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25)
- 2023(10087)
- 2022(8444)
- 2021(7766)
- 2020(6514)
- 2019(15242)
- 2018(14708)
- 2017(27841)
- 2016(15296)
- 2015(17532)
- 2014(17606)
- 2013(17872)
- 2012(17064)
- 2011(15759)
- 2010(15413)
- 2009(14226)
- 2008(14146)
- 2007(12613)
- 2006(10809)
- 2005(9791)
- 学科
- 济(75400)
- 经济(75347)
- 管理(40205)
- 业(35475)
- 方法(33590)
- 数学(30727)
- 数学方法(30529)
- 企(26271)
- 企业(26271)
- 中国(21389)
- 农(18525)
- 地方(16838)
- 学(15990)
- 贸(15578)
- 贸易(15573)
- 环境(15504)
- 财(15178)
- 易(15131)
- 业经(12552)
- 农业(12248)
- 制(11754)
- 和(11480)
- 银(10608)
- 融(10599)
- 金融(10597)
- 银行(10583)
- 行(10192)
- 地方经济(10124)
- 划(9822)
- 发(9259)
- 机构
- 大学(231627)
- 学院(228490)
- 济(104380)
- 经济(102494)
- 研究(85819)
- 管理(84224)
- 理学(72609)
- 理学院(71652)
- 管理学(70549)
- 管理学院(70117)
- 中国(65027)
- 科学(52166)
- 京(49901)
- 财(43996)
- 所(43946)
- 研究所(40344)
- 农(39317)
- 中心(38422)
- 财经(35908)
- 经济学(34260)
- 业大(33393)
- 经(32754)
- 江(32577)
- 北京(31866)
- 农业(31183)
- 经济学院(31141)
- 院(30904)
- 范(30871)
- 师范(30616)
- 科学院(26790)
- 基金
- 项目(154209)
- 科学(122314)
- 基金(114771)
- 研究(110837)
- 家(101148)
- 国家(100455)
- 科学基金(84854)
- 社会(72797)
- 社会科(69219)
- 社会科学(69201)
- 基金项目(60840)
- 省(57363)
- 自然(53798)
- 自然科(52510)
- 自然科学(52492)
- 自然科学基金(51547)
- 划(50080)
- 教育(49826)
- 资助(46890)
- 编号(42828)
- 重点(35726)
- 部(35609)
- 发(35026)
- 成果(34606)
- 国家社会(31522)
- 创(31382)
- 中国(30665)
- 教育部(30195)
- 科研(29962)
- 课题(29915)
共检索到3335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付云鹏 马树才 宋琪
本文在对中国2000—2012年30个地区的碳排放强度进行估算的基础上,利用Moran’I空间自相关统计量检验了历年各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以STIRPAT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空间滞后模型研究了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历年各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人口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是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韩晶 王赟 陈超凡
科学合理地测度我国不同区域碳排放绩效及实证分析影响碳排放绩效的各个因素对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应用DEA-Malmquist指数对2005~2011年全国30个省(市)的工业碳排放绩效进行测算,然后采用空间自相关检验和空间散点图分析碳排放绩效的空间集群状况,最后建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对工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第一,我国碳排放绩效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三大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东部绩效最高,中部次之,西部再次之,其差异主要来自技术进步的差距;第二,我国碳排放绩效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具有高水平区域集中,低水平区域聚集的特点;第三,经济发展、对外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翠菊 覃明锋
根据IPCC提供的方法,估算了1997—2013年的碳排放强度数据,并通过纳入空间效应构建了空间绝对β收敛、空间条件β收敛以及空间俱乐部收敛模型,据此考察了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的收敛特征。结果显示:(1)地理位置对于碳排放强度的收敛特征具有重要的影响,纳入空间效应有利于提高收敛模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中国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以及俱乐部收敛特征。(3)相邻地区的碳排放强度水平对于区域收敛效应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俱乐部收敛估计结果中显示三区域的收敛速度存在差异,其中东部收敛速度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翠菊 覃明锋
根据IPCC提供的方法,估算了1997—2013年的碳排放强度数据,并通过纳入空间效应构建了空间绝对β收敛、空间条件β收敛以及空间俱乐部收敛模型,据此考察了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的收敛特征。结果显示:(1)地理位置对于碳排放强度的收敛特征具有重要的影响,纳入空间效应有利于提高收敛模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中国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以及俱乐部收敛特征。(3)相邻地区的碳排放强度水平对于区域收敛效应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俱乐部收敛估计结果中显示三区域的收敛速度存在差异,其中东部收敛速度最快、中部次之、西部最慢。最后,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陶新 曾熬志
基于1995~2010年中国28省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中国城市规模扩张过程中交通碳排放所隐藏在时空格局和演变趋势背后的内在机制;采用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分析了中国28个省市的交通碳排放量的分布特征和收敛性。研究表明:①中国交通碳排放在空间上具有集聚倾向,各省市的平均自发交通碳排放水平相同,但各省市的自发交通碳排放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沿海发达地区交通碳排放量较高,西部地区较低;②其间,中国交通碳排放虽然不存在一致σ收敛,但存在16阶段(年)σ收敛和β绝对收敛性,β绝对收敛速度约为8.3%;③在长期均衡状态下,人均GDP、城市建成区面积、车均能耗对交通碳排放的弹性分别约为0.93...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尹迎港 常向东
基于我国2009—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碳减排的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强度在地区之间具有正向作用机制;科技创新、产业机构升级以及二者的交互关联作用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具有积极显著的作用,并且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基础设施水平、宏观税负、公共服务水平等因素都会对区域碳排放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中介机制效应检验发现,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可以相互促进,并能够作为彼此的中介变量加快地区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且提高能源效率也是二者间接影响区域碳减排的重要传导路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黎文勇 杨上广 吴玉鸣
基于市场化视角,首先探讨了市场一体化发展对碳排放效益的作用机理,然后利用2006~2015年长三角地区截面均值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市场一体化对碳排放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指数与碳排放效益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显著地提高了区域碳排放效益;公路网密度与开放程度抑制了碳排放效益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效益的影响由"十一五"的抑制作用转变为"十二五"的促进作用。最后从市场一体化建设、完善政府考核体系等方面阐述了政策启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宏伟 易丹辉
以STIRPAT模型为理论基础,从区域层面构建了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扩展STIRPAT模型,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了各驱动因素对区域工业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同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实证考察了各驱动因素对区域工业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影响的时空差异。实证结果表明,区域间工业碳排放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驱动因素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影响碳排放,除能源强度、能源价格、对外开放因素外,其他影响因素均表现出显著性。因此,要实现区域工业碳减排,必须充分考虑区域工业空间相关性、异质性和外溢性,适当扩大低碳工业投资规模,完善工业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行业技术进步,有效规划...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菊娥 陈月璇
文章通过对历年甘肃省五个主要部门(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和仓储运输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碳排放强度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工业行业对这五个部门以及社会碳排放强度贡献较大,交通、邮电和仓储运输业的碳排放强度显著,以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碳排放强度较小。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碳排放强度 甘肃省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家庭 贾晨蕊
首先利用Moran显著性水平图得到近几年较为稳定的区域创新格局:我国大陆主要以环渤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为高创新能力聚集区,以西部三省(新疆、西藏、青海)为低创新能力聚集区。然后通过空间误差自相关模型(SEM)实证表明,区域R&D资金投入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但影响力增速逐渐放缓,而区域人力资本量和区域城市化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区域间的创新溢出受到抑制。并结合实证结果分析了区域创新格局形成原因以及我国区域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勇刚 罗海艳 任志安
文章基于2000—2011年全国221个地级市样本组成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相关性检验,发现我国高校和在校大学生的地区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进而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中国高校区域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人口总量是我国高校集聚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支出亦对高校区域分布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等教育质量对高校区域布局的影响程度最大,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次之,同时,验证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婧
本文采用空间经济计量方法,使用1998~2010年中国大陆30个省区数据,研究中国区域创新的空间集聚现象。主要结论包括:Theil熵值和MoranI值及Moran散点图表明13年间我国区域创新及其相对增长速度存在空间不平衡性,区域间创新活动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分别对创新的中间产出、专利和最终产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建立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R&D经费对专利产出和技术市场成交合同产出均有显著影响,而R&D人员投入和GDP对专利产出有显著影响,对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影响并不显著。考虑空间因素后,模型的拟合效果改善,进一步验证了创新发展的空间依赖性。
关键词:
区域创新 集聚 空间相关 空间计量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琳 吴玉鸣 鲍曙明
基于2003~2019年的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单中心空间结构与城市碳排放强度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单中心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机制。单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会因地区和城市特征不同表现出异质性,东部地区、中心城市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碳排放强度的U型关系更明显。鉴于此,应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强化中心城市集聚溢出效应;各省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积极引导人口有序流动,推进产业合理布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奕 倪勤
基于1996—2008年中国各地区面板数据,首先计算了碳强度,通过Moran I指数的计算和检验发现,我国各地区的碳强度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即临近地区的碳强度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然后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分析了FDI对碳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FDI能有效地降低我国各地区的碳强度;最后,结合其它一些影响碳强度的指标对计量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碳强度 外商直接投资 空间面板模型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翠菊 张宗益
估算了1997-2012年中国各区域的碳排放强度,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人口空间集聚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往往可以更好地解释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变化;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受经济密度、大城市比重以及建成区比重的影响显著;在三区域划分标准下,除人口密度以外,经济密度、就业密度、城市化率、大城市比重和建成区比重,对东、中和西部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影响;在八区域划分标准下,经济密度的提升有利于优化区
关键词:
产业集聚 人口集聚 碳排放 区域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