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69)
- 2023(11269)
- 2022(9489)
- 2021(8690)
- 2020(7350)
- 2019(16953)
- 2018(16350)
- 2017(30906)
- 2016(16636)
- 2015(19155)
- 2014(19161)
- 2013(19420)
- 2012(18652)
- 2011(17319)
- 2010(17239)
- 2009(16303)
- 2008(16057)
- 2007(14391)
- 2006(12716)
- 2005(11702)
- 学科
- 济(97602)
- 经济(97533)
- 管理(42378)
- 业(38203)
- 方法(37208)
- 数学(33707)
- 数学方法(33501)
- 企(28301)
- 企业(28301)
- 中国(24741)
- 地方(22984)
- 农(21125)
- 学(18229)
- 贸(16918)
- 贸易(16911)
- 财(16827)
- 业经(16445)
- 易(16351)
- 地方经济(14975)
- 制(14209)
- 农业(14180)
- 环境(13853)
- 融(12795)
- 金融(12793)
- 和(12394)
- 银(12290)
- 银行(12266)
- 行(11871)
- 发(11160)
- 体(10443)
- 机构
- 大学(259373)
- 学院(256416)
- 济(123968)
- 经济(121740)
- 研究(98343)
- 管理(93016)
- 理学(79540)
- 理学院(78482)
- 管理学(77329)
- 管理学院(76829)
- 中国(74416)
- 科学(57647)
- 京(55563)
- 财(52057)
- 所(50501)
- 研究所(45960)
- 中心(43183)
- 财经(42021)
- 农(41861)
- 经济学(41103)
- 经(38195)
- 江(37424)
- 经济学院(36985)
- 北京(35746)
- 业大(35089)
- 院(34915)
- 范(34305)
- 师范(34043)
- 农业(32956)
- 财经大学(31015)
- 基金
- 项目(166285)
- 科学(131824)
- 基金(123474)
- 研究(120707)
- 家(108035)
- 国家(107264)
- 科学基金(90672)
- 社会(80532)
- 社会科(76524)
- 社会科学(76504)
- 基金项目(64857)
- 省(61591)
- 自然(55962)
- 自然科(54630)
- 自然科学(54611)
- 教育(53876)
- 自然科学基金(53651)
- 划(53135)
- 资助(50695)
- 编号(46430)
- 部(38401)
- 发(38213)
- 重点(38200)
- 成果(38096)
- 国家社会(35048)
- 创(33573)
- 中国(33135)
- 教育部(32843)
- 课题(32664)
- 创新(31732)
- 期刊
- 济(140136)
- 经济(140136)
- 研究(81652)
- 中国(47958)
- 学报(38820)
- 财(38815)
- 农(37691)
- 科学(37153)
- 管理(32899)
- 大学(28912)
- 学学(27358)
- 农业(25653)
- 经济研究(24213)
- 融(23517)
- 金融(23517)
- 财经(22121)
- 技术(21047)
- 教育(20283)
- 经(19259)
- 问题(19053)
- 业经(18888)
- 贸(17027)
- 世界(15358)
- 国际(15007)
- 技术经济(14928)
- 业(14534)
- 统计(14030)
- 资源(12900)
- 策(11999)
- 经济问题(11833)
共检索到3894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孙三百 张可云
1949—2019年,中国各省份经济总量不平等程度先下降后上升,在近十年的短周期内也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而人均实际GDP不平等程度则处于水平波动的状态,近年来呈现σ趋同态势,并在2019年出现β趋同的新迹象。创新能力较弱、政府债务率偏高和劳动人口占比偏低是当前落后地区增长动能匮乏的重要原因。研发支出、资本存量和就业规模是区域经济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可以解释1999—2019年省级层面GDP差异的88.9%和人均GDP差异的59.1%,其中研发支出与就业规模是地区GDP总量分化的主因,研发支出与资本存量是地区人均GDP分化的主因。空间计量分析发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存在,但研发支出、资本存量和就业规模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明显区别,仅周边研发支出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并且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贺 刘金平 蔡利平
对于资源型区域而言,矿业开发的特殊性和地区经济发展对资源产业的过度依赖,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独特资源型经济空间特征。非均衡发展造成区域经济差异越来越明显,其必然导致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形成与演变。论文利用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法,对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171个县域的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进行回归分析,探寻资源型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主导因素,揭示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增长空间分异驱动力。研究表明:形成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力依次是矿业、农业和交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了以郑州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核心圈层的形成,主要依靠农业来提升经济总量的豫东地区较为贫困,而交通基础建设加强了区域经济空间关...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润君 潘文卿 陈杰
本文以中国1997年与2007年8个区域17个产业部门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通过前后向关联考察了中国区域经济空间关联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0年间中国区域间的空间关联程度在加强,无论是直接联系还是间接联系,前、后向联系值都较弱的地区数在减少,联系值都较强的地区数在增加。具体地,除东部与南部沿海地区外,其他地区的直接与完全后向联系值呈现普遍上升的趋势,而除北部沿海、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区外,其他地区的直接与完全前向联系值呈现上升势头。同时,本文的研究也发现,由于"两头在外"发展模式的影响,东部与南部沿海地区对中国其他地区的前、后向影响力都在减弱,其中尤以后向影响力的减弱程度最大。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空间关联 前向联系 后向联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素萍 葛明 林玲
基于2002和200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本文应用前、后向加权完全联系指标研究了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对其它地区的供给推动作用和需求拉动作用,应用空间联系指数分析了各区域间经济联系程度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区域间前、后向经济联系随时间演进不断增强,京津、中部、西北、西南、北部沿海等五大区域对其它地区具有较强的需求拉动作用,而西北、中部、西南和南部沿海的供给推动作用高于平均水平;两两区域间经济联系差别很大,三大沿海与其它区域的联系相对密切,京津与中部地区居中,东北、西北、西南三个区域相对独立。因此,促进中国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仍需要坚持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黄茂兴
2016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暨"十三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新理念、新空间与新动能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10月29日在福建师范大学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福建师范大学和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共同主办,由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共同承办,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和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协办。大会共收到论文160余篇,来自全国各地近30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本次年会由主旨发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黄茂兴
2016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暨"十三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新理念、新空间与新动能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10月29日在福建师范大学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福建师范大学和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共同主办,由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共同承办,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和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协办。大会共收到论文160余篇,来自全国各地近30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本次年会由主旨发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映
共同富裕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也是空间科学的重要范畴。邓小平"先富、共富"思想和"两个大局"战略构想对共同富裕与空间均衡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共同富裕对区域科学的重大贡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谷书堂 唐杰 M.Fujita
二战以来,多数发展中国家始终面对如何实现空间平等和总体经济效率兼容的严峻考验,其所具有的共同区域经济特征是:国民经济增长在空间上分解为两极:一极是少数地区持续的经济高涨;另一极是多数地区持续的经济落后、停滞。空间上的两极分化更主要更直接的表现是人口、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过渡集中以及地区之间收入水平差异的扩大。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文启 赵家未
我国金融影响区域经济的表现较为复杂,金融资源地理集聚与行业集聚特征明显。基于2002—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果与影响差异。结果发现: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空间效应分解发现,全国范围内金融集聚对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果相近。东部地区金融集聚对周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果更加显著,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对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果更加显著。门限效应回归结果显示,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双门槛效应,其促进作用会随着金融集聚强度的增加逐渐减弱。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广东 杨天剑 张雪梅
文章基于2011—2016年安徽省域数据,利用Geoda和Stata软件对安徽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进行了空间统计和空间计量分析,探究安徽省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以及两者之间的空间计量关系。结果表明:安徽省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在全局统计分析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但在局部自相关表现得并不明显;局部统计分析显示安徽物流发展相对缓慢,空间依赖性较小;各变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各不相同,邮电业务量作用最大,物流从业人数和货物周转量次之,固定资产投资相对较小,公路里程呈现负作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俞彤晖
笔者首先界定了收入两极分化的内涵,并使用ER指数测度了全国及各省区市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实证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两极分化总体上有所加剧,且全国各省区市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各异,分布极不平衡,有显著的地域差异。随后,笔者依据人均GDP水平的高低,将全国31个省区市分为发达、较发达、欠发达三类地区,并对全国及各类型地区分别构建省级区域面板协整模型,结果发现:中国城乡收入两极分化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两变量间呈反向变动关系,且经济越发达地区,ER指数对人均GDP的负面影响效果越显著。基于这样的结果,笔者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颖
劳动力和资本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不仅影响了区域内产业规模及经济的增长,其空间流动和集聚效应也是新地理经济学中至关重要的内容。文章基于生产要素空间视角探索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并从劳动力集聚和人力资本两个方面解读了要素空间变动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实证表明:劳动力要素聚集与中国东部、中部、西部的经济增长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其在空间上具备同质性;人力资本要素的聚集与中国东部、中部、西部的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促进关系,但这一效应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其在空间上具备异质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陶晓红 齐亚伟
依据中国区域经济的空间依赖性和时间自相关性,将区域经济增长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结合起来,在传统马尔可夫链中引入空间效应,并利用区域经济的自相关系数和局部Moran’s I指数作为时空权重加以校正,即构建了加权空间马尔可夫链,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空间相关性和集聚分布特征,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地理背景对经济类型转移具有显著影响,发达区域背景对经济增长具有辐射、促进作用,而欠发达区域背景对经济增长具有制约、减缓作用;区域经济类型不会发生明显的跃迁,区域背景对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类型向上和向下转移概率的影响是不对称的。对加权空间...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潘文卿
本文以1997和2007年中国8区域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通过一个静态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比分析了这两个不同年份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与反馈效应及其变化特征;之后通过建立比较静态分析模型,进一步考察了1997~2007年中国经济总量变动中3类效应的贡献,并从来源地区与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对区域间溢出效应的变化进行了结构分解。分析发现,10年来中国总产出中来自区域内乘数效应的贡献在下降,来自区域间溢出与反馈效应的贡献在上升;区域溢出效应的变化主要来自东南沿海的发达地区以及各自的邻近区域,很大程度上是由投资、进口及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引起的,对部分地区来说投入产出结构变化...
关键词:
区域发展 投入产出模型 结构分解技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