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69)
- 2023(14707)
- 2022(12405)
- 2021(11394)
- 2020(9291)
- 2019(20857)
- 2018(20378)
- 2017(38591)
- 2016(20153)
- 2015(22577)
- 2014(21991)
- 2013(21701)
- 2012(19819)
- 2011(18300)
- 2010(18154)
- 2009(16888)
- 2008(15878)
- 2007(13652)
- 2006(12108)
- 2005(10888)
- 学科
- 济(108934)
- 经济(108849)
- 管理(56445)
- 业(49408)
- 方法(42761)
- 企(38955)
- 企业(38955)
- 数学(38719)
- 数学方法(38139)
- 中国(27557)
- 地方(24588)
- 农(23784)
- 业经(20132)
- 财(19416)
- 学(19311)
- 贸(18878)
- 贸易(18866)
- 环境(18563)
- 易(18313)
- 农业(16221)
- 地方经济(15758)
- 制(15485)
- 融(14463)
- 金融(14461)
- 银(13668)
- 银行(13658)
- 和(13504)
- 行(13249)
- 划(13033)
- 理论(13015)
- 机构
- 学院(293019)
- 大学(291287)
- 济(137917)
- 经济(135680)
- 管理(111467)
- 研究(103759)
- 理学(96887)
- 理学院(95783)
- 管理学(94048)
- 管理学院(93521)
- 中国(79234)
- 京(60252)
- 科学(60018)
- 财(58186)
- 所(50879)
- 财经(47481)
- 研究所(46363)
- 中心(46177)
- 经济学(45333)
- 经(43361)
- 农(41187)
- 经济学院(40735)
- 江(40287)
- 业大(38090)
- 北京(38040)
- 范(37673)
- 院(37559)
- 师范(37361)
- 财经大学(35471)
- 州(32407)
- 基金
- 项目(199491)
- 科学(160138)
- 基金(149165)
- 研究(146186)
- 家(130170)
- 国家(129272)
- 科学基金(111693)
- 社会(98497)
- 社会科(93787)
- 社会科学(93768)
- 基金项目(77450)
- 省(74921)
- 自然(69833)
- 自然科(68297)
- 自然科学(68284)
- 自然科学基金(67045)
- 教育(66683)
- 划(63769)
- 资助(61081)
- 编号(56601)
- 重点(45579)
- 部(45258)
- 发(44998)
- 成果(44479)
- 国家社会(42872)
- 创(41665)
- 教育部(39571)
- 创新(39189)
- 课题(39175)
- 人文(38398)
- 期刊
- 济(150720)
- 经济(150720)
- 研究(88979)
- 中国(52863)
- 财(42462)
- 管理(42293)
- 科学(40883)
- 学报(40334)
- 农(37630)
- 大学(31356)
- 学学(29859)
- 经济研究(27314)
- 农业(26233)
- 教育(26052)
- 技术(25785)
- 融(25766)
- 金融(25766)
- 财经(24205)
- 业经(22451)
- 经(21122)
- 问题(19169)
- 贸(17441)
- 统计(17252)
- 技术经济(16067)
- 世界(15768)
- 策(15504)
- 国际(15340)
- 业(14771)
- 资源(13857)
- 决策(13807)
共检索到4304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同斌 陈婷玉
本文构建了嵌入碳减排约束的多区域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基于区域经济关联的视角进行了碳减排效应的模拟与分析,主要结论为:在相同的碳强度减排目标下,不同地区碳排放量下降的幅度存在略微差别,其中欠发达地区碳排放量下降的幅度相对较大,发达地区碳排放的降幅较小。为解释不同地区碳减排效应的差异,本文从前后向关联、内外部效应维度描述了碳排放变动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各地区在"经济—碳排放"体系中的位置与碳减排效应存在紧密联系,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产出变动对碳排放的需求侧拉力和供给侧推力更强,减排约束通过区域内乘数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孙建
构建了区域-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将区域技术创新活动与国家宏观经济活动相联系,评估区域技术创新活动的宏观效应。研究发现: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研发投入同等幅度的增加都会抑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碳强度的增加,都能促进经济增长、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抑制工业废水排放,但对工业固体废物和工业二氧化硫的抑制作用在后期才得以体现;八大区域中,除东北地区以外,研发投入的增加对碳排放的影响趋势与三大区域基本相似。要实现2015年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承诺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情景分析表明:资源税相对于基准情景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其中2028—2030年期间年均增加1.22%~1.61%;排污费则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中2028—2030年期间年均增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文婕 吴小刚 肖竹
“双碳”目标的实现与低碳经济发展都要求重点关注道路交通碳减排问题。文章首先以私家车轨迹数据为切入口,通过逆地理编码、BP神经网络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的仿真对比,对四大经济区域私家车碳排放量进行预测,发现各区域按照道路交通碳排放量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部区域;其次,模拟不同碳税情景,基于效率、效果和公平三重视角构建指标体系评估四大经济区域道路交通领域减排潜力,发现不同碳税情景下,东部道路交通领域减排潜力最优,各区域道路交通领域减排潜力差距较大,并且随着税率的增加,东部、中部和西部呈上升趋势,东北部呈下降趋势;最后,针对各区域道路交通领域减排潜力差异,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军军 张梦江
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本文全面分析了中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趋势和特征,分析了各省份碳排放脱钩弹性,并利用空间相关指数对碳排放强度和弹性系数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区域碳减排效果有很大差异,部分省份没有完成国家碳减排目标,但有部分省份实现了碳排放脱钩,为实现碳达峰目标奠定了基础。各省份之间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正空间相关性,但碳排放弹性系数不存在空间相关性。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完善节能降碳政策体系,建设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做好碳减排的区域合作,推进区域绿色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 碳减排 碳脱钩 空间效应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可
构建了一个包含污染外部性的空间经济理论模型,基于2002—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考察了经济集聚的环境效应。研究发现:经济集聚与污染排放强度呈倒U型关系,经济集聚超过一定的临界水平后将呈现出减排效应,不同污染物的减排临界点存在差异;经济集聚、污染排放强度和污染空间分布均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和地区交互影响;经济集聚促进了污染排放总量的空间集中,经济活动向经济密度高的城市集中有利于减排。文章认为经济集聚具有促发展和减排的双重红利,与低经济密度的分散型空间发展模式相比,经济集聚更加环保。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娄峰
本文通过构建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DCGE)模型,模拟分析了2007~2020年不同碳税水平、不同能源使用效率、不同碳税使用方式对二氧化碳减排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边际变化率、部门产出及其价格、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等变量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随着碳税税率的增加,单位碳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边际变化率呈现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相比较而言,能源使用效率越高,单位碳税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边际变化率越大;在能源消费环节征收碳税,同时降低居民所得税税率,并保持政府财政收入中性,可以实现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同时使得社会福利水平有所增加,从而可以实现碳税的"双重红利"效应。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钟永飞 孙慧 郭海
本文尝试构建了一个包括代表性家庭、企业、政府在内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对绿色转型可能影响到的投资、产出、就业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冲击影响进行了测度。然后在此基础上,以新疆地区为例,根据"十三五"时期碳减排目标对绿色转型中这些变量的变化造成的成本收益进行具体的估算比较。结果发现:一方面,在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动态过程中,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包括增量投资、潜在的宏观经济损失、岗位流失等;另一方面,在实现经济绿色转型目标后,也能产生显著的收益,包括节能收益、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绿色就业机会、健康效
关键词:
碳减排 绿色转型 DSGE模型 成本收益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钟永飞 孙慧 郭海
本文尝试构建了一个包括代表性家庭、企业、政府在内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对绿色转型可能影响到的投资、产出、就业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冲击影响进行了测度。然后在此基础上,以新疆地区为例,根据"十三五"时期碳减排目标对绿色转型中这些变量的变化造成的成本收益进行具体的估算比较。结果发现:一方面,在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动态过程中,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包括增量投资、潜在的宏观经济损失、岗位流失等;另一方面,在实现经济绿色转型目标后,也能产生显著的收益,包括节能收益、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绿色就业机会、健康效益等。但总体来看,绿色转型的效益远高于成本。
关键词:
碳减排 绿色转型 DSGE模型 成本收益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火根 肖丽香 廖冰
通过分析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之间作用关系与碳减排的主要路径,构建二氧化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控供给侧经济增长速度、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要素,预测四种不同情景方案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二氧化碳排放主要部门减排贡献。结果表明:四种方案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增长趋势逐年变缓,在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达到峰值后,调整经济增速、改善能源结构和优化产业结构继续为碳减排发挥积极作用,相比于经济增速和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的减排贡献度更高。在综合调控经济增速、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方案下,中国二氧化碳净排放量2024年将达到高峰值104.45亿t,2058年实现碳中和,这与现实情况更加吻合。未来若能抓住经济、能源、产业低碳转型的良好机遇,并进一步加强各部门的减排努力,中国二氧化碳净排放量有望2025年前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巧芝 闫庆友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30个行业的碳排放和相互流动进行评估,在利用双比例尺度法对投入产出数据进行更新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目标情景下的行业减排效果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行业间的碳排放流动普遍存在,30个行业中有24个高碳型,其中12个全过程型、1个表观高碳型和11个传导型;2)碳排放流动网络中的关键节点行业有煤炭采选业、石油天然气采选业、化学产品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生产供应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其处于网络中心地位;3)行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变动引起的减排幅度为12.43%,最终需求规模上升引起碳排放上升幅度在70%~90%左右;生产排放系数下调10%的减排效果为8.76%,下调15%带来的可能减排效果为13.14%。通过行业减排目标控制的减排政策效果不太显著,但随着政策目标的严格程度上升有所改善。研究结论有利于中国差异化行业减排对策的制定。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巧芝 闫庆友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30个行业的碳排放和相互流动进行评估,在利用双比例尺度法对投入产出数据进行更新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目标情景下的行业减排效果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行业间的碳排放流动普遍存在,30个行业中有24个高碳型,其中12个全过程型、1个表观高碳型和11个传导型;2)碳排放流动网络中的关键节点行业有煤炭采选业、石油天然气采选业、化学产品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生产供应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其处于网络中心地位;3)行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变动引起的减排幅度为12.43%,最终需求规模上升引起碳排放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荣华 杜昊
本文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构造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检验交易试点的减排效应、机制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碳排放权交易能够持续、有效地从总量、效率与公平方面降低试点地区碳排放水平,该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碳排放权交易能够通过能源强度降低、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技术进步有效实现试点城市的碳减排。(3)碳排放权交易减排效果存在异质性。从区域来看,减排效应大小依次为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从工业特征和环保政策偏好来看,老工业基地和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碳减排效果更好。(4)西部地区的碳减排效应主要源于能源强度改善和能源结构转型,绿色技术进步方面东部地区效果较强而西部地区存在明显挤出效应;老工业基地减排效应主要依赖于能源强度改善,非老工业基地则通过各种机制协同作用实现;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非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均能通过各种机制协同减排,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通过绿色技术进步实现减排水平的突破。本文为中国因地制宜地发挥碳排放权交易作用,进而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转型发展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何建武 李善同
国内的环境压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国际压力、大国的责任与承诺,决定着我国采取相应的政策手段来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势在必行。然而国内目前控制污染排放的政策主要依赖行政手段,缺乏利用市场的手段。中国国土辽阔,区域间的差异较大,但是针对污染控制影响的区域定量分析却少之又少。本文利用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对全国各个地区施行统一的碳税对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二氧化碳减排以及地区差距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采用统一碳税的碳税政策,对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造成的福利损失比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大约要大1到2个百分点;碳排放强度越高的省份,其福利受损的程度越大;统一碳税政策既会带来地区整体福利的下降,同时也造成...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熊子怡 张科 何宜庆
推动经济社会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文章利用2011—2021年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金融科技发展与区域碳减排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金融科技能够显著抑制区域碳排放,在使用工具变量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金融科技能够通过促进绿色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降低区域碳排放。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科技的碳减排效应在环境政策越宽松、金融发展水平较落后以及市场化进程较缓慢的地区更加显著。本文研究结论为如何利用金融科技“赋能”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董梅 徐璋勇 李存芳
基于碳强度约束的行政型减排措施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分析碳强度约束对经济系统的影响,是碳减排机制设计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动态CGE模型,模拟2012-2030年碳强度约束和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对中国宏、微观经济和碳减排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情况下,2020年和2030年,碳强度分别比基准情景下降15. 176%和36. 586%,但仍略低于碳强度目标值;碳强度约束引起综合国内销售价格大幅上涨,投资、出口和进口小幅上升,消费少量下降;该约束还导致煤炭、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大幅上涨;大多数非能源部门的产出和出口受到抑制,国内需求和进口显著上升。总体而言,行政型减排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碳强度,但不能完全实现碳减排目标,需要适时推出碳税、碳交易等举措,形成碳减排的长效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