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68)
- 2023(12702)
- 2022(10477)
- 2021(9678)
- 2020(7721)
- 2019(17637)
- 2018(17103)
- 2017(31085)
- 2016(16408)
- 2015(18076)
- 2014(17770)
- 2013(17812)
- 2012(17011)
- 2011(15858)
- 2010(15727)
- 2009(14325)
- 2008(13957)
- 2007(12358)
- 2006(11155)
- 2005(10359)
- 学科
- 济(80312)
- 经济(80253)
- 业(46962)
- 管理(46503)
- 企(36366)
- 企业(36366)
- 中国(28907)
- 方法(26766)
- 地方(24221)
- 数学(23367)
- 数学方法(23226)
- 农(21486)
- 技术(20349)
- 业经(18120)
- 贸(15831)
- 贸易(15811)
- 易(15320)
- 农业(15047)
- 融(14188)
- 金融(14187)
- 银(14085)
- 银行(14073)
- 行(13844)
- 学(13833)
- 地方经济(13786)
- 技术管理(13698)
- 财(13616)
- 制(13530)
- 发(13475)
- 环境(13400)
- 机构
- 学院(237206)
- 大学(236480)
- 济(108788)
- 经济(106936)
- 研究(92562)
- 管理(89240)
- 理学(76046)
- 理学院(75054)
- 管理学(74007)
- 管理学院(73528)
- 中国(71630)
- 科学(54467)
- 京(52100)
- 所(46541)
- 财(45953)
- 研究所(42326)
- 中心(40753)
- 农(36718)
- 财经(36100)
- 江(35816)
- 经济学(34322)
- 北京(33999)
- 院(33800)
- 范(33604)
- 师范(33320)
- 经(33004)
- 经济学院(30815)
- 业大(30738)
- 州(28676)
- 科学院(28470)
- 基金
- 项目(159384)
- 科学(129023)
- 研究(119226)
- 基金(116796)
- 家(102396)
- 国家(101597)
- 科学基金(87314)
- 社会(79264)
- 社会科(75454)
- 社会科学(75445)
- 省(61868)
- 基金项目(61445)
- 自然(53380)
- 教育(53010)
- 划(52565)
- 自然科(52209)
- 自然科学(52195)
- 自然科学基金(51295)
- 资助(46144)
- 编号(45403)
- 发(41253)
- 创(39070)
- 重点(36946)
- 成果(36554)
- 创新(35730)
- 部(35696)
- 国家社会(34118)
- 发展(33968)
- 课题(33431)
- 展(33416)
- 期刊
- 济(125224)
- 经济(125224)
- 研究(78355)
- 中国(56549)
- 管理(37154)
- 科学(35114)
- 农(34494)
- 学报(32648)
- 财(31554)
- 教育(28683)
- 融(25418)
- 金融(25418)
- 大学(25173)
- 农业(24459)
- 学学(23413)
- 技术(21444)
- 经济研究(21358)
- 业经(20301)
- 财经(17919)
- 问题(16066)
- 经(15748)
- 科技(15119)
- 业(14594)
- 贸(14485)
- 世界(13794)
- 技术经济(13396)
- 国际(13219)
- 资源(12473)
- 坛(12428)
- 论坛(12428)
共检索到3766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玲 丁礼婷
文章首先通过梳理区域科技创新的内涵,从投入、产出、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3—2020年的相关面板数据,运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测度各地区的区域科技创新水平;最后运用标准差椭圆法和核密度估计方法对全国及四大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发展的时空演化及分布动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各省份的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梯度下降分布,且空间聚集性明显,同时,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内各省份之间的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差距逐渐扩大,呈现分化趋势,东北地区虽然未出现分化现象,但发展严重滞后。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牛方曲 刘卫东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为了提高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各区域进行了大量科技创新资源的建设投入。但科技投入只有真正转化为创新能力、产出创新成果,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本文分别从国立、地方、企业三方面综合评价了各省的科技创新资源,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并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了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中国各省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呈正相关趋势,但具体到各省份,随着科技创新资源的增加,其经济发展水平却有升有降。为充分发挥区域科技创新资源的作用,提高科研成果产出,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配置关系仍需优化调整。探索中国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的驱动与响应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模型,实现国家用于宏观调控的国立科技创新资源、各地区自主决策的地方科技创新资源、市场驱动的企业科技创新资源三者有机结合、高效配置,以更大程度地实现科技产出,促进经济发展,对于转型期的中国,实现由依靠传统资源要素进入到依靠科技资源支撑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婧 杜广杰
文章基于2000~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绿色专利授权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布动态分析、空间Markov链等方法实证考察中国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具有较严重的空间非均衡态势,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大幅高于其他城市。(2)随着时间推移,区域间差异对于总体空间差异的贡献逐渐上升,超变密度的贡献逐渐降低。区域间差异的拉大主要表现为高水平城市之间差异扩大,而中等水平与低水平城市之间相对差异缩小。(3)空间效应在中国城市绿色创新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高水平的空间滞后类型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绿色创新向更高水平转移的概率,未来中国城市绿色创新的发展存在空间收敛趋向。强化区域间协调、激发协同创新势能成为打破当前中国城市绿色创新严重空间非均衡态势的重要途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炳南 唐利 姚霞飞
区域协调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环节。研究中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衡量区域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了2007—2019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法揭示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差异来源,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刻画了其分布动态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且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的分布特征;(2)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呈逐步缩小态势,中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在逐步缩小;(3)中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核密度分布曲线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基于此,应当加快打破区域边界,推动区域开放合作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进而推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迪 钟绍军
论文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将创新活动分为知识创新、科研创新以及产品转化创新三个阶段。首先采用分布动态学中的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方法考察各阶段创新水平的分布动态特征,随后采用构造的条件Markov链模型研究处于创新价值链上游的创新活动对下游创新水平分布动态的影响。研究发现:(1)随着时间变化,三类创新活动的创新水平分布都呈现出更加分散的态势,区域差异逐渐增大同时极化现象逐渐缓解甚至消失;(2)三类创新水平分布的内部流动性都较低,但流动程度随着价值链阶段的上升不断提升;(3)价值链上游的创新活动对下游创新分布的内部流动性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炳南 唐利 姚霞飞
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衡量区域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了2007—2019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法揭示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差异来源,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刻画了其分布动态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且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的分布特征;(2)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呈逐步缩小态势,中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在逐步缩小;(3)中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核密度分布曲线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基于此,应当加快打破区域边界,推动区域开放合作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进而推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迪 张虎
本文运用扩展的分布动态学模型,研究了中国1989—2012年间30个省级地区创新水平的趋同时空特征。核密度函数分析发现,中国创新水平极化程度经历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整体趋同态势明显;考虑不同时长的马尔科夫链模型发现,高水平和低水平创新俱乐部存在明显趋同特征,且在1997年之后"俱乐部趋同"特征更加明显;区域背景对地区创新水平的转移存在影响,这为中国创新水平的"俱乐部趋同"特征给出了空间上的解释。研究还发现,显著的空间作用至少需要两年时间积累才能体现出来。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潘为华 贺正楚 潘红玉
为把握数字经济的发展规律,促进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基于2012—2019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化特性和动态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从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4个层面,构建数字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进行综合评分。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动力。各省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梯分布特征,在地区层面表现为发展水平"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格局,发展速度"中部>西部>东北>东部"的格局。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正向依赖性、空间集聚性和相对稳定性,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但在整体上具有差异缩小的趋同特征。地区层面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波折起伏,对于其空间异质和收敛特征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吕荣杰 郝力晓
科学有效测度人工智能发展水平是响应国家科技战略的有益尝试。运用熵权法,从制度环境、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和生产应用4个维度测度2003—2018年中国省际人工智能发展指数,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对其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进行进一步探究。结果表明,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属于人工智能发展领跑者,山东、辽宁、天津、四川、重庆、湖南、湖北、陕西、福建属于追赶者,其余省份属于落后者;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区域差异较大,其中,东—西、东—中、东—东北差异是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内差异和西部地区内差异为次要来源;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可以分为2003—2006年、2007—2010年、2011—2014年和2015—2018年4个阶段;考察期内,东部地区人工智能发展呈现出扩展效应,东北地区呈现出两极分化效应,中部地区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相当,西部地区呈现出多极化效应。结论可为健全科技评价体系提供理论参考,为研究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提供实证数据,为系统布局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优势提供政策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思薇 陈西坤
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学测度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演化趋势,对持续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测算中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后通过标准差椭圆技术分析其空间区位分布特征,并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揭示全国及四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部差异及演进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表现出“东高、东北次之、中平、西低”的梯度分布特征;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布重心向西和向南移动,空间集聚性表现为先扩散后集聚;东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两极分化趋势,其余区域均稳步上升且无极化现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承佳 李忠祥
文章在探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8个维度、60个基础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测算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非均衡性。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数字经济发展面临“数字鸿沟”问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且呈逐步缩小趋势;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呈上升趋势,但未出现极化现象;三大地区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存在非均衡性,且中部地区出现极化现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云燕 张硕
文章基于全局参比超效率EBM模型测度了2008—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生态效率,在刻画其时空特征的基础上,借助标准差椭圆、条件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揭示了区域生态效率的热点迁移过程、分布动态演化及空间差异。研究表明,中国区域生态效率持续提升,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非期望产出冗余是阻碍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生态效率热点区域逐渐收敛,分布重心向东北迁移,表现出“东南—西北”向心集聚、“东北—西南”空间发散的分布发展态势。在非空间条件下,中高效率及以下层次省份生态效率表现出较强的可持续增长性,中高效率以上层次省份生态效率出现增长乏力的现象;在空间条件下,中高效率及以下层次省份间生态效率存在趋同性,而高效率及以上层次省份不易与相邻省份产生空间关联作用。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波动下降,区域间与区域内差异分别为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与次要来源。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凯妍
绿色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中已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推动我国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推动生产方式在经济新常态下进行转变,从而实现经济稳定发展和提高环境质量的双赢局面。本文将根据2001—2018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分析,构建SAR模型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对于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区域经济增长对于绿色创新水平具有反向作用,绿色创新水平在31个省市间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人力资本水平和政府干预程度对于绿色创新水平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文章最后,将根据以上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绿色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 SAR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柴天姿
文章从创新投入质量、创新产出质量、创新转化质量与创新扩散质量4个维度切入,建立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进行综合评分。基于2015—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分析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的时空演变和动态分布特点。研究结果显示,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呈持续提升趋势。不同省份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表现出显著的阶梯分布特点;在地区层面体现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分布格局。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具有“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特征;不同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但总体上展现出差异缩小趋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海峥 贾娜 张晓蓓 Barbara Fraumeni
本研究通过改进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人力资本综合度量方法——Jorgenson-Fraumeni收入法,结合扩展的人力资本Mincer模型,构建了适合中国数据的省级人力资本估算方法。同时,通过建立省际生活成本平减指数解决了人力资本的横向比较问题,使计算结果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中国人力资本的地区差异。本文运用该方法估算了代表不同发展水平的六个省(市):上海、广东、河南、湖北、贵州和甘肃的人力资本水平,建立了跨省跨时间可比的分城乡1985—2009年省级年度人力资本综合度量指标及相应人力资本指数。结果显示总人力资本广东最高,人均人力资本上海遥遥领先,而贵州和甘肃均排在最后。计算结果定量描述了省级人力资本的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