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00)
- 2023(14465)
- 2022(12468)
- 2021(11904)
- 2020(9770)
- 2019(22539)
- 2018(22165)
- 2017(42264)
- 2016(22948)
- 2015(26177)
- 2014(26013)
- 2013(25951)
- 2012(24148)
- 2011(21983)
- 2010(21640)
- 2009(19928)
- 2008(19410)
- 2007(16910)
- 2006(14804)
- 2005(13109)
- 学科
- 济(98972)
- 经济(98870)
- 管理(64428)
- 业(59636)
- 企(47592)
- 企业(47592)
- 方法(45427)
- 数学(39849)
- 数学方法(39390)
- 中国(27280)
- 农(26093)
- 财(21360)
- 学(20866)
- 地方(20462)
- 业经(20366)
- 贸(19677)
- 贸易(19666)
- 易(19124)
- 农业(17366)
- 制(16232)
- 环境(15255)
- 和(15203)
- 理论(14851)
- 银(13926)
- 银行(13888)
- 融(13682)
- 金融(13680)
- 技术(13483)
- 行(13337)
- 划(13069)
- 机构
- 大学(335837)
- 学院(332121)
- 济(138346)
- 经济(135642)
- 管理(130505)
- 研究(116702)
- 理学(113488)
- 理学院(112176)
- 管理学(110249)
- 管理学院(109677)
- 中国(87985)
- 科学(72794)
- 京(72718)
- 财(59385)
- 所(59066)
- 农(54861)
- 研究所(54299)
- 中心(51727)
- 业大(49927)
- 财经(48591)
- 北京(46351)
- 江(46027)
- 范(44564)
- 经(44382)
- 师范(44160)
- 农业(43277)
- 经济学(42311)
- 院(42303)
- 经济学院(38180)
- 州(37436)
- 基金
- 项目(230068)
- 科学(181269)
- 基金(168737)
- 研究(166905)
- 家(148205)
- 国家(147041)
- 科学基金(125337)
- 社会(106402)
- 社会科(100866)
- 社会科学(100842)
- 基金项目(88953)
- 省(86626)
- 自然(81212)
- 自然科(79333)
- 自然科学(79316)
- 自然科学基金(77873)
- 教育(75594)
- 划(73983)
- 资助(70236)
- 编号(66696)
- 成果(53675)
- 部(51467)
- 重点(51442)
- 发(49274)
- 创(46904)
- 课题(45756)
- 国家社会(44702)
- 教育部(43892)
- 创新(43885)
- 科研(43837)
- 期刊
- 济(149260)
- 经济(149260)
- 研究(99296)
- 中国(61227)
- 学报(54174)
- 科学(50545)
- 农(49630)
- 管理(47401)
- 财(41942)
- 大学(40980)
- 学学(38484)
- 农业(35607)
- 教育(35410)
- 技术(28108)
- 融(26053)
- 金融(26053)
- 经济研究(25142)
- 财经(23351)
- 业经(23148)
- 经(20066)
- 问题(19173)
- 业(19110)
- 图书(17463)
- 技术经济(16549)
- 贸(16200)
- 理论(16162)
- 资源(15720)
- 科技(15664)
- 世界(15593)
- 版(15322)
共检索到4830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邹君 胡娟 杨玉蓉 毛德华
从省级和8个二级区域尺度上分析我国2007年粮食生产和消费中的虚拟水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粮食生产和消费中的虚拟水平衡规律,得出如下结论:首先,粮食生产虚拟水量北方比南方地区多31 975.2×107 m3,人均粮食生产虚拟水量北方地区为530m3/人,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60m3/人,而南方地区则只有410m3/人。说明我国当前粮食生产存在较为典型的虚拟水资源"北水南调"现象;其次,全国粮食虚拟水消费量南方比北方地区多4 855.3亿m3,恰好与粮食生产的虚拟水空间分布规律相反。南北方粮食消费水平的差异加剧了我国粮食生产虚拟水资源"北水南调"现象的发生;再次,从粮食生产和消费的虚拟水平衡空...
关键词:
粮食 生产 消费 虚拟水 平衡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邹君 谢杨艳 李伯华 田亚平 毛德华
首先,用人均农村人口粮食产量指标定量表征我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现状,发现我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存在"北方多、南方少,中间多、两边少"的特点,主高值区位于东北和内蒙古一带,次高值区由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南、江西和重庆等中西部省份组成;主低值区为东南沿海一带,次低值区是由西北和西南诸省组成的广大地域。然后,为探究虚拟水战略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的理想布局模式,提出区域粮食生产优势度的概念,分析其影响因素,运用定量评价模型计算各省级区域的粮食生产优势度。发现区域粮食生产优势度有2个高优势度带和2个低优势度带,且高优势度和低优势度区呈带状相间分布。最后,构建粮食生产布局调整指数作为我国不同区域粮食生产优...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邓宗兵 封永刚 张俊亮 王炬
本文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1978—2011年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演变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部集中;南方稻谷优势区域继续稳固的同时东北稻谷重要性逐渐凸显;小麦产区逐渐向北方和中部集中;玉米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原地区集中;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演变受到科技进步、土地资源、市场需求和地理气候的共同影响,其中科技进步和土地资源的影响最为重要。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格局 生产集中度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罗万纯 陈永福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对影响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人均耕地资源、非农收入比重、粮食单产、成灾面积、畜牧业发展状况、复种指数、经济效益比等都是影响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因素,其中人均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和经济效益比的影响尤为突出。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格局 影响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玉蓉 刘文杰 邹君
为研究我国区域粮食生产空间布局问题,运用虚拟耕地方法和对比方法对我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进行诊断。首先,用人均农村人口粮食产量的虚拟耕地量表征我国粮食生产的空间布局现状,发现其存在"高值区相对集中,低值区相对分散"、区域间差异明显的特点。高值区集中于东北和内蒙古、长江中下游以及江南丘陵的北部地区;其次,主要从水土资源、自然灾害等方面构建包含8个具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粮食生产适宜度进行定量评价。发现我国不同区域间的粮食生产适宜度存在显著差异,区域粮食生产适宜度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其中,高适宜度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黄淮海、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区,低适宜度区域...
关键词:
粮食 虚拟耕地 生产布局 中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启楠 张凡凡 李福夺 傅汇艺 杨兴洪
[目的]通过省际粮食虚拟水流动分析,探讨其对水资源和区域经济的影响,以期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水安全提供有益借鉴。[方法]以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通过引入距离分量对2006、2015年我国省际粮食虚拟水贸易的空间分布格局及驱动因素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评价虚拟水贸易所引起的生态效应和经济价值变化。[结果]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省际粮食虚拟水流动更加频繁,整体表现出由北向南的逆向流动格局,但输出省份的范围呈萎缩状态,部分输出区已转变为输入区,有近50%的输出省份虚拟水输出量大幅下降,虚拟水输出有进一步向黑龙江等产粮大省集中的趋势;水资源并非是影响虚拟水贸易最关键的因素,耕地资源禀赋、资源优化配置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对虚拟水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2015年粮食虚拟水流动在国家层面上共形成276亿m3的节水量,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2.836 6万亿元,但虚拟水的输出使输出区水资源压力指数由0.84(假设输出区粮食虚拟水输出为0)上升到1.20,地区生产总值由42.675 9万亿元(假设用于输出的粮食虚拟水全部转变为工业用水和服务业用水)减少到28.597 4万亿元。[结论]省际粮食虚拟水流动在国家尺度上有节水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但对输出区有较大的破坏作用,输出区存在将粮食生产用水转变为其他高收益产业用水的可能,针对以上结果提出解决我国粮食虚拟水流动负面效应的相关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正佳 钟会民 李裕瑞 文琦 刘雪琦 简钰清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用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国家及区域尺度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以省为研究单元,借助GIS空间分析与统计工具,分析了1999—2018年中国粮食生产变化的总体特征、地域格局演变特征及这些变化对区域粮食供需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国粮食总产量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增长率为0.11亿t/年。北方粮食总产量呈显著增长趋势,而南方粮食总产量基本维持稳定。玉米产量的增加对这些变化起到了主导作用。在省域尺度上,近20年五种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产量时空变化具有较大差异。粮食产量的变化对区域粮食供需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福建三省,从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供过于求型变为了供给不足型省份。但在全国尺度上,人均粮食占有量在Y 1999—2003时段(1999—2003年五年平均情况)和Y 2014—2018时段(2014—2018年五年平均情况)分别为368.0 kg/人和461.5 kg/人;人均两大口粮占有量在Y 1999—2003时段和Y 2014—2018时段分别为220.3 kg/人和247.6 kg/人。播种面积的变化是全国及区域尺度上粮食作物产量变化的直接原因。但其根本原因则更多归因于土地利用价值驱动的属性、功能及质量的变化。此外,根据导致耕地减少的四种主要类型——"非农化""非粮化""荒废化"和"生态化",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提高区域粮食生产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区域粮食种植格局调整及实现两大口粮需求省份向自给型省份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
粮食产量 口粮 土地利用 空间格局 中国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建寨 张建华 孔繁涛
近年来,中国粮食供求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粮食供需区域性问题日益显现。本文基于重心模型,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重心与消费重心移动方向、速度、距离等演变特征,阐述了两者的空间耦合关系,并探讨了应对政策选择。结果表明,1995—2012年,中国粮食生产、消费重心皆位于地理重心偏东方向,粮食供需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性;粮食生产重心移动距离明显大于消费重心,生产空间格局相对更加不稳定;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重心距离以2000年为界表现为先降后升,供需空间匹配性总体下降;无论是移动距离还是移动方向,两者变化与阶段性的国家经济发展、粮食生产促进、食物消费引导等管理政策基本吻合。
关键词:
粮食 生产 消费 空间格局 中国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薛宇峰
对中国在1990年和2002年粮食生产的区域分化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农产品市场形成条件下,稻米生产的区域分散特征、小麦生产的区域集中特征以及玉米播种面积的集中和生产产量的分散特征日益明显。计量检验显示,人均承包经营耕地面积和种植业收入比率是影响粮食生产区域分化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分化 农业生产多样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邓宗兵 封永刚 张俊亮 王炬
本文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对1978—2011年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动及其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区域格局变动主要表现:粮食生产重心北移显著;中部粮食生产重要性凸显;东北和中部部分省份(如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粮食生产能力逐渐加强,而东南沿海区部分省份(如浙江、广东)粮食生产能力逐渐缩减。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表明:粮食单产、复种指数、人均耕地面积、水资源丰沛程度、财政支农力度、种粮经济效益比对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非农收入水平和成灾程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工业化水平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格局 生产集中度 影响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屈宝香 张华 李刚
该文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优化趋势与粮食生产区域结构演变的特点,提出了农作物结构调整需要保证稳定粮食发展、粮食结构调整需要兼顾品种和区域平衡、粮食生产布局需要物流加工产业配套及粮食产业布局要注意水土资源的节约等粮食布局与结构优化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 粮食 布局 结构 对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柴玲欢 朱会义
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与地域分工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受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以及耕地保护、农业补贴、价格保护等政策因素的影响,中国目前区域专业化的方向和地域分工取向尚不清晰,不过农产品生产的集中化趋势却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论文以稻谷、小麦和玉米3种主要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省域单元1981—2013年的产量数据,运用集中化指数方法揭示1980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区域集中化程度的演变特征和演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粮食生产的集中化程度明显上升,3种粮食作物中小麦生产的集中化程度最高,并呈相对稳定的集中化趋势,而稻谷和玉米生产的集中化程度则经历了一个"U"...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玉杰 杨艳昭 封志明
研究发现,全国主要的粮食调出区已由1970年代初的松辽河区、长江区、珠江区和东南诸河区转移、集中到2000年代初的松辽河区和淮河区,传统的“南粮北运”的粮食生产格局已为“北粮南运”所取代。90年代松辽河区成为全国粮食增产中心的主要原因是耕地面积的增加导致粮食播种面积扩大,淮河区则是由于灌溉面积扩大、化肥使用量增加导致其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全国粮食生产重心的“北移”加剧了北方天然草地资源的大规模开垦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可能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应对策略是充分挖掘南方地区的粮食生产潜力,提高其满足自身粮食需求的自给能力,从而减轻“北粮南运”带来的北方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
关键词:
农业地理学 粮食生产区域格局 变化 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业龙 陆玉麒 赵俊华 马颖忆 柯文前
文章运用标准差指数、变差系数、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格局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研究表明:12001—2011年间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在不同尺度上均呈现出总体扩大的趋势,但是各尺度差异扩大的程度不同,依次为地带、地级、省级。中国粮食生产在省级与地级尺度上均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并且尺度越小,空间集聚特征表现得越强。2省级与地级尺度空间关联类型均以正相关为主,各空间关联类型在数量分布上差异明显,分布格局上也略有不同。省级与地级尺度热、冷点地区在空间格局上同样存在着局部差异。3大尺度的分析无法详尽地反映小尺度的空间格局,与大尺度相比,小尺度在空间分析上能更详尽地揭示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差异 多尺度 中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海舰 薛继亮
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将对中国粮食生产产生明显的影响,主要是改变农业生产传统布局和结构以及影响粮食安全,但是同时也给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带来了农业发展的机遇。本文提出了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粮食生产 区域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