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978)
- 2023(20363)
- 2022(17349)
- 2021(16319)
- 2020(13776)
- 2019(31422)
- 2018(30981)
- 2017(58628)
- 2016(32180)
- 2015(36174)
- 2014(35889)
- 2013(35602)
- 2012(32740)
- 2011(29804)
- 2010(29934)
- 2009(27483)
- 2008(27070)
- 2007(23793)
- 2006(20925)
- 2005(18848)
- 学科
- 济(130346)
- 经济(130203)
- 管理(93012)
- 业(87546)
- 企(72440)
- 企业(72440)
- 方法(60312)
- 数学(52784)
- 数学方法(51967)
- 中国(35906)
- 农(34341)
- 财(32154)
- 学(31312)
- 业经(27993)
- 地方(25926)
- 贸(24863)
- 贸易(24848)
- 制(24408)
- 易(24189)
- 农业(23110)
- 技术(22960)
- 环境(21880)
- 理论(21555)
- 银(20290)
- 银行(20203)
- 和(20101)
- 务(19845)
- 财务(19755)
- 财务管理(19719)
- 行(19294)
- 机构
- 大学(464208)
- 学院(460735)
- 济(183014)
- 经济(179151)
- 管理(175721)
- 研究(162632)
- 理学(152424)
- 理学院(150618)
- 管理学(147525)
- 管理学院(146721)
- 中国(121210)
- 科学(105467)
- 京(100477)
- 农(86031)
- 所(84468)
- 财(81923)
- 研究所(77690)
- 业大(74909)
- 中心(73189)
- 农业(68173)
- 江(68113)
- 财经(65856)
- 北京(63585)
- 范(60928)
- 师范(60146)
- 经(60020)
- 院(58928)
- 经济学(55429)
- 州(54782)
- 技术(50633)
- 基金
- 项目(318854)
- 科学(249070)
- 基金(231692)
- 研究(223145)
- 家(207075)
- 国家(205432)
- 科学基金(173693)
- 社会(140545)
- 社会科(133234)
- 社会科学(133197)
- 省(123851)
- 基金项目(121569)
- 自然(116297)
- 自然科(113625)
- 自然科学(113590)
- 自然科学基金(111554)
- 划(105841)
- 教育(103191)
- 资助(97184)
- 编号(88124)
- 重点(72748)
- 成果(71040)
- 部(69733)
- 发(67678)
- 创(66024)
- 课题(62175)
- 科研(61994)
- 创新(61840)
- 计划(60452)
- 教育部(58694)
- 期刊
- 济(195187)
- 经济(195187)
- 研究(133088)
- 中国(90961)
- 学报(85096)
- 农(76791)
- 科学(75127)
- 管理(64050)
- 大学(62890)
- 财(61811)
- 学学(59328)
- 农业(52912)
- 教育(51501)
- 技术(40086)
- 融(38711)
- 金融(38711)
- 经济研究(32878)
- 财经(32155)
- 业经(30717)
- 业(28996)
- 经(27705)
- 问题(25160)
- 图书(24211)
- 科技(23723)
- 版(23601)
- 技术经济(22893)
- 业大(22389)
- 统计(21928)
- 贸(20972)
- 资源(20970)
共检索到6768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国涓 刘丰 王维国
本文放宽规模报酬不变和决策单元技术相似性的假定,构建非径向区域潜在产出测量模型,深入探讨环境绩效的测量及对其影响因素的分解,并结合共同前沿ML指数测算环境绩效的动态变化,考察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低能耗低排放区域的环境绩效均值最高,要素配置效率的改善有利于该区域环境绩效的提高;高能耗高排放区域及中能耗中排放区域环境绩效较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在观测期间内,我国大部分省份要素配置效率得到改善,环境技术有所进步。尽管低能耗低排放区域环境技术进步显著,但由于高能耗高排放区域及中能耗中排放区域技术缺口较之相对扩大,使得我国环境绩效均值总体呈现负增长。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的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根能 吕磊磊 董伟婷
在考虑技术异质性的条件下,首先核算我国2002年、2007年以及2010年三年进出口隐含碳,然后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将对三年隐含碳排放变化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发现:(1)三年隐含碳净输出量分别为903百万吨、2 134百万吨、1 700百万吨,说明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中,替发达国家和地区承担了过多的碳排放;(2)2002—2007年和2007—2010年两个阶段进口及出口隐含碳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均为正,其中规模效应是2002—2007年进口及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是2007—2010年进口及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3)两阶段我国进口及出口隐含碳的强度效应均为负,说明无论是我国还是境外的生产技术水平都在进步;(4)两阶段出口加权平均碳排放强度的年均降幅均高于进口加权平均碳排放强度的年均降幅,说明我国技术水平进步的速度要快于境外技术平均水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根能 吕磊磊 董伟婷
在考虑技术异质性的条件下,首先核算我国2002年、2007年以及2010年三年进出口隐含碳,然后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将对三年隐含碳排放变化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发现:(1)三年隐含碳净输出量分别为903百万吨、2 134百万吨、1 700百万吨,说明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中,替发达国家和地区承担了过多的碳排放;(2)2002—2007年和2007—2010年两个阶段进口及出口隐含碳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均为正,其中规模效应是2002—2007年进口及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是2007—2010年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李静
本文比较了非期望产出处理的相关DEA模型的优缺点,通过引入SBM模型处理非期望产出,测算了1990-2006年我国各省区环境效率。结果显示,环境变量的引入明显降低了中国区域的平均效率水平,中西部地区对环境变量的引入较东部地区较为敏感。同时,本文实证考察了经济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地区等因素对环境效率的影响效果,发现这些因素对对于三大地区的作用机理存在差别,并据此给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胜会 李红锦
笔者研究了我国地区要素集聚以及由此导致的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通过计算各省就业密度和就业集中度指数发现,在我国的确存在地区劳动力集聚的情况。通过计算各地区的劳均资本存量的绝对差距指数和相对差距指数以及运用马尔可夫转换矩阵的分析,发现我国资本存量在省际间具有明显的两极化趋势。根据面板数据模型估算的结果发现不同地区要素集聚的规模弹性效应差异很大,并且中、西部地区的规模弹性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高于东部地区,表明东部地区已经出现要素集聚过度的特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安国 马睿娟 王美艳 杨开忠
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在不完全竞争框架内用技术创新、递增报酬、运输成本以及这些因素的消长解释区域发展差异。我们针对2014年中国270个地级城市非农产业生产活动的规模报酬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的经济计量研究表明:(1)城市劳动产出弹性与城市技术水平或创新能力正向关联;(2)资本产出弹性与人口密度正向关联,与运输成本负向关联;(3)270个地级城市中有267个城市的规模弹性值大于1,表明中国城市和区域非农产业经济活动具有典型的规模报酬递增特征;(4)中国城市和区域非农产业经济活动的规模报酬依东、中、东北和西部顺序梯度递减,这为杨开忠(2001)解释中国四大经济地带发展差异的"西...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保积良
基于中国电力行业发展数据,采用DEA、ESDA-GIS、Panel data model三阶段分析方法对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的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异质性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整体水平较低,21个省(市、区)的综合技术效率均值低于0.65,2005—2014年绩效未有明显提升,但区域差异明显,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呈由东向西递减态势;2005—2014年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的Moran's I指数值均为正数,具有空间集聚特征;高—高型区域主要位于环渤海与长三角地区,低—低型区域集中在西北、西南地区;人口密度、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环境规制强度对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具有正影响,电力自足率呈负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具有"U"型曲线特征,并且影响因素具有明显区域异质性,同一影响因素在东、中、西三大区域层面的作用效果不同。
关键词:
经营绩效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电力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保积良
基于中国电力行业发展数据,采用DEA、ESDA-GIS、Panel data model三阶段分析方法对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的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异质性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整体水平较低,21个省(市、区)的综合技术效率均值低于0.65,2005—2014年绩效未有明显提升,但区域差异明显,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呈由东向西递减态势;2005—2014年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的Moran's I指数值均为正数,具有空间集聚特征;高—高型区域主要位于环渤海与长三角地区,
关键词:
经营绩效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电力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邹国平 郭韬 任雪娇
基于资源基础论、知识基础论和知识管理思想,构建了区域环境因素、组织学习三阶段要素、智力资本和科技型企业规模之间的关系模型,通过对436位科技型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区域环境因素对科技型企业规模的内在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环境因素对科技型企业规模同时具有直接促进作用和间接促进作用,间接作用路径包括三条:一是以信息获取、智力资本为中介因素正向影响企业规模;二是以信息分发、智力资本为中介因素正向影响企业规模;三是以信息获取、信息分发、智力资本为中介因素正向影响企业规模,信息解释在间接作用路径中并没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邹国平 郭韬 任雪娇
基于资源基础论、知识基础论和知识管理思想,构建了区域环境因素、组织学习三阶段要素、智力资本和科技型企业规模之间的关系模型,通过对436位科技型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区域环境因素对科技型企业规模的内在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环境因素对科技型企业规模同时具有直接促进作用和间接促进作用,间接作用路径包括三条:一是以信息获取、智力资本为中介因素正向影响企业规模;二是以信息分发、智力资本为中介因素正向影响企业规模;三是以信息获取、信息分发、智力资本为中介因素正向影响企业规模,信息解释在间接作用路径中并没有发挥作用。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曾贤刚
本文基于DEA方法运用2000—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计算了我国30个省市的环境效率,同时使用Tobit模型分析了该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0—2008年,中国30个省区的环境效率基本保持在0.7~1之间波动,各省区平均环境效率刚开始时呈下降趋势,但在2004年或2005年出现明显拐点。(2)我国环境效率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发达地区在效率水平上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环境效率的敏感性高。另外,2005年以来西部与东部的效率差距趋于缩小,而中部的情况则不乐观。(3)加大对从业人员、能源、用水等投入要素的利用程度,能有效提高环境效率。(4)经济水平、外贸依存度、人口密度都会对我国...
关键词:
DEA 环境效率 Tobit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姜雯昱
文章在核算出各省市实际电力投入和污染物气体排放的责任分摊值的前提下,利用超效率SBM和GML指数模型对电力行业环境效率的静态空间分布和动态时间演变进行分析,并运用Tobit模型探索影响效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环境效率空间分布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动态演变特征表现为总体效率不断提升。对电力行业环境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的影响因素是电源结构、技术进步水平和地区经济水平;而产业结构和区域电力转移水平对环境效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晓红 周智玉
本文针对城市环境绩效评价的特点,以方向距离函数和环境DEA生产技术为基础,基于规模报酬可变假设,构建了潜在产出测量模型,应用于城市环境绩效水平测量;并引入共同前沿曼奎斯特—伦伯格指数,构建动态环境绩效评价指数,从而实现对城市环境绩效的动态分析和成因分解。以湖南省13个地级城市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了高环境绩效城市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城市环境绩效差异主要由能源消费方式带来,对动态环境绩效改善贡献最大的因素是技术进步,要素配置效率对环境绩效改善的贡献尚不明显等结论。并提出了不同城市应当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以实现高环境绩效,着重推进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升级,发挥技术进步在环境绩效改善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深化改革的环境红利效应等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慧媛 吴开尧
本文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中国区域经济的环境技术效率,使用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数测算了区域经济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产出没有出现环境无效率,而由能源投入和污染排放所产生的无效率值合计为0.2202,约占到环境无效率总量的71.82%;东部地区的环境技术效率始终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纯技术进步仍是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最大贡献因素。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苏振东 周玮庆
本文以工业废水排放量作为度量环境污染程度的指标,利用我国30个省份1992~2007年的年度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确实对我国环境具有明显的负面作用,"污染避难所"假说在我国成立。通过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进一步考察,本文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各区域环境的负面影响程度与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完全一致,都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梯度特征。最后,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我国能够更为合理地引进和利用外资。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环境污染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