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23)
- 2023(11260)
- 2022(9373)
- 2021(8587)
- 2020(6824)
- 2019(15524)
- 2018(15015)
- 2017(28191)
- 2016(14879)
- 2015(16686)
- 2014(16370)
- 2013(16296)
- 2012(15678)
- 2011(14610)
- 2010(14456)
- 2009(13284)
- 2008(13085)
- 2007(11325)
- 2006(10391)
- 2005(9844)
- 学科
- 济(77234)
- 经济(77170)
- 管理(39933)
- 业(36132)
- 方法(26541)
- 中国(26463)
- 企(26138)
- 企业(26138)
- 数学(23794)
- 数学方法(23659)
- 地方(23493)
- 农(20167)
- 环境(17075)
- 业经(15841)
- 贸(15699)
- 贸易(15683)
- 易(15210)
- 地方经济(13718)
- 农业(13698)
- 财(13661)
- 发(13410)
- 融(13035)
- 金融(13034)
- 学(12874)
- 银(12848)
- 银行(12837)
- 行(12638)
- 制(12536)
- 技术(10628)
- 和(10422)
- 机构
- 学院(216634)
- 大学(216543)
- 济(102475)
- 经济(100794)
- 研究(85597)
- 管理(79479)
- 理学(67485)
- 中国(66642)
- 理学院(66636)
- 管理学(65833)
- 管理学院(65420)
- 科学(49138)
- 京(47791)
- 财(43606)
- 所(43165)
- 研究所(39196)
- 中心(37428)
- 财经(34417)
- 农(34063)
- 经济学(33077)
- 江(31988)
- 经(31464)
- 北京(31164)
- 院(31029)
- 范(30628)
- 师范(30381)
- 经济学院(29773)
- 业大(28018)
- 农业(26392)
- 科学院(26364)
- 基金
- 项目(143855)
- 科学(115667)
- 研究(107808)
- 基金(106179)
- 家(92576)
- 国家(91886)
- 科学基金(78495)
- 社会(72995)
- 社会科(69492)
- 社会科学(69477)
- 基金项目(55128)
- 省(54584)
- 教育(47268)
- 自然(46856)
- 划(46571)
- 自然科(45752)
- 自然科学(45741)
- 自然科学基金(44924)
- 资助(43124)
- 编号(41334)
- 发(38220)
- 成果(33383)
- 重点(33357)
- 部(32716)
- 国家社会(31847)
- 发展(31726)
- 展(31205)
- 创(30181)
- 课题(29921)
- 中国(29086)
共检索到3439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晓韵 朱德米
文章基于窗口分析法,运用超效率非期望产出MinDS模型测度了2011—2020年我国西部地区、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东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等主要区域的环境效率指数,并使用协同度模型测算了不同区域环境效率的协同发展水平。研究发现,我国环境效率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东北地区的环境效率相对较低,而珠三角地区的环境效率较高。进一步根据协同度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总体上来看,我国环境效率整体协同度表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且2019年后迈入高度协同的发展状态;不同区域之间的环境效率多处于中度协同的发展状态;环境效率高度协同的区域多位于南方地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周楠 赵晓旭 杨珍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现代化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新发展理念,本文将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复合系统分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个子系统。根据协同学理论,构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依次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2011—2020年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及演变趋势进行综合测度与评价。研究发现:静态测评视角下的京津冀区域创新、绿色和共享子系统有序度基本呈稳定上升趋势。协调子系统有序度走势先升后降,开放子系统有序度波动明显;区域复合系统处于低水平协同状态。动态计量视角下的京冀两地及区域整体各子系统处于有序上升态势。天津除开放子系统外,其余子系统也都处于有序上升态势;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复合系统处于稳定上升态势,提升空间广阔。据此分别从京津冀区域各子系统内部序参量水平、京津冀三地各子系统之间协同发展、京津冀整体复合系统协同发展三个方面提出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建华 何宇 陈珍珍
从收入协同和技术协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的现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城市存在显著的技术协同发展关系,收入上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在收入协同和技术协同上均表现出很强的协同性,中部地区具有较强的技术协同而收入协同不足,西部地区虽然具有收入协同性和技术协同性,但其程度不如东部地区;分时间段看,在两个时间段内,技术都存在显著的协同性,且技术的协同性在2010-2016年时间段更高,而收入仅在2003-2009年时间段存在显著的协同性,这意味着经济动能在两个时间段发生了转换,技术创新协同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的驱动效应不断增强。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协同发展 收入协同 技术协同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琳 吴珊
文章运用扩展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揭示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特征和变化趋势。首先,简析协同发展的内涵,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表现特征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确定评价标准;然后,运用扩展的DEA方法对我国不同空间尺度2002-2011年间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评价与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总体处于中级水平,东、中、西部梯级差异明显;十年间,东部与西部协同发展水平呈缩小趋势,而东部与中部间呈扩大之势。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协同发展 DEA 动态评价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湖斌 齐源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复合系统理论和耦合度模型,本文首先构建了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借助2001-2016年的数据,对长三角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区域内协同度、区域间协同度进行了具体计算。最后对长三角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演化规律和空间协同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两系统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关系,区域物流综合发展水平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就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提升1. 051个百分点。同时两个子系统对协同发展的贡献机制并不一样,上海市、浙江省的情况正好和江苏省相反。在空间协同发展特征上,整体协同度伴随着区域内地区之间协同度的趋同性而逐步提升,体现出良好的协同发展特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牛方曲 刘卫东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为了提高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各区域进行了大量科技创新资源的建设投入。但科技投入只有真正转化为创新能力、产出创新成果,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本文分别从国立、地方、企业三方面综合评价了各省的科技创新资源,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并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了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中国各省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呈正相关趋势,但具体到各省份,随着科技创新资源的增加,其经济发展水平却有升有降。为充分发挥区域科技创新资源的作用,提高科研成果产出,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配置关系仍需优化调整。探索中国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的驱动与响应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模型,实现国家用于宏观调控的国立科技创新资源、各地区自主决策的地方科技创新资源、市场驱动的企业科技创新资源三者有机结合、高效配置,以更大程度地实现科技产出,促进经济发展,对于转型期的中国,实现由依靠传统资源要素进入到依靠科技资源支撑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春光
文章基于新发展格局,构建涵盖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化效率提升业五个维度的数字经济产业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深入探讨数字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综合指数及分维度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数字产品服务业和数字技术应用业协同发展水平较低。数字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综合指数及分维度指数均呈现“东高西低”态势,且区域间差异逐渐减小。数字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综合指数及分维度指数具有不同空间集聚特征,主要表现为“H-H”和“L-L”的空间关联特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周兵 刘婷婷
研究目标:研究中国30个省份环境治理压力、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两者的协同效应对碳中和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方法:在固定效应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的分析框架下,探讨碳中和绩效的线性和非线性变化特征,运用事件研究法借助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碳减排政策的动态效应。研究发现:基准线性回归中区域环境治理压力、经济发展水平的独立效应阻滞碳中和绩效,但二者的协同效应显著提升碳中和绩效;囿于碳中和绩效可能呈现非线性的变化趋势,分别以三者为门槛变量进行检验发现,区域环境治理压力、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变量时不存在门槛效应,两者的协同效应为门槛变量时,协同效应对碳中和绩效具有非线性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碳减排政策显著提高了试点地区的碳中和绩效,但政策的动态效应存在时滞性;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碳中和绩效实现路径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创新:将区域环境治理压力、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两者的协同效应纳入碳中和绩效分析框架,丰富了新时期双碳目标研究主题;从能源供给侧视阈下深入探究全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碳中和绩效的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特征,揭示了碳中和绩效的不同发展轨迹。研究价值:据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根据碳中和绩效发展历程因时施策,为构建全球碳秩序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凯 任建兰 张存鹏
建立了中国"五化"协同度指标体系,运用加权求和法计算"五化"发展指数以及"五化"综合发展指数,运用HR模型评价"五化"以及每"两化"之间的协同度,得出以下结论:1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整体呈现持续增长趋势,绿色化发展指数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五化"综合发展指数整体呈现逐渐上升趋势。3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每"两化"之间的协同度演变趋势基本一致,20世纪90年代后期达到峰值,之后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稳定,城镇化与信息化协同度相对较高,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度相对较低;绿色化与其他"四化"之间的协同度整体低于其他"四化"中每"两化"之间的协调度。4"五化"协...
关键词:
五化 协同发展 中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承佳 李忠祥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构建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Kernel密度估计方法研究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协同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我国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协同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地区、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地区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且差异逐渐缩小;二者协同发展水平非均衡性逐渐下降,不存在极化现象,但地区协同发展水平呈非均衡性,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地区出现极化现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承佳 李忠祥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构建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Kernel密度估计方法研究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协同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我国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协同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地区、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地区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且差异逐渐缩小;二者协同发展水平非均衡性逐渐下降,不存在极化现象,但地区协同发展水平呈非均衡性,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地区出现极化现象。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立 唐洪雷
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对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执行绩效有重要影响。为深入探讨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质量水平,以复合系统模型、耦合模型为研究方法,围绕自然生态、生态投入、生态治理效率和生态产出4个研究要素,建立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评价体系,进而构建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模型和序参量综合协同发展水平模型。实证分析表明: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处于低度协同状态,研究的23座城市中有11座城市处于一般协同,而其他12座城市处于低度协同,各城市序参量综合协同发展水平较高。基于此,提出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立 唐洪雷
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对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执行绩效有重要影响。为深入探讨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质量水平,以复合系统模型、耦合模型为研究方法,围绕自然生态、生态投入、生态治理效率和生态产出4个研究要素,建立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评价体系,进而构建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模型和序参量综合协同发展水平模型。实证分析表明: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处于低度协同状态,研究的23座城市中有11座城市处于一般协同,而其他12座城市处于低度协同,各城市序参量综合协同发展水平较高。基于此,提出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冯江茹 范新英
构建了包含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四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均方差及线性加权等方法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综合发展水平的协调性进行测度。研究表明,我国不同地区协调度差异较大,整体呈现出一种"东优、中良、西差"的现象。导致中西部地区协调度总体较差的原因主要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社会进步程度较低。建议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 测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娟 段军山
文章基于对新时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解,从经济规模、经济质量、要素流动和制度环境共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200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对其空间差异、分布动态和演进趋势展开分析。结果显示:(1)200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呈现“东高西低”的非均衡状态。(2)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并由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异所带动。(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水平的分布曲线有右移现象,主峰高度下降,宽度扩大,存在右拖尾现象,单峰特征明显。(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稳态性较强,存在“俱乐部趋同”和“马太效应”。考虑空间因素以后,该稳定性出现下降,“跳跃式转移”在部分地区成为可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