研究其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站在五大发展理念的研究视角,分别使用全国时序数据和省际面板数据来实证检验五大发展理念对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产生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不均衡程度处于波动下降趋势;第二,从全国时间序列数据来看,创新和协调发展有助于实现中国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而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会加剧中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程度,这需要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时趋利避害;第三,从面板数据出发,五大发展理念对区域经济均衡发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  林贤郁  李纲  汲凤翔  梁琦  史会学  王明亮  
本文利用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相关的历史数据,全面地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对我国地区差距进行了定量描述与评估,并剖析了我国地区投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彭朝晖  杨开忠  
本论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人力资本形成、交易成本、迁移成本的空间均衡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跨代际的人力资本形成、区域的交易成本、迁移成本在区域经济差异演化中的作用,并以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为数据基础,模拟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化过程。论文认为,区域经济差异的变迁与多种因素相关,在一定的时期,当交易成本出现明显的改善时,会出现威廉逊“倒U型”结构。同时,人力资本的代际转移会导致出现差异放大的趋势,以私人投资为主的教育模式将促成这种放大,而公共教育有助于缩小代际差异。最后,社会致力于迁移成本的降低,将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永  
区域高等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所展示的不仅是静态意义上的"社会事实",更是一个历史生成的动态过程。在既定的社会脉络下,我国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形成机制带有鲜明的"国家行动"的特征"。国家行动"蕴含着双重高等教育治理逻辑:一方面它囊括了"政府管理模式"中的行政力量;另一方面它也带有政党政治的色彩。由这样的"国家行动"延伸出的非均衡发展的机制,就不可避免的构造出了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中的"差序格局"。然而,形塑这一格局的机制本身并不是无可置疑的,它在程序的正当性上、分权式改革方面、市场机制的引入以及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上都存在问题。对此,应该弱化"国家行动"的力量,进一步优化分权式改革,建立区域高等教...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朱玉林  
外商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 I)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中国吸收FD I的地区分布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非均衡特征。这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市场竞争、收入分配、综合竞争等方面阐述了FD I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灵碧  
我国石油企业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石油企业相对地方经济超前发展有其先天优势条件和客观因素,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油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从长期看,只有从规范油地区域分工、互补功能、互惠共赢的全方位视角认知由石油企业拉动地方经济组合联动的模式切换,驾驭产业和城市的协调发展,突出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才能实现油地区域经济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沈桂龙  于蕾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在总量差异上,而且也表现在速度差异上。这种东中西经济发展速度的递减特征和FDI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相一致,实证数据表明FDI并没有缓解东中西三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反而起到了相反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白义霞  
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历史上,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各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规划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改革至今,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党中央与时俱进地提出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伟战略。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演变和创新进行总结和研究,对我国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卫东  
1 经济重心地域迁移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反映经济重心,顾名思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平衡点。它既可以看做是区域内各个经济中心对区域经济辐射的合力作用的平衡点,也可以看做是区域经济各个部门的经济重心的空间叠置平衡点。它的位置可以用几何作图及数量指标计算确定。其位置的空间变化,即所谓的地域迁移,在经济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低时,可用人口的分布变化来反映;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城市在区域经济中有着举足重轻的地位,也可以用城市的分布重心反映。为准确计量,常采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或工业总产值的总量、人口平均值或单位面积平均值等经济统计指标予以确定。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郑志来  袁汝华  陈慧  
通过对在校学生、老师的实践调查,得出现行中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状。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和学生构建的委托代理模型,家长之间、学校之间和教育主管部门之间博弈的分析,来探讨现行中等教育体制的弊端和中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深层原因。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马颖  
德国的财政平衡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马颖人们公认,在发达国家当中,战后以来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相对来说较为平稳而均衡,究其原因,除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市场经济的框架条件和推行以过程政策和秩序政策为主体的稳定政策以及社会政策等具有德国特色的经济政策之外,还由...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何雄浪  刘帅  
资本在区域之间配置的巨大差异,不仅源自各区域内部资本形成的差异,而且源自跨区域资本流动的差异。通过对我国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受到资金供给、区间资本流动和外资流入的影响,资金供给对西部地区的影响较东部和中部地区大,而区间资本的流入对中部地区的影响大于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影响,外资的流入对西部地区的经济产生显著的正效应,对其影响也明显的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此外在资本已经稀缺的基础上,西部地区资本的外流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一个显著的负面影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谷宏伟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也伴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但通过对入学率的观察,我们发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改革开放前10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是现有从收入角度进行研究所无法解释的一个现象。本文结合中国当时的现实情况,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经典的Basu-Van模型进行修整和扩展,从教育成本和技术进步的角度对上述现象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解释,这是对传统分析的一个重要补充。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樊明  
我国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严重不均衡。对此,政府一直采取措施加以克服:在中央政府层面上,主要体现为更多物质支持的所谓“政策倾斜”仍然是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基本思路;地方政府仍然把向中央政府名义是“要政策”而实际是要更多物质支持作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地方政府而非企业热衷讨论区域合作,学者们还在设计缺少操作性的区域分工; 中部六省在争谁是龙头。这些现象反映出对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对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路径依赖,其效果不尽理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没有缩小,相反加大。本文论证,建立更加规范的市场经济制度是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郭新明  
2011年,欠发达地区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有必要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交流,积极寻找信贷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均衡点,力求实现双赢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11年人民银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宏观审慎管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