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15)
- 2023(8207)
- 2022(6831)
- 2021(6354)
- 2020(5212)
- 2019(11783)
- 2018(11214)
- 2017(21067)
- 2016(11045)
- 2015(12756)
- 2014(12209)
- 2013(12493)
- 2012(11571)
- 2011(10822)
- 2010(10500)
- 2009(9664)
- 2008(9601)
- 2007(8237)
- 2006(7134)
- 2005(6580)
- 学科
- 济(54955)
- 经济(54914)
- 管理(30668)
- 业(28856)
- 企(22991)
- 企业(22991)
- 方法(22419)
- 数学(20120)
- 数学方法(20000)
- 中国(17110)
- 贸(12639)
- 贸易(12631)
- 农(12392)
- 易(12347)
- 地方(11893)
- 学(11542)
- 财(10124)
- 业经(9970)
- 环境(8744)
- 制(8641)
- 银(8246)
- 银行(8226)
- 融(8210)
- 金融(8209)
- 和(8034)
- 行(8034)
- 地方经济(7813)
- 农业(7739)
- 关系(7268)
- 发(7237)
- 机构
- 大学(164789)
- 学院(163218)
- 济(77300)
- 经济(76183)
- 研究(66127)
- 管理(60217)
- 理学(52073)
- 中国(51522)
- 理学院(51371)
- 管理学(50685)
- 管理学院(50373)
- 科学(39306)
- 京(36498)
- 所(33924)
- 财(31492)
- 研究所(31314)
- 中心(28525)
- 财经(25772)
- 经济学(25259)
- 农(25117)
- 院(24335)
- 经(23730)
- 北京(23671)
- 经济学院(22712)
- 范(22418)
- 师范(22248)
- 江(21966)
- 业大(21509)
- 科学院(21152)
- 农业(19851)
- 基金
- 项目(113466)
- 科学(91620)
- 基金(86711)
- 研究(81128)
- 家(77413)
- 国家(76918)
- 科学基金(65184)
- 社会(55083)
- 社会科(52388)
- 社会科学(52382)
- 基金项目(45037)
- 自然(41490)
- 自然科(40522)
- 自然科学(40513)
- 省(39840)
- 自然科学基金(39808)
- 划(35844)
- 教育(35700)
- 资助(35519)
- 编号(30299)
- 重点(26787)
- 部(26586)
- 发(25874)
- 中国(24832)
- 国家社会(24699)
- 成果(24032)
- 创(23222)
- 教育部(22550)
- 创新(21972)
- 科研(21920)
共检索到2444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潘文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谋划布局并推动实施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进一步优化了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中国的区域格局和城市发展正在迈向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为了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我们在《中国工业经济》高端前沿论坛(2017·夏季)暨“区域发展与城市化”研讨会嘉宾演讲的基础上,策划了本组笔谈。我们邀请5位知名学者探讨区域协调发展趋势、雄安新区、东北振兴和全球生产网络与区域发展问题,为区域协调与区域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探索。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潘文卿
本文通过1997、2002、2007、2012年中国地区间投入产出表,从中间品关联、增加值关联、投入产出关联三方面的视角考察了中国8大地区间的国家价值链(NVC)现状及其演变趋势,并测算了不同地区参与NVC的增加值收益变化。研究发现,无论是中间品关联,还是增加值关联,中国8大地区间的关联程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当然,不同地区也呈现分化现象:西北、京津、中部地区的国内中间品关联指数更高一些,而东北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关联指数更低一些;京津、西北地区的增加值后向关联指数较大,而中部地区与北部沿海地区的增加值前向关联指数较大。从投入产出关联视角看,中国8大地区的上游度指数与下游度指数在1997年时均超过2,而且1997—2012年间,更多地区的上、下游度指数呈现上升态势。当然,从地区的角度考察,中国国内价值链不具有明显的"微笑曲线"特征。从参与NVC的增加值获益率上看,则是内陆地区普遍高于沿海地区,但随着参与全球价值链(GVC)程度的增加,各地区从参与NVC的增加值获益率有下降的趋势。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尹伟华
本文基于最新的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和扩展的WWZ模型对31个省级区域贸易增加值进行完全分解,据此分析区域贸易的实际规模,以及嵌入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的程度特征。结果表明:(1)各区域均是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的受益者,沿海省份贸易形成的增加值明显较多。(2)区域增加值比重明显下降,沿海省份贸易增加值比重低于其他内陆省份。(3)区域参与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程度整体提升,沿海省份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较高,内陆省份参与国内价值链程度较高。(4)区域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参与度具有明显的“三大增长极”周边效应,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周边省份相对较高。(5)区域国内价值链参与度提升幅度高于全球价值链,表明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国内市场,国内价值链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区域增加值供需偏好具有明显的“地理邻近”特征和“沿海”效应,各区域增加值主要流向和来源于相邻地区或沿海地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优树 唐家愉
国内国外形势的巨大变化使中国亟需重塑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突破发展困境提供了绝佳的机遇。首先在终端市场转移趋势下研究了"一带一路"终端市场促进中国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理论机制,然后基于ADB-MRIO数据库,从价值增值能力和控制能力两方面来刻画全球价值链升级,对中国融入和构建"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现实可能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必将成为未来全球价值链终端市场的重头戏,其不同于北方市场的市场特性有利于中国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中国在"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中价值增值能力较强,嵌入位置更靠前,融入"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有利于中国全球价值链经济地位和物理地位提升;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具有较大优势,融入"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将有利于中国利用较高的制造业水平高端嵌入全球价值链。
关键词:
终端市场转移 “一带一路” 全球价值链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谢兰兰 陈东升
文章分析了农产品价值链分析的特有议题,从时间、空间和产业维度对全球农产品价值链生产分工的变化特征及趋势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阶段,不同贸易区域、不同产业,全球农产品价值链生产分工扩展深化程度不一,越是标准化程度高的产业部门,深化势头越显著,且贸易政策对这一过程影响巨大。
关键词:
全球农产品价值链 WIOD 增加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剑 于雪梅 栾朔琛 姜宝
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经贸合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全球价值链的区域化发展趋势明显。文章基于2007—2021年ADB-MRIO数据,通过中间品贸易矩阵和中间品贸易结合度指标验证了全球价值链的区域化趋势,进而构建划分区域的世界投入产出表,通过将WWZ模型进一步拓展为18项总出口分解模型,以区域内国(境)外增加值比重构建全球价值链区域化程度指标,系统地刻画了全球价值链区域化的空间分布和行业发展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空间分布的区域化现象已经客观存在,主要集中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三大区域,分别以中国、德国、美国等作为区域核心国家,核心国家是参与跨区域全球价值链贸易的主角;发展趋势上,欧洲国家全球价值链区域化程度最高,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变化趋势,亚洲国家(地区)全球价值链区域化程度整体缓慢提升,北美洲国家全球价值链区域化程度先减弱后恢复;行业层面上,各区域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区域化程度均较高,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区域化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董桂才
以低要素成本嵌入全球价值链,是中国许多产业快速扩张的成功经验,但同时也带来低端锁定的风险。本文采用Kaplinsky升级指数和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数等方法,对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当中的真实地位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研究,测算结果显示:尽管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产品在不断升级,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数也在不断上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位置。本文的研究结果认为,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应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在以低要素成本优势为依托成功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之后,及时转向以规模经济优势为依托,进行重点研发和突破,最终实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爬升的目标。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荆林波 袁平红
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研究现状出发,对全球价值链变化新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的驱动机制已经发生变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方兴未艾,全球价值链转型正在进行。全球价值链突破现有的物理空间局限,太空经济正成为新的增长点。发达国家主导区域贸易协定新规则,全球价值链重构内生化趋势明显。全球价值链分层逐步形成,附加值获取日益固化。针对全球价值链变化的新趋势,中国应当以新旧驱动力融合为着眼点,培育数字经济的中国优势;以中国空间站建设为契机,抢占太空经济制高点;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抓手,加速全球贸易网络构建;以复杂全球价值链打造为核心,提升附加值获取能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利伟
区域格局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焦点和难点,随着人口格局与经济格局变动的一致性增强,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简称“七普数据”)研究我国区域格局变动特征和趋势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发现:我国人口格局变化呈现出转折性变化新特征,受市场化机制、交通信息通达度、科技创新活力、地理空间距离和政府公共产品等因素影响,未来区域格局变动将呈现局部极化和总体协调、收缩型区域增多和扩张型区域减少、乡—城流动放缓和城—城流动增强、区域重大战略内部联系紧密与区域重大战略之间融合发展等趋势。基于研究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区域格局优化的对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何雅兴 罗胜 谢迟
研究目标:测算与分析我国各区域参与境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增加值利得与嵌入特征,透析我国区域和产业的发展现状。研究方法:提出了基于区域嵌入国际的投入产出表的双重价值链统一测算框架,直观测算了各区域参与双重价值链分工带来的增加值。研究发现:随着不同分工路径中全球价值链分工比例的增大,区域视角下的"东向聚集"特征越发明显。部门视角下,技术含量越高的部门越加复杂化的价值链分工增加值贡献越大。东部沿海地区的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参与双重分工带来的增加值大于初级产品部门,而大部分中西部地区相反。金融危机前后,制造业部门和西部地区参与双重分工受到的影响最大。研究创新:将境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纳入统一的增加值测算框架,并从中剥离出单一价值链分工和双重分工。从多维视角全面分析了中国区域双重价值链的嵌入特征。研究价值:对我国再次布局西部大开发以及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岚
近年来我国区域差距演变呈现出新特点:以2003年为拐点,省际差距、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差距趋于缩小。但从中长期看,能否保持这种趋势充满不确定性,它取决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国内、国际环境。总体来看,在考虑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优先次序时,应把缩小社会发展差距作为优先政策目标。逐步实现国家对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应当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区域差异 演变特征 未来趋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红光 李浩华 王云平
在总结我国产业跨区域转移历史过程的基础上,从广义的产业转移内涵出发,借鉴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定量分析了我国2007—2012年省区间的产业转移。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速度正在加快,主要以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向中部地区转移为主,西部地区虽然承接了大量的资源开采型产业,但其投资的加快也引起了中东部地区相关制造业的增长,即间接隐性产业转出。未来,具有资源指向性的产业、劳动密集型和低端加工制造环节以及部分钢铁、石化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将会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具有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或生产环节将会进一步在东部地区集中。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隐性产业转移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潘文卿 赵颖异
从区域经济前向关联视角,构建了国家价值链(NVC)与全球价值链(GVC)相统一的、产业-区域双视角的增加值完全分解模型,考察了中国低技术制造业、中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嵌入国家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的特征。研究发现:2002—2012年期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较高,中技术制造业嵌入国家价值链的程度较高,而低技术制造业的区域"内向性"特征较明显;分区域考察,中国东部地区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较高,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嵌入国家价值链的程度较高,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特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顺谦 马振峰 陈文秀 邢开瑜
利用西南地区338个气象站点1961—2009年9—11月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REOF对秋绵雨进行气候分区,运用线性趋势、滑动t检验、Yamamoto检验、Mann-Kendall检验、复Morlet小波等数学方法,分析各分区秋绵雨日数的变化趋势、突变特征、周期性特点,结果发现:西南地区秋绵雨东多西少,四川东南部、重庆西南部和贵州北部秋绵雨最多,年发生率在80%以上,年均日数在10 d以上;西南地区秋绵雨可分为4个气候区,即四川盆地东部区、黔南区、四川盆地西部区和滇东北区;其中四川盆地东部区、黔南区、四川盆地西部区秋绵雨日数有减少趋势,滇东北区有增加趋势,但均不显著;黔南区秋绵雨日数在1988...
关键词:
秋绵雨 振荡周期 西南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成新轩 丰义
在全球价值链(GVC)收缩趋势日益显著的背景下,区域贸易协定对中国产业链的安全稳定起着关键作用,研究区域贸易协定通过何种经济效应和政策机制对中国产业链安全稳定产生影响。首先,梳理全球价值链概念的演进历程及其对当前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影响。其次,通过分析产业链发展新趋势,研究全球产业链重塑对贸易格局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从融合新旧动能入手,发掘数字经济中的中国优势;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加快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以构建复杂的全球价值链为中心,增强获取贸易利益的能力等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