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49)
2023(7592)
2022(6426)
2021(6162)
2020(4858)
2019(11171)
2018(10682)
2017(19435)
2016(10283)
2015(11921)
2014(11615)
2013(11529)
2012(10818)
2011(10038)
2010(9729)
2009(8981)
2008(8630)
2007(7387)
2006(6447)
2005(5965)
作者
(29871)
(25253)
(25116)
(23820)
(15742)
(12223)
(11436)
(10086)
(9635)
(8808)
(8705)
(8617)
(8053)
(7959)
(7812)
(7804)
(7515)
(7219)
(7199)
(7120)
(6453)
(5993)
(5907)
(5699)
(5657)
(5650)
(5440)
(5275)
(5118)
(5012)
学科
(53458)
经济(53426)
管理(26542)
(25867)
方法(22039)
数学(20180)
数学方法(20007)
(19018)
企业(19018)
中国(17347)
地方(13216)
(12999)
(10789)
贸易(10784)
(10547)
农业(9452)
业经(9170)
(9129)
技术(9073)
(8906)
环境(8760)
地方经济(8397)
(7766)
(7498)
(7268)
金融(7265)
(7242)
银行(7231)
(7165)
(7030)
机构
大学(154796)
学院(152156)
(72877)
经济(71807)
研究(60490)
管理(58870)
理学(51107)
理学院(50430)
管理学(49748)
管理学院(49471)
中国(46008)
科学(36140)
(33884)
(30131)
(28743)
研究所(27895)
中心(26206)
经济学(23615)
财经(23585)
(22319)
(22184)
北京(21938)
(21809)
(21358)
经济学院(21249)
师范(21206)
(20005)
业大(19990)
科学院(19240)
师范大学(17737)
基金
项目(108612)
科学(88321)
基金(81476)
研究(79832)
(71994)
国家(71527)
科学基金(61214)
社会(53741)
社会科(51275)
社会科学(51262)
基金项目(42913)
(39782)
自然(37714)
自然科(36861)
自然科学(36848)
自然科学基金(36188)
教育(35094)
(34980)
资助(32625)
编号(29662)
(25338)
重点(25292)
(24991)
国家社会(24027)
成果(23686)
中国(23293)
(23250)
创新(22052)
教育部(21594)
课题(21168)
期刊
(74879)
经济(74879)
研究(47148)
中国(32131)
科学(23394)
学报(21291)
管理(21215)
(19666)
(19224)
大学(16295)
学学(15248)
教育(14625)
农业(14131)
经济研究(13380)
技术(13258)
财经(11797)
(11793)
金融(11793)
(10365)
资源(10202)
(10199)
问题(10017)
业经(9660)
科技(9602)
世界(9578)
国际(9195)
(9184)
技术经济(8815)
统计(8519)
(8135)
共检索到2252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倪晓磊   李陈陈   陈旭东  
为深入探究中国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能力的时空演化特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文章基于改进熵值法测度了2011—2021年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能力,运用空间趋势面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深层次探析了其时空格局演化。研究发现,中国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能力整体水平不高且省份差异化明显,呈现出由西向东的“人”字型演化趋势、由北向南的倒“U”型演化趋势,在空间趋势面上呈现出“西低东高,北降南升”的空间分异特征,并在探索性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全局和局部的正向空间集聚特征。最后,结合研究结论给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李斌  田秀林  张所地  赵华平  
采用熵值法、基尼系数、探索性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对2007-2016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时空格局与演化规律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维度看,大中城市创新能力在先期提升明显,末期有所回落,但仍呈现出整体上的提升;知识创新能力>政府支持与服务>创新基础环境>技术创新能力,技术短板突出;城市间创新能力的差异有向优化均衡方向发展的趋势,但创新基础环境的空间失衡加剧;G_2> G_1、G_4> G_3,城市之间创新能力的差异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能力上。(2)从空间维度看,莫兰检验显示样本期内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与先期相比,2016年创新能力高水平城市数量增加,且表现出了更强的空间"集群化"特征,总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经济依赖性;样本期内大中城市创新能力的局部集聚模式变化不大,体现出一定的时空惯性,且高高集聚模式的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依赖特征;创新冷热点总体上呈"东热西冷"的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宏婷  陆玉麒  
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以R&D强度为测度指标,采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结合马尔可夫链和ESDA,分析了2001~2011年中国R&D投入的区域差异及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中国省域R&D投入的绝对差距在扩大而相对差距在缩小,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存在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东西部之间R&D投入的空间差异有所扩大并呈两极分化的态势,投入重心正在向东南部偏移。R&D投入增长也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并形成了以长三角和鲁皖赣为核心向中西部地区梯度推进的圈层结构。增长热点区由分散格局转为集中连片格局,增长冷点区在大幅减少,全部集中在西部地区。R&D投入时空差异的形成受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科技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范德成  吴晓琳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从技术推动力、市场拉动力、管制推动力3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理想解法的动态评价方法、熵值法和“厚今薄古”归一化法对中国内地30个省市工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进行评价,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重心模型对其时空格局演化进行综合研判。结果表明,现阶段中国工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水平不高,区域间差异较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正空间自相关,东高西低的非均衡态势显著;工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重心落点集中在河南省南部地区,与经济重心和高技术产业重心的迁移轨迹具有相似性,且东西方向上的移动距离相较南北方向更大。最后,提出各地区应制定针对性策略,构建区域绿色创新网络,搭建企业、政府、高校、市场等多方力量参与的绿色创新环境平台等相关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小飞  傅春  陈伏生  杨丽  
水资源是一种公共物品,其效益外部性使得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成本应由相关的若干区域共同承担,因此,建立合理的区域生态补偿标准模型及区域内外共同补偿机制是当前生态经济领域的研究前沿。通过构建水足迹与生态补偿标准模型,对江西省及11地市水足迹与水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估算。主要结果如下:2000~2013年,江西省总生产水足迹呈现先下降后增长的趋势,粮食、水产品、猪肉生产所占比重较大,水盈余呈波动下降趋势。11地市生产水足迹与水足迹效率呈上升趋势,除南昌市出现水赤字要支付生态补偿资金外,其余各市均有水盈余,应获得生态补偿资金。2000~2013年江西省水盈余共需补偿1 805.76亿元,平均每年128....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文甫  樊淑云  潘荟交  毛欢  周介铭  赵景峰  杨存建  
利用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及能源消耗资料,采用直接碳排放系数法及修改后的碳排放计算模型,对四川省10a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进行了估算,并对其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碳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碳排放增加734.307×104t,增长率达10.478%。(2)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源,林地是主要碳汇。10a间建设用地的碳排放增加812.454×104t,增长率达10.339%,碳排放量占碳排放量的96%以上;碳汇增加44.742×104t,占四川省碳汇的94%以上。(3)土地利用碳排放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就区域分析而言,成都平原区碳排...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毕学成  谷人旭  王春萌  曹贤忠  
区域风险是未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具有多维度性,非均衡性与动态演化性等特点。从区域视角研究了我国的发展风险问题,构建了区域发展风险评价体系与模型,以此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区域发展风险特征进行了评估。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区域发展风险评价体系包含债务金融,生态环境,社会稳定,经济基础与创新能力5个维度15个三级指标,其中社会稳定系统与债务金融系统所占权重较高,而创新能力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所占权重相对较低。2) 2008-2017年间我国区域发展风险整体上有所下降,其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非均衡的特点。3)区域发展风险具有显著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关系,空间自相关程度有所增加,局部空间自相关相对较为稳定,相同空间关系属性在空间上呈现出集中连片分布的特征。文章同时提出了区域发展风险控制的若干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胡志强  苗长虹  
以中国31个省市为例,运用基尼系数和产业集中率等指标对2000~2014年污染产业转移的空间特点进行了阐述,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考察污染产业转移与污染转移的关系。结果显示:污染产业的省域分布呈先集中后分散的特征,且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集聚变化特点,包括先集中后分散、趋于集中和趋于分散三种类型,多数行业逐渐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2000~2014年东部省份的污染产业以转出为主,中西部内陆省份污染产业的承接规模上升;污染产业的转移会造成工业污染的转移,对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污染转移的作用尤为明显,说明承接地应针对承接转移产业来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提高环境管制力度。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仲基  王宏起  武建龙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本文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定位及其互动关系,确定了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的4个关键维度,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突变级数法,对中国30个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大部分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强,但东部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普遍高于其它地区;区域成果供给能力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影响最大,科技服务支撑能力次之。本研究旨在为科学评价地方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指导地方政府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程翔   简苏尔·居来提   杨宜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正向形成核心策源能力中心发展。本文基于科创策源能力的核心内涵,从科创基础、政策导向、科创投入、科创产出、科创开放5个角度设计36个三级指标,构建省级科创策源能力评价体系,运用二次加权的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2012—2021年中国各省份科创策源能力进行动态评价,并利用探索性空间分析(ESDA)法对其时空特征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1)开放与投入对科创策源能力的影响较大,其中每十万人研发经费权重系数最高,政策导向整体影响偏小,其中以财政政策为主的直接创新政策影响权重最低;(2)各省份科创策源能力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增速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东快西慢;(3)科创策源能力空间分异明显,总体呈现东-中-西阶梯式递减、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在空间依赖性上呈现出全局空间正相关性,而局部空间上形成南部高-高型聚集和西部低-低型集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熊鹰  王克林  文先明  
区域经济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与社会现象,适度的差异对宏观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差异过大不仅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危害,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全国,也是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湖南省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迅速提升,但省域内区域经济差异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计量统计为基础,分析了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和GIS技术,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湖南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差异的成因。并提出了协调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潘雄锋  李良玉  杨越  
本文采用1997-2008年的统计数据,首先基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视角,运用DEA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能源效率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我国省域能源效率之间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时空格局演化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此来探寻影响我国能源效率区域差异变化的空间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各省区能源效率存在着空间依赖性,近邻效应显著;我国能源效率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能源效率较高的省区集聚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能源效率较低的省区则主要集中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中分布,且扩散效应在逐步增强,极化效应在逐步减弱,区域差异呈缩小趋势。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志国  蔡华  马青原  
引导产业合理转移对破解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具有重要作用,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逐步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然而其学理认识还存在较大缺口。本文运用多案例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对近年来部分西部省市承接产业转移典型项目的案例研究,分析了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催生产业转移形成的新模式和核心动力。研究发现,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是推进产业转移的有效方式,主要表现为增量产能转移、算力数据转移、延链协同转移、成果孵化转移四种新模式,其动力主要来源于市场驱动力、分工重塑力和制度作用力。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转移的实现路径模型,为西部地区通过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承接产业转移实践提供学理支撑和政策路径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善林  郑丽  冯南平  彭张林  
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是我国科技管理工作中的两个高频词汇,也是容易产生混淆的两个概念。两者的混用或误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重要瓶颈之一。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各自的概念与内涵,界定了各自的主体范围,并以图示化的方式描绘了各自的运动过程。基于此对两者展开对比研究,研究得出:①微观视角上的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交集;②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在主体范围、主体角色可互换性、市场化程度、时间轴与空间轴上的变化规律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建辉  范谋远  何淼  刘煜  
文章基于2003—2020年17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全局超效率SBM模型对全国和七个研究区域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利用地理分布图、基于空间自相关检验的时空跃迁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计量方法分别对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时空格局、区域差异和收敛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科技创新效率在研究期内整体趋势向好,整体上存在正向溢出效应;大部分研究区域空间格局的路径依赖和锁定特征不断弱化,且极化现象由强转弱;组间差异是造成整体差异的重要原因;全国及七个研究区域的空间效应呈现差异化特征,但均存在向各自稳态水平收敛的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