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29)
2023(8179)
2022(6677)
2021(6149)
2020(4824)
2019(11110)
2018(10707)
2017(20055)
2016(10886)
2015(12361)
2014(11999)
2013(12276)
2012(11496)
2011(10786)
2010(10301)
2009(8934)
2008(8534)
2007(7312)
2006(6515)
2005(5935)
作者
(31631)
(26714)
(26561)
(25275)
(16746)
(12634)
(11973)
(10370)
(10257)
(9363)
(9106)
(8933)
(8492)
(8470)
(8406)
(8331)
(8032)
(7594)
(7565)
(7564)
(6598)
(6452)
(6423)
(6027)
(5931)
(5927)
(5660)
(5462)
(5374)
(5321)
学科
(56878)
经济(56839)
管理(26813)
方法(24591)
数学(23207)
数学方法(23091)
(22749)
中国(17130)
(14854)
企业(14854)
(13780)
环境(13193)
(12037)
贸易(12032)
地方(11954)
(11791)
(10588)
农业(9084)
业经(9029)
(8101)
地方经济(7855)
(7694)
(7648)
(7578)
金融(7577)
(7486)
(7441)
(7275)
银行(7251)
关系(7208)
机构
大学(162310)
学院(159521)
(79191)
经济(78188)
研究(63271)
管理(58564)
理学(51158)
理学院(50519)
管理学(49786)
管理学院(49508)
中国(48405)
科学(37321)
(34799)
(31893)
(30475)
研究所(29613)
(28585)
中心(27274)
经济学(27054)
财经(25551)
经济学院(24526)
业大(24054)
(23720)
农业(22677)
(22640)
北京(22131)
(21184)
(20691)
师范(20489)
科学院(20475)
基金
项目(113739)
科学(91708)
基金(87043)
研究(81003)
(77907)
国家(77413)
科学基金(65485)
社会(55984)
社会科(53423)
社会科学(53413)
基金项目(45272)
自然(40812)
(40615)
自然科(39899)
自然科学(39888)
自然科学基金(39220)
(36027)
教育(35992)
资助(35839)
编号(29394)
(26865)
重点(26500)
(26271)
国家社会(25612)
中国(24910)
(23338)
教育部(22938)
成果(22866)
创新(22191)
科研(21894)
期刊
(78850)
经济(78850)
研究(48059)
中国(31759)
学报(26426)
科学(25691)
(24845)
管理(20327)
大学(20207)
(19807)
学学(19244)
农业(17868)
经济研究(14668)
(13225)
金融(13225)
财经(12843)
教育(12711)
技术(12337)
(11342)
(11140)
(10930)
问题(10922)
世界(10465)
业经(10205)
国际(9881)
资源(9548)
统计(8610)
技术经济(8532)
(7326)
(7060)
共检索到2326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成  王建科  史文悦  李远  
本文以中国各省份1995-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碳生产率增长率进行了七重因素分解,分解时不仅考虑了能源结构变动的影响,还充分利用了全要素框架下的生产率信息,重点探讨资本、劳动和能源三要素之间的替代效应对碳生产率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碳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主要受技术进步(正效应)、资本能源替代效应(正效应)和劳动能源替代效应(负效应)三个分解变量的影响,而技术效率(负效应)、随机偏差(负效应)、规模效率(正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正效应)的影响较为有限;2资本能源替代效应和劳动能源替代效应在样本期间的波动幅度最为明显,且两者在影响力度上呈现了此消彼长的角力格局,但两者在影响效果的变化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中华  宿健  彭可  
文章基于泰尔熵标准提出以GDP为权重反映碳生产率差异的方法,从我国三大区域视角研究碳生产率差异的演变规律,通过调整碳生产率测算公式,构建经济贡献度和碳排放贡献度指标,从省际视角寻找区域内部造成碳生产率差异化的主导因素,分析碳生产率的增长源泉。结果表明,2000—2014年区域内差异是我国碳生产率总差异的主要来源,缺少经济发展龙头以及山西省碳排放量超标是造成东部和中部碳生产率差异过大的主要原因,西部各省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山西省减排效果明显是造成中部反超西部,跃居为第二大碳生产率地区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中华  宿健  彭可  
文章基于泰尔熵标准提出以GDP为权重反映碳生产率差异的方法,从我国三大区域视角研究碳生产率差异的演变规律,通过调整碳生产率测算公式,构建经济贡献度和碳排放贡献度指标,从省际视角寻找区域内部造成碳生产率差异化的主导因素,分析碳生产率的增长源泉。结果表明,2000—2014年区域内差异是我国碳生产率总差异的主要来源,缺少经济发展龙头以及山西省碳排放量超标是造成东部和中部碳生产率差异过大的主要原因,西部各省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山西省减排效果明显是造成中部反超西部,跃居为第二大碳生产率地区的重要因素。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国平  
关键词: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白重恩  张琼  
生产率被视为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经验分析中如何识别其影响因素却存在很大分歧。本文首先估计了中国1978-2013年全国和各省各年的生产率水平,之后考察生产率波动的影响机制,并对2008年以来生产率下降的成因进行分解。研究发现:(1)就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角度而言,研发强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对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正,而相对收入水平的影响显著为负;(2)存货规模和就业参与率通过影响要素的有效使用量,分别对生产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和正向影响;(3)从要素配置效率角度来看,政府干预对生产率有显著负面影响,投资率与生产率显著负相关。中国近年来生产率下降主要源于其"后发优势"不断减弱、就业参与率持续降低与投资率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路正南  杨洋  王健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动的紧迫形势下,碳排放约束生产的现象开始凸显,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经济低碳化发展的核心在于提高碳生产率,本文运用Laspeyres分解法对中国碳生产率的变动情况进行解析,并以2000~2010年为样本期,定量研究了碳排放结构变动、低碳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中国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并从行业角度对碳生产率增长波动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低碳技术进步是驱动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而不合理的碳排放结构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先进低碳技术的行业部门碳排放空间不足是导致碳生产率增长缓慢根本原因。从行业角度看,各部门碳排放结构调整和低碳技术进步,对碳生产率变动贡献程度有所不同。基于此,本文提...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高帆  
长期来看,中国劳动生产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改革开放之后的增速更是显著。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各产业内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相对地,劳动配置结构变化的贡献度并不显著,这种状况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强化。劳动配置结构变化贡献度较小,与劳动力跨部门流转的交易成本较高有关,而行业内部生产率提高与分工演进、资本深化、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等密切相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海鹏  王子瑜  
利用产出距离函数将农业碳生产率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变化,并实证测算1995—2016年中国农业碳生产率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中国农业碳生产率年均提高3.57%,单位GDP碳排放量年均下降3.31%,累计下降50.96%,主要归因于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效应。(2)中国农业资本深化对农业碳生产率提升有正向影响,劳动力价格上涨有负向影响。(3)中国农业碳生产率表现出"东高西低,阶梯分布"的空间特征,东南沿海省份和西北省份存在区域"农业碳生产率缺口",且呈缺口扩大趋势。鉴于此,为提高农业碳生产率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诗一  严法善  吴若沉  
本文对中国1995-2007年间的二氧化碳排放按6个产业部门、30个省市自治区和3种能源种类进行了三维驱动因素分解,发现居民生活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较低,未来应该围绕生产部门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进行碳减排政策设计,即通过转变资本驱动型的增长模式、提高能源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来切实实行碳减排。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许冬兰  王樱洁  
针对提高渔业碳生产率的问题,测算1978—2011年我国沿海11个省市的渔业碳生产率,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渔业碳生产率整体在逐年提高,但各省市间的渔业碳生产率水平差异较大。天津、江苏和山东的渔业碳生产率排名前3位,广西、海南和浙江排在最后;从海域视角看,呈现出由渤海、黄海和东海到南海渔业碳生产率逐渐降低的趋势。对我国沿海渔业碳生产率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效应的因素主要有渔业发展水平(0.023)、产业结构(0.438)、对外开放度(0.044)和技术进步(0.760)。从低碳渔业经济模范市、渔业科技进步和渔业外贸3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我国沿海渔业碳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德勇  卢忠宝  
基于我国1990-2005年时间序列数据,采用"两阶段"LMDI方法,先将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关影响因素分解为产出规模、能源结构、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四个方面;再引入产出结构效应,对减少碳排放起关键作用的变量——能源强度进行再次分解。在此基础上,以产出规模和能源效率这两个对碳排放的增加和减少起关键作用的变量为依据,界定"高增长、高效率"、"低增长、低效率"、"低增长、高效率"和"高增长、低效率"四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划分出不同的时期,分析我国碳排放周期性波动的特征。研究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以来,我国四个阶段不同经济增长方式的差异是碳排放波动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其中2000-2004年"高...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郑宝华  谢忠秋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紧张和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考虑各区域在能源约束和碳排放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显得日益重要。本文在梳理了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现状后,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和特征应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我国各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与在不考虑低碳因素下的传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对全国及三大区域的收敛性进行了解析。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金相郁  
Malmquist指数分析表明,在1996-2003年期间,各省市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加了3.8%,而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加了7.6%,中西部地区增加了3.8%。Malmquist指数还表明,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主要来源是技术变化,并不是效率的变化,因而,1996-2003年期间的各省市区的要素平均利用效率并不是很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分析设立6个假设,利用Malmquist指数与8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为了提高回归分析结果的客观性,运用了4种回归分析方法,即OLS、SWR、2SLS、GMM。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业总产值的规模、专业技术人员对从业人员中的比重和财政自立度是1996-2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郭海兵  肖宏伟  
文章运用完全分解模型研究了"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的碳强度区域影响,从省级区域、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等三个角度对我国碳强度波动的影响进行分解。分解结果显示":十五"期间碳强度上升,对碳强度下降起较大负作用的是山东、江苏、内蒙古等地区、西部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高组";十一五"期间我国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碳强度下降,对碳强度下降起较大正作用的是山西、山东、内蒙古、辽宁、江苏等地区、东部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高组;要促使碳强度下降,需要加大对山东、内蒙古等地、东部地区、经济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自然  陆明涛  
本文在重新估算1978~2011年中国30个省区市资本、劳动与实际产出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了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各省区市各年度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各年度资本与劳动要素份额等变量及其变化情况,并测算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各阶段TFP增长及其子项目对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TFP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及经济波动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979~2011年期间,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主要作用的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恶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着抑制作用,技术进步是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中、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