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88)
2023(14636)
2022(12420)
2021(11358)
2020(9454)
2019(21690)
2018(21176)
2017(39897)
2016(21503)
2015(24597)
2014(24776)
2013(24920)
2012(23937)
2011(22155)
2010(22280)
2009(20899)
2008(20746)
2007(18527)
2006(16619)
2005(15570)
作者
(65032)
(54397)
(54380)
(51729)
(34919)
(26192)
(24745)
(21193)
(20806)
(19434)
(18860)
(18187)
(17638)
(17507)
(17207)
(17051)
(16166)
(16025)
(15701)
(15637)
(13844)
(13526)
(13242)
(12569)
(12458)
(12349)
(12035)
(11960)
(11039)
(10921)
学科
(116224)
经济(116126)
管理(56001)
(53291)
方法(42532)
(39994)
企业(39994)
数学(37714)
数学方法(37439)
中国(33610)
地方(29870)
(28478)
业经(22558)
(21925)
(21330)
(21263)
贸易(21247)
(20544)
农业(19303)
(18907)
(17836)
金融(17834)
(17515)
地方经济(17505)
银行(17485)
(17013)
环境(16848)
(15726)
(15340)
技术(13377)
机构
大学(325215)
学院(323953)
(150081)
经济(147229)
研究(124199)
管理(117950)
理学(99830)
理学院(98541)
管理学(97089)
管理学院(96453)
中国(95414)
科学(73227)
(70759)
(65423)
(64504)
研究所(58301)
(54965)
中心(54810)
财经(51417)
(49609)
经济学(48139)
(46608)
北京(45894)
业大(44844)
(44257)
(44121)
师范(43870)
经济学院(43215)
农业(42974)
(39100)
基金
项目(206837)
科学(163120)
研究(152143)
基金(150556)
(131412)
国家(130370)
科学基金(110078)
社会(99349)
社会科(94350)
社会科学(94327)
(79239)
基金项目(78357)
教育(68391)
自然(67614)
(67479)
自然科(66009)
自然科学(65989)
自然科学基金(64813)
资助(62357)
编号(60056)
(50893)
成果(49682)
重点(47618)
(46789)
课题(42886)
(42458)
国家社会(42330)
发展(41625)
(40979)
创新(40028)
期刊
(175187)
经济(175187)
研究(104571)
中国(69885)
(51146)
学报(49163)
(48536)
科学(46702)
管理(44071)
大学(36767)
农业(34961)
学学(34479)
(34070)
金融(34070)
教育(33236)
经济研究(29506)
技术(28179)
财经(26389)
业经(26363)
问题(23248)
(22962)
(20508)
(19454)
国际(18675)
世界(18617)
技术经济(18137)
统计(16885)
资源(15397)
商业(15282)
(14863)
共检索到5116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娟  段军山  
文章基于对新时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解,从经济规模、经济质量、要素流动和制度环境共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200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对其空间差异、分布动态和演进趋势展开分析。结果显示:(1)200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呈现“东高西低”的非均衡状态。(2)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并由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异所带动。(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水平的分布曲线有右移现象,主峰高度下降,宽度扩大,存在右拖尾现象,单峰特征明显。(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稳态性较强,存在“俱乐部趋同”和“马太效应”。考虑空间因素以后,该稳定性出现下降,“跳跃式转移”在部分地区成为可能。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孙华  何健敏  
提出了协调发展水平测度新体系,其内容包括量化定义的完善、表示系统的完善、定量与定性的结合,并结合协同理论提出了"协调的层次性"概念,即从"静态空间协调度"和"动态时空协调度"两个层次理解协调的内涵。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覃成林  郑云峰  
在2001—2010年期间,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良好趋势,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协调状态。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大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都比较高,并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过程。广东所实施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总体效果,但是对四大区域的影响差异明显。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小菊  毛璐  
文章从人口和经济两个系统,选取了16个指标构建了兵团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兵团14个垦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区域评估。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八师属于初级协调发展类,一师、二师、六师、七师、建工师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四师、五师、十师、十二师、十三师属于频临失调衰退类,三师与九师属于轻度失调衰退类,十四师属于中度失调衰退类。兵团各垦区与山东、苏南、关中—天水各城市比较,发现经济水平越高的区域,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度越高,兵团各垦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度与比较地区差距明显。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炳南  唐利  姚霞飞  
区域协调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环节。研究中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衡量区域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了2007—2019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法揭示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差异来源,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刻画了其分布动态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且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的分布特征;(2)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呈逐步缩小态势,中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在逐步缩小;(3)中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核密度分布曲线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基于此,应当加快打破区域边界,推动区域开放合作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进而推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思薇   陈西坤  
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学测度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演化趋势,对持续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测算中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后通过标准差椭圆技术分析其空间区位分布特征,并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揭示全国及四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部差异及演进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表现出“东高、东北次之、中平、西低”的梯度分布特征;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布重心向西和向南移动,空间集聚性表现为先扩散后集聚;东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两极分化趋势,其余区域均稳步上升且无极化现象。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炳南  唐利  姚霞飞  
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衡量区域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了2007—2019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法揭示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差异来源,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刻画了其分布动态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且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的分布特征;(2)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呈逐步缩小态势,中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在逐步缩小;(3)中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核密度分布曲线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基于此,应当加快打破区域边界,推动区域开放合作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进而推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智鹏   姜玉英  
文章引入逆绝对离差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并通过改进区域竞争力、位序-规模、耦合-协调以及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探究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样本期间,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其变化趋势在时间上具有周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地域差异性”的特征。具体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竞争力上呈现东、中、西部地区依次“梯度”递减效应;在位序-规模上表现为上升趋势并具有稳定性;在耦合协调效应上呈现由中级向高级过渡的耦合协调发展趋势,但该趋势在信息流与交通流中尚未表现出明显的区位效应。此外,人口规模、产业结构是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城乡差距、能源消耗是扩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的潜在因素。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曾坤生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正在走上协调发展之路 ,但这种协调必须是一种动态协调。本文首次提出了区域经济动态协调发展理论 ,并阐述了动态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理论依据、主要内容等基本理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冯江茹  范新英  
构建了包含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四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均方差及线性加权等方法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综合发展水平的协调性进行测度。研究表明,我国不同地区协调度差异较大,整体呈现出一种"东优、中良、西差"的现象。导致中西部地区协调度总体较差的原因主要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社会进步程度较低。建议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李鸣  
一、建立区域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 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就是指它们在各自内部和对外开放条件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并且形成决定这种状态和过程的内在稳定的运行机制。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即科技进步对经济系统内部协调的促进,经济发展对科技系统内部协调的促进,科技经济系统外部的协调。 (1)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②科技进步促进产业技术结构高度化;③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开放度的提高和贸易结构的合理化;④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组织结构优化;⑤科技进步促进消费结构的合理化;⑥科技进步促进空间经济结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建辉  韩二东  刘鑫  
为了更加精确地测度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简称3E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发展状况与协调能力。文章建立了3E系统指标体系,给出了基于改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的3E系统综合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模型。最后,以陕西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可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韩兆洲  安康  桂文林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我国一项长期重要国策,也是社会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将空间计量模型与面板分析方法相结合,以我国省域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和所受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不同,对经济发展有持续显著正影响的因素有:人力资本、人口资本、市场化进程和财政支出等。据此本文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增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昉  
选取2007—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阶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空间集聚特征,较高省份主要聚集在东部地区,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布局。进一步分析发现,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开放度、产业结构均可促进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提升。鉴于此,应设计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方案,建立国内外价值链协同联动新格局,实施特色化资源配置策略,综合推进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提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昉  
选取2007—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阶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空间集聚特征,较高省份主要聚集在东部地区,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布局。进一步分析发现,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开放度、产业结构均可促进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提升。鉴于此,应设计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方案,建立国内外价值链协同联动新格局,实施特色化资源配置策略,综合推进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