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81)
- 2023(13236)
- 2022(11458)
- 2021(10943)
- 2020(8977)
- 2019(20879)
- 2018(20536)
- 2017(39107)
- 2016(21215)
- 2015(23950)
- 2014(23702)
- 2013(23594)
- 2012(21642)
- 2011(19720)
- 2010(19339)
- 2009(17629)
- 2008(16956)
- 2007(14354)
- 2006(12465)
- 2005(10992)
- 学科
- 济(90652)
- 经济(90564)
- 管理(58594)
- 业(52739)
- 企(42575)
- 企业(42575)
- 方法(41236)
- 数学(36429)
- 数学方法(36099)
- 中国(25053)
- 农(22870)
- 学(20114)
- 地方(20017)
- 财(19241)
- 业经(18393)
- 环境(17693)
- 贸(17210)
- 贸易(17202)
- 易(16747)
- 农业(15361)
- 和(14811)
- 制(14097)
- 划(12943)
- 技术(12765)
- 理论(12705)
- 银(12469)
- 银行(12422)
- 融(12341)
- 金融(12339)
- 行(11931)
- 机构
- 大学(303534)
- 学院(300230)
- 济(124967)
- 经济(122570)
- 管理(119555)
- 研究(107321)
- 理学(104575)
- 理学院(103334)
- 管理学(101685)
- 管理学院(101164)
- 中国(79412)
- 科学(67652)
- 京(65786)
- 所(53919)
- 财(52459)
- 研究所(50016)
- 农(47445)
- 中心(46974)
- 业大(44999)
- 财经(43435)
- 北京(42092)
- 范(40840)
- 师范(40513)
- 江(40265)
- 经(39821)
- 院(39412)
- 经济学(38168)
- 农业(37274)
- 经济学院(34508)
- 师范大学(33365)
- 基金
- 项目(215078)
- 科学(170038)
- 基金(158150)
- 研究(156077)
- 家(139055)
- 国家(138020)
- 科学基金(117851)
- 社会(99541)
- 社会科(94389)
- 社会科学(94363)
- 基金项目(84586)
- 省(81020)
- 自然(76835)
- 自然科(74986)
- 自然科学(74970)
- 自然科学基金(73614)
- 教育(69888)
- 划(69763)
- 资助(64807)
- 编号(61975)
- 成果(49229)
- 重点(48758)
- 部(48066)
- 发(46754)
- 创(44236)
- 课题(42444)
- 国家社会(41612)
- 创新(41417)
- 科研(41139)
- 教育部(40816)
- 期刊
- 济(130776)
- 经济(130776)
- 研究(88097)
- 中国(52591)
- 学报(48508)
- 科学(46222)
- 农(41998)
- 管理(41657)
- 财(36267)
- 大学(36106)
- 学学(34004)
- 农业(30350)
- 教育(30304)
- 技术(23691)
- 融(22324)
- 金融(22324)
- 经济研究(21681)
- 财经(20502)
- 业经(20111)
- 经(17528)
- 问题(17068)
- 资源(17014)
- 业(16406)
- 图书(15329)
- 科技(15030)
- 理论(14204)
- 技术经济(14148)
- 贸(14028)
- 世界(13446)
- 现代(13026)
共检索到4254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旭峰
生态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指导着社会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的生态效率是"十二五规划"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策略。文章采用了超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分析了2001~2008年中国各区域的生态效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区域的生态效率水平变化不大,但存在着区域差异性。高消耗高污染仍是大部分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当前区域发展要转变发展模式,转变经济结构,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效率 超效率DEA 时空变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任梅 王小敏 刘忠梅 刘雷 张文新
文章基于2004-2017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在分析区域生态效率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的基础上,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区域生态效率变动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中国省际生态效率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动趋势,地区上整体呈现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空间分异特征;中国省际生态效率空间格局由"过渡型"向"两极分化型"演变,NICH指数结果显示江苏和宁夏是持续增长区,河南、云南、甘肃、新疆和黑龙江是持续降低区,其他地区波动较大;产业结构对区域生态效率呈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城镇化水平、对外开放度、环境规制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空间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洪名勇 郑丽楠
文章基于中国1997—2016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和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纯技术效率对于综合效率的贡献大于规模效率的贡献。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而研究期内农业生态效率区域及其时间变化相对不大,同时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呈一定的收敛趋势,东北地区呈一定的发散趋势。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但空间正相关性呈减弱态势。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夏海力 叶爱山
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模型和Theil指数分解法进行创新系统效率测度与区域差异结构性原因分析,并借助Tobit模型对典型影响因素作用路径及强度进行估计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水生态安全下创新系统效率呈现东部、东北、中部、西部阶梯式分布,且表现出差异化发展态势;区域间差异和东部、西部区域内差异是影响整体差异的关键;变量中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教育水平、城镇化、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对创新系统效率具有不同程度促进作用,而水资源禀赋、对外开放度对其存在负作用。最后,提出提升水生态安全下区域创新系统效率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云燕 张硕
文章基于全局参比超效率EBM模型测度了2008—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生态效率,在刻画其时空特征的基础上,借助标准差椭圆、条件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揭示了区域生态效率的热点迁移过程、分布动态演化及空间差异。研究表明,中国区域生态效率持续提升,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非期望产出冗余是阻碍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生态效率热点区域逐渐收敛,分布重心向东北迁移,表现出“东南—西北”向心集聚、“东北—西南”空间发散的分布发展态势。在非空间条件下,中高效率及以下层次省份生态效率表现出较强的可持续增长性,中高效率以上层次省份生态效率出现增长乏力的现象;在空间条件下,中高效率及以下层次省份间生态效率存在趋同性,而高效率及以上层次省份不易与相邻省份产生空间关联作用。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波动下降,区域间与区域内差异分别为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与次要来源。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屈文波
文章通过构建生态效率评价模型,测算2000-2014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生态效率,研究生态效率的时空差异及关联特征,分析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生态效率呈现"东高西低",生态效率在区域空间分布上已形成了两个不同的集聚区,一个是以青海、四川为中心,与周边新疆、云南、陕西、内蒙古等中西部省份组成的低—低集聚区,另一个是以浙江、江苏和上海为中心,与周边的东部沿海省市和长三角地区组成的高—高集聚区,这种空间集聚特征较为稳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国有比重、外资进入及研发强度对生态效率水平提升具有积极
关键词:
生态效率 时空差异 驱动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辉 吴雅南
论文以2006—2020年我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基于碳排放视角构建粮食种植生态效率水平评价体系,运用SBM模型、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收敛性分析等工具对我国粮食种植生态效率时空演进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我国粮食种植生态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但略低于传统粮食种植效率,效率水平有待提升。(2)我国不同省份及地区之间粮食生态效率水平差异较大,西部及东部地区水平较高,中部地区水平较低。我国粮食种植生态效率空间自相关特征显著,呈现出集聚特征。(3)我国粮食种植生态效率总体基尼系数波动下降,地区间差距是导致粮食种植生态效率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且σ收敛特征明显。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加强粮食绿色发展意识、建立区域协同机制、因地制宜制定政策的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辉 吴雅南
论文以2006—2020年我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基于碳排放视角构建粮食种植生态效率水平评价体系,运用SBM模型、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收敛性分析等工具对我国粮食种植生态效率时空演进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我国粮食种植生态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但略低于传统粮食种植效率,效率水平有待提升。(2)我国不同省份及地区之间粮食生态效率水平差异较大,西部及东部地区水平较高,中部地区水平较低。我国粮食种植生态效率空间自相关特征显著,呈现出集聚特征。(3)我国粮食种植生态效率总体基尼系数波动下降,地区间差距是导致粮食种植生态效率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且σ收敛特征明显。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加强粮食绿色发展意识、建立区域协同机制、因地制宜制定政策的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成金华 孙琼 郭明晶 徐文赟
采用2000-2011年的统计数据,首先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的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生态效率的演化格局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此来探寻影响中国生态效率区域差异变化的空间机制。研究表明:我国生态效率平均水平处于0.854-1.050之间,整体呈现波动性变化趋势。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2000-2011年生态效率的平均值依次为1.821,0.559和0.381,生态效率呈现由沿海向内陆、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格局,具有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从省级层面看,生态效率较高的省区集聚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生态效率较低的省区则集中于西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俊峰 伍艳
文章基于DEA的经济生态效率模型,测度了2003—2012年中国区域经济的超效率生态效率值,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了分解,并使用面板模型对影响经济生态效率要素的产出弹性、替代弹性参数进行了估计,核算出产出弹性有效的临界点,最终得出:十年间中国区域经济生态效率值存在动态的漂移变迁过程,高生态效率值地区存在着从西部向东部区域的转移倾向;技术进步在生态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所带来的产出弹性不断提升,但由于环境治理效率的低下,客观上制约了生态效率提升的能力。
关键词:
生态效率 替代弹性 技术进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屈小娥
"生态效率"这一概念同时将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内涵于其中,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基于2004~2014年我国30个省级经济单元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区域生态效率评价模型,运用探索性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实证测算并分析了我国区域生态效率的时空关联及集聚特征,研究了生态效率变动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显著,生态效率呈现"东—中—西—东北"的梯度递减格局。(2)区域生态效率呈现显著的正的空间相关与集聚特征,近地缘的各省域生态效率相互影响,空间扩散效应显著;忽视区域差异与空间因素,在理论上存在严重不足,也与现实不符。(3)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结构变动、对外开放和城市化水平等因素,都会对生态效率变动产生显著影响。提高区域生态效率,中西部落后地区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键词:
生态效率 区域差异 空间相关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真玲
资源环境日益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使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以最小的生态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是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采用超效率DEA的方法,对中国2003年~2012年间30个区域的面板数据进行生态效率的全面评估,从中探究区域生态效率的变动趋势和时空特征,构建MAlMquist指数从技术进步水平和技术效率水平考察影响区域生态效率变动的因素。结果表明: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并没有呈现东、中、西的区域格局,而是呈现"东西部高,中部低"东、西、中的发展趋势。从影响生态效率的技术进步和规模收益来看,技术进步已成为生态效率变动的主要因素,规模收益呈现递减趋势。最后针对以上研究提出提...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丁绪辉 高素惠 贺菊花
文章以产出为导向,充分考虑非合意产出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对效率测度且进行时空差异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典型影响因素采用Tobit模型对其作用路径及强度进行估计检验并给出解释。研究结果显示:区域水生态安全创新系统效率呈现东部、东北、西部、中部阶梯式分布;东、中部效率均处于不断上升趋势,但东北和西部地区效率波动且处于下降趋势;从变异系数来看,区域内省际创新效率处于收敛状态;地区发展水平、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教育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对水生态创新效率存在明显促进作用,水资源禀赋对其存在负面影响,外资引进和对外开放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文章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长伟 张帅 焦萍 武大勇
正确、客观地测算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与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基于2004-2013年交通运输碳排放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中国省域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探讨中国省域及东、中、西部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布及趋势变动,分析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空间聚集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随发展阶段符合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2005-2009年下降,2009-2013年效率缓慢上升的趋势;②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长伟 张帅 焦萍 武大勇
正确、客观地测算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与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基于2004-2013年交通运输碳排放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中国省域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探讨中国省域及东、中、西部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布及趋势变动,分析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空间聚集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随发展阶段符合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2005-2009年下降,2009-2013年效率缓慢上升的趋势;②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呈现东部、中部和西部依次递减的空间规律,且相邻省份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③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聚集状态,其中河北、山东、江苏、天津等东部沿海省份形成"H-H"聚集区;广东、江西、湖南、湖北等中南华南地区和东北地区普遍形成"L-L"聚集区;④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发现影响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因素为人口规模、收入水平、交通运输强度、要素禀赋、交通运输结构和节能技术水平,其中节能技术水平与碳排放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其它与碳排放效率呈现负相关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